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冬小麦苗情分类标准

合集下载

冬小麦返青期分苗情,分类精细管理技术要点

冬小麦返青期分苗情,分类精细管理技术要点

河南农业2017年第1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气,促麦苗早发锄划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除草的效果,起到促弱苗转壮、壮苗稳健生长的作用,是早春麦田管理的首要任务。

对三类麦田尤其是出现黄苗、死苗、死蘖现象的麦田要浅锄,防止伤根和压苗,对于旺长麦田应深锄断根,适当抑制地上部生长,变旺苗为壮苗。

(二)按苗情分类指导,科学浇好返青水,分苗势施肥对于群体小播种晚、底肥不足、墒情差的三类麦田春季管理应以促进弱苗升级为主攻方向。

在墒情适2次浇是用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每667 m 2用50 g,对水50 kg,进行茎叶喷雾,重病田隔10~15 d 再喷1次;二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纹枯灵可湿性粉剂每667 m 2用100 g,对水75 kg 茎叶喷雾。

三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7 m 2用50 g,对水50 kg 茎叶喷雾,均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每667 m 2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 g,或10%苯醚甲环唑(世浩)可湿性粉剂10 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 g 对水45 kg 均匀喷雾。

(三)小麦全蚀病的防治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 d 是侵染高峰期。

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667 m 2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 g 或20%粉锈宁乳油120~200 mL 对水40~50 kg,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

(四)麦蚜的防治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每667 m 2用20%速灭杀丁乳油20 mL,或5%螨无蚜净乳油15~20 mL,或3%中科蚜净(啶虫脒)乳油15~20 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 mL, 以上药剂对水30 kg 均匀喷雾。

顺垄喷雾即可,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五)吸浆虫的防治对上年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要在4月中下旬吸浆虫羽化出土盛期,每667 m 2用3%的林丹粉制成毒土,顺麦垄撒施。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1、苗情分类标准(供参考)──────────────────────────分类项目旺苗一类亩二类苗三类苗──────────────────────────10月底总茎数(万/亩)>6050-6040-50<40越冬前总茎数(万/亩)>10080-10060-80<60冬前最大叶片长度(cm)>1816-1814-16 <14春一叶长(cm)>107—86—7<6宽(cm)>0.8 0.7-0.8 0.5-0.6 <0.5春二叶长(cm)>1412-1410-12<10宽(cm) >0.9 0.8-0.9 0.6-0.7 <0.64月10日群体(万/亩) >120100-12080-100 <80──────────────────────────2、小麦苗情调查方法及标准(1)、定点:各地块必须在小麦出苗后、三叶期以前,避开地头、沟边,选麦苗整齐,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

每个点面积三平方尺,全田不少于5个点。

点要固定好,设有明显标志,用于系统调查。

(2)、调查总茎数时,只要分蘖露出叶鞘时就算一个分蘖。

分蘖出现嗽叭口或分蘖心叶萎蔫、桔死或变黄时为退化蘖,不计入总茎数。

(3)、叶龄:以心叶露出l一2厘米为准,冬前叶龄数不定,春后一般6片叶.因气候因素春生卧也可能长5片或7片。

(4)、主要生育期标准: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以下均以50%为标准)的麦苗露出地面2厘米。

分蘖期:麦苗长到3叶1心,分蘖从第一片叶的叶鞘露出1—2厘米。

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返青期:越冬麦苗的心叶在早春新长出1—2厘米。

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麦苗主茎和大蘖的叶鞘显著伸长,冬性品种由匍匐转为直立,茎基部第一节间在地下已伸长,春生2叶露尖。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四)抗逆性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2)叶尖受冻发黄;(3)叶片冻死一半;(4)叶片全枯;(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1、苗情分类标准(供参考)──────────────────────────分类项目旺苗一类亩二类苗三类苗──────────────────────────10月底总茎数(万/亩)>6050-6040-50<40越冬前总茎数(万/亩)>10080-10060-80<60冬前最大叶片长度(cm)>1816-1814-16 <14春一叶长(cm)>107—86—7<6宽(cm)>0.8 0.7-0.8 0.5-0.6 <0.5春二叶长(cm)>1412-1410-12<10宽(cm) >0.9 0.8-0.9 0.6-0.7 <0.64月10日群体(万/亩) >120100-12080-100 <80──────────────────────────2、小麦苗情调查方法及标准(1)、定点:各地块必须在小麦出苗后、三叶期以前,避开地头、沟边,选麦苗整齐,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

每个点面积三平方尺,全田不少于5个点。

点要固定好,设有明显标志,用于系统调查。

(2)、调查总茎数时,只要分蘖露出叶鞘时就算一个分蘖。

分蘖出现嗽叭口或分蘖心叶萎蔫、桔死或变黄时为退化蘖,不计入总茎数。

(3)、叶龄:以心叶露出l一2厘米为准,冬前叶龄数不定,春后一般6片叶.因气候因素春生卧也可能长5片或7片。

(4)、主要生育期标准: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以下均以50%为标准)的麦苗露出地面2厘米。

