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监测和干预
2021益生菌对肠道发育的生物调节功能及干预机制范文2

2021益生菌对肠道发育的生物调节功能及干预机制范文 摘要: 肠道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粘膜屏障完整性作为评价肠道发育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和动物的能量稳态和整体生长性能,是决定人和动物生理稳态的根本因素。
而良好的微生物-宿主通讯机制及其共生关系对肠道发育及稳态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参与调控肠道增殖分化,其中益生菌(主要乳酸菌)发挥了极重要的益生作用。
本文详述了肠道组成及发育机制,并从益生菌的自身组分(如菌毛蛋白、细胞壁成分等)、代谢产物(丁酸及其盐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定植状态三个方面对益生菌促进肠道上皮细胞与肠道干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粘膜屏障功能、维持肠道良好形态的功能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和完善关于益生菌调控肠道发育的认识。
关键词: 益生菌;肠道发育; 菌毛蛋白; 细胞壁成分; 丁酸盐; 肠道菌群 ; Abstract: Knownas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intestinal development, norma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intestinal cells and the integrity of mucosal barrier, largely determine energy homeostasis and overall growth performance of humans and animals, so that are considered as fundamental factors to determine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of humans and animals. Good microbial-hos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and their symbiotic relationship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intestinal development and homeostasi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mong which probiotics (mainly lactic acid bacteria)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obiotic role. In order to deepen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biotics regulating intestinal development, intestinal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biotics in promo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intestinal stem cells, enhancing the function of mucosal barrier, maintaining good intestinal morphology and it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re also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ir own components (such as pili protein, cell wall components, etc.), metabolites(butyric acid andits salts),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colonization status. Keyword: probiotics;intestinal grotht; pilin protein; cell wall components; butyrate; intestinal flora; 人与动物的肠道是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由大量复杂的微生物聚集而成,其中包括大量益生菌(probioticsbacteria)。
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的干 预治 疗 ,当患者 出现症状 时 ,记录患 者 的 I BS症 状
无 菌群失调 者症状发 生率为 4 7 . 9 % ( 3 4 / 7 1 ) ,其 中包括干 预组 中有菌群失调者经干预后转变为无菌群失调者 ; 有菌 群 失调者症状 发生率 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差异具有统 计学 意义 ( Z : = 1 3 . 8 ,P < 0 . 0 5) ( 见表 2) 。
予 菌群调 节制 剂 一 四联 活菌片 : 思 连康 杭 州龙达新 科生
物 制药有 限公 司产 品 ), 并 继续检 测粪便 菌群 , 当患者 出 现 症 状时 ,记 录患者 的 I BS症 状学 积分 , 对未 再 现症 2 . 3 观察组 有菌群失 调者与 2 组 无菌群 失调者 症状发 生
0 ~ l 8分 。
1 . 2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 S P S S 1 3 . 0 统计 软件进行 统
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 以( x±S D) 及 中位数 ( 四分位数间距 )
表示 ,2组间计量 资料采用 t 检验及秩 和检验 ,计 数资料
的分 析 比较采用 检验 ,P < 0 . 0 5为有统计学意义。
远期 I BS症状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 I BS的关系 。
1 研究对象 与方法
1 . 1 研 究对 象
2 结果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物反应器之一,它既是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的重要场所,也是身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关键组成部分。
肠道内共生菌群即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功能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可以对肠道的自我维护、营养素代谢、免疫调控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医学界的关注。
一、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功能人体肠道内共生菌群主要分布于小肠和结肠中,包含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其数量可达到1000亿以上,其质量和数量可以影响人体整体健康状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外生菌感染、抗生素应用后、营养失调时,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即便是微弱的影响也会产生人体反应。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食物利用和化学物质的代谢。
比如人体不能消化的多糖类物质(例如膳食纤维、半纤维等)也可以被肠道中的一些特定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糖,这样就增加了各种营养成分进入人体,使人体健康水平更佳。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产生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例如膳食纤维、碳水化物、有机酸等,这些物质既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行为,也可以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防止癌症、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重要功能的实现。
除了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化学物质的代谢外,人类肠道菌群对自身和身体健康的调控方面还有很多研究。
如在婴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在此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稳定性对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一些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也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变化与身体的各种系统互相影响。
二、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在人体肠道的调控建设上,许多经典方法(如抗生素、低剂量辐射、饮食调节等)都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健康和生理效应。
但是其中的一些方法并不可行,或和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因此科学家和医学界将目光转向了肠道菌群定向调控技术。
肠道菌群定向调控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DNA结构和生化代谢途径等技术手段,以及基于样品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寻找或筛选出具有具体菌种、基因、细胞结构等微生物特征的有益细菌,然后通过种植或人工诱导等方法,使其在人体肠道内具有较高的数量和活性。
肠道菌群检测

人体70%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95%以上 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 其他免疫、解毒系统,如肝、血液、淋巴
系统等,都需要肠道提供营养来生存
肠道具备独特的吸收、排泄、免疫功能,肠道健康决定人体健康!
