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深入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助力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深入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助力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语文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本质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语言和文学能力进行培养,更是为了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感悟,最终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正是语文教育本质的一面: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激发他们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究的欲望。
首先,语文教育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是运用思维的方法和能力对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升学后可能会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但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能否更灵活、更自信地运用这些知识,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和发掘。
因此,语文教育不但需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知识的背后包含着的思维方法和原则,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或者写一篇作文时,不要只强调机械地理解和照搬知识,而要深入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培养学生鉴别信息、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其次,语文教育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主要的交流工具,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不仅在升学和工作中很重要,也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婚姻生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帮助。
一般说来,有一定语文能力的人更容易与人交流,更易取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可,并展现个人风采。
因此,只有拥有一定水平的表达能力,学生才能在以后的个人生活和职业上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语文教育还需要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和感悟,通过诵读、欣赏、品味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人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是思想、价值和文明的不断重构。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效 的封建 旧教 育 ,变革 为 近 现代 的资 产 阶级 教 育 , 社 会主义 的 当代 教育 。在这个 过程 中 ,人们 一 直对
的发 达程度 为准 绳 的。 当一个 国家科 技发 达 ,物 质
文 明先 进 时 ,他 的文 化 也 被 认 为 是 进 步 的 、优 越
“ 文是什 么” 进行 着 探 究 ,但 似乎 直 至 今 日也 还 语
[ 键 词 ]语 文变 革 ;语 文 本 质 ;语 文教 育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G 62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 7 7 92 0 ) 60 0 —5 文 6 45 7 (0 90 —1 40
语文 学科从 它 1 0 9 4年 独 立 分科 到 今 天也 不 过
展” ,不仅仅 是 缺乏生 机 与 活 力 ,而 是 阻 碍 了社 会
[ 者 简 介 ] 张燕 玲 ( 9 3 ) 作 16 一 ,女 , 山西 太 原 人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语 文 教 育研 究
1 04
的进步 。所 以对 它进 行摧 枯拉 朽式 的摧 毁和 清算 是
张 燕玲
( 京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北 京 1 0 7 ) 北 0 8 5
[ 摘
要]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 的历史 ,可这个百年却是 人类社会最为 动荡、变化急剧 的百年 。而百年语
文教 育 变 革 核 心 其 实 就 是语 文 教 育 本 质 的 变 迁 。一切 关 于 语 文 教 育 的现 象 归 根 结 底 都 归 结 于 “ 文 ” 是 什 么 的 问 题 。 语 近代 中 国一 直 是 缺 乏 民 族 自信 、完 全 西 化 的 ,甚 至亦 步亦 趋 。我 们 抛 弃 了 中 国古 代 语 文 教 育 的宝 贵 经 验 。今 天 当 我们
语文教育百年

语文教育百年论坛纪要王桐生语文,作为现代学校课程,发轫于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公历1902年8月15日)清朝政府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至2002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整整探索了一个世纪。
语文教育的功过得失,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因此,回眸这百年历程,对科学分析和总结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和实验的各种成果,指导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此次大会发起单位有: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教育学会、河北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学会、江西省教育学会、吉林省教育学会、辽宁省教育学会、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东丽区教师进修学校。
与会代表共500余人。
会议就语文教育百年历程的主要经验及教训、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科学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百年来字词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阅读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写作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语文考试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文言(诗、文)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等八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大家在以下六个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一、语文教育百年来的进步和主要经验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百年历程最主要的成绩是什么?会议认为:1.它传播了民主的、科学的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革命进程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它不可低估的历史成绩。
2.它开创了白话文教育的新途径,并在探索白话文教育的同时,促成了中国社会书面通行语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轨。
中国现当代文学、普通话、简化汉字的诞生、成熟与发展都与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白话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现代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自1902年制定《钦定学堂章程》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与其他课程同样,语文学科在运用“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上也进行了各种改革的尝试。
语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之基础。
语文教学的这些改革尝试对于大面积的普及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浅谈语文教育的本质

浅谈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事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语文教学是指针对语文这一母语学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师生双边活动。
