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紊乱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效。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不仅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还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肠道健康的建议。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阻止细菌增殖的药物。
它们通常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家庭环境中,用于治疗各种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抗生素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其中包括干扰细菌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以及阻断核酸合成等机制。
由于这些作用机制与人体自身无关,因此也会对人体内存在的一些有益细菌产生影响。
二、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细菌的集合体,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并保护免疫健康。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不良菌群在肠道中增殖,进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1.降低益生菌数量抗生素不仅可以杀死致病菌,也会影响到肠道中一些有益细菌的生长。
这些有益细菌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它们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调节免疫反应。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这些益生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功能。
2.增加耐药性细菌数量过度使用抗生素还会促使耐药性细菌的增加。
当抗生素只能杀死部分病原体时,那些具有耐药基因或发展出耐药机制的细菌将得以幸存下来,并且传递给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耐药性对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能起作用,因此形成多重耐药性。
3.导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远不止对有益细菌的数量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一些有害细菌的过度增殖。
这些有害细菌可能会分泌毒素或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三、保护肠道健康的建议为了保护肠道健康并减少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谨慎使用抗生素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与医生进行咨询,并按照医嘱进行正确用药。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抗菌药物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是AAD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可降低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而致渗透性和分泌性腹泻,还可引起对抗菌药物不敏感菌、耐药菌或真菌过度增殖而致感染,或因药物直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而致病。
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是AAD的常见致病菌。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AAD的高发人群,早产、低出生体重、接受肠道手术或侵入性操作、长时间住院、有严重基础疾病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增加AAD发生风险。
临床分型儿童AAD的潜伏期一般为2~6 d,典型病例通常在停用抗菌药物期间起病,仅有8%~15%延迟起病,可迟至使用抗菌药物后2个月。
1.轻型(单纯性腹泻):最常见。
仅表现为稀便,2~3次/d,持续时间短,无中毒症状,通常为Ⅰ度或轻Ⅱ度肠道菌群失调。
临床常被忽略。
2. 中型:菌群失调Ⅱ度以上,腹泻次数较多,可有肠道条件致病菌感染。
临床易被误认为感染性腹泻。
3. 重型:在严重菌群紊乱基础上继发条件致病菌如艰难梭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等感染。
症状重,腹泻次数一般10~20次/d,可达30次/d,可伴有发热、腹部不适和里急后重等。
4. 极重型(暴发型):除腹泻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可并发肠穿孔。
诊断1. 临床诊断:近期曾使用或正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腹泻稀便或水样便,甚或黏液便、脓血便、血便,或见片状或管状假膜,排除其他有明确原因的腹泻,(1)各种原发性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2)肠道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3)肠道功能性和过敏性疾病,(4)胃肠道手术1年内等,可临床诊断为AAD。
证实有肠道菌群失调是临床诊断的有力证据。
2. 病原诊断:如果微生物学检查检出优势生长的致病菌,可直接诊断为相应病原性肠炎,如白假丝酵母菌肠炎等。
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诊治规范

( 稿 2 1- 3 1 ) 收 0 1 0 — 8
伪 膜 性 肠 炎 的诊 治 规 范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消化内科 (106 陈 卫 昌 2 50 )
1 定 义
伪 膜性 肠 炎 ( su o m n rnu ois 称 pe d - e ba o s cli, t简
37 其 他 实 验 室 检 查 .