肠道的健康和老化的速度,取决于肠道菌群的平衡度!
肠道菌群与菌群失衡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达千种、数量达亿万级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 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按一定的比例组合,互相制约、 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生态平衡 有害菌占优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菌群平衡被打破 有害菌产生吲哚、胺类、氨、硫化氢等毒素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处 形成消化系统炎症 增加肝脏负担,引发皮肤暗黄、口臭、便秘等 长期积累形成消化系统溃疡、息肉 损害心脏、肾脏等,引发糖尿病、血液病等 消化系统癌症,如:大肠癌
大便硬,伴有厌食偏食。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项目 (样本为粪便 定量)
样本为粪便 检测原理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
提取粪便中的DNA,使用国际标准illumina的MiSeq和Hiseq测序系统 对样本DNA中细菌的16S核糖体RNA基因进行测序 16S rDNA是细菌基因组上编码核糖体小亚基中16S rRNA的DNA序列,具有高度 进化保守性和特异性,存在于所有细菌染色体基因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 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
按要求吹1号采集袋
勿倒吸气
立刻
服用底物乳果糖
间隔15/30分钟
按要求吹2号采集袋
间隔15/30分钟
检测用时< = 5分钟
一口气吹到底
勿换气
按要求吹3号采集袋
间隔15/30分钟
<=18岁间隔15分钟
肠道菌群的析测方法

肠道菌群的析测方法
肠道菌群的分析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16S rRNA测序:通过测序菌群样本中的16S rRNA基因,可以研究不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宏观的信息,但无法获得菌群的功能信息。
2. 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肠道菌群中所有基因的测序,可以获得详细的菌群组成和功能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不仅是菌群成员,还有它们的代谢路径、毒性等功能特征。
3. PCR技术:通过特定引物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进行测序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菌群或特定基因。
4. 转录组测序:通过测序菌群中的RNA,可以研究菌群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揭示菌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功能和代谢调控。
5. 扩增子测序: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如V1-V3或V3-V4区段),然后通过测序分析,可以获得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医学检验中的肠道菌群异常指标解析

医学检验中的肠道菌群异常指标解析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可以影响消化吸收、免疫系统、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
然而,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评估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医学检验中有一些常见的指标可以用来解析肠道菌群的异常情况。
1. 菌群丰富度指标菌群丰富度指标是用来评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程度的。
常见的丰富度指标包括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测量肠道菌群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和丰度,从而反映菌群的多样性。
当这些指标值较低时,可能表示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不足,需要进一步关注。
2. 指示菌群失调的标志物菌群失调可以导致具体菌种的增多或减少,这些菌种的异常可能与特定疾病的发生相关。
医学检验中常用的指示菌群失调的标志物包括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这些菌种的数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肠道菌群发生了异常变化,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3. 菌群代谢产物指标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而检测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帮助解析肠道菌群的异常情况。
例如,短链脂肪酸(SCFAs)是菌群代谢产物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SCFAs包括丙酸、乙酸和丁酸等。
这些有机酸对维持肠道黏膜健康、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病原微生物有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可以判断肠道菌群是否异常。
4.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提到的指标外,医学检验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可以用来解析肠道菌群的异常情况。
例如,肠道菌群的抗生素敏感性指标可以评估特定菌种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肠道黏膜屏障指标可以检测肠道屏障功能的健康状况,评估是否存在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肠道菌群异常指标的解析应该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成,来了解个体肠道健康状况和潜在疾病风险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一般的肠道菌群基因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1. 样本采集:通常使用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基因检测。
患者需要按照指示将粪便样本收集在特定的容器中,并在采集后尽快送达检测实验室。
2. DNA 提取:实验室工作人员会从粪便样本中提取肠道微生物的DNA。
3. 基因测序或基因分型:通过对DNA 进行测序或基因分型,确定肠道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
4. 数据分析:将测序或基因分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出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并计算它们的相对丰度。
5. 报告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一份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报告。
报告通常会显示肠道中各种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健康相关的指标。
