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记载标准

合集下载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强调了小麦品种特性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优质小麦强筋小麦》GB/T17892-1999和《优质小麦弱筋小麦》GB/T17893-1999的修订工作,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项目编号为-T-449和-T-449来进行的。

标准修订的组长单位为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河南省粮食局。

2006年11月9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武汉召开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标准质量中心、河南工业大学、北京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市粮食局、河南省粮油质检站、安徽省粮食局、内蒙粮油质检中心、黑龙江粮油监测站、江苏省粮油质监所、四川省粮油中心检测站、新疆粮油质检站、中储粮总公司、黑龙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检中心等共27位代表。

在此次会议上明确了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以及任务分工。

2007年1月11日,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召开标准修订研讨会。

标准质量中心,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南粮油质检站,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粮油质检站,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郑州交易所,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和古船面粉集团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对现行国家标准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收集现有的数据,我们编制了《优质小麦》国家标准(初稿)。

2007年3月6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粮科大厦召开小麦、稻谷、玉米标准修订工作会。

标准质量中心杜政主任及其他同志,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南粮油质检站,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粮油质检站,内蒙粮油质检站,新疆粮油质检站,江苏粮油质检站,黑龙江粮油质检站,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四川粮食局,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谷物与制品自己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根据前两次会议精神和收集到的资料,向会议提交了小麦、优质小麦标准文本草案和相应的编制说明。

小麦国家质量标准rd 文档

小麦国家质量标准rd 文档

小麦国家质量标准1 标准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小麦GB1351—1999代替GB1351—19862前言:GB 1351—1986《小麦》是1986年修订的。

十几年末由于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粉加工企业需求的变化,使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购销矛盾更为突出,原标准已经滞后。

本次修订以原标准为基础,参照了国外小麦的标准及有关省市近年对商品小麦的测报数据和研究结果,新标准把原标准中小麦皮色和粒质六类分为九类,并对小麦品质同色比例、硬质率进行了调整,把北方冬小麦、南方冬小麦、春麦质量指标合并为一个质量指标。

新标准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新标准可以满足农业区域性种植,小麦的收购、销售、加工的要求。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351—1986。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河南省粮食局、北京市粮食局、四川省粮食局、黑龙江省粮食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谢华民、李德富、周光俊、江欣、刘成祥。

3 范围编辑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的有关定义、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小麦。

4 引用标准编辑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5490—1985 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GB/T 5491—1985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 5492—1985 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 5493—1985 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GB/T 549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GB/T 5497—19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 5498—1985 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5 定义编辑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国家小麦记载标准

国家小麦记载标准

第一节国家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小麦国家级审定标准

小麦国家级审定标准

农作物品种-小麦审定标准(国家级)2017年1基本条件1.1抗病性长江上游冬麦区条锈病未达到高感,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未达到高感,东北春麦早熟区秆锈病未达到高感,东北春麦晚熟区秆锈病中抗(含)以上。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北部冬麦区品种、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对鉴定病害未达到全部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麦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黄花叶病毒病。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寒性。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叶锈病和白粉病。

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赤霉病。

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抗倒伏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的品种。

1.4抗寒性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20.0%或不超过对照的品种。

1.5品质分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筋的为中筋小麦;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2分类品种条件2.1高产稳产品种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不减产试验点比例≥60%。

杂粮的国家执行标准

杂粮的国家执行标准

杂粮的国家执行标准
一、概述
杂粮是指以稻、麦、黍、豆、高粱、燕麦、荞麦、大麦、小麦、黑麦、玉米、薯类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清洗、筛选、拌合、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

杂粮的国家执行标准是指国家对杂粮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杂粮的质量和安全。

二、杂粮的国家执行标准
1、杂粮的质量标准:杂粮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水分、杂质、灰分、油脂、维生素、蛋白质、
糖类、酸度、淀粉、矿物质等指标。

2、杂粮的安全标准:杂粮的安全标准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有害物质等
指标。

3、杂粮的卫生标准:杂粮的卫生标准主要包括杂质、污染物、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等指标。

4、杂粮的包装标准:杂粮的包装标准主要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规格、包装标签等指标。

三、结论
杂粮的国家执行标准是国家对杂粮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准等,以确保杂粮的质量和安全。

小麦及玉米的质量标准

小麦及玉米的质量标准

以上述分类为基础,我国小麦国家标准把小麦 细分为9类:
*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混合小麦:不符合上述各条规定的小麦
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
我国小麦国家标准( GB1351-1999)按容重、不完 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分为5个等级:
容重 小麦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不完善粒 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包括下列几种: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病斑粒:包括赤霉病及黑胚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 粒。 破损粒:压扁、破损,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芽或幼 根虽未突破种皮已有芽萌动的颗粒。 霉变粒:粒面生霉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
杂质 包括下列几种: 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 矿物质、砂石、煤渣、砖瓦块、泥土及其他矿物质。 其他杂质:无使用价值的小麦粒,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 的小麦粒,毒麦、麦角、小麦线虫病、小麦腥黑穗病等麦粒, 异种粮粒及其他杂质。[1] 色泽 一批小麦的综合色泽。 气味 一批小麦的综合气味。