常与抗 生素应用 有关 。应 强调 的是 , 合理 应用 抗生 素是 控制二 重感 染发 生 、 低 医院 感染 率 、 降 保证 医
疗 质量 的重要措 施 。 7 参考 文献
1 B re G at t J .A t it as ca d dar e .N n l J lt ni o c- so i e ir a E g Me b i t h d,
1 定 义
抗 生素 相关性 腹 泻(niit — soitd da- a t oi asc e ir b c a
re,AD h aA )是指 应用 抗生 素 引起 的腹 泻 , 常与抗 生
素 引起 的肠 道 正 常菌 群 失 调有 关 ,故 又称抗 生 素 相 关菌群 失调 性腹 泻 。B r et将 其定 义 为伴 随着 at t l 抗 生 素 的使 用 而发 生 的 无法 用 其 他原 因解 释 的腹 泻【 1 ] 于抗 生素 的应 用 现状 , A 。鉴 A D的 发生 率可 能
所 致 ;结肠 镜 检查 常 发 现升 结 肠 和横 结 肠 黏膜 有 弥 漫性 出血和水 肿 。
3 诊 断方 法
应用制霉菌素、 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
53 补 充益 生 菌 , 复 肠 道正 常 菌 群 . 恢 A AD主要
是 由 于肠道 菌 群 紊 乱所 致 , 因此 , 可采 用益 生菌 制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抗生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在抵御细菌感染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潜在风险。
首先,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肠道是人体中菌群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它承担着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角色。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菌群,进而导致微生态平衡的紊乱。
一些研究表明,抗生素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显著降低,有些菌株甚至可能被彻底抑制或消失。
其次,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降低免疫力、增加肠道炎症、改变营养代谢等。
研究发现,长期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与肥胖、炎症性肠病、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有一定的关联。
此外,抗生素还会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发生。
此外,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对菌群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抗生素可对肠道菌群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另一些则对细菌群落整体产生较强的杀伤力。
其次,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人们对抗生素的反应不同。
由于肠道菌群的构成因人而异,因此不同个体在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的恢复速度和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最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也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或频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无法完全恢复,进而引起慢性菌群失调。
针对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对肠道菌群影响的首要措施。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展抗生素治疗,并在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微生态修复。
其次,益生菌的应用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益生菌能够增加肠道的有益菌群,从而提高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对维持肠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减少其对肠道菌群的干扰程度,从而更好地保护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233例临床分析

【全科临床研究】肠道菌群失调233例临床分析严衍伟,李明,甘少光【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发生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度其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了解233例患者者年龄、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
结果 腹泻是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老年人(>60岁)123例(54.2%)。
其中Ⅰ度44例(18.9%);Ⅱ度134例(61.8%);Ⅲ度55例(23.6%)。
大便常规检查54%患者正常,46%患者大便检查异常。
195患者有应用抗生素史,使用1种抗生素的45例,使用2种抗生素的122例,使用3种抗生素的21例,使用4种抗生素的7例,发生菌群失调在使用抗生素后3~21d,平均(9.8±5.6)d,15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中3例应用2种,11例应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超过14d。
结论 老年人、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长期用药以及使用疗效高的广谱抗生素都是连续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同时应用活菌制剂及益生元,可能有利于增加有益菌群,调整菌群失调,增强肠道抗感染能力。
