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苗情长势监测规范编制说明
小麦越冬 返青期苗情测定及管理措施

起 身拔 节期指 标 :起身 至 3月 中旬 ,春 生第 1叶
的叶鞘 伸 长 ,与越 冬 叶 拉开 。此 时春 生第 2叶见 心 、 节 间未 正 式伸长 。拔节 至 4月初 ,节 间伸 长 ,使 第 1
个 节位 伸 出地表 1 ~2 c m。
个体 内部 的一些 生理 矛盾 。主要 措施 :通 过 降低基 本
叶色 显 “ 黄” 。
1 . 1 总茎 数 诊 断 。基 本 标 准 : 1 0 5 0~1 3 5 0个 / m2 , 冬前 总茎 数 为 成 穗 数 的 1 . 5~2倍 。 分蘖 日增 量 为 1 万 ~1 . 5万 / 亩 。1 1月 中旬 叶面 系 数 在 1左 右 ,在 0 . 6以下为 不足 ,在 1 . 2以上 则群 体过 大 。达 到 1 3 5 0
苗 ,控 制无 效分 蘖和合 理施 用肥 水 ,调控 养分 的分 配
和积累 运转 ,协 调地上 部 和地下 部 、营养 和 生殖生 长
2 . 1 总 茎 数诊 断 。壮 苗每 亩 日增 茎 蘖 0 . 5万 ~1 万, 弱 苗 不足 0 . 5万 ,旺苗 日增 1 . 5万 以上 ,最 高 茎数 在 成 穗数 的 2~2 . 5倍 。 2 . 1 . 1 以分 蘖穗 为主 ( 高 产 田) :基 本 苗 较 少 ( 1 0万 左 右) ,最 高 分 蘖 少 ( 1 0 0万 左 右 1 ,分蘖成穗率 5 0 % 以 上 ,每亩 茎数 4 5万 ~5 5万 。 2 . 1 . 2 主 茎穗 与 分 蘖 穗 并 重 f 中 产 田) :基 本 苗 2 0万
3 . 1 . 2 中产 变 高产 ( 2 5 0~5 0 0 k e  ̄亩 ) 。主 要矛 盾 是 群
体与个 体 的矛盾 。主 要措 施 :保 证 每亩穗 数足 够 ,控 制群体 发展 ,力 促个 体健 壮 。 3 . 1 - 3 高产 更高 产( 5 0 0 k e  ̄亩 以上) 。主 要 矛盾 是植 株
小麦苗情标准

小麦冬前和返青期苗情分类以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总茎数为构成基本要素。
(1)构成基本要素定义主茎叶龄:小麦植株主茎的叶片数。
单株分蘖数:小麦单个植株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蘖茎数。
总茎数:单位面积内的主茎与分蘖的合计数,单位为万株/亩。
(2)苗情分类判定。
参考标准如下:冬前苗期北方冬小麦从出苗到停止生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南方冬小麦从出苗到基本停止生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
一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达到6—7叶,黄淮达到5—6叶,每株有分蘖3—5个,长江流域入冬时苗情稳健,有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80—90万,黄淮60—80万,长江流域40—50万以上。
叶色由鲜绿转深绿,短粗,叶鞘肥厚,适时播种的有5—7条次生根,偏晚播的也有3—5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长城以北不超过伸长期,华北中北部不超过单棱期,黄淮地区不超过二棱期,长江流域冬前不拔节。
分蘖节入土深度略深于常年。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5%-75%。
二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达到5—6叶或7.5—8叶,黄淮达到4—5叶,每株有分蘖二三个,长江流域入冬时有少量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60-80万,黄淮40-60万,长江流域30-40万。
叶色由鲜绿转深绿,适时播种的有4-5条次生根,偏晚播的也有2-3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稍延迟或略超前但不明显。
分蘖节入土深度接近常年。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0%—65%或75%—90%。
冬前积温偏少或偏多100℃•日以内,苗情稍偏弱或稍偏旺。
三类苗冬前停止生长前叶龄北方冬麦区3-4叶或8叶以上,黄淮仅达到3叶,单株无分蘖或只有一个,长江流域入冬时无分蘖。
冬前总茎数北方冬麦区50-60万,黄淮30-40万,长江流域25-30万。
叶片小,颜色浅,次生根1-2条。
停止生长前幼穗分化明显滞后或超前。
分蘖节入土深度明显比常年偏浅。
北方土壤相对湿度60%以下或90%以上。
冬前积温偏少或偏多100℃•日以上,苗情明显偏弱或明显过旺。
小麦过冬保护管理制度范文

