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者:徐富明安…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9/24/2005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

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

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 , 1976 ; Berman ,1977) 。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

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

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念程度,是对个体学习、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价。

而学业成就是指个体在学术方面的表现,涵盖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等方面。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若是对自己的能力持有高度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难题并取得好的成绩,那么他在学业上的努力和表现也会相应增加。

因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个体的意志力和决心,使其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同时,自我效能感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激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业成就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上。

个体的学习动力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程度。

研究发现,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困难并保持学习的动力。

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则可能面临着逃避学习、放弃努力甚至抑郁等问题,这对学业成就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家庭教育环境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家庭教育环境是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培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个体的认同、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业成就的提升。

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期望、家庭亲子关系和家庭学习氛围都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家庭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给予适度的支持和激励来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帮助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四、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也至关重要。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学校可以提供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在学生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在学生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在学生中的应用第一篇:自我效能在学生中的应用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

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

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会提高数学成绩。

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

在身心健康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

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以下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十种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

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

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

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教师心理学自我效能感 -

教师心理学自我效能感 -
第三讲
教师自我效能感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 起
•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 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 •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 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 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 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 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 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 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替代性经验
• 即教师的间接经验。 • 班图拉的研究证明,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获 得有关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也有重大的影响。当一位教师看到或者想象与自 己条件相当的人教学获得成功时,会增强自己的教 学效能感,确信自己也能成功地完成类似教学任务。 当看到或想象一个与自己水平相似的教师,虽然付 出了很大的努力,仍遭到失败时,则会降低教 学效 能感,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师生关系的影响。
• 许多研究都有以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信 念,教师是否善于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对教 师尊重与否和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存 在着密切关系。 •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 形成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反之则会降低教 师的教学能感。 • 此外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的管理 方式等等都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有较 大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情绪的唤起
• 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着自我效能感。 • 在充满紧张、危险和恐惧的场合或那些需要力量与耐力的活 动中,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和生理的唤起有损于行为操 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 许多的研究都表明: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 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 所以情绪唤起水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如:有的教师 的情绪稳定,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他就会面对紧张、尴尬的 场面而从容不迫,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能够驾驭 局势、摆脱困境。他们的教学效能感自然会高。相反,有的 教师紧张、焦虑的情绪易被唤起,在过度的焦虑或恐惧的情 绪状态下,他的无能感也会很强,这样的教师必然是教学效能 感较低。如前所述,情绪状态和教师教学效能感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有的是良性循环,有的则是恶性循环。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案例(2篇)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2岁,就读于某中学六年级。

他学习成绩一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对学习缺乏兴趣。

在与小明的家长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小明在家庭中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在学校,小明的老师对他的表现也不太关注,导致小明觉得自己在学校没有存在感,对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

二、问题分析1. 学习动机不足: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是因为他缺乏学习动机。

他觉得自己在学校没有存在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2. 自我效能感低:由于小明在学业上表现一般,导致他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从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3.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小明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负面影响。

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学校老师对他的关注度不足,使他觉得自己在学校没有存在感。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支持1.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1)增强成功经验:鼓励小明在学习中尝试,当他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成功体验。

(2)替代经验:让小明看到其他同学在学习上的进步,激发他的学习动力。

(3)言语说服:告诉小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

(4)情绪状态:帮助小明调整情绪,让他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2. 赫尔巴特的学习兴趣理论:该理论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他的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2)激发求知欲: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小明的求知欲,让他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培养好奇心:鼓励小明提问、探索,满足他的好奇心。

四、教育方案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关注小明,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引言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而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体育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提升教师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以期为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念。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想取决于其自我效能感,而这种信念又是通过个体的社会经验、认知评估和情感过程获得的。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理解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

当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时,他们会更有动力、更加努力地教学,同时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

