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小麦苗情调查表
当前小麦苗情分析和春管建议小麦苗情

当前小麦苗情分析和春管建议小麦苗情XX年入冬后气候特殊,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生长和越冬。
针对这一情况,在春节前后,我们分两次进行了麦田考察,范围涉及河北省的8个地区30个县(市),现就实地考察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春季管理建议。
一、墒情状况总的看墒情普遍较好。
但是整地不好的麦田,由于地暄、秸秆多,透风漏气严重,返浆并不明显,干土层仍有3~4厘米。
随着温度的回升,返浆并不明显。
这部分麦田将要出现旱象。
在次生根少的情况下,出现旱象就会明显影响生长。
二、苗情状况与往年比,今年全省小麦苗情普遍较差,共同特点是群体小、个体弱、冻害重。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气候因素。
去年11月初,正值小麦生长盛期,强寒流到来,大幅度降温,遭受了霜冻危害,部分麦田叶片被冻枯。
霜冻后尚未得到很好的恢复生长,于11月10~13日突降大暴雪,在基本没有抗寒锻炼,营养积累不足且遭受霜冻危害的情况下,又受到了较长时间的闷盖,光合弱或基本没有光合作用,但此时地温尚高,麦苗在雪下有缓慢的生长和呼吸作用,加大了自身消耗。
在此基础上,雪融后偏偏又遇上持续强低温天气,所以,造成了今年麦苗的严重冻害。
这是今年小麦冻害严重的关键性因素。
(二)管理粗放。
调查发现,粗放的耕作栽培加重了冻害程度。
凡整地质量差、播种浅的麦田冻害都重,死苗率较高。
(三)品种种性问题。
有的品种经受不住这次几十年不遇的异常天气变化,表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枯干严重,甚至死苗。
整体麦田苗情的具体表现为:1.群体小。
全省麦田基本上为亩茎数60万以下,多为40万~50万,比往年少20万~30万,甚至更多。
2.个体弱。
由于XX年冬前生长期为20多天,积温少;麦苗主要表现为“二小二少”,即苗小蘖少,蘖小根少。
全省整体衡量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带蘖越冬,二是“单身汉”越冬。
适期早播的多为3叶1心4叶龄越冬,有1~2个分蘖,单株2~3个茎蘖,1~3条次生根,大体上比往年少1~2片叶,2个分蘖,2条以上次生根。
关于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按照总队下发的3月份市县队调查信息报送要点要求,我队就“小麦生长情况”,于2014年3月27日对县农牧局相关科室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小麦苗情总体情况根据农牧局技术站同志介绍,由于我县各级干部群众重视小麦生产,政策技术落实到位,小麦播期比较集中,机耕机播和良种面积大,小麦播种质量高,出苗整齐、均匀,没有冻害死苗现象发生,并且去年冬季气温较高,属于“暖冬”,有利于小麦生长。
目前我县小麦苗情群体充足,个体健壮,壮苗面积大,一、二类苗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亩茎数和有效茎都比去年多,小麦苗情总体情况较好。
二、气候条件影响从市气象局关于农业气象信息了解到,市上一周(3月17日—3月23日),市除广平和邱县出现0.3毫米降水外,其它各地无降水。
各地周平均气温为12.2~13.5℃,比常年同期偏高4~6℃,全市周平均气温为12.9℃,比常年同期值偏高4.7℃。
各地周日照时数为37~57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多2~20小时。
市本周(3月24日—3月30日)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4~6℃,日照充足,光温条件明显利于冬小麦返青后快速生长,冬小麦苗情转化较好、发育进程加快,同时,光温条件对设施农业生产有利。
据近期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我市部分地区存在轻中度旱情,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
根据市气象台预报,预计未来一周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没有明显的降水天气,气温逐步回升。
根据以上情况,部分麦田旱情开始显露,特别是年前没有浇冻水和今年没有浇返青水的麦田目前出现轻度旱情。