小麦过冬保护管理制度范文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小麦的良好过冬保护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还可以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稳定。
为了确保小麦的顺利过冬,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小麦过冬保护管理制度。
一、田间地势选择1. 小麦应种植在地势高且排水良好的田块。
避免小麦受水淹而导致叶片水渍,引发病害。
二、病虫害防控1. 防治小麦的主要病虫害:(1) 小麦条锈病:选用对条锈病抗性较强的品种,根据上一季度的病情调整药剂防治的浓度和频率。
(2) 白粉病:及时清除田块周围的杂草,提高光照和通风,减少病菌的传播。
(3) 蚜虫:定期巡视发现蚜虫的病情,根据不同期间的蚜虫数量确定防治方案。
2. 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药剂使用:(1) 条锈病的防治,可选用恶霉灵、咪鲜灵等药剂,每次用药的浓度按照产品说明书中的用量进行。
(2) 白粉病的防治,可选用茜螨酯、咪鲜灵等药剂,每次用药的浓度按照产品说明书中的用量进行。
(3) 蚜虫的防治,可选择敌敌畏等灭虫剂进行喷洒,每次用药的浓度按照产品说明书中的用量进行。
三、田间管理1. 去除秸秆杂草:小麦收割后,及时去除田间的秸秆和其他杂草,以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2. 翻耕田地:在小麦收割后进行适量的翻耕,促进土壤的松软以便下一季度的播种。
3. 施肥:根据土壤的质量和小麦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确保小麦顺利过冬并快速生长。
4. 田间灌溉: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的含水量,合理施行田间灌溉,不过多也不过少。
避免积水和干旱对小麦的伤害。
四、防寒措施1. 过冬前的覆盖物:在小麦进入休眠期之前,使用草帘和稻草等物品进行覆盖,可以有效地保护小麦免受寒冷的刺激。
2. 破冰措施:如果田地出现结冰的情况,可以使用小型破冰器具进行破冰,确保小麦的供氧和正常生长。
3. 防风网的安装:在田地周围安装防风网,可以减少风力对小麦的伤害,保护小麦免受风寒的侵袭。
五、预防冻害1. 选用适应性强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寒性好的小麦品种,降低冻害的风险。
唐山市丰润区冬小麦冬前苗情情况及苗期管理意见

唐山市丰润区冬小麦冬前苗情情况及苗期管理意见赵光华丰润区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为28万亩,主要分布在以沙流河镇、白官屯镇、石各庄镇等中南部镇乡。
今年由于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增长较快,播种质量相对较差;气温下降较快,麦苗还没有经过抗寒锻炼,就遭遇了冷害,所以今年苗情不如去年。
具体情况如下:一、冬小麦基本情况1、冬小麦苗情情况今年我区小麦基本苗为42.2万,亩茎数69.4万,单株次生根5.2条,亩茎叶数5.6片。
其中一类苗占播种面积的52%,亩茎数为78.7万,单株次生根5.7条,亩茎叶数6片。
二类苗占播种面积的33%,亩茎数为54.9万,单株次生根4.3条,亩茎叶数5片。
三类苗占播种面积的7%,亩茎数为44.4万,单株次生根2.5条,亩茎叶数4片。
旺长苗占播种面积的8%,亩茎数为89万,单株次生根8.3条,亩茎叶数6片。
三类苗主要是晚播麦,主要分布在新军屯镇、石各庄镇、小张各庄镇、欢喜庄镇,这些乡镇生姜收获后种植小麦。
由于今年生姜种植面积大,收获时间长,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20日左右。
今年气温又下降较快,导致晚播麦叶片和次生根较少,形成弱苗。
旺长苗主要分布在沙流河镇、七树庄镇等镇乡花生茬麦田,这些地块由于播种早,下重量大而形成旺长苗。
旺长麦田一般10月1日前播种,亩播量一般在40斤左右。
我区小麦部分地块在11月2日、4日的低温下遭遇了冻害,麦苗出现成片发黄、叶片上部干枯,主茎失水萎缩等现象。
主要以秸秆还田地块、地势低洼地块、墒情不足地块较重。
2、冬小麦田墒情我区小麦一般在播种后浇灌蒙头水,所以墒情较好,土壤含水量为14.8。
今日来我区农户开始逐渐浇封冻水,浇水面积在30%左右。
3、冬小麦田病虫草害情况零星麦田有根腐病发生;播种早的部分麦田小麦蚜虫危害较重;野燕麦零星麦田危害较重。
二、冬小麦冬春季管理意见1、及时浇封冻水冬小麦封冻水一般在气温3℃夜冻昼融时浇灌,所以没有浇水农户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浇水,尤其以秸秆还田地块更要浇好浇透,防止跑风漏墒。
河北省小麦监测规范

