学科教育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合集下载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下 ,解放 区 的语 文 课程 设 置 力求 实 际 、精简 、集 中、 连 贯 , 所 编 教材 强 调 政 治 ,注 莺实 际 ,讲 究 实 效 。
( _) 从教 育 内容 来看 ,在近 代 语 文教 育发 展 巾太 平 天
提 倡 白话 文 。 l 世纪 9 年 代 与 白 话文相 适应 的 困语 运动 蓬 9 O
朴 素 的道 理 却是语 文教 育 的最 小规 律 ,与 人们 今 天 常说 的
“ 文 学 习的 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 { ”是 一 道理 。 语 等
( )从 教 育 内容 来石 , [头 语 音不 断 发展 , 出现 口头 ] 文学 。 这 时 划 ,人们 在 生 产实 践和 社 会交 往 中 ,靠 f耳授 _ = = l
活 动 巾 t有 较 人 的 比重 。这 种 以文 字读 写 训练 为 基础 的 教 学
( )从 教育 方 法来 看 ,首 先 是继 承 占代 语 文教 育 的方 三
次 是在 语文 教 学 中强 调记 忆 ,对 课 文 巾好 的段 落 或精 美文 章 的全 篇 ,要 求 熟读 、 背诵 , 并在 此基 础 上领 会 字 、词 、句 、 篇 的 内在含 义 。 再次 是注 蓐 讲解 ,讲解 成 为课 掌 教学 的 主要 方 法 。除 此 之 外 ,我 的一 些 语 文 教 育家 , 经 过 艰 苦 的 探
展 , 以致创 造 了谚沿 、歌 谣 、神 话、 寓 苦等 【头 文学 。而 谚 ] 语 、歌 薛、神 话、传 说 是我 困语 文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另 外 , 代 的乐府 民歌 ;魏 晋南 北朝 的 田园 I水 文学 :唐 代 的 诗歌 、 J l J
传奇 、 散文 ; 明代 的 散文 、小 说 ;清 代 的小 说 ,都 是 我 国语 文教 育的传 统 内容 ,有 不 少作 品 被选 入 现代 语 文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学 的 内容 。 ( ) 从教 方 法 来石 ,m现 以 文字 读 写训 练 为基 础 的 二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礼乐教育,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中得到了初步的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辩证等方面。

1. 语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

文字的发展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兴起。

2.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和辩证等。

阅读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写作主要是写作技巧和文体的培养,修辞主要是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讲解,辩证主要是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语文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评价到教师培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 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现代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再局限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广泛的知识交流和学科整合。

2. 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学、修辞与鉴赏、写作能力、口语表达、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语言文学注重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修辞与鉴赏注重文学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能力培养,口语表达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未来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未来语文学科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媒体化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一、引言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汉字、语法和写作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教学方法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来探讨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二、历史发展1. 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古代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文化为基础,注重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诵读为学之始,讲授为学之本"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2. 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重点逐渐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学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2. 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方法逐渐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科特点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中学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语文学科通过教授现代文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了解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育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这是个大题目、难题目,在世纪之交,却又是必须探讨的重要题目。

应编辑部之邀写这篇短文,自知力不从心,但我有偷懒的办法:一是把语文教育定位在语文学科教育,口径缩小;二是抽取几个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要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三是尽量少说大背景,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本身来探讨某些历史发展的轨迹,靠船下篙。

想完之后,提笔试着谈三个问题。

为什么教这是有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问题。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近百年来人们的认识经历着一个曲折迂回而又不断接近完善的历史过程。

这集中叵映在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内容。

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也就是当语文学科还没有在中小学堂正式独立设科之前,语文也被认为是一种工具,那是被用来当作应试赴考、摆开仕途的工具,即用来叩开官宦之门的一块敲门砖。

1903年新式学堂成立,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分科课程中定语文学科名称为中国文学(是为癸卯学制,一般以为是语文学科正式诞生之始)。

当时受维新变法余绪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已经不单纯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同时也为从事于各项实业的工具。

直到五四前后,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学校教育的宗旨改变为:(一)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

教育已开始摆脱封建主义腐朽绳索的束缚而成为旨在培养民力、开发民智的工具。

辛亥后,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对国文一科作了如下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这一表述,显然是从当时日本的同类文件中搬来,但也确乎反映了认识上的某些进步: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等等。

此后,在旧中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文献中.尽管文字上和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大致没有改变。

在理论界,则各抒己见,如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1932年,穆济波),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1931年,程其保)等等,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40年代,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作了如下规定:本科教学局全部活动,必须贯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达到下列具体目标: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掌握其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获得科学的读、写、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写、说的习惯这是本科的基本目的。

同时,适当配合各项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进其他各种知识。

上述规定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思想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

所谓思想性,就是它强调了语文学科教育必须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针。

从这个根本指针着眼,在具体目标上突出要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同时配合其他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这就使过去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着意追求的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的目标有了具体的现实内容和可靠的保证,使争论多年、悬而未决的言文关系、知能关系等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答。

所谓科学性,就是它强调了要学生掌握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使获得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都符合读、写、说的科学规律。

