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认知科学概论》教材编写体会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2篇)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标题:脑与学习心得体会引言: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而大脑则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
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脑与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脑与学习的关系,并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启发。
一、大脑的结构与学习1. 大脑的基本结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不同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和记忆区域。
2. 大脑皮层的作用:大脑皮层是人类智力的主要基础,它负责感知、思维、记忆等高级认知活动。
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与大脑皮层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脑的学习方式1. 合理的学习顺序:根据记忆曲线和脑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2. 多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听、看、做等多种方式,可以激发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3. 创造性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方法,可以开启大脑的创新区域,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三、脑的学习优化策略1. 分散学习: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断巩固和复习,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2. 深度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关联,培养深度思维和思考能力。
3. 多任务切换:适当进行多任务切换,可以帮助大脑放松,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4. 视觉化学习:通过制作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视觉化工具,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四、学习心得体会1. 坚持时间管理:设置学习计划和规律的学习时间,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效率。
2. 制定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的步骤,有助于培养目标感和奋斗意识,并帮助大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 注重记忆训练:通过使用记忆方法和技巧,如联想记忆、重复记忆等,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4. 积极思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023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3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正在逐渐认识和探索自己的大脑。
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对于人类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2023年这一年,我在学习和应用脑科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将分享给大家。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大脑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比如喜好、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等。
了解自己的大脑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比如,有些人喜欢通过听力来记忆,那么他们可以尝试听录音、参加讲座等方式来学习;有些人更容易通过视觉来记忆,那么他们可以用笔做记号、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来辅助学习。
通过了解自己的大脑特点,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其次,运用脑科学的原理来优化学习过程是非常有效的。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比如,人的大脑对于重复的信息会有一定的疲劳感,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变化,比如切换不同的学习内容、轮换学习环境等等,这样可以提醒大脑保持警觉和注意力;此外,人的大脑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影响也非常大,当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情绪时,大脑会更容易接受和吸收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自己的情感,比如听喜欢的音乐、与朋友一起学习等等,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第三,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对于学习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很多人习惯通过长时间的连续学习来提高效率,但是现在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其实对于持续的高强度学习并不适应。
大脑在进行高强度学习时,会产生一些代谢物质,如果不及时排泄和恢复,就会导致大脑疲劳和效率下降。
因此,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大脑,可以进行一些运动、听音乐、喝水等等,以帮助大脑恢复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科学研究还发现,睡眠对于记忆和学习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在学习之前和之后都能有一个充足的睡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记忆的保持。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范例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伴侣,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学习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起着核心的作用。
它是我们思考、记忆、理解和创新的中心,因此,对大脑进行认识并合理运用它的特点,对学习非常重要。
在我多年的学习经验中,我总结了一些关于脑与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非常重要。
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由不同的区域和神经元组成。
每个区域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如记忆、思考、语言等。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来更加高效地学习。
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特点,将知识划分成小块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另外,了解大脑的运作规律,如大脑的学习曲线和窗口期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
其次,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大脑的发育和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大脑是一个互动的器官,它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刺激不断变得更加强大和灵活。
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激发大脑的潜能,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然而,如何应对这些挫折是至关重要的。
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付出的努力会有回报,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和集中力,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大脑更加高效地学习。
大脑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接受度和活跃度。
因此,只使用一种学习方法可能会限制大脑的发展和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如阅读、听讲、写作、讨论等,来激活不同的大脑功能,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使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比如,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最后,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对大脑健康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在进入2024年代的第四年,人类社会迎来了一场科技与人脑的革命,脑与学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____年,我有幸参与并亲身体验了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深深体会到了脑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从____年的脑与学习实践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脑与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过去几年中,我们见证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的崛起。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直接将信息传输到大脑中,实现快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