(一)术语和定义1、小麦苗情监测。
指在小麦出苗、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成熟等关键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定点、定期(特殊自然灾害除外)对代表性地块的小麦个体和群体指标、产量构成因素及气象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
2、监测样点。
用于调查基本苗、主茎叶龄、总茎蘖数、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固定区域。
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每个监测地块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样点,等行距条播麦田每样点固定标记1米双行,三密一稀式条播麦田每样点固定标记1米三行,撒播或宽幅匀播麦田每样点固定标记0.5 平方米。
3、取样区。
在监测样点周围(至少隔0.5米),用于调查次生根、单株茎蘖和穗粒数等监测项目的区域。
4、缺苗(断垄)。
条播小麦在3叶期前,行内连续10厘米无苗为缺苗,连续15厘米无苗为断垄。
5、有效茎蘖。
在小麦拔节期,主茎和长出4片叶(包括心叶)以上的大蘖为有效茎蘖。
(二)小麦播种基础和出苗情况监测1、监测内容主要对监测点前茬作物、土壤类型、肥力状况、耕作和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等项目进行监测记载,作为苗情和产量分析的依据。
2、监测方法小麦播种后至出苗期,对各监测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填报。
(1)播前墒情。
整地前测定0~20厘米土壤含水量。
按照NY/T 52 规定执行。
(2)亩基本苗。
计数监测点小麦苗数,折算每亩平均苗数。
(3)缺苗断垄率。
在小麦出苗后,选择3个代表性样点,每样点测10米行长内的缺苗断垄累计长度,计算缺苗断垄率。
(4)出苗期。
记载全田50%以上植株第1片真叶露出胚芽鞘2厘米时的日期。
3、全县(市、区)小麦播种基础和出苗情况分析结合各监测点的基本情况,通过大面积考察,调查分析全县(市、区)小麦播种基础和出苗情况。
3、数据上报时间各县(市、区)于10月31日前上报数据。
(三)越冬期苗情监测1、监测内容主要对监测点小麦主茎叶龄、株高、单株次生根、单株茎蘖数、亩总茎蘖数等项目进行调查记载,并分析判断苗情类别。
2、监测方法小麦进入越冬期后,调查记载各监测点小麦个体发育指标和群体指标。
《冬小麦苗情长势监测规范》编制说明

《冬小麦苗情长势监测规范》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作物苗情长势的信息监测对于农业生产管理至关重要,也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
及时、准确的苗情监测对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前预测农产品产量、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小麦苗情长势监测多限于基本苗数、叶面积、株高、干物质量、田间小气候等,监测周期长、人力物力投入大、准确性低。
应用物联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小麦的苗情长势监测,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存在方法和标准各异、监测指标不统一等问题。
迫切需要根据小麦生产的特性,制定一部通用的自动监测规范,实现标准化监测。
二、编制工作简况小麦苗情监测是农业信息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部高度重视小麦苗情监测工作,将小麦苗情监测分析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进行部署。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小麦的苗情分类和监测上就有很多权威的论述。
21世纪以来,小麦大省河南、安徽、河北等先后出台了小麦苗情监测的地方标准,为各地小麦苗情长势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为加强对农业信息的监测力度,20XX年以来,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技推广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国家标准化研究化研究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研究。
20XX年,《小麦苗情长势(自动)监测规范》正式获得国家标准立项,草案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组成了标准起草组。
《小麦苗情长势(自动)监测规范》编制过程中,课题组对安徽、河北、河南等省颁布的小麦苗情监测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苗情监测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访问了一批小麦苗情采集人员。
标准起草组召开了多次由小麦栽培、自动化技术、标准化技术、信息监测技术、行政管理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和论证会,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标准草案。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

