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黑版)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正常菌群分析所用的培养基,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S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肠道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7.5%氯化钠琼脂对葡萄球菌,少鲍氏琼脂对真菌等。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尚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类:
定位转移因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肠道细菌可由肠道转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发生感染。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转移到呼吸道,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又如拟杆菌可从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胆汁中的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引起脂肪泻。
自身感染因各种原因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自身感染。如时,肠道中大肠杆菌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时带脓血)、腹胀、腹鸣等。抗生素治疗后,先有症状好转,继而恶化,常为本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疾病诊断主要靠大便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和培养,作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尤其是多次动态观察。表现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过路菌过量繁殖,大便中的细菌失去正常的数量、比例,而出现以耐药的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主的异常细菌组合。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毒素,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也有助于诊断。

肠道菌群失调症Chang Dao Jun Qun Shi Diao Zheng

肠道菌群失调症Chang Dao Jun Qun Shi Diao Zheng

肠道菌群失调症Chang Dao Jun Qun Shi Diao Zheng一概述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二病因1.饮食因素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

无纤维食物促进细菌易位。

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

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

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

3.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

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肠道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

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使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

应用甲氰咪胍等H2—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杆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

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

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6卷第4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1牞Vol.26牞No.4·综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孙中,艾江 【提要】 结直肠癌(CRC)是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癌症的前三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CRC病因研究指出饮食、遗传、炎症等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CRC的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肠道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DNA直接造成损伤、诱发肠管慢性炎症反应、干扰免疫反应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释放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影响CRC患者化疗药物疗效等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CRC发生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因子;细菌毒性代谢产物;细菌相关酶;肿瘤化疗中图分类号:R735.3;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1.04.029作者单位:15701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艾江,E mail:aijiang1973@126.com 肠道中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其中99%是细菌,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过程和调节免疫功能,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对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4]。

相关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CRC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1.1 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及生理作用人体内的众多微生物大部分存在于消化道中,尤其是下消化道。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老年女性,慢性腹泻,不成型便。G+杆菌(呈粗棒状 )增多,G-杆菌减少,G+和G-球菌大部分消失,似纯 培养涂片
稀便,细菌数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G+双球菌占优 势,可见到棒状杆菌
细菌总数略减少,G+和G-杆菌明显减少,G+球菌增多,可 见多量脂肪球。
III度菌群失调
临床表现:急性腹泻,二重感染,可出现低热 和白细胞升高 粪便外观:稀或黏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大便隐血 呈阳性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显著减少;原有细菌大多 被抑制;一种细菌或真菌占优势: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应做细菌培养及分离
停广谱抗菌素,或改为窄谱 抗真菌药物:
非侵袭真菌性肠炎:制霉菌素50-100万U qid 7-10天; 侵袭性真菌或肠外真菌:氟康唑50-100mg qd 14-30d
G+球菌性肠炎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是首选 临床也有选用罗红霉素取得较好效果的病 例。
我院60例抗菌素相关性腹泻患者 资料统计
选择1996-2005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抗
菌素后出现腹泻,且大便常规、涂片、培养 等临床资料完善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49 例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1度菌群失调10例 ,2度菌群失调14例,3度菌群失调25例。 其中14例做了肠镜,9例发现结肠炎症性改 变。