分蘖期:麦苗长到3叶1心,分蘖从第一片叶的叶鞘露出1—2厘米。

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返青期:越冬麦苗的心叶在早春新长出1—2厘米。

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麦苗主茎和大蘖的叶鞘显著伸长,冬性品种由匍匐转为直立,茎基部第一节间在地下已伸长,春生2叶露尖。

拔节期:基部节问伸长,露出地面l一2厘米,常年在春5叶露尖时。

小麦冬季苗情诊断及管理

小麦冬季苗情诊断及管理
() 5 播种过深过浅 : 过深 叶片窄长 , 分蘖缓慢 , 有 的使低位分蘖缺位 , 应及早 扒土清棵 。过 浅形成“ 短 矮苗 ”不耐冻和旱, , 应增 施有机肥 , 及早冬灌 。
我县 这 两年 开始 推 广 的宽 幅 条播技 术使 小 麦
冬 前 的群 体 结构 合理 , 体均 衡生 长 。以 2 1 个 0 1年
冻水 , 足 浇 透 ; 冬 期 间 , 果 不 下 雪 , 株 萎 浇 越 如 植
焉 , 部 叶 片 变黄 , 在 土壤 和 植 株解 冻 时 , 下 可 于上 午 浇 水 , 午 三 点 以前 水 能 渗 完 , 畦 面不 存 水 ; 下 使 春 季 天气 转暖 时 应 早 浇 水 , 球 后 应 每 周 浇水 一 现
是 由下 片 叶片 向上 发 黄 , 一 个 叶 片来 说 由 叶尖 就
逐 步 向里发 黄 。② 缺 磷 时 叶 色 发 暗 , 蘖少 , 差 , 根 形 成“ 小老苗 ” 严 重 时叶鞘 、 叶尖 、 叶片发 紫 。 ( ) 墒不 足 : 浮 墒不 足 , 3地 若 分蘖 节 处 于较 干 的土层 , 蘖不 宜 生 出 , 分 根长 的慢 , 生 次 生根 根 新 尖发 黄 , 心叶生 长缓慢 。对缺水 形 成 的弱苗 , 应灌
上 旬移 栽 ,6 栽 30 0株 , 翌年 2月 中旬 至 6 7m。 0 于 3月 上旬 采 收上市 。6 7m。 菜 花 30 0 35 0 6 收 0 — 0 k, g 产值 约 1 0 50 0元 , 成本 每 6 7m。 20 0 , 6 约 0 元
收 益 约 1 0 30 0元 。
() 3 中耕锄 草 : 季雨 水多 , 草生 长快 , 秋 杂 因此
要 勤 中耕 锄草 。缓 苗 后 , 进行第 一 次 中耕 锄 草 ; 植 株 封 垄前 , 进行 第 二 次 中耕锄 草 , 可结 合 中耕 进 行

我国小麦生态区域划分及各麦区对品种的要求

我国小麦生态区域划分及各麦区对品种的要求

我国小麦生态区域划分及各麦区对品种的要求任何一个小麦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时间性。

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也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社会经济要求等的差别,在全国划分不同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使同一区内各种条件较为一致,所用的品种类型也相对一致,便于合理引种,并因地制宜地运用耕作栽培技术。

我国小麦种植区大致可划分为10个生态类型区。

各区及其对品种的要求如下: 1.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的冀东北平原,北京,天津,山西省的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渭北高原和延安地区,甘肃省陇东的大部,以及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南部。

该麦区冬季寒冷干燥,小麦品种具有穗多、穗小,以穗数拿产量的特点,要求品种具有冬性强,抗寒、耐旱性能较好,早春返青快,起身拔节晚而后期发育较快,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部分地区要求抗秆锈病、叶枯病和黄矮病。

2.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省,河北省自定州市至泊头市一线以南的地区,山西省临汾、运城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的天水地区,以及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伏牛山、淮河以北地区。

该区是我国的主产麦区。

要求品种为冬性或半冬性,植株矮、秆粗壮、抗倒伏,耐肥水,兼抗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和白粉病,耐寒、耐旱,较抗干热风,部分地区还要求抗赤霉病、土传花叶病、黄矮病或腥黑穗病等病害。

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全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南阳及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地区,江西省的大部。

要求品种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的弱冬偏春或春性类型,还要求抗赤霉病、白粉病,耐湿性强,后期灌浆快,抗穗发芽且早熟。

部分地区要求抗秆锈病、叶锈病。

4.西南冬麦区包括四川省境内除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地区,云南省除中甸、德钦两县及南部以外的地区,贵州省除榕江、罗甸地区以外的地区,甘肃武都地区和陕西汉中地区。

小麦苗情标准

小麦苗情标准

小麦冬前和返青期苗情分类以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总茎数为构成基本要素。

(1)构成基本要素定义主茎叶龄:小麦植株主茎的叶片数。

单株分蘖数:小麦单个植株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蘖茎数。

总茎数:单位面积内的主茎与分蘖的合计数,单位为万株/亩。

(2)苗情分类判定。

参考标准如下:冬前苗期北方冬小麦从出苗到停止生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南方冬小麦从出苗到基本停止生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