【关键词】 肠道菌群;菌群失调;抗生素【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764(2007)0920769202C li n i ca l Ana lysis of233Ca ses w ith I n testi n a lD ysbacter i osis YAN Yan2w ei,L IM ing,G AN Shao2guang.D epart m ent of D iges2tive M edicine,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Guangdong526021,China【Abstract】O bjecti ve To app r oach the main causes and the effective p reventive measures of clinical antibi otics2correlated in2 testinal dysbacteri osis.M ethods Retr os pective study was used t o analyse the relati onshi p s a mong the age of the patients,the useof antibi otics and intestinal dysbacteri osis.Results The cardinal sy mp t om of intestinal dysbacteri osis was diarrhea.The aged(>60ages)occup ies54.2%(123cases).There are44cases of degreeⅠ(18.9%),134cases of degreeⅡ(61.8%)and55 cases of degreeⅢ(23.6%).The st ool r outine exa m inati on result was that54%of patients was nor mal,while46%was abnor2 mal.There are195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tibi otics,45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ne kind of antibi otic,122patients weret w o kinds,21patients were3kinds and only7patients were4kinds.The sy mp t om s of intestinal dysbacteri osis happened in3~21days after the use of the antibi otics(9.8±5.6days in average).I n15patients with p seudome mbranous enter ocolitis,therewere3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 w o kinds of antibi otics,while11patients using three or more,the course was more than14 days.Conclusi on s The main causes of intestinal dysbacteri osis consist of the age,combined use of antibi otics,l ong2ter m use ofantibi otics and the use of br oad2s pectru m antibi otic.M icr oecol ogy p raeparatu m and p r obi otics is p r ofit t o aug ment beneficial fl ora,adjust dysbacteria and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anti2infecti on in intestinal tract.【Key words】 I ntestinal fl ora;Dysbacteri osis;Antibi otic 肠道菌群正常时保持平衡状态,构成肠道的屏障,彼此制约消长。
思连康改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菌群失调的效果观察与护理体会

征, 如大便的次数、 性状、 颜色、 气味及大便的量。并了解每 日大便的次数与情况, 做好详细的记录。并留样送检。同时 对 患 儿 的 其 他 症 状 做 好 详 细 的 记 录, 如 有 无 恶 心、 呕 吐、 腹 胀、 腹痛、 体温升高、 意识、 皮肤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的指标 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 以便早期做出诊 断, 及时治疗。 1.3.2 用药护理 因双歧杆菌为活菌制剂, 所以应当低温保存, 护士给药 时也要提醒患儿家属尽快给患儿服用。因为长时间的放置 会导致菌群失活。 1.3.3 饮食调节与护理 腹泻的患儿因为肠道吸收功能的减弱, 会导致大量水分 的丢失, 所以要及时对患儿进行水分以及营养的补充。在腹 泻早期尽量采用流食, 坚持少量多餐原则, 同时要提醒家属, 患儿的饮食要尽量温和。避免刺激、 高热量、 高渗、 过冷或过 热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饮食的卫生。对腹泻严重的患者 暂停饮食, 脱水严重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以补充 水分, 以保证患儿体内的水电平衡。 1.3.4 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 由于患儿长时间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口腔易发生真菌感 染, 故在护理时, 建议对口腔涂抹制菌霉素 [4]。 1.3.5 加强患儿的臀部清洁与护理 腹泻的患儿, 由于排便次数较多, 且多水样便, 对皮肤的 刺 激 较 大, 易 出 现 肛 门 周 围 皮 肤 的 红 肿、 湿 疹、 糜 烂、 溃 疡。 所以要对患儿及时清除粪便, 并对污染的床单、 尿布进行及 时的更换。并在每次大便后用湿巾擦拭患儿肛周皮肤。同 时在每次清洁肛周皮肤后, 涂抹润滑软膏, 达到保护皮肤, 避 免感染的效果 [5]。
而蜡样芽孢杆菌则属于肠道外菌群属于需氧菌因其可以在肠道内定居通过大量消耗肠道内的氧气来提高肠道内的厌氧环境达到辅助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生长与繁殖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思连康后大便的次数与性状以及腹泻持续的时间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摘要:抗生素是儿科治疗中常见的一类药物,但是许多患儿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分析,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策略进行调研。
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引起因素很多,具体与患儿的体重还有年龄以及应用药物抗菌药物的数量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等都都相关,但是与患儿的性别无关。
如果患儿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以针对患儿腹泻具体情况采取补液、蒙脱石散、益生菌等对症辅助治疗。
