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释义

合集下载

汉语大词典中校训是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中校训是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中校训是的解释
校训,意思是旧指学校的纲领教训,现指学校训育人的准则,即学校为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和指导学生行为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汉语大词典中,校训一词的词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1. 旧指学校的纲领教训: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习惯,规定的行为准则。

2. 旧亦指学官:明清以来,一些地方学官也称校训。

总的来说,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寓意我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

寓意我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 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

” 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

寓意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

“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我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我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我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大学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我校是经济类高校。

“经济”即为“经世济民”。

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研究“以人为本”的问题。

因此,“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我校办“经世济民”之学的高度概括。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校训:厚德至善,博学致远。

校训释义:
1、“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体现了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至善”来源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为最崇高的善,一般都认为它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

“厚德至善”强调的是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2、“博学”语出《礼记》,《礼记.学记》篇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其意思为热爱学习、学习领域广泛和学问渊博等。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在这里就是“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事业抱负”的意思。

“博学致远”强调的是学识修为的重要性,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至人生美好的境界;只有静下心性潜心求学,博思审问,博采众长,才能高瞻远瞩,实现远大的理想。

3、整个校训突出德育为首、尊重知识的教育理念,和我校“XXXXXXXXX”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和我校“XXXXXXXX”的教学目标相互呼应。

关于我校“三风一训”的内容及释义

关于我校“三风一训”的内容及释义

关于我校“三风一训”的内容及释义一、校风——尚志明理,博学有为。

尚志明理,博学有为:“尚志”出自孟子《士尚志》,意为使志行高尚。

“明理”,即明辨是非。

“博学”,乃学识渊博。

“有为”,是为奋发有为。

我校既为美术书法类教育,属素质教育,其中更是多有传统文化的沿袭与承传。

泱泱中华五千年,我齐鲁大地更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是有许多精神文化需要传承。

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志行高尚。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博学有识,奋发图强,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殚精竭虑。

二、教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出自出处《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尊为万师之表,其典籍中多有强调教师的楷模作用和道德威信,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从政还是为师,都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行为不端正,就不能匡正别人;“子师以正,孰敢不正”。

“言传身教”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以行动示范。

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只要为师为长者做出榜样和表率来,别人自然会跟着学。

传统教育中非常注重垂范学生,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博得学生的敬重,让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与行为上的楷模。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革的社会。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使人们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多元,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人生价值取向更加注重自我和实惠。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

在培养锻造明天的太阳,希望教师们为孩子锻造出一双坚实的桨,划动双桨,让生命的小船从容地穿过小溪与肌瘤,暗礁与险滩,奔向深广无际的大海,用纯洁的师魂和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三、学风——学而不厌,精益求精。

学而不厌,精益求精。

“学而不厌”出自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有什么难的呢?”孔师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我们仍然推崇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校训

校训

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及释义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释义:
勤奋,指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勤恳恳,刻苦努力,奋发有为。

“业精于勤”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严谨,指科学规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也指严于律己,从严治学,从严执教等职业道德。

求实,指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踏实扎实的作风。

同时,也指一个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的良好品质。

创新,指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勇于超越的创新理念,崇尚科学的创新态度。

创新是民族的精神,也是时代的精神。

校风
文明求真博学创新
释义:
文明:未来的世界充满激烈的竞争,文明是最强的竞争力。

求真:实事求是、讲求实际。

博学:教师应当知识渊博,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勇于超越。

教风
爱岗敬业正己奉献
释义: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尽心尽力把自己做的事做好”。

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奉献:牢记责任、乐于奉献。

学风
勤勉文雅活泼奋进
释义:
勤勉:勤奋好学。

文雅:温和有礼貌。

活泼:思想开朗、乐中求学。

奋进:奋斗、进取。

校训含义

校训含义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

从我校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

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

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

《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

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

"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

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

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

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精勤:指专心勤勉。

《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

遂见亲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

"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

求学意为探求学问。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各大高校校训

各大高校校训

各大高校校训
各大高校校训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宗旨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下面是一些著名高校的校训及其背后的寓意。

1. 北京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是北京大学的校训,它鼓励学生要不断自我超越、追求卓越,同时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深厚,能够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2.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实事求是。

清华大学的校训强调行动胜于言辞,追求真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成果和科学精神。

3.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的校训鼓励学生要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4. 上海交通大学:实事求是,创新求变。

