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插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案例及插图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的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兴趣浓厚,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勤政爱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难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氛围。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地域范围。
3.史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料片段。
4.视频资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过程】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 11 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掌握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国都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和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的举措和“文景之治” ,可以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虑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余资猜中的有效历史信息,认识汉初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
(2)经过从史猜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勤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代消亡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宽刑的养精蓄锐政策,有益于恢复社会次序,促使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文帝、景帝持续推行养精蓄锐政策,其繁华场面为西汉的富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3)汉初统治者生活恭俭,这类朴实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二. 学情剖析1.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想获得较快发展,但关于抽象观点不易理解透辟,例如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详细,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2.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本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认识,但关于汉朝成立早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指引学习。
三. 要点难点要点: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 。
难点:汉初养精蓄锐政策。
四.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有名历史学者孟森先生“中国自三代此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的说法 ,经过叙述皇帝身世卑微的故事,引出刘邦称帝、从而过渡到刘邦获得全国政权、成立汉朝等内容。
(二)新课讲解:1.西汉的成立(1)刘邦建国请学生阅读教材,概括西汉成立的基本状况。
为便于学生学习,适量拓展庙号等有关历史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成即刻间:公元前202 年。
②国都:长安。
③成立者:刘邦,史称汉高祖。
(2)汉初面对社会状况展现资料和图片,提出问题:西汉刚才成即刻,面对何种社会状况?造成这类状况的原由是什么?资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
(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
(1)休养生息;
(2)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
④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1)成由俭、败由奢;
(2)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措施。
2.“勤俭治国”“以德化民”对现今治国的启迪。
板书设计:一、文景之治时间(前180——前141年)
措施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主观客观
2、措施:政治思想
3、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1、建立:公元25年刘秀洛阳光武帝
2、灭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反思
在第一目“文景之治”的教学设计中,我先是给学生展示一段史料“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学生不甚理解,经讲解后,学生很容易通过史料得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历史结论,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