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失调症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系统内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居住在人体的肠道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只与肠道的健康有关,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而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这些微生物因为外界因素,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失去平衡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一. 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形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现象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以下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因素:1.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较快地杀死细菌和微生物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但是,它也会摧毁肠道菌群中的一部分微生物,使其暴露在有害物质和外部細菌侵害的危险之中。

2.人工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蔗糖醇等,可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并刺激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过剩的糖分: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饮料和甜点,可能在肠道中培养有害菌,并破坏有益菌的平衡。

4.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环境会变得缺氧,导致有害菌生长,破坏本来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二.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1.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酸反流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至少与肠道菌群的失落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受到影响,胃酸反流会因此而发生。

此外,缺乏肠道菌群的食品可以导致通常消化良好的食品消化不良,因此引起便秘,肠道过敏和肠球菌过多生长。

2.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综合症的关系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种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四种症状的综合症,它往往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综合症之间存在着联系。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是指在某个环境中,菌群的比例发生了改变,而且它们之间的比例也发生了改变。

这个改变可能会对生物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被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

比如,可以出现在人体的肠道中,也可以出现在外部的水域中,如湖泊、海洋等。

在人体的肠道中,动物体的营养摄入量和环境状况会影响菌群失衡。

如果营养状况和环境质量不好,就可能导致菌群失衡;反之,若营养和环境质量良好,那么菌群也就相对稳定。

在外部的水域中,水温、可溶性氮的浓度、pH值等环境因素会影响菌群结构。

如果这些环境因素改变,就可能引起菌群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首先,失调可能会影响有害菌的比例,并影响有害菌的致病力,这可能会威胁人体的健康。

此外,菌群失调也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免疫力,从而使其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失调可能会导致环境的污染,杀灭生物的平衡,降低环境的质量。

要有效地避免菌群失调带来的影响,我们要正确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不要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菌群失调。

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对海洋水域、湖泊等环境的监测,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菌群失调的状态。

总之,菌群失调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它可能会对生物体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我们应该及时采
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菌群失调的状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质量。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轻度菌群失调:在去除致病因素后,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可以恢复好转。

这种情况通常见于急性疾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

2. 中度菌群失调:即使去除病因,肠道症状往往不能恢复,并且出现慢性肠道症状。

3. 重度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需要通过粪便性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特异性诱因,例如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如便秘、腹泻、胀气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症是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菌群失调症的预防编辑[1]预防菌群失调症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可用窄谱则不用广谱。

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最好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和维生素。

老幼病后衰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

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给予高营养、服维生素类药物及输血等。

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编辑关于正常肠道菌群的恢复,轻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后任其自行恢复即可。

严重病例可口服乳酸杆菌制剂 (如乳酶生、乳酸菌素片)、维生素C及乳糖、蜂蜜、麦芽糖等以扶植大肠杆菌;口服叶酸、复合维生素B、谷氨酸及维生素B12以扶植肠球菌;亦可用健康成人粪滤液保留灌肠,以引入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滥用抗生素),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发生较大的变化。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败血症,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有哪些?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有哪些?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有哪些?
*导读:很多患者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症不了解,所以都抱有“不治自愈”的心理,常常导致很多患者的病情加重。

再后悔都来不……
很多患者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症不了解,所以都抱有“不治自愈”的心理,常常导致很多患者的病情加重。

再后悔都来不及了,那么肠菌群失调会有哪些危害呢?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
肠菌群失调时,容易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败血症,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维持平衡,对“外来”致病菌能起有效的防卫作用。

但是当长期应用抗生素等药物、疾病发作,饮食不当和水土不服等都容易使体内的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而引起菌群失调。

肠菌群失调后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出现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腹泻、便秘等疾病的几率大大增高。

出现肠菌群失调后,在人体的消化系统反应最为明显。

对于
女性来说,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症,对儿童来说,容易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对老年来说,肠菌群失调导致众多疾病的丛生。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了解到了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了吧,肠菌群失调不可小视,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酿成悲剧。

在此,祝愿广大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给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肠道菌群失衡的那些提示信号。

一、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感冒一般是病毒、细菌侵害机体所造成,当病毒、细菌侵害人体时,身体自身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就会被积极调动,对抗、吞噬这些外来侵略者,使病程缩短。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病毒超过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所能发挥的消灭能力,致使机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害。

反复感冒与机体的免疫力差有直接的关系,身体抗病能力不强,不能抵御外来的致病菌,所以就容易反复发作。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70~80%是分布在肠道内或者肠道周围,肠道菌群失衡是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腹泻便秘及其它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病因有食物过敏、应激反应、乳糖不耐受、情绪变化、环境因素、使用激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其肠道菌群不平衡,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低。

瑞典等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酪酸梭菌会减轻产气、痉挛等症状甚至痊愈。

三、食物不耐受人体自身有能力代谢降解单糖、双糖、淀粉和蛋白质等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

但也有部分例外。

绝大多数的非淀粉多糖和其他一些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物质是被我们的共生微生物降解的。

所以当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所摄入的食物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食物不耐受。

如果肠道中缺乏某些降解摄入食物的细菌,那么不仅通过这些食物改善健康的愿望会落空,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和肠漏。

四、焦虑抑郁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困扰科学家的是这种伴随着抑郁出现的轻度炎症,究竟起源于哪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诱导焦虑和抑郁的发病中发挥作了关键作用。

肠道内一些细菌可能让您感到抑郁,而另一些细菌又可以帮您抵抗抑郁。

所以研究者们认为未来益生菌产品或许可以替代抗抑郁药物或者至少可以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辅助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内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菌群平衡被破坏的状态。肠道菌群由多种细菌构成,包括类杆菌、优杆菌等专性厌氧菌,以及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兼性厌氧菌。各年龄组细菌比率有正常参考值范围,而菌群失调可通过大便菌群比例报告进行诊断,分为文字描述法和简表法。菌群失调主要分为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两大类,其中比例失调又可分为三度:Ⅰ度菌群失调症表现为在诱因停止后,菌群失调可自然恢复;Ⅱ度菌群失调症表现为去除诱因后,菌群失调仍不能恢复,具有临床症状;Ⅲ度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失调症则表现为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出现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状况。此外,菌群失调还可导致优势菌改变、细菌形态和性质变化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