6. 医生解读和建议:医生会根据检测报告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干预措施。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肠道菌群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人体的代谢、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密切相关,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改进,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探索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对于揭示其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结构展开对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肠道菌群的概念和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肠道菌群研究的思路,并介绍设计方法以实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菌群概况调查方法,包括样本收集与处理方法、DNA 提取与测序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第四部分将讨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功能评估方法,如多样性指数计算、功能预测与代谢通路分析等;并给出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展望未来肠道菌群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各种调查和评估方法的介绍使读者能够系统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和其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并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2.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概述2.1 肠道菌群概念及重要性介绍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免疫等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情绪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方法–
5.统计学处理方法
•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的 症状学积分和Bristol积分进行统计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D;判断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基本复合正态分布则 用t检验进行比较,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 患者在症状学上和大便性状的变化上有无差异。从而判断 肠道菌群的监测与干预是否对IBS患者的症状学产生影响。 进一步细化的统计学分析,将症状学中的各个症状 的症状学中的某个或某些产生影响的情况。并对菌群失调 的情况和菌群调节的情况是否和IBS患者症状学的变化进 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观察肠道菌群的监测与干预是否对 IBS患者的症状学改变具有预防作用(负相关)。
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 4.1治疗组:入选后初始治疗,给于综合治疗(包括菌群 调节制剂),并定期2~4周检测粪便菌群情况,对存在菌 群失调的患者进行菌群调节干预,并继续检测粪便菌群,了 解菌群失调在IBS发病中是病因还是继发改变,并了解在未 出现IBS的症状患者中出现菌群失调及时给于干预能否减 少和预防IBS相关症状的发生以及程度。定期记录患者的 IBS症状及程度分级,无症状亦做无症状记录,有症状随 时作记录。并在观察期内所发生的可能引起IBS症状的事 件和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事件亦做相应的记录并表明时间。 • 4.2对照组:初始治疗,给于综合治疗,但不包括菌群调 节制剂;并定期2~4周检测粪便菌群情况,对存在菌群失 调而无症状者只进行观察随访而不进行菌群调节的干预治 疗,观察在随后的时间内是否会出现IBS的相关症状。对 于出现症状的患者只进行不包括菌群调节的综合治疗。其 他的记录内容与治疗组相同。
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 4.3 菌群调节方案:选择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做为菌 群调节制剂:思连康是一种四联活菌,主要成分为双歧杆 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其中各菌种 均不低于0.5×106 CFU,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不属于肠道正 常菌群成员,在肠道中定植48h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它消 耗肠道内氧气,为其余3种细菌在肠道内定植创造厌氧环 境,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粪肠球菌是人类肠道内主要益生 菌,它们可以为机体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通过分 解蛋白质为氨基酸,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分解糖为乳酸, 有助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双歧杆菌及乳杆菌 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肠道中对病 原微生物产生营养竞争、黏附竞争及生物化学抑制作用, 其代谢产物乙酸和乳酸能降低肠道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 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促进 肠道正常菌群恢复,减少刺激性气体及毒性代谢物的产生, 从而有恢复正常胃肠运动及减少胃肠道症状的作用。
L/O/G/O
肠道菌群监测和干预 对IBS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张学娜
IBS简介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常见的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全球人群中有lO%~20%的成人和青少年具有符 合IBS的症状,女性多于男性。由于遗传和心理因 素的作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的易感性,出现胃肠 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和黏膜免疫的变化, 患者表现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 3 伴排便频率改变及粪便性状异常等。症状常反复 发生,经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有症状重叠。IBS 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大量的医疗费用。
IBS简介
• IBS是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个 体都可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肠道感染因素,导 致胃肠动力改变、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 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等。伴有精神障碍(如恐慌、 焦虑、创伤后应激紊乱等)、睡眠障碍和心理应对障碍的 患者,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导致症状的加重,但目前对心 理因素与IBS之间的确切联系还不十分清楚,我们尝试对 IBS患者进行简单的认知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患者显著的症状, 但对于IBS患者临床易变的特征与中枢和肠神经系统问复 杂的关系,药物只能改善部分症状。 • IBS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需反复药物 治疗。
