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正常菌群分析所用的培养基,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S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肠道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7.5%氯化钠琼脂对葡萄球菌,少鲍氏琼脂对真菌等。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尚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类:
定位转移因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肠道细菌可由肠道转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发生感染。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转移到呼吸道,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又如拟杆菌可从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胆汁中的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引起脂肪泻。
自身感染因各种原因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自身感染。如时,肠道中大肠杆菌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时带脓血)、腹胀、腹鸣等。抗生素治疗后,先有症状好转,继而恶化,常为本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疾病诊断主要靠大便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和培养,作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尤其是多次动态观察。表现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过路菌过量繁殖,大便中的细菌失去正常的数量、比例,而出现以耐药的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主的异常细菌组合。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毒素,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也有助于诊断。
肠道菌群失调症Chang Dao Jun Qun Shi Diao Zheng

肠道菌群失调症Chang Dao Jun Qun Shi Diao Zheng一概述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二病因1.饮食因素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
无纤维食物促进细菌易位。
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
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
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
3.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
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肠道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
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使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
应用甲氰咪胍等H2—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杆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
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
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什么并发症*导读: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下列疾病:1、急、慢性腹泻:典型的菌群失调腹泻病例,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之后,此时大部……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下列疾病:*1、急、慢性腹泻:典型的菌群失调腹泻病例,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之后,此时大部分正常菌群中的生理性专性厌氧菌减少或消失,而其中具有耐药性的"过路菌",如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等过度繁殖。
此外,正常肠菌由于在抗生素影响下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也可引起腹泻。
对这些病例的检测结果表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肠球菌等明显减少或消失,并且厌氧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也明显减少。
在腹泻停止后,肠道菌群也恢复正常。
临床与动物实验均已证明肠道茵群失调可引起急性腹泻。
某些旅游者腹泻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气候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急性腹泻的一些非特异病原菌,如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亦可引起慢性腹泻。
但事实上,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原菌就是常住菌的比例失调。
只有少数"过路菌"是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
康白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热带脂肪泻:尽管本病的病因未明,但有足够证据表明,热带脂肪泻的慢性腹泻,体重下降以及碳水化合物、脂肪、叶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是来源于小肠肠道菌群失调。
本病患者粪便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明显多于厌氧菌,而健康人则前者是后者的lo。
进一步研究证明在热带脂肪泻患者的回肠内已分离出能产生肠毒素的肺炎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
这说明本病的临床表现是近端小肠定植了上述细菌所致,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主要定植在大肠。
*3、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以胃肠道解剖异常和生理功能紊乱为特征,此种改变促使结肠型菌群在小肠上部定植而导致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
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综合征患者的小肠细菌分析证明需氧菌和厌氧菌都存在。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医学PPT

肠道菌群失调可分为原发性菌群失调和继发性菌群失调。原发性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自然变化引起的失调,继发性菌群失调则 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体重下降、发热等。
其他症状
口腔异味、皮肤问题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加工食品和精制食品的摄 入,以免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注意个人卫生
总结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 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详细描述
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避免食 用不洁食物等,可以减少病原体 进入肠道的机会,维护肠道菌群
的平衡。
注意事项
避免与消化道传染病患者接触, 如有疑虑,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详细描述
饮食中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 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素,并维持肠道菌 群的平衡。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总结词
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详细描述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 、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为肠 道菌群提供食物来源,促进有益菌 的生长。
THANK YOU
感谢聆听
。
05
肠道菌群失调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总结词
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衡,治疗需针对病因,调整饮食,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等。
详细描述
慢性腹泻患者由于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时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治疗上,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可以使 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腹泻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课件