这个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教育到医疗,到工作和娱乐,都能带来巨大的变革。
脑与学习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在这个时代,掌握脑与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将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生存能力。
其次,脑与学习的实践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虽然脑与学习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松地掌握它。
与传统学习不同,脑与学习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和投入。
它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注意力,同时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实践。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达到脑与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这个时代,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和成长,而脑与学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工具。
第三,脑与学习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脑与学习的实践,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同时,脑与学习也使我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得到了提升,我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种转变不仅影响到我的学习和工作,还影响到了我的生活方式。
我更注重自身的健康和成长,更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脑与学习让我变得更加全面和有意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深度。
最后,脑与学习需要我们保持谦卑和持续地学习。
尽管脑与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我们不能因此满足和停止学习。
脑与学习的领域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脑科学——心得体会

脑科学——心得体会
基于脑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规则:学习是脑的基本生命活动,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必须“爱”字当头,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使“脑功能四个系统”最大化,才能形成最大学习效率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在上课时,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生成课堂目标,遵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此外,也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大脑的开发。
按照脑科学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开发学生大脑功能,应该按照大脑的特性进行高效率的脑功能开发教育,充分运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
进而达到两个“百分百”的目标。
本节课以提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同时展示学生了解的名人的图片,比如钟南山,抗击疫情的护士等,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读中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是根据教师给的时间线索,同桌讨论完成时间轴的填写,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接下来的活动
是小组讨论,分析选择所体现的品质。
参考教师的分析方法,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开发学生的脑功能。
最后,重视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代入其中,思考人生重要选择,并尽可能在林巧稚身上找到共鸣找到自己坚守一生的准则,做一个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各方面都还有不足,需要继续学习和总结经验,研究应用脑科学理论。
平乡一中宋文蕾。
认知科学导论让我深入了解人的思维和认知读后感

认知科学导论让我深入了解人的思维和认知读后感在学习《认知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时,我深感自己对于人的思维和认知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深入。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不仅对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还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认知和学习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课程中,我学习了关于感知、注意、记忆、推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处理过程。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不仅增加了对人类思维活动的了解,而且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差有了更加深入的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决策和问题解决的章节。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思维过程往往会受到一些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影响,导致我们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时常常会犯错或偏离正确的思考路径。
了解了这些认知偏差后,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策略,并尝试通过运用课程中学到的方法来改进自己的决策过程。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也提供了一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帮助我将认知科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思考过程,我能够更加具体地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这种将认知科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帮助我提高了自身的认知水平。
此外,课程还介绍了一些认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让我对认知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了解到认知科学在教育、医学、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增强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认知科学的动力和兴趣。
通过学习《认知科学导论》,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我深刻认识到人的思维和认知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掌握和应用认知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思维和认知问题。
总而言之,《认知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让我对人的思维和认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____年脑与学习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____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我受益于脑和学习方面的最新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探讨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脑与学习的关系1. 脑是学习的基础脑是人类学习的核心,它负责接收、储存和处理信息。
一个健康且高效的大脑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更容易学习和记忆知识。
2. 学习对脑的影响学习对脑有着长远的积极影响。
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挑战和思考可以促进神经元的连接和发展,增强脑的功能。
此外,学习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三、脑和学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教育领域通过深入研究脑的工作机制,教育专家和教师们可以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用脑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学校可以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职业培训领域脑和学习的研究为职业培训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
通过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脑能力和技能,职业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工作满意度。