因此,应该及时查墒,根据群体、苗情和墒情进行追肥和灌溉,加强冬小麦分类田间管理,苗情过旺的麦田可适当推迟春季追肥浇水时间,及时中耕除草,墒情适宜地区可适当推迟追肥浇水时间,避免麦苗生长过旺,促进根系下扎;对群体偏大或生长过旺田块宜采取控旺保稳等措施,控制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弱苗地块适时趁墒追施氮磷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和稳健生长;墒情较差地区要及时灌溉,确保冬小麦返青和拔节的水分需求。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1、苗情分类标准(供参考)──────────────────────────分类项目旺苗一类亩二类苗三类苗──────────────────────────10月底总茎数(万/亩)>6050-6040-50<40越冬前总茎数(万/亩)>10080-10060-80<60冬前最大叶片长度(cm)>1816-1814-16 <14春一叶长(cm)>107—86—7<6宽(cm)>0.8 0.7-0.8 0.5-0.6 <0.5春二叶长(cm)>1412-1410-12<10宽(cm) >0.9 0.8-0.9 0.6-0.7 <0.64月10日群体(万/亩) >120100-12080-100 <80──────────────────────────2、小麦苗情调查方法及标准(1)、定点:各地块必须在小麦出苗后、三叶期以前,避开地头、沟边,选麦苗整齐,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
每个点面积三平方尺,全田不少于5个点。
点要固定好,设有明显标志,用于系统调查。
(2)、调查总茎数时,只要分蘖露出叶鞘时就算一个分蘖。
分蘖出现嗽叭口或分蘖心叶萎蔫、桔死或变黄时为退化蘖,不计入总茎数。
(3)、叶龄:以心叶露出l一2厘米为准,冬前叶龄数不定,春后一般6片叶.因气候因素春生卧也可能长5片或7片。
(4)、主要生育期标准: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以下均以50%为标准)的麦苗露出地面2厘米。
分蘖期:麦苗长到3叶1心,分蘖从第一片叶的叶鞘露出1—2厘米。
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返青期:越冬麦苗的心叶在早春新长出1—2厘米。
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麦苗主茎和大蘖的叶鞘显著伸长,冬性品种由匍匐转为直立,茎基部第一节间在地下已伸长,春生2叶露尖。
我省冬小麦拔节期苗情简析

我省冬小麦拔节期苗情简析截止5月6日,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小麦苗情监测软件系统对我省徽县、秦州、灵台、庄浪、静宁、镇原、通渭、临洮的8个监测点县冬小麦拔节期苗情进行跟踪监测,基本情况如下:8个监测县共有冬小麦播种面积255.85万亩,占全省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29.4%。
由于今年春季全省大部气温持续偏低,阴雨寡照天气出现次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受此影响冬小麦生育时期较往年推迟10-15天,但由于雨量充足,拔节期冬小麦的苗情总体较好,旺苗、一二类苗的面积达到207.52万亩,占81.2%。
表一监测县区冬小麦拔节期苗情统计表通过对各县区设置的固定监测点监测数据分析:自返青以来,各监测点土壤墒情普遍较好,没有出现旱象。
而随着天气变暖,地温显著增强,保证了小麦根系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表二监测点土壤含水量与地温从表三、表四看出,起身期到拔节期冬小麦苗情基本参数普遍较好,单株分蘖平均增加0.57个,单株次生根数增加4.98个,总茎蘖数达到94.06万/亩。
表三、监测点起身期苗情指标表四监测点拔节期苗情指标目前我省冬小麦基本进入孕穗期,亩基本苗完全确定,小麦生长从营养生长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田间管理也从促进弱苗转化升级进入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键阶段。
该阶段主要采取的田管措施是:一是病虫害防治。
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病虫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早进行防治。
针对我省主要病虫,推荐的化学防治方法如下: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的三唑酮(又名粉锈宁、粉锈灵或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喷雾防治;防治麦蜘蛛,可每亩用20%三氯杀螨醇每亩5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每亩10~15毫升或50%辟蚜雾(抗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8~10克喷雾防治;麦茎蜂可在孕穗期用90%的晶体敌百虫35~50ml/亩兑水50~70公斤喷雾两次,两次间隔7~10天,也可喷撒1.5%乐果粉或2.5%敌百虫粉1.5~2.5kg/亩;全蚀病可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用全蚀净(硅噻菌胺)60~70g/亩兑水40kg 喷施,也可喷施三唑酮。