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监测总结分析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目的探讨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3年1~12月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总结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分布,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2013年全院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
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
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标签: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普外科手术属于医院最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各个科室中也高居首位[1]。
从以往相关研究来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整个医院切口感染发生率中约占50%,由此可见加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十分关键[2]。
为了进一步调查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我院针对2013年接诊的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211例,而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125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全部确诊并符合《医院感染学》中各个部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0例、女65例;年龄1~85岁,平均(50.1±10.4)岁。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 1 调查对象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 2 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
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
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2 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
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 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 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
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目的:通过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研究的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普通外科所有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并于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263例次手术患者中,10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3.8%;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手术以胃肠道手术和胆道手术的SSI发生率最高;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异常、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糖尿病、引流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SSI发生率越高。
關键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并发症之一,手术部位感染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医院感染的35%~40%,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
为了解普通外科不同手术不同危险因素情况下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其感染的发生率,笔者对2012年1~6月在本院普外科实施手术的患者进行了SSI及相關危险因素的目标性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2012年1~6月在本院普通外科实施甲状腺、乳腺、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计263例次,其中男163例,女100例,年龄4个月至83岁,平均48岁。
1.2调查方法1.2.1调查程序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每例调查对象均填写统一的“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普外科病房观察并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查阅病历、询问医生,观察换药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后1个月电话询问切口愈合情况。
1.2.2SSI的诊断标准及手术切口分类方法SSI的诊断根据我国卫生部医政司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手术切口分为4类:Ⅰ类为清洁切口,Ⅱ类为清洁~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Ⅳ类为污秽或感染切口。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目的:对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汇总性分析。
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术中创面的保护和清理、缝合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及时有效地调整营养状态、电刀的合理使用、关腹前切口的清理、减低切口缝合张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标签:普外科;切口感染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院对于临床感染的管理工作中,普外科手术之后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控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则是临床外科手术之后最为常见的感染情况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控制临床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对象。
为了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笔者对我们院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状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06例,其中男192例,女314例。
年龄6~86岁,合并切口感染29例,男13例,女16例。
1.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1.3 治疗方法(1)细菌的属性和抗生素的应用:腹部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经验性地选择第3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类联合应用预防切口感染。
但要警惕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发生,及时调整,避免恶心、呕吐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切口张力增大或裂开,增大感染几率。
而且多方研究资料及临床证实,抗生素术前30 min给药,可明显抑制细菌生长。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但是,随之而来的切口感染已成为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对于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①手术前因素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切口感染的风险越高,由于免疫力下降、营养状况不良等原因。
另外,肥胖患者、营养不良的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2.患者疾病状况: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疾病可以影响患者免疫力和代谢水平,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3.手术部位:如果手术部位较为复杂、或手术过程较长,切口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4.手术方式: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切口感染率较高,而采用微创技术的切口感染率较低。
5.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清洁、患者体位等方面,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1.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风险就越高。
2.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必须严格符合消毒、灭菌标准,避免使用污染的器械。