经过治疗之后,这类腹泻可以在3-8天左右治愈。
1.概念分析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英文简称为ADD,它指的是患儿在起初并没有腹泻症状,但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的3-5天后,大便次数大余每日三次,并且大便性状呈现水样、稀样等改变,验大便常规中未发现细菌,只有少量或者无白细胞。
ADD的具体临床表现,就是大便次数变多,大便的性状呈现变化,部分患儿出现了恶心、发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ADD发生的时间多在服用抗生素药物3-7天后发生,经过积极干预治疗后,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效果。
1.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2.1与患儿体重和年龄有关调研数据表明,儿科患儿发生ADD与患儿的体重和年龄都有关系。
随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抗生素治疗幼儿进行统计,小于一周岁的婴儿,发生ADD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二,1-3岁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六左右,而3岁以上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二左右。
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ADD的可能性越大,体重过胖或者体重轻的婴幼儿,发生ADD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这是由于小月龄的患儿或者体重小的患儿,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低和肠胃功能也不够完善,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容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起ADD。
2.2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数量、时长有关目前,使用抗生素引起ADD比较常见的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药物等。
运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长一般3-12天不等,出现ADD症状一般在服用抗生素药物后的3天左右出现。
抗生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抗生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目前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肠病。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的紊乱是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同时,关于其的治疗也涉及多方面,近几年,抗生素对IBS的肠道菌群的治疗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抗生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作一综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抗生素1、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混合的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但缺乏生化、影像、内镜等异常改变。
该病发病率较高,在美国和欧洲发病率9%—22%,亚洲国家为4%—20%[1]。
以年轻女性患病率高[2],病程长,易反复,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根据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不同,主要被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目前罗马III为诊断金标准,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涉及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治疗根据患者本身症状特点制定治疗方案,以得到症状的缓解,最近,抗生素的应用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IBS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它微生物,细菌多达1000余种[1],正常情况下,肠道的细菌按照一定比例、数量与宿主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贯穿于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肠道的菌群主要分为3类:即共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等;病原菌。
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1 IBS与小肠菌群正常小肠的菌落小于104 U/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小肠的上段运动强,细菌很难附着,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细菌较少,但当肠道动力失调时,进入小肠的细菌增多大于104 U/ml 或有革兰氏阴性菌或厌氧菌生长时,即可视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3]。
与SIBO相关的症状可表现为腹泻、便秘、贫血、消化不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肠道正常菌群种类达400多种,每克 粪标本活菌数达数千亿个,肠道正 常菌群中原籍菌和过路菌(大多数 为兼性的条件致病菌)之间,肠道 菌群与宿主之间(生物环境),肠 道菌群与环境之间处于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微生物平衡体系之中。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有利作用:
①具有定植抵抗力,维护微生态平衡; ②其细胞成分和代射产物(内毒素)能激 发机体防御机制的发育; ③正常菌群和致病菌有共同抗原性,可以 增强宿主对致病菌的免疫水平; ④其在肠道合成Vit、抗生素、细菌素,可 以排出多种细菌。
(一)易感因素
1、婴幼儿和老年体弱患者长期使用抗 生素; 2、患者有原发病如严重肝、肾疾病、 糖尿病,尤其是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又经 放、化疗治疗,或者经手术治疗发病率 几乎增加2~5倍; 3、此外,抗癌药物如口服氟脲嘧啶、 氨甲蝶呤和阿糖胞苷等也能诱发。