它是由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所组成的系统,是这些特点的有机统一。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学界提出的语文教学“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划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均强调教育时间的连续性,因为他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
正是这种学习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语文教学持续有效、循序渐进地进行。
离开了时间的连续性,就无所谓学校教育,当然也无所谓学校的语文教学。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百年语文教育本体问题的学术演变与发展

百年语文教育本体问题的学术演变与发展作者:伍丽红,李山林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1期伍丽红,李山林(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语文教育的本体实质上指的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都没有给出明确回答。
有关语文教育的本体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纵观语文教育本体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教化本体、工具本体和文化本体三个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因其本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化本体;工具本体;文化本体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05-02语文教育的本体实质上指的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都没有给出明确回答。
百年语文教育本体问题的学术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说,经历了从教化本体到工具本体再到文化本体的认识过程。
每个发展阶段,因其本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教化本体———思想政治教育,昙花一现教化本体是把语文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在教育起点和目标上以教化为主。
语文教育的思想道德教化功能自古有之,近代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可以说,语文教育的教化本体观是根源于政治上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每个时段政治情况不一样,思想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
近代初期,“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将读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能否立国的高度,思想教化深入人心。
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在于:近代初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各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政治环境,当时的有识之士力求通过发扬传统文化作为救国之道。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过多次改革,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也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学主要向苏联学习,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上传: 张兴洪更新时间:2013-1-15 18:34:51一、解题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这里的语文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但重点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语文教学。
这里的语文教学是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语用教学,意味着它并不排斥语形教学(含语法教学)、语义教学,但这些不是主体,不是核心,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
二、什么是语用教学语用学自从20世纪后半期兴盛之后,为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抽象的语言形式关系,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具体使用。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分比较复杂。
莫里斯说:“如果研究中明确涉及讲话者,或语言使用者,便是语用学的领域,如果撇开语言使用者,只分析语词与指涉物,就是在语义学的领域中。
”〔1〕这一区分得到了语言学界的认可,可惜太笼统。
利奇把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简单表述为“X意指Y:语义学;通过话语X,说话人S意指Y:语用学”。
他还指出了语用学的判断标准: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考虑到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解释,考虑到语境,考虑到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语言而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就是语用学的范畴。
〔2〕利奇的观点也被广泛采纳。
韩里德在研究语境时把这种涉及语用的语境进一步明确为三个方面:一是话语范围,即话题以及伴随话语活动的其他相关事件;二是话语基调,包括权力、接触和情感;三是话语方式,包括语言重要性(为主或为辅)、交谈方式(对话或独白)、媒介(文字或声音)。
〔3〕因此,我们可以简洁地把语义学看成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语形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字典义和语法的总和;语用学则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如何使用语义学中的语义达成交际目的。
语用学有几个方面是语义学无法企及的:一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背景与心理状态,二是说话人与语义学层面的语义不一致的真实意图,三是听话人如何解释言语,四是伴随言语的行为,五是韩里德语境中的话题、场合、权力、接触、情感、语言重要性、交谈方式、媒介等。
探及语文教学内核 直指语文教育本质

探及语文教学内核直指语文教育本质今天上午听了朱煜老师讲的《松鼠》一课和《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说明》的讲座,很是震撼。
统编语文教材现在已全部覆盖了小学六个年级,新教材到底该怎么教,我们依然很迷茫,而今天朱煜老师的课和讲座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帮我们真正打开了新教材的教育密码,探及语文教学的内核,直指语文教育的本质。
一、以读促写,读写一体。
“习作当中70%的问题都是因为阅读课教得不到位导致的,不要在习作课上花太多的心思,要先想想阅读课怎么上”,对朱老师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我深有同感。
平常我们总说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作文太难,关键是我们没有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有时即便渗透方法了,也只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
因为这些年来,我们习惯了阅读课凸显人文主题,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尽量不去触碰方法,仿佛一讲方法,就陷入了呆板分析的泥沼。
某些时候,我们甚至把阅读和写作孤立开来,读写分了家。
我们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弱化了它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今天,朱老师的课为我们拨云见雾,让我们真正明白了统编教材教学时要做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尤其是要做到以读促写,读写一体,融合共进。
(一)理清文章脉络,学会布局谋篇。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别讲到了松鼠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切入课文教学时,朱老师用这样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归纳作者描写松鼠的几个方面,在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朱老师在黑板上一一板书“外形、活动、习性、打窝、繁殖……”,并渐次画出了文章脉络的思维导图,这一结构图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就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框架结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写作时布局谋篇的能力。
当然,在归纳松鼠外形的特点时,朱老师还巧妙地提出一个问题:介绍外形还可以有更多方面的介绍,为什么作者没有描写松鼠的颜色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文章前面材料的选择和后面对于松鼠动作的描写是有前后关联的,进一步帮助学生打通了文章脉络,同时也明白了写作选材要和文章有关联才行。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

