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

合集下载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一、革兰染色液的配制(科氏改良法)共5种液体,分为结晶紫A液,结晶紫B液,革兰碘液,脱色液,复染液。

二、涂片制作1、取样:粪便标本送检时,观察标本性状,并“多位点”挑取或沾取粪便标本;2、推片与固定:以30~40度角推片,面积1~1.5×2cm,自然干燥后,酒精灯上火焰上能过3次固定(制作涂片2张,其中作为一张备用);3、染色:第一步,先加A液淹没标本,再加“等量”B液混合,染色1分钟;水轻柔冲洗掉;第二步,加革兰碘液,1~2分钟;水轻柔冲洗掉;第三步,加脱色液20秒到30秒,根据情况而定,如涂片稍薄时就适当减少染色时间;水轻柔冲洗掉;第四步,最后复染30秒,冲洗后晾干或吸干。

4、涂片制作注意要点:1、涂片不可太厚,亦不可太薄,太厚则细菌总数增加,且影响观察,太薄则涂片所见细菌总数减少,厚薄如血膜为宜。

2、注意把握染色时间,好的染色是能够清晰准确观察的必要条件。

三、镜下观察1、确定涂片和染色情况:涂片要均匀,菌体不变形,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反差要好。

2、总览细菌总数:观察总数的多少,以及有无优势菌或真菌等。

其评定标准见《肠道粪便检查图谱》。

3、观察G+杆菌、G+球菌、G-杆菌、G-球菌比例:选定有代表性的视野,计数并判定其大概比例(有经验者可根据经验判定)。

计数方法可选用纸片打孔缩小视野计数法来计数;亦可选定有代表性视野,数一定数量的细菌,再计数各种比例。

四、结果判定:请按照下表进行参照填写每个患者的菌群失调化验单(四联活菌肠溶胶囊临床试验专业)五、其它说明:1、尽量用新鲜粪便进行检测,时间半小时之内,如果耽搁时间较长,可以取稍微量多的粪便样本,取样时挑取中心位置的粪便。

2、遇粘液便,胨样便或水样便亦可采用牙签进涂片。

3、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不可只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以防误差。

六、参考文献:张秀荣.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5.制作: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部日期:2008年4月。

涂片法快速诊断肠菌群失调症

涂片法快速诊断肠菌群失调症

涂片法快速诊断肠菌群失调症
张娟
【期刊名称】《交通医学》
【年(卷),期】2001(015)001
【摘要】@@ 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临床上很难与其它类型的腹泻相鉴别,细菌培养可鉴定肠道致病菌,尚不能测定肠道球杆菌比例,本文利用普遍涂片革兰染色法计算球杆菌比例,可快速诊断肠菌群失调.
【总页数】1页(P115)
【作者】张娟
【作者单位】海门市眼科医院,2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粪便涂片检查在诊断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临床意义 [J], 王晓明;赵瑞芹;辛素霞;宋红娥;郭映晖;白革兰
2.粪便涂片检查在诊断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J], 干丹;韩昌鹏
3.快速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粪便图谱 [J], 张秀荣;徐智民;周殿元;潘令嘉;宋姗;黄镇华
4.菌群检测值的模式识别分析法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 [J], 卓越;田桦;王大江;杨景云
5.用核酸酶阳性菌培养率试验快速诊断肠菌群失调的研究 [J], 张宗诚;杨青山;王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

龙源期刊网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作者:李勇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期有研究数据显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大约有500余种,菌體重量约为1.0kg至1.5kg,其中厌氧菌占到了90%至99%以上,而需氧菌仅占总量的不超过5%。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的,这种平衡构成了肠道的生物屏障,它们彼此制约消长。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长期慢性疾病、手术或创伤、激素、抗肿瘤药物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疾病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应用新鲜粪便涂片染色快速检测细菌的量以及球菌和杆菌的比例,是尽早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依据。

那么,粪便涂片检查要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菌群失调以及为什么会使肠道菌群失调呢?菌群失调指的是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菌种间的比例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被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者菌群交替症。

那么,什么会使菌群失调呢?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除抗生素本身毒副作用外)是主要的诱因,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菌,破坏了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引起菌群失调。