所使用的抗菌素以三代头孢菌属类为最多(32 名患者曾使用),有6名患者使用了泰能,也有 曾使用了喹喏酮类(24名)和氨基糖甙类(9名 )抗菌素的,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合并或交替使 用多种抗菌素。有44例患者除感染性疾病以外 ,还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背景,如恶性肿瘤(15 例)、糖尿病(6例)、器官移植术后(3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例)等,占总例数的 73%。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谢 谢!
Thanks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微生态调节剂与抗生素同用的几种方案 •先抗后调 •同步应用 •清扫扶正 •联合应用
【菌群失调的治疗原则】
• I度菌群失调 • 尽可能去除诱因 • 饮食调整 • 适当使用微生态调节剂
【菌群失调的治疗原则】
• II度菌群失调
• 尽可能去除诱因 • 严格饮食调整 • 规则使用微生态调节剂 • 综合治疗,改善全身情况
益生菌(probiotics):体内有益菌,可以是活菌 、死菌、细菌组分或产物
• 促菌生:需氧蜡样芽胞杆菌 • 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活菌 • 抑菌生:枯草杆菌 • 丽珠肠乐:双岐杆菌活菌
To be continued
【益生菌】
• 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
球菌三联活菌
• 金双歧: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内源 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
To be continued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 防治肿瘤 • 降低、稳定血脂 • 生殖器感染 • 五官感染 • 抗衰老。
To be continued
【微生态调节剂:合理应用】
• 先判断有无肠道菌群失调及失调程度,
再考虑是否应用及应用的种类。
• 慢性腹泻患者,最好同时应用提高免疫
【量的失调】
• 一度失调:可逆、轻度失调 • 二度失调:较重、不可逆失调 • 三度失调:严重失调(菌交替症)
【定位移植:易位】
• 横向易位:正常菌群由原位向四周转移,
如大肠杆菌大量定植于小肠。
• 纵向易位:正常菌群经原位向粘膜深处
转移,后经淋巴、血液转移至淋巴结、肝、 脾、腹膜及全身造成感染。
【定位移植:易位】 • 内毒素易位 • 大量G 杆菌繁殖,产生大量内毒素,损伤肠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课件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特定的 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药物需遵循查
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处理肠道问题。
早期发现有助于更有效的治疗。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重视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应该引起 重视。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 改善肠道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
过度消费加工食品、糖分及脂肪会改变肠道 菌群的组成。
研究表明,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 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能够消灭有害细菌,但也会影响有益 菌的数量。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 措施。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生活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及 菌群的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在肠道菌群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将有更 深入的探索。
个性化的微生物组疗法可能成为治疗肠道问题的 新方向。
结论与展望
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对肠道健康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 成。
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增强大众对于肠道健康的 重视。
谢谢观看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 3.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4.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5. 结论与展望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 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健康问题的状况。
放松身心、保持良好情绪有助于维护肠道健 康。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 均衡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一生中,肠道菌群经历两次大的菌种变化
第一次
婴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 (胎粪是无菌的)
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内即 出现大量需氧菌和兼性厌 氧菌(大肠杆菌、链球菌 乳酸杆菌、肠球菌等)
5~7天,双歧杆菌增长 达到高峰,然后趋于稳 定,成为婴幼儿期的肠 道菌种特征
2~3天后,上述需氧菌和 兼性厌氧菌大幅下降,而 代之以严格厌氧菌的大量 增加(主要是双歧杆菌)
1985年Volker Rush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微生态学是细 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 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微生物(microbes)
我国学者观点
马世骏于1979年提出“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 的生态科学,它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 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发病的各种症状 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少数伴发热、
恶心、呕吐、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 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
大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 轻者每日2~3次稀便,短期内可转为正常 重者多为水样泻或带粘液。可日达数十次,且
持续时间较长
微生态研究什么?
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 这些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并 有众多的生理效应
若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平衡就要遭到破坏,发 生微生态失调,并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
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调、定位转移 和二重感染 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
肠道菌群失调的实验室检查
定性分析以直接涂片法为主
细菌总数、球菌/杆菌,G+/G-菌比例,有无特殊形 态细菌增多等
定量检查以细菌培养为主(需氧与厌氧菌)
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 双歧杆菌/肠杆菌 (B/E)值,正常B /E值>1 B /E值<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B/E值越低,提示菌 群失调越严重
能提高诊断的其它检查
以小亚基RNA/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粪便指纹技术检测肠道菌群 人体的尿液、血液等生物体液和活检组织的代
正常肠道细菌的组成
胃内细菌的种类和数目较少,通常为<103CFU/ml 可分离出乳酸菌、酵母菌等
空肠细菌浓度<105CFU/ml,革兰阳性的需氧菌
回肠末端的细菌浓度为103-107CFU/ml 革兰阴性杆菌
大肠细菌1011—1012CFU/ml,数量大大超过小肠 厌氧菌数量超过需氧菌数量100—10000倍 (由于肠中性环境利于细菌繁殖)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原发于肠道的疾病: 肠道的急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菌 过度生长综合征等
全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结缔组 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其他: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疗、放疗后、各种创伤 MOF、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 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
我国研究发展情况
肠道正常菌群
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 1014个活细菌,即100 万亿个细菌细胞,
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 1013个, 即消化道内细菌的总数比人体细胞总
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 肠道中细菌与细菌、细菌与宿主间形成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不可缺少的部分
肠道菌群失调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ID)
肠道菌群在体内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并 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情况下平衡被打破,使肠道菌群在种类、数 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发生的改变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和疾病很多,常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腹泻、便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 2009-05
微生态学
宿主(人、动物、植物) 与寄生的微生物群:细菌、病毒、真菌等 以及环境之间共同构成微观生态系统
研究这种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客观规律的科学,称之为《微生态学》
什么是微生态?
1977年,德国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 (microecology)
通俗说,生态学是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客观规律的科学
人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 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
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 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 量的 78 %。肠道菌约 400 ~ 500 种
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 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 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
微生态的作用
对宿主的保护作用 对宿主的营养作用 参与机体物质代谢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菌群屏障作用 又叫定殖力
感染微生态学
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用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 究 感染的发生、发展、结局,引导感染向宿主健康 方向发展的微生态学分支
主要研究和探讨感染的微生态原理以及防治措施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微生态失调,耐药性的产生 日益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形式下,感 染微生态理论可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一些列有 效的治疗手段
第二次菌种变化发生在幼儿的离乳期 ,儿童由混合喂养转向成人饮食
双歧杆菌逐步减少(占10%),类杆菌( bacteroides)、优杆菌(eubacterium)、 厌氧链球菌等厌氧菌成为优势菌
双歧杆菌由婴儿型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转变 为成人型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型双歧杆菌
对健康成人整个成年期稳定于这一菌种 结构。进入老年期,双歧杆菌进一步减 少,有的个体甚至完全道菌群的分布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
文章发表在中华消化杂志 2009年第5期
参加起草的专家
虹桥会议参会专家
萧树东、江石湖、许国铭、王兴鹏、袁耀宗、 陈维雄、郭传勇、刘海林、侯虹鲁、沈迎春
东郊宾馆会议参会专家:
萧树东、刘厚钰、许国铭、袁耀宗、房静远、 郑家驹、徐肇敏、施瑞华、汪芳裕、钱可大、 姒健敏、厉有名、李喻元、姜 泊、陈旻湖、 胡伏莲、周莉雅、陈贻胜、王小众、侯晓华、 欧阳钦、李延青 执笔:王兴鹏 郭传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