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调查表
河北省冬小麦苗情分类标准

>120万
90~120万
60~90万
<60万
长势长相
叶片披长,叶色浓绿,蘖弱
叶色绿,蘖壮
叶色绿
叶片短小,叶色浅绿,蘖弱
拔节期
单株次生根
—
>10条
7~10条
<7条单株分蘖数—来自4~6个3~4个
<3个
亩总茎蘖数
—
85~115万
55~85万
<55万
长势长相
叶片披长,叶色浓绿,蘖弱
叶色绿,蘖壮
叶色绿
河北省冬小麦苗情分类标准
生育时期
项目
旺苗
壮苗
弱苗(三类苗)
一类苗
二类苗
越冬期
主茎叶龄
≥6.5
5~6.5
4~5
<4
单株次生根
—
>4条
2~4条
<2条
单株分蘖数
—
3~5个
2~3个
<2个
亩总茎蘖数
>100万
70~100万
50~70万
<50万
长势长相
叶色浓绿
叶色绿,蘖壮
叶色绿
叶色浅绿,蘖弱
返青期
单株次生根
—
>4.5条
叶片短小,叶色浅绿,蘖弱
穗期
亩穗数
—
>45万
38~45万
<38万
2.5~4.5条
<2.5条
单株分蘖数
—
3.2~5.2个
2.2~3.2个
<2.2个
亩总茎蘖数
>105万
75~105万
55~75万
<55万
长势长相
冻害轻于2级
或冬前壮、旺苗发生3级冻害时
或冬前壮、旺苗发生4级冻害时
小麦苗情检测方案

小麦苗情监测方案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为进一步规范小麦苗情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概念1、小麦苗情监测指在小麦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等关键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定点、定期(特殊自然灾害除外)地对各地区各种有代表性的品种和地块的小麦叶蘖动态、个体素质、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气候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管理意见,开展分类管理的方法。
2、常年千粒重为监测品种前三年平均值,新引进品种以育种单位提供的千粒重为准(克)。
3、预计千粒重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和灌浆期间天气情况估计的千粒重(克)。
4、实际千粒重指小麦晒干入库时的千粒重或收获后按入库标准含水量13%折算的千粒重(克)。
5、缺苗断垄条播小麦在3叶期内连续10厘米(3寸)无苗为缺苗,连续16.7厘米(5寸)无苗为断垄。
6、冻害由于低温影响,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幼穗脱水萎缩、干枯整株死亡的现象。
7、倒伏小麦植株发生倾斜或平铺的现象。
8、灌浆速率指每天每千粒小麦干物质的增长量(克)。
9、监测区用作调查亩基本苗、主茎叶龄、亩茎蘖数以及亩有效穗数的的固定区域。
确立方法: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每个地块(品种或播期)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样段(点),条播田每样段1m 双行,撒播田每样点0.5川插行定点确立。
10、取样区用作调查次生根、穗粒数等监测项目取样的区域。
取样区设立在监测区周围(至少隔2行)。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监测点基本情况1、监测内容主要对监测点前茬作物;土壤类型;肥力状况;耕作和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等项目进行监测记载,作为苗情和产量分析的依据。
监测内容见表1。
2、监测方法:采取调查方式填报。
小麦播种后及时填写上报。
其中追肥和根外喷肥为预报,小麦收获后修正上报。
(二)生育期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
监测内容见表2。
表2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2、监测方法(1)播种期:记载监测点各品种播种的日期。
小麦苗情标准

小麦冬前和返青期苗情分类以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总茎数为构成基本要素。
(1)构成基本要素定义主茎叶龄:小麦植株主茎的叶片数。
单株分蘖数:小麦单个植株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蘖茎数。
总茎数:单位面积内的主茎与分蘖的合计数,单位为万株/亩。
(2)苗情分类判定。
参考标准如下:冬前苗期北方冬小麦从出苗到停止生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南方冬小麦从出苗到基本停止生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
一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达到6—7叶,黄淮达到5—6叶,每株有分蘖3—5个,长江流域入冬时苗情稳健,有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80—90万,黄淮60—80万,长江流域40—50万以上。
叶色由鲜绿转深绿,短粗,叶鞘肥厚,适时播种的有5—7条次生根,偏晚播的也有3—5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长城以北不超过伸长期,华北中北部不超过单棱期,黄淮地区不超过二棱期,长江流域冬前不拔节。
分蘖节入土深度略深于常年。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5%-75%。
二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达到5—6叶或7.5—8叶,黄淮达到4—5叶,每株有分蘖二三个,长江流域入冬时有少量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60-80万,黄淮40-60万,长江流域30-40万。
叶色由鲜绿转深绿,适时播种的有4-5条次生根,偏晚播的也有2-3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稍延迟或略超前但不明显。
分蘖节入土深度接近常年。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0%—65%或75%—90%。
冬前积温偏少或偏多100℃•日以内,苗情稍偏弱或稍偏旺。
三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3-4叶或8叶以上,黄淮仅达到3叶,单株无分蘖或只有一个,长江流域入冬时无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50-60万,黄淮30-40万,长江流域25-30万。
叶片小,颜色浅,次生根1-2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明显滞后或超前。
分蘖节入土深度明显比常年偏浅。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0%以下或90%以上。
冬前积温偏少或偏多100℃•日以上,苗情明显偏弱或明显过旺。
小麦基本苗调查