一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达到6—7叶,黄淮达到5—6叶,每株有分蘖3—5个,长江流域入冬时苗情稳健,有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80—90万,黄淮60—80万,长江流域40—50万以上。

叶色由鲜绿转深绿,短粗,叶鞘肥厚,适时播种的有5—7条次生根,偏晚播的也有3—5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长城以北不超过伸长期,华北中北部不超过单棱期,黄淮地区不超过二棱期,长江流域冬前不拔节。

分蘖节入土深度略深于常年。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5%-75%。

二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达到5—6叶或7.5—8叶,黄淮达到4—5叶,每株有分蘖二三个,长江流域入冬时有少量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60-80万,黄淮40-60万,长江流域30-40万。

叶色由鲜绿转深绿,适时播种的有4-5条次生根,偏晚播的也有2-3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稍延迟或略超前但不明显。

分蘖节入土深度接近常年。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0%—65%或75%—90%。

冬前积温偏少或偏多100℃•日以内,苗情稍偏弱或稍偏旺。

三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3-4叶或8叶以上,黄淮仅达到3叶,单株无分蘖或只有一个,长江流域入冬时无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50-60万,黄淮30-40万,长江流域25-30万。

叶片小,颜色浅,次生根1-2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明显滞后或超前。

分蘖节入土深度明显比常年偏浅。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0%以下或90%以上。

冬前积温偏少或偏多100℃•日以上,苗情明显偏弱或明显过旺。

小麦 分蘖

小麦 分蘖

一般冬小麦从播种至出苗约需0℃以上的积温120℃,以后每长出1片叶子约需积温75℃。

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冬前日平均气温达到0℃时小麦进入越冬期,这时冬性和半冬性品种的主茎叶龄为6叶和6叶1心为壮苗,达到8叶时为旺苗。

适宜小麦分蘖的温度是13-18℃,高于18℃时分蘖发生受抑制,低于2℃时分蘖停止。

冬前积温的高低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麦田冬前要培育4-7个分蘖的壮苗,必须有500-700℃的0℃以上的积温。

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

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壮苗。

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播种过晚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

晚播小麦分蘖时气温较低,如管理不当,极易出现不分蘖的现象。

对策: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减少土壤养分损耗,有条件的可每亩覆盖碎草300~400公斤,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小麦分蘖。

播种过深据试验,小麦种子播深3~4厘米时,分蘖多且大,不缺位,没有不分蘖现象;播深5~7厘米时,分蘖晚,分蘖小,且出现缺位现象;播深10厘米以上时,地中茎为2节,节眼处有少许初生根,基本没有分蘖。

这类麦苗植株矮小,叶片窄且长,次生根不发达。

对策:及时中耕松土,用小锄侧划,将小麦茎部土壤扒开,露出分蘖节,以加速分蘖萌发。

密度过大小麦播种密度过大,每亩基本苗数过多,封行过早,通风透光不良,养分消耗过多,分蘖少或不分蘖。

对策:及时蔬苗,小面积密苗可人工拔除;面积较大可用耙横耙,除掉部分麦苗,耙后中耕,以提温增蘖。

养分不足小麦3叶期后,所需营养主要从土壤中吸取,若养分供应不足,特别是氮肥不足,是分蘖受阻,严重时不分蘖。

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茎秆细弱,叶窄而短,叶色发黄,次生根少而细,无分蘖。

对策:立即追肥,每亩用尿素8~10公斤或碳铁20公斤,深施;或每亩用稀人粪尿600~800公斤开沟浇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亩总茎蘖数
>120万
90~120万
60~90万
<60万
长势长相
叶片披长,叶色浓绿,蘖弱
叶色绿,蘖壮
叶色绿
叶片短小,叶色浅绿,蘖弱
拔节期
单株次生根

>10条
7~10条
<7条单株分蘖数—来自4~6个3~4个
<3个
亩总茎蘖数

85~115万
55~85万
<55万
长势长相
叶片披长,叶色浓绿,蘖弱
叶色绿,蘖壮
叶色绿
河北省冬小麦苗情分类标准
生育时期
项目
旺苗
壮苗
弱苗(三类苗)
一类苗
二类苗
越冬期
主茎叶龄
≥6.5
5~6.5
4~5
<4
单株次生根

>4条
2~4条
<2条
单株分蘖数

3~5个
2~3个
<2个
亩总茎蘖数
>100万
70~100万
50~70万
<50万
长势长相
叶色浓绿
叶色绿,蘖壮
叶色绿
叶色浅绿,蘖弱
返青期
单株次生根

>4.5条
叶片短小,叶色浅绿,蘖弱
穗期
亩穗数

>45万
38~45万
<38万
2.5~4.5条
<2.5条
单株分蘖数

3.2~5.2个
2.2~3.2个
<2.2个
亩总茎蘖数
>105万
75~105万
55~75万
<55万
长势长相
冻害轻于2级
或冬前壮、旺苗发生3级冻害时
或冬前壮、旺苗发生4级冻害时
起身期
单株次生根

>8条
5~8条
<5条
单株分蘖数

4.2~6.2个
3.2~4.2个
<3.2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