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语言知识教育上, 或者是语言文化教育上。 语言知识教育论的语文课程 观是学语言,语言文化教育论的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 它们都不是学言语, 前者实际上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 位在工具性上, 后者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位在人文性 上。
李海林突破了这个巢臼,将语文的本体由“语言” 转 向 了 “言 语 ”,超 越 了 语 言 观 下 的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 的二元论,建立起言语观下的“言语智慧论”,站在一个 新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新的探索之 路。
三、语感教学 “语文即言语”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学命题,对语文 教学来说,它还过于抽象,还不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实在 规定,还少了点语文教学研究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性”。 语文=言语=言语运用, 是李海林对语文教育=言 语智慧教育的语文学解读, 但是当语文指向言语或者 言语智慧时总还有着浓浓的语言学色彩, 而当语文指
一、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言语,语文学习的根本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李海林 认为,言语能力是积淀的产物,而积淀有两个 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 必须“真实的”参与言语过程,也就是学生必须 有真实发生过的言语内化心理过程;一个是环 境的“真实性”,语文教学必须为主体的“真实” 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这两 者都要求“真实”的言语活动,那么最真实的言 语活动在哪里呢?他说在生活中。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
这 两 种 参 照 社 会 生 活 的 存 在 方 式 的 “引 入 ”,不 仅 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教学形式,更重要的、 对语文教学更具有本质意义的, 是它们创造了 “真实 的”言语交际环境,使学生的言语活动更加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当代教育与文化N ov 12009 第1卷第6期Contempor 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 V ol 11No 16[收稿日期]2009-11-01[作者简介]张燕玲(196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这个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急剧的百年。
而百年语文教育变革核心其实就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变迁。
一切关于语文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都归结于/语文0是什么的问题。
近代中国一直是缺乏民族自信、完全西化的,甚至亦步亦趋。
我们抛弃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自信时,我们可以理智地反思我们的传统。
所以反思近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变迁、得失,认清语文教育的特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意义重大,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
[关键词]语文变革;语文本质;语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 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779(2009)06-0104-05语文学科从它1904年独立分科到今天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
可是这百年却不同寻常,是人类社会更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最为急剧的百年。
社会的重大变革、起落,必然反映在教育上,特别是语文教育上。
现代语文的百年变革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相对稳固的、对于封建统治来说是富有成效的封建旧教育,变革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教育,社会主义的当代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对/语文是什么0进行着探究,但似乎直至今日也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近代社会是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人民一方面不屈不挠地奋起反抗,一方面多方探求民族独立、振兴的时期。
然而这又是东方大梦不得不醒的时候。
我们的先驱们惊讶地发现,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已经远远地被西方社会抛在了后面。
西方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令我们瞠目。
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它们有先进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中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和教育制度腐朽落后。
比如梁启超就说/中国之衰乱由于教育之未善0。
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我们才能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国家才能改变贫弱的面貌而走向强盛。
他们猛烈批判封建教育的科举、八股是/锢智慧0、/坏心术0、/滋游手0,他们兴办新学堂,创办时务报刊,制定新学制,倡导白话文运动,培养/经世致用0人才,把教育当作治弱医贫的武器,把兴学校、开民智作为救治中国的药方。
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全盘西化的观念。
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往往是以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为准绳的。
当一个国家科技发达,物质文明先进时,他的文化也被认为是进步的、优越的,而当他的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弱时,其文化也被认为是落后的,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法则。
所以我们认同西方,加速西化步伐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同时,我们这个民族在理论形态上一贯重感悟、重形象,连深邃的哲学理念都要用寓言、故事、图像的方式呈现,而不像西方那样,具有强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力量。
中西文化的这种巨大反差,和我们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的落后,导致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否定。
曾经的泱泱大国,世界的中心、主宰顷刻间土崩瓦解,一下子变得不自信,甚至是妄自菲薄了。
我们开始对西方朝圣般地亦步亦趋。
当时的思想先驱们认为,要救国只有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贫弱地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育制度。
更何况我们的旧教育,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与腐朽,封建教育日益/阻碍了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0,不仅仅是缺乏生机与活力,而是阻碍了社会104的进步。
所以对它进行摧枯拉朽式的摧毁和清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们没有其他参照系,在这个地球上只有西方是我们的榜样。
二1902年)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0就是学习西方的产物。
在这一学制下,/中国文学0正式单独设科,有了自己的学科宗旨和要求。
但骨子里的封建内核还没有剔除。
几千年的传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其顽固也好,强大也罢,它的巨大惯性也使它具有相当的生命力。
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改为/壬子)癸丑学制0,用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来代替/忠君0、/尊孔0、/读经0的封建教育思想,完成了教育由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性质的过渡,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作为独立成科的语文,开始有了自己较为明确的任务,语文教学开始从服务他科转向语文本身,即/通解普通语言文字,略解高深文字0,/作简易实用之文0, /能自由发表思想0,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应用0,语文的应用工具性作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语文观。