3. 健康领域脑与学习的研究也对健康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了解脑与学习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一些与脑功能相关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通过进行脑健康训练和认知训练,我们可以延缓脑衰老的速度,保持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健康状态。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1.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变革。
通过与脑信号的交互,我们可以实现直接控制机器和计算设备的能力,从而拓宽人类认知和运动的范围。
这项技术将对残疾人士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
2. 个性化学习的普及通过脑与学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差异,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为其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教学研究

“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教学研究摘要:“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3门核心课程之一,3门核心课程包括“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脑与认知”和“机器智能”。
本文在国内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基础上,探讨了“脑与认知科学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脑科学;认知科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1引言“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现代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脑与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知识结构、应用等,了解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已有成果展开分析与讨论,为今后进一步的学科探索打好基础。
由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清楚,以至于只知道表面不知道其本质,从而变为变动学习。
如何使学生从抽象中理解具体,从困难中学会知识,更好地、自主地、创新地学习,就要求老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成为“脑与认知科学基础”课程中重要研讨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及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如何借鉴先进的国外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2国内外教学比较下面从教材内容、课堂形式和学生培养三个方面来阐明国内外教学的差异。
(1)教材内容目前MIT的有关于“脑与认知科学”的开放课程(MITUndergraduate Course: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l,其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并且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分析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罗跃嘉教授的《认知神经科学教程》讲授了认知神经科学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和认知神经的发展与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教材编写体会摘要:脑与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本课程的教材建设是支持该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综述脑与认知科学的配套教材基于此,作者编写了《脑与认知科学概论》一书,弥补了教材的空缺。
本文总结编写该教材的心得体会,分享教材编写经验。
关键词:脑与认知科学;教材编写;智能科学与技术;脑科学;认知科学脑与认知科学(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作为最具挑战性和最活跃的科学前沿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
认识大脑从而认识人类自身是摆在各国科学家面前的首要科学使命。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多国合作的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项目[1]将对人类认知的研究作为这一计划的重点内容;美国将1990-200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计划[2];欧洲于1991年开始实施“EC脑十年计划”;日本在1996年推出的“脑科学时代”计划;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将“脑与认知科学”被列为我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3],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也先后部署了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使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自2003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经有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脑与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至今为止都没有前例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同时统一到一部教材中进行综合性地论述,作为合适的课程配套教材供教师和学生选用[4]。
作者自2008年开始在北京科技大学讲授“脑与认知科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作者对脑与认知科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脑与认知科学概论》一书。
1教材编写构思《脑与认知科学概论》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作为同等的知识主体进行论述。
其中,脑科学是研究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它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人脑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5]。
在教材中我们将脑科学描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它探索人类的智力如何由物质产生和人脑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6]。
在教材中,认知科学被描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件,即从自然智能到机器智能之间的桥梁。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考虑到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全书分为4篇,共8章,如图1所示。
其中,第1篇为总论,即第1章绪论,整体论述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前景。
第2篇为脑科学,论述脑科学的基础知识、脑科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人脑功能制造人工大脑。
该篇共包含3章,其中,第2章脑科学基础知识,分析人脑的基本构造、左右脑的联系及协调工作机理、男性大脑与女性大脑的区别、大脑的工作原理、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现阶段脑科学的基本研究手段;第3章脑科学知识的应用,从脑与学习、脑与意识及脑与行为三个角度论述了脑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大脑保养的科学方法,在第2章中学习到的脑科学基础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指导人类大脑的科学开发与保养;第4章人工大脑,在第2章论述的脑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抽象并总结人工大脑的工作模型,并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模拟人脑功能实现人工大脑。
第3篇为认知科学,论述认知科学的知识科学、认知计算,以及智能认知系统。
该篇共包含3章,其中第5章“认知科学基础知识”论述了感知、注意、记忆以及知识的构建与表征等基础知识;第6章认知计算,基于第5章,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通过几种认知模型,使计算机模拟认知过程称为可能;第7章智能认知系统实例,论述了仿人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及认知计算机3个智能认知系统的实际应用,使读者可以更直观的体验到认知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用武之地。
第4篇为实践,共1章即第8章实验,提供了5个实验,即大脑模型认知实验、核磁共振成像体验实验、脑波检测与信息处理体验实验、人工大脑简单记忆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以及智能车的设计与实现,可以作为第2、4、6、7章中相关内容的配套教学实验使用。
其中大脑模型认知实验为课堂演示性实验,即教师通过相关教具、幻灯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大脑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等,配合第2章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体验实验”为体验性实验,即学生通过现场参观或实际操作的方式达到核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等目的,配合第2章使用;“脑波检测与信息处理体验实验”为体验性实验,即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意念耳机产品实直观体验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际如何应用,配合第4章使用;“人工大脑简单记忆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为综合性实验,即学生通过设计并用电路实现人工大脑的简单记忆功能,配合第4章使用;“智能车的设计与实现”为综合性实验,即学生通过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车,配合第6章和第7章使用。