国家小麦标准

国家小麦标准

国家小麦标准一、品种分类与命名根据小麦的生态类型、形态特征、生理特性、遗传关系等因素,将小麦划分为不同的品种类型。

品种分类应符合品种多样性保护和品种分类管理的原则。

小麦品种的命名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出现重名或近似名称。

二、种子质量要求种子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

种子质量应保证小麦生产的正常进行,提高产量和品质。

种子质量检验和监管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三、栽培技术规程栽培技术规程应包括耕作、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和生长环境制定合理的栽培方案,确保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应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四、收获与贮藏收获与贮藏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环节。

收获时应掌握适宜的收获期,采用合理的收获方式,避免损失和混杂。

贮藏时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贮藏方式和设施,保持干燥、通风、防虫防霉,确保小麦品质。

五、面粉质量标准面粉质量标准应包括色泽、气味、粒度、含砂量、水分等指标。

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要求制定合理的面粉质量标准,确保面粉的品质和安全性。

面粉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防止污染和掺杂。

六、食品加工要求食品加工要求应根据小麦面粉的特点和用途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加工过程中应控制添加剂的使用量,遵循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

七、农药残留与重金属限量为确保小麦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农药残留与重金属限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在生产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农药和施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

加强小麦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保证食品安全。

八、检验方法与规程检验方法与规程是小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质量检验、卫生检验、安全检验等方面。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提高检验精度和可靠性。

加强检验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升级,提高检验水平。

九、包装标识规定包装标识是小麦产品流通中的重要环节,标识内容应真实、准确、清晰,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是确保小麦品种优良、稳定、适应性和抗逆性优良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对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品种来源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首先关注品种的来源。

品种必须是中国国内或国外引进的优质小麦品种,并经过连续两年的试验和示范,表现优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同时,品种必须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和种质资源来源,以保证其遗传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农艺性状农艺性状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品种审定的关键指标之一。

品种必须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如株高适中、茎秆坚韧、抗倒伏能力强、分蘖率高、成穗率高、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等。

此外,品种的生育期要适宜,以保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能够正常成熟。

三、抗病性小麦易受多种病害的侵袭,因此抗病性是品种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品种必须对当前主要的小麦病害具有较高的抗性和较强的抗菌能力。

这包括对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等多种病害的抗性。

同时,品种还要对逆境条件下的抗病性具有较高的水平,如耐旱性、耐寒性等。

四、品质性状小麦的品质性状也是品种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品种必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等。

同时,品质性状还要考虑加工品质,如面粉白度、面筋数量、加工适应性等。

这些指标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五、抗逆性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逆境条件,如干旱、低温、高温等。

因此,品种必须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够在这些逆境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这包括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以及具有较好的耐肥性和耐药性等。

六、遗传稳定性品种的遗传稳定性是保证品种优良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品种必须经过严格的遗传学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遗传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对品种的DNA指纹图谱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及对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进行多年的观察和测试。

七、栽培技术适应性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品种的表现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国家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椭圆型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型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两级,分别以1、5表示。

(1)白壳(包括淡黄色)。

(5)红壳(包括淡红色)。

(三)生育动态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调查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在小区内选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条播查全行基本苗,并选两个出苗均匀的重复,每重复定一个一米样段。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数有效穗数,方法与要求同基本苗。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四)抗逆性1.耐寒性:地上部分冻害,冬麦区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记载,春麦区分前期、后期两阶段记载,均分五级。

(1)无冻害。

(2)叶尖受冻发黄。

(3)叶片冻死一半。

(4)叶片全枯。

(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2.耐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

(1)无受害症状。

(2)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3.耐湿性:在多湿条件下于成熟前调查,分三级记载。

(1)茎秆呈黄熟且持续时间长,无枯死现象。

(3)有不正常成熟和早期枯死现象,程度中等。

(5)不能正常成熟,早期枯死严重。

4.耐青干能力:根据穗、叶、茎青枯程度,分无、轻、中、较重、重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之;同时记载青干的原因和时间。

5.抗倒伏性: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日期及累计倒伏程度、面积)两次记载,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