(二)抗生素和菌群失调 抗生素相关的菌群失调与抗生素使 用种类、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均有 密切相关。抗生素联合用药种类越 多,相关的菌群紊乱症发病率也越 高。
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在 抑杀致病菌的同时也抑杀了大量 肠 道生理性细菌尤其是原籍菌,使机 体定植抗力下降,使肠道、呼吸道 等部位原处于劣势的过路菌大量增 殖,以及外来细菌乘虚而入,这种 菌群交替现象也是造成相关菌群紊 乱症的主要原因。
(三)原因菌
在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症中被检及 的优势种群都称为原因菌。如在伪 膜性肠炎标本中检及的难辨梭菌, 能同时产生A、B两种外毒素。
3、处理建议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停用抗生素 后可自行恢复。 相对较重症状者,可使用丽珠肠 乐、金双歧片、培菲康片或威特四 联活菌片,每日3次,每次2~3片, 7~15天1疗程,一般服药1~2次可 见效。
(二)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1、抗生素治疗史 2~4周内有使用抗生素患 者,病史中常合并癌症或经手术较长期 使用广谱抗生素,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化疗的肿瘤患者。 2、临床特征 腹泻以水泻为主或软便不成 形,每天3次以上,有两天以上的腹泻; 一般使用灭滴灵或万古霉素治疗可获得 较好疗效。
3、临床特征 轻症患者,多在用药或停药(抗生素) 发生,稀软便或水样便,1日数次。
•
中重症患者腹泻蛋白样或膜样便,每
日可达数十次,粪便量可达数千毫升, 腹胀,剧烈的腹痛,甚至发生肠麻痹、 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 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发热(38℃~ 39℃),白血球升高1万~2万/mm。有 时无腹泻而表现为发热,右下腹疼痛, 类似阑尾炎的症状。 • 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毒素A有强大肠毒性,能致动物 死亡,称为肠毒素,它能促进炎症 反应,活化肠上皮细胞腺苷酸环化 酶,使肠粘膜大量分泌而产生伪膜 性肠炎的系列症状; B毒素主要使培养细胞变圆、发 亮、纤维蛋白丢失,使细胞崩溃、 细胞悬浮而死亡被称细胞毒素。
临床特征
(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1、临床特征 4~6周内有使用抗生素 治疗史,出现过轻度腹泻、腹部不 适,或有便秘出现。 2、病理改变 肠粘膜有轻度充血、 水肿或一过性炎症,结肠内窥镜 检查常无所发现。
3、病理改变 结肠内窥镜可见结肠或直肠 有充血、水肿和不同程度、大小不等的 炎症区域。 4、处理建议 出现症状者应立即停用抗生 素,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等一般支持疗 法,以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 按中等菌群紊乱(失调)使用微生态制 剂。中重度病人,除停药、注意补充水 和电解质一般支持疗法外,可试用微生 态制剂。
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约2%-3%发生 二重感染,一般常见于长期使用广 谱抗生素,用药20天内发生。二重 感染的原因菌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 加上患者机体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达45%。
发病机理
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症的发生与宿 主易感因素,抗生素长期使用导致 宿主菌群失调,以及优势种群更替, 原因菌的大量增殖和毒素的产生等 密切相关。
1、抗生素治疗史 2~4周内有使用。
• 2、流行病学 难辨梭菌作为肠道过路菌 而普遍存在,一般无症状带菌者居多。 一般认为最近服用抗生素者,约25%为 无症状带菌者。难辨梭菌带有芽孢,抵 抗力强,既可通过粪标本污染环境,也 可通过医院用具(如听诊器、针筒、温 度计、被、枕、衣、褥等)传播,因此 难辨梭菌的流行环节较难控制,是较易 发生的医源性疾病之一。极易引起较难 控制的院内感染症。
4、病理改变 由于病情轻重不一,所见有 差异。有蛋白色、斑状或地图状伪膜覆 盖,伪膜一般以直肠、结肠等多见,并 可见大片水肿、出血、炎症,以及坏死、 脱落、溃疡面,甚至可见穿孔而引起腹 膜炎。由于肠壁溃疡和变薄,极易穿孔。
5、粪便检查和确诊 一般确诊可使用组织 培养细胞毒性测定法(TCCA)测定B毒 素。 6、处理建议 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注意 补充水、盐、电解质及血浆白蛋白等支 持疗法,以防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蛋 白血症。
首先使用促菌生或整肠生,每日3~4 次,每次2~4片。 尔后补充金双歧片、丽珠肠乐或培菲 康片,每次2~3片,每日3次。 对于重症,可选用灭滴灵、万古霉素、 杆菌肽或消胆胺等药物治疗,待病情稳 定后,或出现复发者,如用微生态制剂, 一般选威特四联活菌片每日3~4次,每 次2~4片。
(三) 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紊乱
• 给予抗生素等化学试剂治疗感染性 疾病,约有0.5%-4%的患者会发生 腹泻,尤以口服抗生素病例多见。 这种腹泻多属轻症,有时不为患者 感知,一旦停止使用这类抗生素试 剂,腹泻数日后自行中止。这类病 人症状、体征轻,甚至经结肠内窥 镜检查也无所发现。这类病人被称 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医学模式的转变:
•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微生态医学
树立四大意识:
①抗生素是不能预防感染,它必须通过机 体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 ②使用抗生素的过程是培养耐药菌株的过 程; ③保护厌氧菌; ④抗生素外用极易产生耐药。
• 一个新抗菌素的产生需要12年, • 而一个耐药菌株的产生仅需要2年。 • 万古霉素是21世纪的救命稻草。
• 60年代随着新抗菌素广泛用于临床, 对厌氧菌的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是发现约2%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 性肠炎和伪膜性肠炎,其发病率高, 病死率也高达10%-30%。
• 其主要原因菌是难辨梭菌,而这 些“原因菌”是肠道菌群成员之 一,属于过路菌,在正常微生物 系中被限制生长繁殖,因其数量 少,加上产毒低,一般不足以致 病,只有大量增殖并产毒后才致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