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点绛唇》
古诗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赏析

古诗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前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
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⑵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⑶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⑷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⑸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⑹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⑺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⑻何许:何处,何时。
⑼参差:不齐貌。
【翻译】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从此词可知其所言非虚。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首句“燕雁无心”,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点绛唇·燕雁无心(姜夔)原文

点绛唇·燕雁无心(姜夔)原文《燕雁无心》作者:姜夔(丁未冬①,过吴松②作。
)燕雁③无心,太湖④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⑤黄昏。
第四桥⑥边,拟共天随⑦住。
今何许⑧?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②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④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酝酿。
⑥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⑦天随:唐代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⑧何许:何处,何时。
【】大雁和小燕似乎无心赏,从太湖西畔随着飘忽不定的流云向天边飞去。
只留下几座孤峰,默然中又仿佛在互相低语:黄昏时将下大雨。
本打算留在甘泉桥畔,与唐人陆龟蒙相伴同住。
但如今又怎么样呢?凭栏怀古,只看见残败的杨柳上下飘舞。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
乃小令中之名篇。
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
上片写景。
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
下片因地怀古。
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
首二句自然超脱。
次二句拟人含情。
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为说;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
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
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
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
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
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
《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过片首二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与燕雁之无心、随云彼此暗合。
然人又岂能无心?有心人方见无心雁,且感受数峰清苦。
与首二句遥相对应,彼孤落之雁自当随云归往燕地,己飘零之文士亦当共天随住第四桥边,此则暗示寻觅精神之归宿。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简介及译文鉴赏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简介及译文鉴赏《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简介及译文鉴赏《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宋朝:吴文英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似乎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古诗简介《点绛唇·试灯夜初晴》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造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灯夜感旧之情,抒情了一种淡淡的忧虑。
上片着意写试灯之夜的风光,愁云卷尽,月明如洗,以拟人方法,描画精巧逼真;下片写辇路笙歌,回想旧游,恍如梦境,无限感伤。
全词意境新鲜,端丽温厚,颇具特征。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翻译/译文天上的乌云都被风吹走了,刚下过雨时天空姣洁的明月,就像刚刚梳洗的嫦娥相同光荣照人。
街上没有一点飞尘,在光润如如酥的大地上,来往着身姿轻盈的美丽女子。
现在又生回到京都,当年赏灯的情形如同就在眼前,其时的你柔情似水,当今一切都随风飘散,你不知身在何方,作者只好带着对往事的无限回想,走上小楼单独拥着香被,听着窗外的笙歌入眠,期望能在梦中呈现当年与你一同赏灯的情形。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一字。
前片四句,从第二句重用三仄韵;后片五句,亦从第二句重用四仄韵。
⑵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
元宵节前,有“试灯〞,宋俗,阴历十二月下旬即开端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
⑶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即嫦娥)代指月亮,⑷凌波地:靓装舞女行为的大街。
凌波,原本是描绘洛神婀娜多姿的姿势,后来借指身段姣好、步履轻盈的年青女子。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⑸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儿指京城富贵的大街。
⑹灯前事:即赏灯往事。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赏析/鉴赏此词写灯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灯市盛况,而是以试灯夜的现象作衬托,用迷惘的`笔调抒情自己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写得纡徐抑扬,舒卷自如,然后含蓄地道出心里的万千慨叹。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5篇)《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仙吕】点绛唇_咏教习鼓诉作者:孙叔顺咏教习鼓诉冤每日学按龙韬,演习虎略。
初开教,若论功劳,则俺先来到。
【混江龙】助威声号,将我先鸣三擂发根苗。
渐渐的排成戈戟,纷纷的收聚枪刀。
则这两片皮常与军官为耳目,一生心不离了小校做知交。
虽是我有声难说,有运难消,又不比鸣廉击柝喝号。
摇铃向军前,则我为头儿闹。
面皮上常过了无数,助罗边不住的频敲。
【油葫芦】怎比恁那悠悠吹画角,也每不汤着不动着,教瞒儿满腹中恶气怎生消。
夜阑时直捶到金鸡儿报,早晨间直熬的金乌落。
他每都披着纸甲,挂着战袍,番来覆去由闹,早难道杀气阵云高。
【天下乐】却什么三十年学六韬,好教我逐朝心内焦,他每没一个有才能有机谋有智略。
每日加空虚了五六番,干盘了十数遭,恰便似一场家杂剧了。
【醉中天】想当日两军闹,起全翼赴宣朝。
将我击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
可正是发擂催军校,不付能勾引的离城去,又将他黎民掳掠,这的是恁破黄巢头件功劳。
【金盏儿】他每哭声苦,可教我怨声高。
被我将他众英雄引上阴陵道,他每教场中胆气更那里有分毫。
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
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赚尾煞】将我击发,便声扬额闲下无声哨。
旧声价,如今都坏了,谁敢向雷门行过一遭。
则为我乱军心,将果报先招。
自量度,天数难逃。
若是再瞒上,将来又吃搞。
终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军中一面骋英豪。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2点绛唇·闺思宋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点绛唇·闺思》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点绛唇古诗词8篇