(1)不倒伏。

(2)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度。

(4)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度。

(5)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度以上。

6.落粒性:完熟期调查分三级。

(1)“口紧”,手用力搓方可落粒,机械脱粒较难。

(3)不易落粒,机械脱粒容易。

(5)“口松”,麦粒成熟后,稍加触动容易落粒。

7.穗发芽:在自然状态下目测,分无、轻、重三级以1、3、5表示之。

(五)熟相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以1、3、5表示之。

(六)病虫害1.锈病:对最主要的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

普遍率:目测估计病叶数(条锈病、叶锈病)占叶片的百分比或病杆数(秆锈病)占总数的百分比。

严重度:目测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

反应型:分五级。

(1)免疫完全无症状,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

(2)高抗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

(3)中抗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退绿或死斑。

(4)中感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退绿现象。

(5)高感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退绿现象。

对次要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表示。

2.赤霉病病穗率:目测病穗占总穗数百分比。

严重度:目测小穗发病严重程度,分五级。

(1)无病穗。

(2)1/4以下小穗发病。

(3)1/4-2/4小穗发病。

(4)1/2-3/4小穗发病。

(5)3/4以上小穗发病。

3.白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时白粉病盛发期分五级记载。

(1)叶片无肉眼可见症状。

(2)基部叶片发病。

(3)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

(4)病斑蔓延至剑叶。

(5)病斑蔓延至穗及芒。

4.叶枯病:目测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五级。

(1)免疫无症状。

(2)高抗病斑占1-10%。

(3)中抗病斑占11-25%。

(4)中感病斑占26-40%。

(5)高感病斑占40%以上。

5.根腐病:反应型按叶部及穗部分别记载。

叶部:于乳熟末期调查,分五级。

(1)旗叶无病斑,倒数第二叶偶有病斑。

(2)病斑占旗叶面积1/4以下,小。

(3)病斑占旗叶面积1/4-1/2,较小,不连片。

(4)病斑占旗叶面积1/2-3/4,大小中等,连片。

(5)病斑占旗叶面积3/4以上,大而连片。

穗部:分三级,分别用1、3、5表示。

(1)穗部有少数病斑。

(3)穗部病斑较多,或1-2个小穗有较大病斑或变黑。

(5)穗部病斑连片,且变黑。

记载时以叶部反应型作分子,穗部反应型作分母,如3/3表示叶部与穗部反应型均为3级。

6.黄矮病普遍率:目测发病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严重度:分五级。

(1)无病株。

(2)个别分蘖发病,一般仅旗叶表现病状,植株无低矮现象。

(3)半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叶发病,植株有低矮现象。

(4)多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三叶发病,明显低矮。

(5)全部分蘖发病,多数叶片病变,严重低矮植株超过二分之一。

7.其他病虫害:如发生散黑穗病、黑颖病、土传花叶病、蚜虫、粘虫等时,亦按三或五级记载。

二、室内考种(一)每穗粒数在进行记载的两个重复,每小区随机选取50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得平均每穗粒数。

(二)饱满度分饱、较饱、中等、欠饱、瘪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

(三)粒色分白粒(淡黄)、红粒二级,分别以1、5表示。

(四)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分别以1、3、5表示之。

如不能确定,可切开鉴定。

以硬粒率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五)千粒重做两次,如误差不超过0.5克,即以两次平均值作为千粒重。

(六)容重以晒干扬净的籽粒用容重器称量两次(单位:克/升)取其平均值(误差应小于5克,超过时须再做)。

(七)黑胚率随机取200粒,数黑胚粒数,作两次,取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

第二节国家玉米区试、预试、生试调查项目和标准一、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二、出苗期:每小区幼芽出土高约2-3厘米左右的穴数达50%的日期。

三、抽丝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四、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五、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六、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日的总天数。

七、倒伏率(根倒):倒伏倾斜度大于45度者作为倒伏指标,以%表示。

八、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蜡熟期调查。

九、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十、株高: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取平均值。

十一、穗位: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

十二、穗长:小区内连续取10个正常穗,测定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取平均值。

十三、秃尖:上述10个果穗,测其秃尖长度,取其平均数。

十四、穗行数:上述10个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取其平均数。

十五、粒色:分黄、白、红、黄白。

十六、粒型、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

十七、穗粒重:以10个代表性果穗脱粒,求其平均数。

十八、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

十九、籽粒产量:区域试验;将小区内三行(12平方米)果穗风干至恒重,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折成亩产(公斤/亩)。

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

生产试验100平方米全区收获计产。

预备试验小区面积15平方米全区收获计产。

二十、空秆率: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株为空杆株,以%表示。

二十一、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安排:(一)普通玉米和高油、优质蛋白、高淀粉组(特种玉米A组):1、京津唐夏播组: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2、东北早熟春玉米(一)、(二)组: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茎腐病、玉米螟。

3、东华北春玉米组: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病、茎腐病、灰斑病、纹枯病、玉米螟。

4、黄淮海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5、西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6、西北春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7、东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

(二)甜、糯鲜食玉米(特种玉米B组)1、东华北B组: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2、黄淮海B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3、西南B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纹枯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4、东南B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二十二、国家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抗病虫性鉴定和田间调查标准(一)叶斑病类(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二)病害分级根据在玉米果穗上三叶和下三叶上病斑面积大小划分。

(三)粉病(丝黑穗病、黑粉病)(四)茎部病害(茎腐病、纹枯病)(五)病毒病(矮花叶病、粗缩病) 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粗缩病抗性评价(六)玉米螟玉米螟抗性鉴定(抗性评价依据心叶期玉米螟为害级别的平均值划分,虫害级别根据玉米螟幼虫在心叶上取食后叶片虫孔直径大小确定)第三节国家鲜食(甜、糯)玉米记载项目和标准(试行)一、生育期1、播种期:指播种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