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勇于突破。

5.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励志笃行。

浙江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真理和创新的精神,同时鼓励学生要有远大的目标和积极的行动。

6. 南京大学: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南京大学的校训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

7. 武汉大学:明德格物,弘毅笃行。

武汉大学的校训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的品质,注重实践和行动。

这些校训不仅是学校的精神象征,更是学生在校园中行为规范的重要指导。

它们的内容和寓意都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同时,这些校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人才。

校训“开、诚、致、中”四字释义

校训“开、诚、致、中”四字释义

校训“开、诚、致、中”四字释义
1、“开”:开即开明、开放、开发,体现一种姿态、一种魄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当有教育家的视野、艺术家的气质、哲学家的思维,以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博采众长,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争力。

2、“诚”:诚即诚心、诚意、诚信,体现一种承诺、一种品位,学校育人当以诚信为本,教师学生把诚信作为第一品质,忠诚事业,忠诚学业,以诚立身,以诚待人,以诚处事,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赢取无限资源和帮助。

3、“致”:致即致知、致力、致远,体现一种状态、一种追求,学校办学旨在引导师生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规律,勤奋创新,自强不息,用毅力和智慧实现自我生命成长与升华。

4、“中”:中即中正、中和、中,体现一种价值、一种境界,学校施教当执中守正、折中致和、时中行权,教师学生自当立德中庸,立功中道,立言中信,兼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传统精神和现代意识,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简介(补)
校训博学至爱厚德明理
校训解析
校训乃一校之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

我们将用校训精神构建校园文化,用校训精神激励全体师生:博学至爱,担民族重任;厚德明理,做时代主人。

校训:博学至爱厚德明理
“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意谓为学者应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学识渊博,方能集成大家。

“至爱”:出自古语“大道至简,大医至爱,适者有寿,仁者无敌”,意谓成就“苍生大医”者必有至纯至真至诚之爱心。

至,是极致的意思。

至爱,可理解为爱的最高境界。

至爱就是倡导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爱人类、爱大自然。

“博学、笃行”源自?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意思是要广泛学习,亲自实践。

厚德,源出《易经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得品德,完备的人格,承担建设国家的重担。

崇德尚美,务实图强,创新致远。

以“厚德”为训,体现以德为首,以德治校。

“明理”:古人云“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我们提倡明理,就是主张学生通过读书求知,明白什么事值得去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讲究礼节、礼仪、礼貌,行为举止大方、得体、适宜。

明辨事理,讲清道理,探求真理。

“礼”是学生现在和未来“行”得法则。

明理就是要求师生能做到诚实明理,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做到心中有他人,做高尚的文明人;心中有祖国,做爱国的中国人;心中有理想,做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厚德和博学是德和智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升华,方能德才兼备。

砺志与笃行则是理想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必须有理想作为航标,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走进校门,你就会看到教学楼墙体的上方有一个显赫的标志,那就是我们实验学校的校徽,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全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标志是由字母“Y”和“M”为元素创创意而来,取玉门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了“玉门油田外国语实验学校”,标志的外型似一个正在看书的学生,图案商贩的红色的圆象征着旭日东升的太阳,意味着键入学堂的学生有如阳光般灿烂的未来,绿色寓意着教育事业的园丁雨露对学生的培育之恩。

一进教学楼,右侧有大型浮雕《玉门石油教育》:整个图形由四大部分构成;中心讲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在玉门诞生,(玉门)它高高地蹲伏在祁连山绵延重迭的余脉上,依靠着白雪皑皑的雪峰。

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个油田的地方,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个石化基地的地方,这里是孕育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工业的地方,这里曾经激荡着整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上端部分:新的篇章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玉门石油教育跨过历史的遗痕,在地方政府与玉门油田的共同关爱下。

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左起部分:在中国石油(CNPC)的关怀下玉门石油教育一步步成长起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玉门石油教育人永远发扬着铁人精神,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地培育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默默的奉献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牺牲自己带来希望的奉献者的爱。

右起部分:踏着阳光的洗礼;玉门石油教育的成果遍布了整个神州大地,在油田教育事业园丁雨露的培育下,石油人的孩子茁壮的成长起来,成为祖国的栋梁,继续发扬着铁人的精神,为油田新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园文化墙也给了每一个学生以美的享受,让一种淡淡的校园文化气息悄悄破“墙”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