而且学制、班级授课等一系列改革都是西化的结果。
在急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斗争中,资产阶级的启蒙者们为了开启民智,更广泛地宣传新思想,急切需要更广泛地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的障碍就是文言。
文化思想运动的领袖们认为摈弃文言,采用白话文是当务之急,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
政治和思想运动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宗旨的发展变化,也制约和影响着教科书的编写。
教育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或者说不是中立的,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统治集团意志的体现,都要从属于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文化,而语文学科就更直接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果说旧教育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话,那么,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也是为其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它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从属于其统治目的的。
同样,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同样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适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人才。
正因为如此,改革一定首先从教育入手,而最直接体现统治者教育理念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鲜明地体现在了语文学科上。
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其实是资产阶级向民众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目的相呼应的。
中国汉字难识认,言文相分离,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是难以读懂的。
而当时能受教育读懂古文言的人数量极其有限,这是资产阶级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严重障碍,因而必须进行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推行言文一致的/新文体0。
这个浪潮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
语文这个时候是启蒙心智的工具。
但是有些在当时是保守的观点,今天回味一下可能会有异样:比如张之洞说:/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0;/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
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0特别是5奏定学务纲要6规定:/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典。
0/必能为各体中国文辞,然后能通解经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
文学既废,则经籍无人能读矣。
05学务纲要6:/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0;/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0/中国文学0的设科目的,一是为/学习中国文辞,以读古来经籍0,二是为学会写作通达明晓的古文,以备晋官、升学、应世之用。
从当时革新派的眼光看,具有抱残守缺的保守性,有点死抱着老祖宗这根稻草不放的嫌疑,无疑与当年/打倒孔家店0的改革进步的潮流是相悖的。
而且从本质上说,其宗旨是为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的,与我们今天继承民族文化精华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但抛开其保守性目的,站在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的背景下解读,似乎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的语文教学又有过大大小小多次改革,其动力主要来自于时代、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所带来的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变化。
如果说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历程是西化,那么建国初期的的主要特征是/全盘苏化0。
凯洛夫的五教学环节、五级计分法被广泛采用,并学习苏联,实行/汉语0、/文学0分科教学。
从1950年到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倾向是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语文课思想教育功能。
/文革0十年浩劫时期,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被强调到极端。
这一阶段的偏颇一是在于对语文思想教育功能的过分强调,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理解,只注意政治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最终把语文隐没、消融了。
而从1978年到2000年,是我国的第二次国门的打开。
这次105的国门是我们主动打开,向西方学习的。
建国以来我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攻击,新生的共和国不被承认。
意识形态的严重差异使得我们只有苏联一个老大哥和贫穷的非洲小兄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又与我们关系破裂,我们完全处在了孤立封闭的状态下。
这是政治斗争所导致的/冷战0局面。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主动拥抱世界。
这时候,我们又一次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震撼。
在我们进行政治斗争,经济几乎垮掉的几十年间,西方的科学技术却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同五四时期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地加大了。
我们又一次地重蹈/五四0西化之辙,疯狂向西方学习。
这一阶段的主要倾向是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工具性)。
在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一切都可以冠以科学的名目。
在科学万能的时代背景下,语文也纳入到科学体系下,定量、定性地把语文拆解为若干知识点,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试题的拟制也学习托福等形式。
在这10多年中,全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教学改革,涌现了众多的教学流派,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诸如于漪的情感教学、钱梦龙的/三主0教学和魏书生的/知识树0以及与之相应的学生自主学习。
其主要倾向是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很多人认为是工具性,其实是科学性),注重了人类语言的共同性,而忽视了汉语的特殊性,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这个时期下西方的学习是即时的、迅捷的,西方刮什么风,我们这边就下什么雨,而且是囫囵吞枣式的。
由于未加以咀嚼消化,西方的牛肉、面包,不适合我们的身体基因,因而导致我们严重的消化不良。
然而若没有这样一个恶性西化的膨胀过程,没有将问题充分剧烈地暴露出来,或许我们还不清醒。
1998年,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6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人们对1978年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
认识到了科学主义、西化的危害,把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归罪于科学主义、工具性,张扬人文主义大旗,以期找到语文教育的病因。
倒向了语文的人文主义。
由此,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2001年9月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6(以下简称5标准6)的颁布是这一阶段的正式开始。
到这个时候,人类迈入了21世纪,语文也度过了她的百年华诞,人们似乎有理由对现代百年语文做一个总结性评价了。
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逐渐强盛,民族的自信也又一点点的找回。
特别是当西方文化越来越走入困境而向东方文化寻求出路的时候,我们才蓦然回首,发现我们传统的文化是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现代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