而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可能会出现对教学任务的逃避与规避,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积极的心理调适,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1)专业培训:教师可以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2)教学实践: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心理调适: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态度,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第 2 卷 第 3期 1
VOL- 21N0 - 3
广 东外语 外 贸 大学 学报
J 0URNAL OF GUANGD0NG J I I VERS TY OREI I OF F GN TUDI S ES
2 1 年 5月 00
Ma 2 1 V. 0 0
动机的 自 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 ,取 决 于 三个 基 本心 理 需 要 是否 满 足 。个体 在 某 个 活动 上 的 自我 决 定程 度 高 时 , 他体 验 到 的 是一 种 内部 归 因 ,感到
能主宰 自己的活动 ,自主需要得到满足 ,此时他参加这个活 动的 内部动机 就很高 。能力需要与班 杜拉 的 自我效能 感同 义,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 念,相信 自己能胜任该活动 。而归属需要即个体需要来 自周
动机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 ,也不是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 机 ( tnim t ao )和外部动机( t l t a o) i r s o vt n ni c i i e e i t n,而是 x mamov i 把动机看作一个连续体,完全没有动机和内部动机分居于这个 连续体的两端 ,在无动机 (moi t n a t ao )和内部动机 问存在几 vi 种不同状态的外部动机 : 外部调节 (xe leuao ) et r li 、内摄 ma g t n
(u nmos t ao )的逐 渐变 化过 程 。 at o u i t n o mov i
如果个体的行为与报酬或避免惩罚相联系 ,这完全是外
部调节 。当行为与自尊或 自我价值密切相关时 ,个体会在乎 外部规则和要求,但并没有接受这些规 则和要求 ,此情况下 也是被控制的 ,这 是内摄调节 。当个体充分地认识到某行为

教师教学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教学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U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U .U I
OI d ao Io tr e l ha u tnn v I H a n E c i n aO rd l
科 教 论 坛
教 师教 学效能 感理 论及其在教 学实践 中的应 用
张 馨
( 哈尔滨 师范大 学 哈 尔滨 10 2 ) 0 5 5
摘 要 : 学效能赢指教 师对 自己影响 学生学 习行 为和成 绩的能 力的主 观判断 , 教 它是 影响教 学效 果的重要 变量 。 已有研 究表明 , 与教 师 它 的教 学效果 . 学生学 习状 况之 间存 在 密切关 系。 本文主要 从 以下 两令 角度 来初 步探 讨教 师教 学效 能赢 。 1 教 学效 能患 的理论 来 泺 , ( ) 含 义. 结构 - 2 教 师教 学效 能感在 实际教 学中的应 用 。 ( ) 关键 词 : 教学效 能赢 安 际应用 中 图分类 号 : 2 G6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9 9 ( 0 2 0 () I 4 0 1 7 - 7 5 2 I ) 1a-0 6 - I 3 2 世 纪7 年代 以 来 , 着 心理 学 从 行 为 0 O 随 科 学 到 认 知 科 学 的 发 展 , 师研 究 出 现 了 教
P y h lg 18 ,64 :6 ~52 sc oo y,9 4 7 ()59 8 . 2. 教 学 效能 感 对教 师 自身教 学方 法 手 情 饱 满 、 1 心情 愉 快 。 2. 教 师教 学 效 能感 影 响学 生 自我 效 能 感 [】B n u a A.e - f c c e h ns i 2 4 a d r S r e a y m c a i f i m n 段 的 作 用 ( ) 学 效 能 感 帮 助 课 堂 教 学 目标 的 设 的 培 养 1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2-19作者简介:姜飞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210024)。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姜飞月摘要:自我效能是一种影响行为的主体性因素,在诸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学校教育中,它主要通过学生个体效能、教师个体效能和学校集体效能来影响学生的发展。

自我效能理论要求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加强主体性教育,同时应重视教育个体和集体效能的培育。

关键词:自我效能; 学校教育; 作用途径; 启示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1)05-0021-03自我效能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是其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

1986年,班图拉在其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 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较为完整地建立起自我效能理论。