点绛唇古诗词点绛唇古诗词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点绛唇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点绛唇古诗词1《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清代:陈维崧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
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
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译文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
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蝌。
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昔日赵魏燕韩古国,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
悲风凄厉地吼着,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双调,仄韵。
临洺(míng):县名,在今河北省永年县西。
驿:驿站。
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发髻。
髻:本指妇女的发式,此处比喻山峰。
离离:分明可见的样子。
稗(bài):一种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
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积如凝霜一寸。
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国家。
此指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创作背景“临洺驿”即古时临洺关,位于今河北省永年县境内,地处邢台之南,邯郸之北,为交通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原是个古战场。
陈维崧在康熙七年(1668年)结束了“如皋八载”的冒襄水绘园托庇生涯后,第一次北游进京,途中经过临洺驿,锐感北地荒寒,俯仰今昔,触绪百端,奋笔作此词。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赏析《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一首纪游怀古词。
“临洺驿”在今河北省永年县,离邯郸市很近,是“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燕赵之地。
上阕写登览所见。
首二句当是傍晚斜日下远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峰峦攒聚。
峰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这是凝视的感觉。
当视线扫射呈散点横延时只觉山势起伏蜿蜒,游移如蝌蚪。
点绛唇诗词赏析

点绛唇诗词赏析点绛唇诗词赏析点绛唇诗词赏析1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8.(5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6分)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赏析: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
从调下词题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矣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今属四川省)人,因为爱好吴兴山水清远,遂家居湖州的'南门。
南漪小隐是矣存叟家花园的名字,园中有硕果轩、元祐学堂、芳菲二亭、万鹤亭、双李亭、桴舫斋、岷峨一亩宫诸景。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
这种环境,使人愁闷。
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
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
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
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
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
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点绛唇(南宋)姜夔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答案: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
/ 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
(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
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
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答案:(1)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
(2)不隔/①抓住了景物特点。
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
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
“清苦”“商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
③ 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
赏析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
首二句自然超脱。
次二句拟人含情。
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 为说;山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
”“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
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
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
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
“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
”《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解析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译文北方的鸿雁羡慕飞鸟的自由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翻飞。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甘泉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怀古,只见残败的柳枝杂乱的在风中飞舞。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何许:何处,何时。
参差:不齐貌。
创作背景公元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
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赏析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点绛唇》
【年代】:宋【作者】:姜夔——《点绛唇》【内容】: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
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
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
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
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
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
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
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
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
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
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
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
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
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注释】:燕(yan1)雁:北国燕赵之地。
拟共天随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住松江,近苏州。
当时杨万里等人要用陆的天然情趣,来救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
白石虽是江西人,论诗却是膺服陆龟蒙的。
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
白石曾赋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吴松:即今吴江。
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商略:商量,酝酿。
此处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
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
《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今何许:今日我身在何处?【赏析】:此词虽只写眼前的景物,而感时伤事之情则油然而生。
其中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句,形象地写出了寒山的寥落,为历来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