部分疾病也可引起菌群失调,如胃酸缺乏、肝硬化、胃肠肿瘤等。

除了抗生素和疾病,手术、激素、同位素、放射线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都可以造成菌群失调。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粪便的组成以及粪便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粪便中细菌数量、形态、种类、比例与肠道菌群处于平衡还是失调状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粪便菌群涂片能快速诊断肠道茵群失调,为早期预防、治疗提供线索。

粪便主要是由3/4的水以及1/4的固体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未消化的食物、食物分解产物、细菌、胆汁、消化道分泌物和有形成分。

粪便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为:①了解消化道以及消化器官是否有炎症、出血和寄生虫感染等情况,间接或者是直接判断胃肠道疾病的类型;②0B试验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过筛试验,可以间接判断消化道溃疡以及恶性肿瘤;③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状况,借以粗略地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④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致病菌以防治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粪大肠菌群检测是指对人体粪便中的大肠菌群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肠道微生态的状况。

粪大肠菌群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粪大肠菌群检测,本文将对常见的几种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

首先,传统的培养法是一种常见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粪便样本中的细菌,然后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和计数。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得到各种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但是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且无法培养一些难以培养的菌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其次,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粪大肠菌群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16SrRNA基因测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中的细菌DNA进行测序,可以得到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信息。

这种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检测到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结构,但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支持。

另外,代谢组学方法也被应用于粪大肠菌群检测。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代谢产物,了解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情况,从而推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

代谢组学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动,但是受到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限制,需要较高的分析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也逐渐应用于粪大肠菌群检测。

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粪便微生物组的数据库和模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群落的快速、准确的检测。

人工智能方法具有高效、自动化的特点,但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算法优化。

综上所述,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人体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粪大肠菌群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肠道菌群的健
康状况,对于一些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常见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代谢产物分析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早被使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粪便样本在特定的培养
基上进行培养,然后观察和计数不同菌种的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存在着检测时间长、无法培养一些难以培养的菌种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PCR
扩增、测序等技术,对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DNA进行检测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
快速、准确地获取肠道微生物的信息,但是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成本较高。

代谢产物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粪便中微生物代谢
产物的种类和含量,来推断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状态。

这种方法无需培养微生物,可以直接反映微生物的活动情况,但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验证。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技术,如16S rRNA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
全面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技术门槛高、设备昂贵等问题。

总的来说,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临床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会更加快速、准确、全面,为肠道健康的评估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粪大肠菌群检测标准

粪大肠菌群检测标准

粪大肠菌群检测标准
粪大肠菌群检测是评价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评估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

以下是一般粪大肠菌群检测的参考标准:
1. 总菌群量:正常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大肠菌群数量应该在10^7~10^9 CFU/g之间。

2. 菌群多样性指数:通常使用菌群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指数)评估菌群的多样性程度。

正常情况下,指数应该在较高水平。

3. 优势菌群和病原菌:粪大肠菌群检测还可以确定主要的优势菌群种类和比例,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原菌。

正常情况下,优势菌群应该是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而病原菌应该是少量或不存在。

4. 菌群平衡和稳定性:正常的粪大肠菌群应该具有良好的平衡和稳定性。

如果菌群失调或不稳定,可能会导致肠道问题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粪大肠菌群检测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实验室和研究领域而有所差异。