1995年,他又出版了 社会变化中的自我效能 ,对自我效能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展。

自我效能理论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论述自我效能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自我效能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以及自我效能理论给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图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实施成功所需的行为能力的期望,80年代以后则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 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

[1]而 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 则称之为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 (per ceived self-efficacy)[1],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的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系统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self -efficacy beliefs)。

效能信念影响到人们怎样思维、感觉、激活行动。

它始终对人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班图拉认为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四种信息源来发展的:一是掌握性经验。

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尤其是失败发生在效能感牢固地建立之前)则削弱它。

二是替代性经验。

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

三是社会说服。

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的建立。

四是生理和情绪状态。

心境和个体生理疲劳、疼痛都影响着个体的效能判断,影响到个体的效能信念的建立。

这四种来源的信息并不是内在固有某种指导性,而是要通过认知加工来获得重要意义。

效能信念通过四个作用机制调节着人的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第一,认知过程。

效能信念以各种方式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如:预期方案的构建类型受效能信念的影响、个体目标的设置受能力评估的影响。

第二,动机过程。

效能信念在动机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为人类动机产生多数是由认知因素引起的。

班图拉认为无论是归因理论、期望 价值理论,还是目标理论,每一类型的动机都受到效能信念的作用。

效能信念影响因果归因;结果预期部分受效能信念的控制;期望 价值理论的预测性受知觉到的效能的影响;目标的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努力受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

第三,情感过程。

控制应激源的效能感在焦虑唤起中有着重要作用。

效能信念影响着个体对潜在威胁的警觉和它们怎样被知觉、怎样被认知加工,从而影响着焦虑的唤起和抑郁的产生。

第四,选择过程。

个体效能信念通过影响人们对其活动类型和环境的选择,塑造着人们的生活道路。

这些不同的过程通常协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独起作用。

二、自我效能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自我效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包括学生掌握学业和调节学习的个体效能信念;教师对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个体效能信念;教师集体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集体效能感。

这三种途径分别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集体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的社会成长。

(一)学生掌握学业和调节学习的效能信念第23卷第5期2001年10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 RNA L OF NI NGBO U N IV ERSIT Y (EDU CAT ION AL SCIENCE) Vol.23No.5Oct.200122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对学业活动的影响。

第一掌握学业的效能信念对学业活动的影响。

学生对掌握学业活动的能力信念影响其目标确立、抱负、对智慧追求的兴趣水平、学业成就和他们怎样为将来的职业作好准备。

效能感高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制定成功的学习指导计划,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

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大的坚持性,能付出更多的努力。

效能信念坚定的学生有内在的追求智慧和学业成功的兴趣,他们的抱负水平和学业成就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选择目标不切实际,遇到困难时易轻易放弃努力,甚至在不能很快获得预期结果时,倾向于放弃已经习得的技能,不想付出努力。

因而,低效能感者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困难忍受性低,效能信念不坚定,缺乏内在学习兴趣,学业成就较低。

第二调节学习的效能信念对学业活动的影响。

班图拉认为,调节学习的效能信念比元认知技能更为重要。

因为元认知训练虽然有助于学业学习,但是学生未必能将技能自动迁移至不同的学习领域。

如果学生在遇到学业困难、应激或竞争时不能坚持运用调节技能,那么调节技能不会有什么作用,而调节学习的效能信念则为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持续的力量。

学生调节动机和学习活动的效能信念越高,他们对完成学业活动的效能就越自信,反过来,知觉到的自我效能不仅直接地、而且通过提高学业抱负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应付学业要求的低效能感增加了他们对学校焦虑的易感性。

过去的学业成功和失败主要是通过影响学业效能感而唤起焦虑的。

如果失败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有着学业无能感,那么他们对学校要求就变得焦虑,会被抑郁和沮丧所困。