使用药物需遵循查
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处理肠道问题。
早期发现有助于更有效的治疗。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重视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应该引起 重视。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 改善肠道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
过度消费加工食品、糖分及脂肪会改变肠道 菌群的组成。
研究表明,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 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能够消灭有害细菌,但也会影响有益 菌的数量。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 措施。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生活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及 菌群的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在肠道菌群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将有更 深入的探索。
个性化的微生物组疗法可能成为治疗肠道问题的 新方向。
结论与展望
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对肠道健康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 成。
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增强大众对于肠道健康的 重视。
谢谢观看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3.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4.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5. 结论与展望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 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健康问题的状况。
放松身心、保持良好情绪有助于维护肠道健 康。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均衡饮食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使用的抗菌素以三代头孢菌属类为最多(32 名患者曾使用),有6名患者使用了泰能,也有 曾使用了喹喏酮类(24名)和氨基糖甙类(9名
)抗菌素的,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合并或交替使 用多种抗菌素。有44例患者除感染性疾病以外 ,还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背景,如恶性肿瘤(15 例)、糖尿病(6例)、器官移植术后(3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例)等,占总例数的 73%。
细菌总数减少,G+/G-杆菌显著减少,G+球菌增多,以葡萄 球菌为主,可见多量脓细胞。
常住菌大部消失,芽孢杆菌增多,见较多霉菌菌丝。
在CCFA培养基上生长的艰难梭菌(产毒株),为G+梭 菌(部分菌龄老化可呈G-)
特殊类型的菌群失调
❖ 葡萄球菌肠炎 ❖ 假膜性肠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G+大
杆菌,厌氧培养,肠镜见假膜;海水样便 ,少脓血,假膜;腹泻腹胀 ❖ 念珠菌性肠炎
杆菌
菌群失调的原因
❖ 疾病:胃酸缺乏,肝硬化,胃肠肿瘤 ❖ 抗菌药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喹喏酮类 、泰能 ❖ 其他:手术,放疗,激素
I度和II度菌群失调 是数量的改变,
而III度是质的改变
菌群失调的分度及诊断
❖ I度菌群失调 临床表现:慢性腹泻,轻,可自发缓解 粪便外观:多为稀便,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在正常低值,G+杆菌较正常
肠道菌群的种类
厌氧菌 99.9%
❖ G+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艰难梭菌,破伤风梭菌)
❖
双歧杆菌
❖ G-杆菌:脆弱拟杆菌
❖ G+球菌:消化链球菌
❖ G-球菌:韦荣球菌属
肠道菌群的种类
需氧菌 0.1% ❖ G+杆菌:芽孢杆菌属(腊样芽孢杆菌) ❖ G-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
铜绿假单胞杆菌…… ❖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 G-球菌:奈瑟菌 ❖ 空肠弯曲菌
❖ 丽珠肠乐: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厌氧菌制剂 ❖ 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
活菌制剂 ❖ 金双歧: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长双
歧杆菌 ❖ 乐托尔:经热处理的乳酸杆菌及代谢物可与抗
生素同时应用
艰难梭菌性肠炎及其治疗
❖ 一般治疗:易消化营养半流饮食;重型: 禁食,胃肠外营养或要素饮食
❖ 停或选窄谱抗菌素 ❖ 纠正水电解质及低蛋白血症 ❖ 针对病原:甲硝唑0.4 tid 7-10天 po.好
肠道菌群的检测法
❖ 涂片:革兰氏染色——G+紫黑色;G-浅红色
观察细菌总数,形态,比例等 ❖ 培养:需氧菌的培养: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
贺菌属
健康青年人之粪便涂片,G+杆菌明显多于G-杆菌
。
正常老年人菌群涂片:G+杆菌略多于G-杆菌, G+和G-球菌及芽孢杆菌在正常范围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 有益菌:双歧杆菌 ❖ 中间菌:肠球菌,大肠杆菌 ❖ 有害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梭状芽孢
老年女性,慢性腹泻,不成型便。G+杆菌(呈粗棒状 )增多,G-杆菌减少,G+和G-球菌大部分消失,似纯 培养涂片
稀便,细菌数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G+双球菌占优 势,可见到棒状杆菌
细菌总数略减少,G+和G-杆菌明显减少,G+球菌增多,可 见多量脂肪球。
III度菌群失调
❖ 临床表现:急性腹泻,二重感染,可出现低热 和白细胞升高
伪膜性肠炎
治疗
针对菌群失调的治疗原则
❖ 一度菌群失调:祛除诱因 ❖ 二度菌群失调:积极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改善全身情况 ❖ 三度菌群失调:针对优势致病菌种进行治
疗,积极支持治疗,改善全身情况。
目前常用生态制剂
❖ 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无毒菌株BL20386活菌 制剂,消耗肠内氧而促进厌氧菌的生长
肠道菌群失调 的诊断及治疗
正常肠道细菌数量
每油镜视野细菌数 <10 11-100 101-500 501-5000 >5000
评价 显著减少 明显减少 略减少 正常 显著增多
正常肠道菌群的比例
G+杆菌 G-杆菌 G+球菌 G-球菌
杆:球 =
50-70% 24-44 % 2-13 % 0.5-9 % 3-10:1
、脓血或柏油样便;大便常规可见少量白 细胞和脓细胞,偶隐血阳性 ❖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明显减少;G+杆菌 减少,G-杆菌明显增多(拟杆菌、大肠 杆菌),G+球菌较正常增多,杆球比例 倒置;可见到少量类酵母样菌
稀水样便,细菌总数减少,主要为少量G+粗杆菌(似乳 杆菌),而G-杆菌明显减少,呈现II度菌群失调改变。
❖ 开始使用抗菌素与腹泻发生之间间隔的时 间,最短的是3天,最长的是15天,平均 8.5天; 60名患者中,有26名完全治愈, 占43%;19名患者腹泻好转,10名无效, 5名患者死亡。26名治愈患者的腹泻病程 从3天到45天不等,平均12.88±9.84天。
,G-杆菌稍增加(或G+球菌较正常增加)
32岁男性,腹泻2-3次/天,G-杆菌较正常增多, G+杆菌减少,出现较多G+双球菌(似消化球菌) ,呈现I度菌群失调改变
G-杆菌显著增多,G+杆菌明显减少,G+和G-球菌减少 ;并易见梭状芽孢杆菌,呈现I度菌群失调改变。
II度菌群失调
❖ 临床表现:慢性腹泻,不可逆 ❖ 粪便外观:多为稀便,也可呈黏液水样便
万古霉素:125mg qid;7-10天 去甲万古霉素:0.2 qid;5天;均口服
真菌性肠炎
❖ 停广谱抗菌素,或改为窄谱 ❖ 抗真菌药物: 非侵袭真菌性肠炎:制霉菌素50-100万U qid 7-10天; 侵袭性真菌或肠外真菌:氟康唑50-100mg qd 14-30d
G+球菌性肠炎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是首选 临床也有选用罗红霉素取得较好效果的病
❖ 粪便外观:稀或黏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大便隐血 呈阳性
❖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显著减少;原有细菌大多 被抑制;一种细菌或真菌占优势: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 应做细菌培养及分离
G+杆菌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酵母菌明显增多。
例。
我院60例抗菌素相关性腹泻患者 资料统计
❖选择1996-2005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抗 菌素后出现腹泻,且大便常规、涂片、培养 等临床资料完善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49 例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1度菌群失调10例 ,2度菌群失调14例,3度菌群失调25例。 其中14例做了肠镜,9例发现结肠炎症性改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