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冬小麦苗情分类及调查标准1、苗情分类标准(供参考)──────────────────────────分类项目旺苗一类亩二类苗三类苗──────────────────────────10月底总茎数(万/亩)>6050-6040-50<40越冬前总茎数(万/亩)>10080-10060-80<60冬前最大叶片长度(cm)>1816-1814-16 <14春一叶长(cm)>107—86—7<6宽(cm)>0.8 0.7-0.8 0.5-0.6 <0.5春二叶长(cm)>1412-1410-12<10宽(cm) >0.9 0.8-0.9 0.6-0.7 <0.64月10日群体(万/亩) >120100-12080-100 <80──────────────────────────2、小麦苗情调查方法及标准(1)、定点:各地块必须在小麦出苗后、三叶期以前,避开地头、沟边,选麦苗整齐,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定点。
每个点面积三平方尺,全田不少于5个点。
点要固定好,设有明显标志,用于系统调查。
(2)、调查总茎数时,只要分蘖露出叶鞘时就算一个分蘖。
分蘖出现嗽叭口或分蘖心叶萎蔫、桔死或变黄时为退化蘖,不计入总茎数。
(3)、叶龄:以心叶露出l一2厘米为准,冬前叶龄数不定,春后一般6片叶.因气候因素春生卧也可能长5片或7片。
(4)、主要生育期标准: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以下均以50%为标准)的麦苗露出地面2厘米。
分蘖期:麦苗长到3叶1心,分蘖从第一片叶的叶鞘露出1—2厘米。
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返青期:越冬麦苗的心叶在早春新长出1—2厘米。
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麦苗主茎和大蘖的叶鞘显著伸长,冬性品种由匍匐转为直立,茎基部第一节间在地下已伸长,春生2叶露尖。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四)抗逆性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2)叶尖受冻发黄;(3)叶片冻死一半;(4)叶片全枯;(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小麦苗情长势监测规范》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作物苗情长势的信息监测对于农业生产管理至关重要,也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
及时、准确的苗情监测对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前预测农产品产量、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小麦苗情长势监测多限于基本苗数、叶面积、株高、干物质量、田间小气候等,监测周期长、人力物力投入大、准确性低。
应用物联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小麦的苗情长势监测,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存在方法和标准各异、监测指标不统一等问题。
迫切需要根据小麦生产的特性,制定一部通用的自动监测规范,实现标准化监测。
二、编制工作简况
小麦苗情监测是农业信息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部高度重视小麦苗情监测工作,将小麦苗情监测分析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进行部署。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小麦的苗情分类和监测上就有很多权威的论述。
21世纪以来,小麦大省河南、安徽、河北等先后出台了小麦苗情监测的地方标准,为各地小麦苗情长势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为加强对农业信息的监测力度,2015年以来,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技推广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国家标准化研究化研究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研究。
2016年,《小麦苗情长势(自动)监测规范》正式获得国家标准立项,草案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组成了标准起草组。
《小麦苗情长势(自动)监测规范》编制过程中,课题组对安徽、河北、河南等省颁布的小麦苗情监测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苗情监测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访问了一批小麦苗情采集人员。
标准起草组召开了多次由小麦栽培、自动化技术、标准化技术、信息监测技术、行政管理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和论证会,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标准草案。
2016年6月24日,起草组在北京召开了标准起草专家咨询会,对标准的起草要求、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研讨和咨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重新行了调研和查证,并将结果在标准草案中体现。
2016年10月13日,起草组在北京召开了标准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农技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10余人参加研讨。
针对专家提出的目前中国小麦主要为冬小麦,且现有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全部自动化,因此建议将标准名称改为“冬小麦苗期长势监测规范”。
增加了监测点选取、灾害和病虫害监测的内容,细化了监测项目。
同时,鉴
于现有自动监测方法和技术还不成熟,目前不适宜在标准中列入监测设备,将监测方法合并到监测项目中,删除监测设备内容。
三、编制原则
标准起草过程中,始终遵循了“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 的原则,尤其突出标准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充分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确保先进性。
关于农作物苗情长势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为小麦苗情长势的物联网自动监测提供参考。
二是广泛开展小麦苗情长势监测现状的摸底调查,确保适用性。
对我国现有的小麦苗情长势自动监测、分析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标准化方面问题进行调研,对监测的指标和方法、精度进行初步设计。
三是充分征求小麦生产部门、农情调度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开展了专家论证,确保标准的协调统一性和规范性。
四是标准的条款尽可能规定具体、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内容简介
本标准共分应用范围、规范性应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监测点选择、监测项目和方法5个部分,对小麦生长环境、生育时期、植株长势信息监测的内容、监测方法进行了规范。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普通小麦
2.NY/T 1782-2009 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
3.NY/T 1121.6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4.NY/T 1121.7 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5.NY/T 889 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测定
6.DB13/T 2061-2014 冬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
7.DB34/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
8.DB34/T2298-2015小麦苗、灾情物联网监测规范
9.GBT 24689.6 植物保护机械农林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
10.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1.胡廷积等编著.小麦生态栽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童璐.稻茬小麦主要生育期苗情诊断关键参数遥感监测研究
13.贾玉秋.基于物候差异分析的冬小麦长势监测
14.夏于.基于物联网的小麦苗情远程诊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5.邹金秋.农情监测数据获取及管理技术研究
16.武威.小麦苗情诊断指标及其监测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