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pptx课件
《红烛》pptx课件(24页)

代表诗人
代表作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内容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 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
新
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诗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
志摩与新月 派
节
献精神。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
裁体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 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 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 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点特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烛集吼斗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 作
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
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 者
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简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 介
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 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
特
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 艾青《大堰河我的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点
之琳与现代 保姆》等
、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
派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ppt课件

13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是矛盾的现象; 是同情、惊疑的呼唤。
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 照亮别人、照亮世界。
光明。
象征
红红烛啊! 这 这样样红红的烛!
红:象征赤诚、热情 红烛是理想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红烛是什么?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1节主要内容: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 怎么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在不合理
红烛啊!
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
劝导鼓励的呼唤
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 人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本诗主题
诗人通过隐喻的笔法,以物化的红 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描写自己 对现实生活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 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 抒发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
• 五、课外拓展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鼓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 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 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 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红烛》PPT课件23张

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 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联 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 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书报告第一步:
1. 撰写内容摘要(梗概、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 列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尝试从以下角度解析诗歌: 1. 情感 2.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 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和反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蜡炬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 为题?
2.2《红烛》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本研读
3、第三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中的引号的用法及作用?
表特殊含义的强调:引号内的“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动词, 它代表了红烛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在引号 的作用下被特别强调,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 的深意。
加上引号后的“烧”字在句子中起到了着重标明特殊含义、引 人注目、字义丰富且突出的作用。这种语言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 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 心世界。
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作为深受中西文化 影响的诗人,当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 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 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 的中华,不对,不对!”也使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时代的批 判和对人性的探索。在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之际,他回 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内心充满激动与感 慨,创作了这首反映时代精神的杰作《红烛》。
文本研读
7.怎样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 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 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 心流泪”,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 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 人的得失荣辱,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文学知识
歌——诗经体 诗经
诗
古典诗歌
古体诗
行——楚辞体 楚辞 吟——乐府体 古乐府
歌 分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红烛》PPT课件26张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 明确: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 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 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 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 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
• (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 “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吗?“吐”字运用的妙处是?
• (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 思考,你怎么理解?
• (3)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 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 ”“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
• (4)在第五节到第八节中,诗人提出疑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句话怎么理解? •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4. 你认为不同方面的隐喻对构成和生成作品的意境有何作 用和效果?
• “红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贯穿全诗的主心骨。 诗人主要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从红烛的颜色隐喻、 形体隐喻、功能隐喻、使命隐喻等几个方面建构起语 篇,赋予诗篇深远的含义。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引言•《红烛》意象解读•艺术手法与技巧分析•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目•知识拓展:闻一多其他作品欣赏•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录01引言诗人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红烛》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红烛》是在诗坛上初露锋芒之作。
它在《晨钟报》《新月》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广为传诵。
闻一多也由此获得“爱国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主题:《红烛》一诗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真实表露。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红烛”的意象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红烛》一诗以“红烛”为象征,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和光芒,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精神。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
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第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四腾,使民众走向光明, 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小节解放出来。诗人爱国
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诗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 歌 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 主 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题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
03
探——析形象语言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一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 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小节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
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 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 闻一多
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一一一
代画个诗
读
英一脊一
诗
豪印梁文
一一一一
猜
红全声烟
人
烛集吼斗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 作
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
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 者
对意迹展部蜡 诗、的开分炬
人就问就象面色本
生是收完即,,诗
哲将获全刻凸将共
学红,交联现红九
,烛但融想了烛节
也精问起到红精,
就神耕来诗烛神开
表归耘。人的集头
明结”最自总中一
了到这后身体在节
自一样一,形一着
己种一节“象个眼
的彻个归物,“于
人底哲结”由红红
生奉理到与红”烛
宗献,““烛字的
旨的也莫我形上颜
。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 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 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 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 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 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 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 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 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 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首形的而不和诗
集与成语且但美集 写
《诗了言还以国《
红集自、以浓两红 烛同己典丰烈个烛
作
》 的 序 诗 。
名 的 诗 篇 ,
的 独 特 个 性
型 的 东 方 风
富 的 想 象 、
的 色 彩 独 树
时 期 的 作 品
》 由 诗 人 在
背 景
就。格精一组清
是这,炼帜成华
,。
时期
特点
新文化运 新诗的“尝试” 动时期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
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第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
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五一番求索,他恍然大
悟。
六
七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小诗行,这些诗行中
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节,使痛苦而麻木的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叫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 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 “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
歌抒交抒就成全 创发流情是灰诗 作诗为的扣泪将 的情线。住始唐 宗,索全“干代 旨显,诗灰”诗 求示用以”作人 索了问诗与为李 的诗答人“引商 过人的对泪子隐 程对形“”,的 和人式红分诗一 结生展烛两的句 果真开”层主诗 。谛诗心来体“
02
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
烛
红色的蜡烛, 多用于喜庆, 如寿星像前, 洞房内。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 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
特
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 艾青《大堰河我的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点
之琳与现代 保姆》等
、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
派
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
族情绪的“吹号者”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
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
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起初觉得大惑第二不解的,认为红烛自 己“一误再误”。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三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 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小,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
裁体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 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 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 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点特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代表诗人
代表作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内容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 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
新
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诗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
志摩与新月 派
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深情呼唤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第八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九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小节不计。这正是闻
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 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简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 介
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
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 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 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 作《红烛》、《死水》具有 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 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