因此,具体的标准应根据实验室或临床医生的建议进行参考。

四 粪便微生物标本检查

四  粪便微生物标本检查
检验方法和操作流程 • 1.涂片检查 粪便标本因各种正常菌群含量 甚多,仅以染色性和形态无法分辩是否为 病原菌。因此,粪便标本一般不作涂片检 查。 • 2.培养 • (1)沙门-志贺菌培养:①直接划线接种于 腔选择性培养基;②用接种针挑选SS上不 发酵乳糖菌落,分别接种于三糖铁琼脂 (KIA)和尿素-动力-靛基质培养基;③生化 反应,A-F多价“O”血清或因子血清进行 鉴定。
(2)致病性大肠埃细菌培养
(3)霍乱弧菌培养 (4)副溶血弧菌培养 (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培养 (6)空肠弯曲菌培养 (7)葡萄球菌培养 (8)艰难梭菌培养 (9)真菌培养 (10)菌群失调的细菌学检验
• 3. 报告方式 • 阳性:“检出XX菌”并报告药 敏结果 • 阴性:“未检出XX菌”
临床意义
四 粪便标本
• 正常情况下肠道中有多种细菌。 •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 (1)细菌性:产毒素型腹泻、侵 袭型腹泻、食物中毒、慢性腹泻。 (2)真菌性 (3)病毒性
粪便标本采集
• 1、常规培养不主张用肛拭子,自然排 便后,挑取有脓血、粘液部位的粪便 3—5g盛于无菌的容器内;
• 2、直肠拭子法 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 便困难的患者及幼儿,可采用直肠拭子 方法采集,取出后插入无菌试管内送检; • 3、非肠道传染病住院病人24h≥5次稀 便或软便,要考虑艰难梭菌有感染的可 能性;

人肠道中存在大量细菌,正常 情况下处于生态平衡,不会致病。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某引起细菌 入侵或滥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 调时,产生腹泻。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
现在是50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直接涂片报告方式 2
现在是51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菌群定量分析菌落及菌体形态
现在是52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菌群定量分析菌落及菌体形态
现在是53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菌群定量分析菌落及菌体形态
现在是54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现在是45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Ⅲ度菌群失调
现在是46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五、粪便直接涂片报告方式1
现在是47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直接涂片报告方式 1
现在是48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直接涂片报告方式 1
现在是49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粪便直接涂片报告方式 1
右,按细菌种的分类可达几百种,但临床常见的主要菌 种约数十种。
正常健康人的粪便中占绝大多数是专性厌氧 菌(简称厌氧菌)约占总数的99%,占少数的是
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及微需氧菌。
现在是9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肠道菌群中的主要厌氧菌
• 有芽孢杆菌一个种 G+ 梭状芽孢杆菌属 产气荚膜梭菌 破伤风梭菌
现在是7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1.有益菌: 或称共生菌,双歧菌、
乳杆菌、优杆菌等
2.中间菌:如肠球菌、大肠杆菌、
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 有益,也有害
3.有害菌:如绿脓杆菌、葡萄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
现在是8页\一共有57页\编辑于星期五
一、粪涂片法的临床意义
• 肠道菌群的种类
正常健康人的粪便其细菌总数约为1010个/g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理论和基础
一、粪便直接涂片的优缺点:
1、优点:①设备简单②操作简单③时间短④形象直观,直接了解粪便菌群的“像”,熟练者对诊断菌群失调有较高的准确性。

2、缺点:①检验者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否则易判断错误②主要是定性检查,确定分度较困难。

二、操作技术:
1、涂片将新鲜大便直接涂抹在洁净的玻片上,粪便不可稀释以防细菌变形。

标本务求新鲜,涂片厚薄适宜。

2、外观肉眼检查外观颜色、形状(若含有膜状物的大便应补做艰难梭菌培养)。

3、镜检染色技术是诊断准确成功的关键,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要对比鲜明。

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切不可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

三、检查方法:
1、细菌总数:观察菌群涂片首先要总览细菌总数。

了解涂片上细菌的数量是增多还是减少,有无优势菌或真菌。

细菌总数过多的情况较少见或不易引起重视。

菌群失调时细菌总数多在正常、减少或消失。

细菌总数评定标准
每油镜视野细菌数评价
<10显著减少
11—100明显减少
101—500略微减少
501—5000正常
>5000增多
2、观察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
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球菌/杆菌)比率反映了粪便菌群的质素,它一般不受粪便稀释或浓缩的影响,所以较细菌总数有更大的意义,更能反映菌群的本质和预后。