小麦基本苗调查篇一:小麦基本苗确定法小麦基本苗确定法1、测量数米苗数,求平均每米的苗数;2、求平均行距;3、计算基本苗数;4、每亩基本苗数=每米平均苗数*667/平均行距;5、方格调查法:在调查地块选代表性点若干,每点定出1平方米,查出方格内苗数,然后算出平均每平方米苗数,再算出每亩基本苗数。
篇二:当前小麦苗情调查表当前小麦苗情调查表篇三: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四)抗逆性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2)叶尖受冻发黄;(3)叶片冻死一半;(4)叶片全枯;(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小麦考种

小麦测产及农艺性状调查测定姓名:班级:农学11-3 学号:1.目的意思1.1了解小麦生长发育的特性。
1.2学习和掌握小麦测产的方法。
1.3学习和掌握小麦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的方法技术。
2.实验材料及用具2.1实验材料:每小区选取1m2长势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小麦植株,一共选取4个1m2。
2.2实验用具:纸袋、纱网、剪刀、卷尺、天平、铅笔等。
3实验内容3.1小麦的栽培技术3.1.1整地:要精细整地,做到上虚下实,无大颗粒。
3.1.2施肥:底肥要注意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一般亩施磷酸二胺2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6-10公斤。
追肥在不缺肥的情况下可尽量少施或不施,如必需施用则日期应尽量提前,一般可在2月上、中旬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
3.1.3浇水:生育期间要尽量满足对水分的要求。
一般要浇好四水: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麦黄水。
3.1.4播期播量:最适播期为10月底到11月上旬。
3.1.5化控措施:在拔节前每亩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可降杆壮苗。
3.1.6防治病虫害: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即可。
要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需连片及时彻底防治。
3.2计算内容3.2.1播种-拔节历时、拔节-开花历时、开花-成熟历时、全生育期;3.2.2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3.2.3有效穗、小穗数(结实小穗和不实小穗)、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3.2.4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3.2.5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节间长(从上而下分节测量)3.2.6叶姿:旗叶着生高度、旗叶与倒二叶间距、倒二叶与倒三叶间距。
3.2.7着粒密度(grain cm 1) = 穗粒数/穗长(cm)。
3.3方法与步骤3.3.1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小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各时期。
3.3.2苗情调查在小麦2叶1心时框定1×1 m2,定点调查基本苗和最高苗(12月22日左右)。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1、苗情分类标准(供参考)──────────────────────────分类项目旺苗一类亩二类苗三类苗──────────────────────────10月底总茎数(万/亩)>6050-6040-50<40越冬前总茎数(万/亩)>10080-10060-80<60冬前最大叶片长度(cm)>1816-1814-16 <14春一叶长(cm)>107—86—7<6宽(cm)>0.8 0.7-0.8 0.5-0.6 <0.5春二叶长(cm)>1412-1410-12<10宽(cm) >0.9 0.8-0.9 0.6-0.7 <0.64月10日群体(万/亩) >120100-12080-100 <80──────────────────────────2、小麦苗情调查方法及标准(1)、定点:各地块必须在小麦出苗后、三叶期以前,避开地头、沟边,选麦苗整齐,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
每个点面积三平方尺,全田不少于5个点。
点要固定好,设有明显标志,用于系统调查。
(2)、调查总茎数时,只要分蘖露出叶鞘时就算一个分蘖。
分蘖出现嗽叭口或分蘖心叶萎蔫、桔死或变黄时为退化蘖,不计入总茎数。
(3)、叶龄:以心叶露出l一2厘米为准,冬前叶龄数不定,春后一般6片叶.因气候因素春生卧也可能长5片或7片。
(4)、主要生育期标准: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以下均以50%为标准)的麦苗露出地面2厘米。
分蘖期:麦苗长到3叶1心,分蘖从第一片叶的叶鞘露出1—2厘米。
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返青期:越冬麦苗的心叶在早春新长出1—2厘米。
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麦苗主茎和大蘖的叶鞘显著伸长,冬性品种由匍匐转为直立,茎基部第一节间在地下已伸长,春生2叶露尖。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四)抗逆性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2)叶尖受冻发黄;(3)叶片冻死一半;(4)叶片全枯;(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