这是以往的各种《纲要》和《课程标准》中从未提出过的,即使在过去那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中也很少论及(国统区的进步学者群,如开明派人物曾经意识到这一点,但也似乎未能从理论上充分地阐述过这个问题)。

所谓完整性,就是它既提出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又强调了要配合其他课程所该达到的其他目的,如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增进学生其他知识等等。

这样,把语文能力、思想认识和相关各科知识三者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意识到了语文工具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又正确分清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法上相对的完整了。

其他如读、写、说并提和能力、方法、习惯兼顾,都体现了观点的周妥。

综上分析可见,陕甘宁边区所制定的这份《标准草案》,尽管是在革命根据地内实行的,但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泛吸纳了国统区内部分学者的进步观点,又深刻认识到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所以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言简意明、表述合理,应该被认为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代表正确方向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二是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30年代颁行的《修正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工具与传播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

其中,关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到要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使学生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高中阶段规定为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进民族意识。

且不说适应抗战时期的特点,强调唤起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的必要,就是从语文工具与传播文化的相互关系而言,也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所以,现在有人把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提法看作是创新的观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因为前人已经意识到语文工具与承载、传播文化的内在联系。

以上两点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讨论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时候,凡是代表正确的一面的,都是继承了过去历史存留的重要观点,并结合新的现实加以发展的。

今后也仍然应该把这些作为我们思考语文学科教育改革之路的宝贵财富。

教什么这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问题。

在本世纪初,尽管新式学堂已独立设置语文学科,但它不像数、理、化、生等课程可用外来译本作教材,所以无论是词章(1902年)还是中国文学(1903年)都还没有自己新编的课本。

先从小学堂开始,专为小学语文学科编教科书,继而中学堂也不再沿用《御选古文渊鉴》《经史百家杂钞》等古文选本,而有了自己新编的教科书。

但名为新编,也多半是传统诗文名篇的汇集或略加评点而已。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状况开始有了改变。

值得注意的历史轨迹有如下几点:一是书面语的分化。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则为教学内容的,所以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必然要影响到它的教学内容。

书面语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脱离口语的,即文言;一种是接近日语的,即白话。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口语化的书面语,在交际领域逐步取代了文言,以致占了统治地位。

文言文除了在少数场合还运用以外,多半成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历史文化遗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媒介。

于是在中小学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形成了这样的新格局:低年级(主要指小学和初中)以学习日语化的书面语为主;高年级(主要抬高中)以学习文言为主。

从总体上看,是言文并存。

这种状况延续到了今天。

言文并存,必然要带来这样一系列问题:言文比例问题、言文编法问题、言文取合标准问政等等。

二是口头语的分化。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重视口头语训练的,新式的油文学科教育开始在学习书面治的同时逐步重视口头语的训练。

五四以后,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的普通话(五四时期称国语),在正式的口语交际场合取代了各地方言,各地方言则在特定地域内继续存在。

于是,中小学的语文学科教育中.通过汉语拼音字母的学习和运用,大力推广普通话。

五四时期,黎锦熙等人研究话法教学,引起普遍重视。

这个问题,在旧中国尽管有人呼吁,有人倡导,但很少实绩。

新中国建立以看,直到今天,推广普通话仍然是个艰巨任务。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在社会交际日益频繁、人机对话将成为现实的形势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普通话的训练,争取在大面积上取得成效,将是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三是语文功能的分化。

语文工具的社会功能,在语文学科诞生之前,是比较单纯的,学习文言诗文是为了求取功名,所以只要学习一些科场需要的八股文和诗词歌赋的作法便足够。

五四以后,语文功能有了明显的分化:文艺文以抒写个人情怀和描述社会百态为特点,语言讲究形象、生动、传神;实用文以记录社会实况、说明事物性状、论述思想观点等等为特点,语言讲究准确、简明、得体;由于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应用文的读写训练被列入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内容。

又因为文艺文有认识生活和陶冶性情的作用,在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三类不同的语文运用形式的并存,必然也要带来比例问题、编法问题、取舍标准问题等等。

四是语文知能的分化。

语文学科诞生之前,学语文只是读文和作文,并不重视语文知识学习。

五四以后,读范文和学知识分化成两条线,在诵读中感悟和在学习语文知识中逐步掌握规律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科书已改变专选范文的旧哈局.形成在范文中穿插编排语文知识专题短文的新格意。

语文能力需要在实际运用中逐步培养,语文知识需要史实际运用中消化吸收,于是在教科书中增加作业练习成为必要。

新式教科书形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文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至于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科书中增添了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有自身特点的导学系统,那就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五是语文测试的分化。

以一篇作文为语文测试项目的单一方式,是旧式八股科举科场的遗物,新式学堂成立之初还没有完全取消。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单一的测试方式开始有所改变,直至五四时期.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多项结合的综合测试法逐步挖行,逐步完善。

又由于国外教育界流行的较为科学的测试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引进,给分方式也从主观评价的自一计分法逐步改变为主客观结合、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三百合的多项计办法。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