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四)抗逆性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2)叶尖受冻发黄;(3)叶片冻死一半;(4)叶片全枯;(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1、苗情分类标准(供参考)──────────────────────────分类项目旺苗一类亩二类苗三类苗──────────────────────────10月底总茎数(万/亩)>6050-6040-50<40越冬前总茎数(万/亩)>10080-10060-80<60冬前最大叶片长度(cm)>1816-1814-16 <14春一叶长(cm)>107—86—7<6宽(cm)>0.8 0.7-0.8 0.5-0.6 <0.5春二叶长(cm)>1412-1410-12<10宽(cm) >0.9 0.8-0.9 0.6-0.7 <0.64月10日群体(万/亩) >120100-12080-100 <80──────────────────────────2、小麦苗情调查方法及标准(1)、定点:各地块必须在小麦出苗后、三叶期以前,避开地头、沟边,选麦苗整齐,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
每个点面积三平方尺,全田不少于5个点。
点要固定好,设有明显标志,用于系统调查。
(2)、调查总茎数时,只要分蘖露出叶鞘时就算一个分蘖。
分蘖出现嗽叭口或分蘖心叶萎蔫、桔死或变黄时为退化蘖,不计入总茎数。
(3)、叶龄:以心叶露出l一2厘米为准,冬前叶龄数不定,春后一般6片叶.因气候因素春生卧也可能长5片或7片。
(4)、主要生育期标准: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以下均以50%为标准)的麦苗露出地面2厘米。
分蘖期:麦苗长到3叶1心,分蘖从第一片叶的叶鞘露出1—2厘米。
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返青期:越冬麦苗的心叶在早春新长出1—2厘米。
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麦苗主茎和大蘖的叶鞘显著伸长,冬性品种由匍匐转为直立,茎基部第一节间在地下已伸长,春生2叶露尖。
拔节期:基部节问伸长,露出地面l一2厘米,常年在春5叶露尖时。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冬春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试验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一、试验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防范因品种定性不准造成的冬春冻害风险,准确鉴定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为小麦品种审定、合理布局及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本年度继续由洛阳农林科学院负责国家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参试品种共计136个。
其中黄淮南片冬水组96个、黄淮冬麦区旱肥组26个(A组13个;B组13个)、旱薄组14个。
三、鉴定方法试验采用田间分期春播与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分别在试验田及室内低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
(一) 田间春播鉴定1.试验处理春播设置3个播期。
第一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3℃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第一播期设置为2月23日;第二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7℃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3月20日;第三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10℃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4月8日。
2.田间设计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行长2m,2次重复。
出苗后人工定苗,3行定100棵苗,株距均匀。