2教材编写特色教材系统地论述了脑科学、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综合前人将脑与认知科学引入到信息科学领域的宝贵思想和最新研究成果。
具体地,该教材具有如下特色:1) 紧跟前沿,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脑与认知科学是当前最具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教材紧跟时代前沿,汇聚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读者能够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2) 体现学科交叉。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是边缘性交叉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科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教材选取各门学科相互交叉、联系的部分,科学地将这些知识进行融合。
3) 体系结构清晰,知识完整。
教材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作为两个并列的知识主题,整合到一本书之中。
教材分为4篇。
第1篇对二者进行简明地综合性论述。
第2、3篇依次单独论述脑科学、认知科学,且每篇中各章节都建立在之前章节基础之上,使得知识具备很好的衔接性,又有一定的跨越性。
教材的实验全部放在最后,独立形成第4篇。
4) 强调实用性。
教材不是仅仅罗列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基本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将脑与认知科学的知识引入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使读者能够科学用脑,理解生活中与此相关的某些现象,如做梦、植物人等。
5) 体现工程性,符合工科专业需求。
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教材,该书汇总了常用的大脑工作模型、认知模型等数学模型,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些模型并根据模型动手开发智能系统。
教材第4章人工大脑和第8章实验等章节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6) 生动趣味,实例丰富。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材在每个章节根据知识点,特意穿插入生动的实例供学生阅读,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7) 实验、习题齐全,方便教学。
教材在第8章安排5个实验,可供教师根据需要作为教学实验使用。
教材在每章后都安排有丰富的课后习题,并配有详细解答,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3教材编写手段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作为交叉性和前沿性学科,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为了编好教材,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采取了如下4种方法。
1) 组织编写团队。
作者在确定教材的体系结构安排之后,组织了一只编写团队,该团队包含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
编写团队成员定期召开例会进行讨论。
2) 跟踪世界研究最前沿。
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期刊和搜集网络信息,紧跟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动态。
除此之外,作者积极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进行访问或访学,将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带回国内,在该教材中与读者分享。
3) 广泛收集资料。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是交叉性的学科,作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广泛占有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资料和资源,吸取现有各种资料中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梳理,最终形成该教材。
4) 听取本科生意见建议。
为了使该书适合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教材使用,作者从2008年开始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对教学讲义进行改进,到现在为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
在本书完稿后,交由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试读,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数次改进,不断完善,最后学生评价普遍反映良好。
4教材使用方法本书可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或参考用书。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技术,灵活调整授课学时。
建议授课学时安排如下:1) 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书所讲的全部内容,使其能够掌握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使用相关技术手段实际动手设计和开发某些现实应用。
可以安排32个学时(18个授课学时和14个实验学时),学时建议分配如下:第1章为2个学时(授课2个学时);第2章为6个学时(授课2个学时,2个实验各2个学时);第3章为4个学时(授课4个学时);第4章为10个学时(授课4个学时,2个实验分别2个学时、4个学时);第5章为2个学时(授课2个学时);第6章为8个学时(授课4个学时,1个实验4个学时);第7章为2个学时(授课2个学时)。
2) 针对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脑与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脑与认知科学相关的技术手段,重点掌握教材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点。
可以从中选取16个学时进行讲授。
5结语脑与认知科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门较难讲授的课程。
作者在《脑与认知科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立足于科学前沿,体现了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生理学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特点,在设计和构思上力争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
作者希望该教材能够弥补空缺,并为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贡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1]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Organization. HFSP:Strategic Outlook 2010-2016[EB/OL].[2011-03-17]./sites//files/webfm/Executive/HFSP Strategic outlook Final.pdf.[2]GEORGE BUSH.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6158 [EB/OL].[2011-01-17]. /loc/brain/proclaim.html.[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 [2011-02-10]. http://www.npc. /npc/xinwen/szyw/zhbd/2006-02/10/content_344553.htm.[4] 谭咏梅,王小捷,钟义信.“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1):81-85.[5] 徐耀忠. 脑科学[M].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28.[6] 史忠植. 认知科学[M].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15.Experience of Writing the Book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WANG Zhiliang1, LI Ming1, GU Xuejing1,2Abstract: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is among the core courses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However, no book which elaborates both brain science and cognitive science was available before ours as a teaching material to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China. We wrote the book to satisfy this demand.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and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ok writing.Key words: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book writing;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ain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