研究方法--1.入选标准
• 罗马III标准确定诊断的IBS-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和对照组。 • 1.1诊断标准:根据问卷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即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 个月至少有三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和(或)不适,并具有下列2项或2 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粪便性状的 改变。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3个月内持续 存在,在观察期间痛疼和(或)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 • 1.2分型标准:根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①IBS便秘型(IBS- C):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排便比例<25 %。②IBS腹泻型(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排便比例>25%,硬便 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③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排便 比例兰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排便比例225%。④不确定型 IBS(IBS-U):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 1.3入选条件:①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并按照 大便性状分型确定为腹泻型。②行结肠镜、消化道钡餐、钡灌肠检查 排除肿瘤、炎性肠病、先天性肠道闭锁、肠道狭窄或其他器质性疾病。
研究背景
• 本设计通过研究观察提前干预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否可以预 防和减轻可能随之而来的IBS的症状。从而证实菌群失调 与IBS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病因因 素还是IBS继发的结果。 •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也必将是一个 长期不断反复探索的过程。非常有必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前 瞻性研究,探讨有效、可行、方便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背景
• 研究表明:曲美布汀(马来酸三甲氧苯丁氨酯)为外周性脑 腓肽类似物,是一种胃肠运动调节剂,用于IBS等肠功能 紊乱疾病的治疗,可有效地缓解腹泻、便秘、腹痛及腹胀 等临床症状。 • 近期研究发现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的初步试验结果令人鼓 舞,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 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目前已用于很多疾病的 治疗。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有益 于宿主的肠道维持正常功能。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调节免 疫、对抗肠道内异常侵入的细菌、从淀粉/非淀粉类多聚 糖生成短链脂肪酸等方面来实现。
研究方法--
2.排除标准
*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或有肠道器质性疾 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 ②怀孕期或哺乳期患者,有腹部手术史者或其他 无法充分合作者。 * ③观察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影响症状学的不能排 除的器质性病变。
研究方法--
3.菌群检测
* 肠道菌群的检测只采用比较方便和实用的粪便涂 片格兰氏染色按比例分类法。本方法费用低廉, 可满足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需要和指导临床治疗, 也便于患者定期复查和检测。
研究背景
* 近年来,国外有数项临床试验报道口服乳酸杆菌、大肠埃 希菌或多种活菌组成的微生态菌制剂可以明显改善IBS患 者腹痛、腹胀等各项症状。
• 最近学者模仿人类感染后IBS的自然发病过程,建立急性 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后的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对多维乳酸 菌(肠球菌+_枯草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观察,发现益 生菌对稳定免疫调节性T细胞、恢复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 作用,提示在急性感染后应用益生菌可预防IBS的发生。 肠球菌对致病菌抑制作用强,繁殖迅速,枯草杆菌可产生 多种消化酶、明胶等,促进消化吸收,并能产生溶菌酶和 80余种抗菌化合物,抑制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属等有害菌,从而预防和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调整肠道 菌群,缓解菌群失调或肠道环境紊乱引起的腹泻及便秘等, 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拟进行的研究
• 主要是通过定期检测达到罗马Ⅲ入选标准的IBS-D(腹泻 型)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检测只采用比较方便和 实用的粪便涂片格兰氏染色法。 • 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组)或不干预(对照组),干预组 中检测到肠道菌群失调不管其有没有出现IBS症状都要给 于肠道菌群的调节制剂。从而观察提前干预肠道菌群的失 调是否可以预防和减轻可能随之而来的IBS的症状。从而 证实菌群失调与IBS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肠道菌群 失调是病因因素还是IBS继发的结果。而对照组仅对其进 行肠道菌群的定期检测和不包括肠道菌群调节剂在内的综 合治疗,已作为治疗组的症状学对照。观察时间暂定为 6~12个月;样本量预计观察100例患者。
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 4.4综合治疗方案:曲美布汀(援生力维)0.1 tid; 蒙脱石 散 1包 bid; 曲美布汀(马来酸三甲氧苯丁氨酯):曲美布汀 为外周性脑腓肽类似物,作用于外周阿片肽受体,也通过 非纳洛酮性途径发挥作用,是一种胃肠运动调节剂。援生 力维:为国产曲美布汀制剂,每次lOOmg,每日3次口服。 蒙脱石属于八面体结构,吸附收敛能力强,具有吸附毒素, 减少排便次数和一定的黏膜保护作用。尽量避免使用抗生 素及大蒜素等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药物, 如果因IBS外的 原因必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做好记录,观察其对肠道菌 群和IBS症状的影响。 • 如果患者需要抗抑郁和抗焦虑治疗亦需要做相应的记录。 我们将进行SAS和SDS初步筛查,并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会 诊治疗。如果两组中抗抑郁和抗焦虑治疗的患者不具有可 比性这作为补充排除标准。
L/O/G/O
介绍完毕 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