3.调查项目播种期、出苗期、始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基本苗数、最高总茎数、抽穗数。
4.苗穗期:春播小麦出苗期到始穗期的天数。
5.春播抽穗率同一播期某品种春播平均抽穗数与该品种春播平均最高总茎数的百分比。
6.春播抽穗率的计算春播抽穗率y按式(1)计算。
y=x/p×100 (1)式中:y ─春播抽穗率,单位为百分率(%);x ─抽穗数;p ─最高总茎数。
(二)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1.样品准备将待测材料种子样品随机选取完整饱满种子2200粒,每100粒为1份。
2.试验处理设置11个春化时间处理:0d、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2次重复。
冬小麦苗情分类标准

冬小麦苗情划分标准
1、冬前苗情划分标准
旺苗:早播麦田亩茎数80万以上,单株分蘖6个以上,三叶以上大蘖4个以上,单株次生根8条以上。
播量偏大麦田虽然单株分蘖较少,但亩茎数达80万以上,叶片细长,分蘖瘦弱。
一类麦田:亩茎数60-80万,单株分蘖4-6个,三叶以上大蘖2.5-4个,单株次生根5-8条。
二类麦田:亩茎数45-60万,单株分蘖2.5-4个,三叶以上大蘖1.5-2.5个,单株次生根3-5条。
三类麦田:亩茎数45万以下,单株分蘖2.5个以下,三叶以上大蘖1.5个以下,单株次生根3条以下。
2、春季苗情划分标准
旺苗:早播麦田亩茎数100万以上,单株分蘖7.5个以上,三叶以上大蘖5.5个以上,单株次生根11条以上。
播量偏大麦田虽然单株分蘖较少,但亩茎数达100万以上,叶片宽、长,叶色墨绿,分蘖瘦弱。
一类麦田:亩茎数80-100万,单株分蘖5.5-7.5个,三叶以上大蘖3.5-5.5个,单株次生根8-11条。
二类麦田:亩茎数60-80万,单株分蘖3.5-5.5个,三叶以上大蘖2.5-3.5个,单株次生根6-8条。
三类麦田:亩茎数60万以下,单株分蘖3.5个以下,三叶以上大蘖2.5个以下,单株次生根6条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冬
越冬期 壮苗(%) 一类苗 二类苗
弱苗(%)
旺苗(%)
返青期 壮苗(%) 一类苗 二类苗
弱苗(%)
叶色绿 6~8 3~4 60~80 35~40
叶色绿 5~6 2~3 50~70 30~35
冬春小麦田间调查表
播种方式 撒播 播期 (月/日) 播种量 (公斤/亩) 施肥 基肥(Kg/亩) 有机肥 秸秆 纯N P2O5 K2O 追肥(Kg/亩) 纯N
0日之间、11月20日之后各一块田进行取 类调查尽可能反映全镇小麦生长发育动 z110@,ljnyg@
三类苗 春性 <4 <1 <1 <30 >10 蘖弱、叶色 黄绿、叶短 小 <5 <2 <40 蘖弱、叶色 黄绿、叶短 小 <6 <2 <50 <30
田间调查表
追肥(Kg/亩) 次数 出苗期 (月/日) 亩基本苗 (万) 分蘖期 (月/日) 越冬期 (月/日) 全镇小麦 种植总面 主茎叶龄 亩茎蘖数(万) 积(万 亩) 1月6日 旺苗(%)
镇村
监测点
品种名称
前茬作物
土壤类型
秸秆处理 方式
耕作方式 翻耕 旋耕
播种方式 条播
(乡镇+村名) (乡镇+村名) (乡镇+村名)
1 2 3
注:1.每个乡镇调查三块小麦田,尽量做到播种期在11月之前、11月1日-11月20日之间、11月20日之 样调查;2.每块调查田调查三点,取每块田叶龄茎蘖平均数填报上表;3.苗情分类调查尽可能反映全 态,以便更好的分析全县小麦生长形势;4.调查数据请于1月8日之前发送至ljlyz110@,ljny
安徽省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生育 时期 项目 半冬性 叶龄 单株 分蘖数 越冬期(12 月下旬) 次生根 (条) 总茎蘖 (万/亩) 缺苗 (%) 长势长相 叶龄 单株 分蘖数 返青期(2月 上旬) 总茎蘖 (万/亩) 长势长相 叶龄 拔节期(3月 上中旬) 单株 分蘖数 总茎蘖 (万/亩) 抽穗期(4月 下旬) 总茎蘖 (万/亩) >7 ——— ——— >80 ——— 旺苗 春性 >6 ——— ——— >70 ——— 一类苗 半冬性 6~7 3 5~6 60~80 <5 春性 5~6 2 4~5 50~70 <5 二类苗 半冬性 5~6 2 3~5 40~50 5~10 春性 4~5 1~2 2~4 30~40 5~10 三类苗 半冬性 <5 <2 <1 <40 >10 蘖弱、叶色 黄绿、叶短 小 <6 <3 <50 蘖弱、叶色 黄绿、叶短叶色 蘖弱、叶色 蘖壮、叶色 蘖壮、叶色 墨绿、叶细 墨绿、叶细 葱绿、 葱绿、 长 长 >8 >7 7~8 6~7 ——— >90 ——— >80 4 70~90 3 60~80
叶色绿 6~7 3 50~70
叶色绿 5~6 2~2.5 40~60
蘖弱、叶色 蘖弱、叶色 蘖壮、叶色 蘖壮、叶色 墨绿、叶细 墨绿、叶细 葱绿、 葱绿、 长 长 >9 >8 7~9 6~8 ——— >100 >50 ——— >90 >45 4~4.5 80~100 40~50 3~3.5 70~90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