3.手术技能:手术者的经验和技能对于手术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会较低。
4.手术创口管理:手术创口必须进行严格的操作、清洁,同时需要采用合适的缝合方式,以减少创口愈合的时间和感染的风险。
③术后管理因素1.引流:适当引流对于避免伤口积液和感染意义重大。
2.抗生素使用:术后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切口感染,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3.伤口护理:适当的伤口护理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包括换药、清创等,患者自身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于外科医生而言,必须重视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治疗方案等各方面的细节,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外科单一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生分 组 手 术部 位 感染 专 率 平均 危 险指 数 等级 调整 后 手术 专 率
3 讨 论
2 3 手 术 医 生 感 染 专 率 ( 表 2 . 见 )
表 2 手 术 医生 感 染 专 率
医 生 分 组 切 口 感染 病 人 数 进 行 手 术 病 人 总数 手 术 医 生 感染 专 率
*泸 州 医学 院 附 属 中 医 院外 一科 感 染 管 理科 ( 四川 泸 州 6 6 0 ) 4 00
21 0 2年 5月 2 0日收稿
14 1
染 , 们 就 应 该 在 院 感 规 范 ( 无 菌 操 作 , 毒 , 强 手 卫 生 管 我 如 消 加 理 、 理 使 用 抗 生 素 等 ) 面找 原 因 , 次监 测 目就是 找 出 使 手 合 方 此 术 部 位 感 染 的综 合 原 因 , 实 到 每 个 手 术 医 生 的 头 上 , 医 生 落 让 可 以对 自己 病 人 的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有 一 个 较 为 深 刻 的 认 识 与 分 析 , 今 后 工 作 中 出现 的问 题 给 予 重 视 与 注 意 。 我科 的 分 析 对 对 注 意 调 控 后 的 感 染 率 进 行 一 个 有 依 据 的估 计 。 并 在 日常 手 术
随 着 我 国 医 疗卫 生事 业 的蓬 勃 发 展 , 医院 的经 济 管 理 工 作 就 显 得 愈 发 重 要 。 随 之 而来 的 医 院审 计 工 作 也 变 得 日趋 复 杂 , 审 计 业 务 愈 加 繁 重 , 有 在 审 计 工 作 中抓 住 审 计 重 点 并 找 到 相 只
表 6 医 生平 均 危 险 指 数等 级 ( 据 表 4可得 出) 根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这687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有41例,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5.97%,其中泌尿系统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60%,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 2.62%,肝胆胰脾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75%经统计,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性质、基础疾病患病史、术后出血量及切口的类别呈正相关,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引发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因此,我们要加强各项预防工作及措施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标签: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
术后切口如果感染,不仅影响切口的愈合,严重者可能会引发患者全身发生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由于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缺乏或不完善,加之医务人员的素质、操作水平有高有低,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我院针对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82例,女胜患者有205例,患者的年龄为15-69岁,平均年龄为(38.23±6.39)岁,其中接受泌尿系统手术的患者有156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有371例,接受肝胆胰脾手术的患者有160例。
1.2方法收集687例在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性质(急性,择期)、切口类型(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分类标准:I类为清洁切口;II类为可能污染切口;III类为污染切口)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其感染因素与预防处理措施。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对外科手术后切口造成的感染及其病原菌的分布、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
方法:以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共130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的伤口感染情况以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同时分析伤口的感染因素。
结果:在这些患者中,伤口感染的发生率高达23.85%。
从患者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1株,最容易感染的有以下几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大部分患者的年纪都在60岁以上,体重均高于70公斤、Ⅲ类切口、术前未使用抗菌药、手术时间均在1.5小时以上、住院时间长于12天及手术切口长度(>8cm)均为影响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感染率较高的是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高达23.85%。
对存在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
【关键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看来,作为医院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外科伤口感染效率较高,外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对治疗效果带来一定不利的影响,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病情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
根据相关的结果看来,在医院的大环境下,有好多的病原体应隐藏在其中。
这些病原体会增加患者的感染率,造成住院时间进一步延长,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这项研究意在探讨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致病细菌的类型和危险因素,并为临床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3例,女47例;年龄最大的在64岁,最小的为20岁,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20-64岁;患者的住院天数均在12天左右。
根据疾病种类分为阑尾切除术54例,甲状腺切除术19例,肠梗阻手术34例,胆囊切除术23例;从手术的切口类型来看,可分为I类51例,Ⅱ类57例,Ⅲ类22例;从手术的类型来看,有37例为急诊手术,有93例为择期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月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监测总结分析
科室
数据
类别
0类手术Ⅰ类手术Ⅱ类手术Ⅲ类手术
手术
台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手术台
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手术
台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手术
台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普外科 3 0 0 24 0 0 25 0 0 0 0 0 骨一科 1 0 0 31 0 0 3 0 0 1 0 0 骨二科0 0 0 35 0 0 1 0 0 0 0 0 胸外科0 0 0 4 0 0 4 0 0 0 0 0 泌外科 3 0 0 4 0 0 35 0 0 0 0 0 妇科 3 0 0 2 0 0 17 0 0 0 0 0 产科0 0 0 0 0 0 16 0 0 0 0 0 烧伤科0 0 0 0 0 0 2 0 0 5 0 0 口腔科0 0 0 7 0 0 3 0 0 0 0 0 眼科0 0 0 58 0 0 1 0 0 0 0 0 耳鼻喉科0 0 0 2 0 0 28 0 0 0 0 0 神经外科0 0 0 25 0 0 0 0 0 0 0 0 心内一0 0 0 40 0 0 0 0 0 0 0 0 心内二0 0 0 42 0 0 0 0 0 0 0 0 神经内科0 0 0 1 0 0 0 0 0 0 0 0 内分泌科0 0 0 3 0 0 0 0 0 0 0 0 急诊科0 0 0 2 0 0 0 0 0 0 0 0 呼吸科0 0 0 1 0 0 0 0 0 0 0 0 消化科0 0 0 1 0 0 0 0 0 0 0 0 中医科0 0 0 16 0 0 0 0 0 0 0 0 ICU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合计10 0 0 301 0 0 135 0 0 6 0 0
监测结果总结:
1、2019年1月份手术总台数452台,无切口感染。
2、2019年1月份0类手术10例,无切口感染。
3、2019年1月份Ⅰ类手术301例,无切口感染。
4、2019年1月份Ⅱ类手术135例,无切口感染。
5、2019年1月份Ⅲ类手术6例,无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