选定有代表性视野中的部分区域作细菌分类计数,需要数100—200个细菌以求得比例。

不同年龄的人的比例都不一样,一般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各年龄组细菌比率平均值的正常参考值(%)
年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1d30.7—61.538.5—60.90—2.20—0.01
2d60.0—71.634.8—36.93.0—3.50—0.01
3d66.9—82.716.0—31.41.3—1.60—0.05
4d79.2—86.212.4—19.21.4—1.70—0.1
5d85.5—87.511.0—12.81.4—1.70.08—0.4
6d—7d75.4—90.17.2—20.81.3—2.90.1—0.6
8d—15d72.4—93.35.3—18.90.8—1.90.1—0.8
1个月76.1—95.23.3—21.80.9—2.60.2—1.1
3个月80.7—95.93.2—17.00.9—2.80.3—1.5
半年82.1—96.42.3—15.80.5—2.60.2—1.1
1岁78.4—94.53.5—16.61.5—2.60.3—1.7
2岁68.3—90.67.5—26.61.8—12.20.2—2.1
5岁51.7—86.310.6—37.72.0—13.21.1—5.4
10岁56.7—88.57.6—30.72.5—12.22.0—6.7
18—25岁54.3—78.312.2—35.22.3—10.52.4—9.0
26—40岁54.3—78.612.2—35.22.2—12.52.4—9.0
41—55岁39.4—59.337.3—49.62.4—5.93.4—6.7
56—65岁35.3—56.844.3—49.62.3—5.93.6—6.7
66岁34.5—55.226.1—49.62.8—10.93.3—7.4
检查要点与报告要点
为了对菌群失调的诊断有个基本的了解可将直接粪便涂片观察到的细菌分为四类: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通过标本中四类细菌的百分比、有无比例倒置与正常菌群平衡状态的正常百分比的比较,来评定受检者的菌群状态。

一、肠道菌群的种类:
正常健康人的粪便,其细菌总数约为1010个/g左右,分类可达几百种,绝大多数是专性厌氧菌,约占总数的99.9%,占少数的是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及微需氧菌。

常见的有:
⑴、双歧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⑵、优杆菌属(真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⑶、乳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⑷、拟杆菌属(类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⑸、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⑹、消化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⑺、消化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⑻、肠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⑼、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⑽、梭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

⑾、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有芽胞的粗大杆菌。

⑿、酵母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

二、报告方式:
1、文字描述法:
具体描述细菌总数,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变化,有无优势菌,可能的特征性细菌,并考虑该年龄段菌群特点,提出肠道菌群的初步印象诊断。

如: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明显减少
革兰氏阳性杆菌:较正常明显减少
革兰氏阴性杆菌:较正常略减少
革兰氏阳性球菌:较正常增加
革兰氏阴性球菌:未见改变
酵母菌:较正常略有增加
其它:可见少量脓细胞
镜下印象:呈Ⅱ度菌群失调改变
还可在报告中增加描述,如球菌是链球菌,有梭状芽胞杆菌等等,另正常的或未见到的可以不报告,如革兰氏阴性球菌、酵母菌等。

Ⅰ、Ⅱ度菌群失调是数量改变,Ⅲ度菌群失调是质量的改变。

2、菌群失调分度诊断的标准:
分度ⅠⅡⅢ
临床表现为潜伏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是可逆的,即只要去除病因,不经治疗也能恢复。

为局限型,通常是不可逆的,即不经治疗难以自然恢复。

临床有慢性病的表现。

为弥漫型,又称二重感染或菌交替症。

主要表现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多,常见性状多呈粘液性和稀水样、脓血便。

病情重或凶险。

粪便外观可以是正常成形软便,或不成形软便或稀便。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水样便、脓血便或柏油样便。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涂片可见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有减少;革兰阳性杆菌在正常低值;革兰阴性杆菌多有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在正常高值或增加;类酵母样菌、梭菌常有增加;总之,仅是数量和比例轻度改变。

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偶见部分病例细菌显著减少;革兰阳性杆菌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多,有时达90%以上;有的病例革兰阳性球菌增多(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正常值约为75:25左右)。

类酵母菌或梭菌呈明显增多,总之,粪便菌群已有明确改变,Ⅱ度菌群失调应补做粪便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总数呈显著减少,粪便中原来的菌群大部分成员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对优势,最常见有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总之,原菌群中的某一种少数菌成为菌群的绝对优势是Ⅲ度菌群失调症的主要特点,应同时做粪便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各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指标性的分界线,要严格的区分是有困难的。

检验者应根据病人年龄、粪便性状、病情表现、用药治疗等情况,综合进行判断菌群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