但是,如果他们学业效能感没有受失败影响,那么他们就不受干扰。

从另一方面来看,掌握学业和调节学习的效能信念与学生的行为问题也有关。

掌握学业技能和调节学习的效能感高的儿童,其行为更亲社会,更受社会欢迎。

但低认知学习效能感则与身体和言语侵犯相联系,低认知学习效能感者容易摆脱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产生有害行为,因此,低认知学习效能感是许多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有人认为,早期的学业效能是侵犯性生活风格和参与反社会活动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

[2](二)教师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个体效能信念教师的个体效能信念包括了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的效能信念。

有证据表明,课堂气氛部分受教师的教育效能信念决定,有坚定的教育效能信念的教师会为学生提供获得掌握性经验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

而教育效能信念低的教师会导致消极的课堂环境,可能削弱学生的效能感和认知发展。

班图拉指出,在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中, 凭借社会比较与自我比较的综合作用,课堂结构(课堂环境)影响着学生对认知能力与自我效能的知觉和判断。

[3]自我评价能力低的学生易受教师偏差性评价的影响。

多样化的课堂氛围会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判断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就的追求。

除了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影响环境创设外,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成绩、教学水平相关显著。

有研究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

[4]教师的个体效能信念不仅影响其具体的教育活动,还影响到教育过程的一般取向。

教育效能感低的教师赞成监管式取向,依赖于外部诱因和消极的约束使学生学习,而且教育效能感低的教师表现出微弱的教学承诺,几乎不把所有时间放在教学问题上,几乎不在没有知觉到的效能的活动领域花费时间;教育效能感高的教师则支持学生内在兴趣和学业的自我指导的发展。

A shton和Webb指出,教师的教育效能信念能预测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业成就,不管学生从事学习的能力如何。

但是,有许多教师为问题学生或不求上进的学生所困,教育效能感较低。

[5](三)学校集体效能感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在一个互动的社会体系中,作为学校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往往是集体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独发挥作用。

如果教师集体判断,他们无力使困难学生获得学业发展,那么这样的学校会传递出集体无能感,而且它会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使得教师不愿意在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上付出努力。

相反,教师集体认为他们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取得学业成功,这样的学校充满着积极的发展气氛。

班图拉指出,尽管这两种学校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受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和种族构成的影响,但是学生的特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集体教育效能信念而影响其学业成就的。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学生所占比例越高,教师对获得学业进步的集体效能信念就越低,学校的学业性发展就越差;学生群体在文化构成上越多样化,教师对有益于学业学习的程序执行就越不积极。

学生旷课,低成就感等也会削弱教师集体效能感。

但是教师集体坚定地相信学生可激发、有可教性的学校,即使是贫穷和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部分,其在学业能力标准化测试中也能达到较高水平。

三、自我效能理论给学校教育的启示班图拉早期将自我效能感描绘成一个个体作用的中介机制 在个体随后的行为与影响源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而后来则将自我效能由个体水平扩展到集体水平。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教师和教师集体的效能信念通过选择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的社会发展。

尽管班图拉所指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且多数情况下特指课堂教学,但他的自我效能理论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班图拉认为, 好的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心理的社会成长,有益于非职业领域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正规教育的重要目的应为学生提供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工具、效能信念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兴趣 。

[6]在当今信息社会,快节奏的技术变革和知识的加速增长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都已使得学校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问题成了一枕黄粱。

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在将来生活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自我指导的个人资源 自我效能显得更为重要。

学校对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十分关键。

课堂氛围、班级结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分析解释、学生间的示范和社会比较学生个人在学习上的成败经验都影响着学生自我效能的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效能信息。

如通过 跳一跳 的方法,既不让学生轻易获得成功,又要让他们能获得成功,增加其合理、正确的掌握性经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为其提供替代性学习的机会;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为其提供社会说服的信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效能信念的建立。

(二)学校教育应是主体性的教育班图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特别强调效能信念是通过控制情感、调节能力、选择和设立目标、个人努力等主体的机能活动,即通过主体作用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活动,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师集体,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机能活动来影响学业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