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2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提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5.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试 答
提示: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 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 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 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6. 图片中的文字为何种字体?秦汉瓦当具有怎样的史学 价值?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 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
四 及群生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思考 4 试 答
史料解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 守意识。
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
归纳总结 辩证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 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 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 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解析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质上是削弱王国,加强中央
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也是通过思想统一以 维护政治统一,故选 B 项。
通史综合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上: (1)削弱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推 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 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 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 相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含解析)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2.手工业3.商业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董仲舒的新儒学(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1)概述⎩⎨⎧①□01西汉早期发明书写用纸。
②东汉□02蔡伦改进造纸术,独创“蔡侯纸”。
(2)意义⎩⎪⎨⎪⎧①在四大发明中,□03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
②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③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数学、农学和医学(2)农学:《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编著,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写,被誉为“万世宝典”。
3.书法艺术 字体 时间 特点小篆 创始于06 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 始于07 秦,成熟通行于08 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 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5.汉赋(1)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全国1.统一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
3.汉承秦制(1)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2)汉武帝设置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古代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
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抵御自然灾害。
中央集权体制能够凝聚分散的人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构图解史] 秦朝皇帝制度[误区警示] 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阶段贯通2 秦汉时期

对点训练 3.如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前101年)汉武 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
侯国名 安成、宜春、句容、句陵 丹杨、盱台、湖孰、秩阳、睢陵、龙丘、张梁 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 寿梁、平度、宜成、临朐 广望、将梁、蕲馆、薪处、陆城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D.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
题干图片现象发生的朝代是汉朝,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为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 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
微专题2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时代
思想
阶段与地位
原因
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
微专题3 家国情怀——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 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 “大一统”的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 观念认同 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 “中央集权” 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 的制度认同 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 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
“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体现”指某种性 质或特点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 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该类试题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 习潜力,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思想(通史复习)

楚前 汉 战 争年 西 汉 建 立
汉文 高景 祖之 刘治 邦
年 王 莽 篡 夺 政 权
202
60
119
138
主题三 东汉的统治:(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出 年现 *“ 刘光 秀武 建中 立兴 东” 汉 党锢之祸 班甘 超英 出出 使使 西大 域秦 蔡 伦 改 进 造 纸 术 184
【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 期: •◇:表现: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封建经济恢复发展; •3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科技文化大发展。 •4外交:“中华文化圈“酝酿和扩大;丝绸之路开通。
秦朝时期的经济
• 农业:秦朝——“泰半之赋”(农民将收成的三分 重 之二上缴给国家。) • 徭役——秦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主 要适用于大型工程或者统治者的奢侈宫殿工程 过度 等。) • 工商业——A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和度量衡, 促进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 B“市”——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器中。
建立
恢复 和 发展(休 养生息政 策)
衰亡
汉武帝的大一统
8 前 董 仲 舒 年 建 张 议 骞 设 出 立 使 太 西 学 域
与汉 匈武 奴帝 三派 次卫 大青 战、 霍 去 病 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 西前 域 开年 始* 正设 式西 归域 属都 中护 央* 政标 权志 着
③文化: 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 化交流。创造灿烂的文明,保障中华文明的延续。
④外交: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集中 力量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考纲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
(2)皇帝制度。
(3)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
汉的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制。
(2)中外朝制度。
(3)刺史制度。
(4)察举制。
秦汉时期的经济(1)秦汉的农耕技术。
(2)秦汉手工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的商业发展。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汉承秦制,略有创新,注意从时空角度认识汉代对秦皇帝制度、中央机构及郡县制的继承;从时空角度认识秦汉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
历史解释秦汉政治制度反映了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发展进步。
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秦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汉政治统治、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评价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
考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①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②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②岭南:平定岭南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③“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海内为郡县(1)实施⎩⎪⎨⎪⎧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
②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人民版

新考向:1.从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 素养角度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 与人民的要求,激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感与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角度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视角:郡县制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角度二
【思考】 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异, 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差异: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管控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秦朝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史观史论 1.历史解释——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联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一
历史
内容索引
强基础 固本增分 研考点 精准突破 练经典 强化提升
课程 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强基础 固本增分
知识点一 秦朝统一 1.背景
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1)进步性: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局限性:郡县制过分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地方缺乏权力和自主性,
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主题二 周秦政治文明的转型
新教材
新考向
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 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 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 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 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 民众和治安
第2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复习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汉代画像砖:田庄劳作 豪强地主的坞堡
命题探究
(2022·全国·模拟预测)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力倡实行盐铁官营,称“今意总一 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西汉实
行盐铁官营的根本目的在于( D )
A.防止商人的势力膨胀 B.鼓励民众去从事农业 C.防止诸侯国割据一方 D.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
复习课
①秦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
第2讲
秦汉
(BC221—BC207)
②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西汉BC202—DC9; 东汉DC25-DC220)
复习课第2讲 秦汉
课标要求:
①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 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②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 前后的巨大变化。③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 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④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 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⑤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⑥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中国古 代赋税制度的演变;⑦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 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⑧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知识梳理 政治: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朝制度只是沿袭秦朝制度吗?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有所调整和创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发展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董仲舒的新儒学[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纸的发明2.数学、农学和医学3.书法艺术4.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5.汉赋(1)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丽,反映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09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图解历史] 董仲舒的新儒学[问题探究2]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问题探究3]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提示: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
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
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图解历史] 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重农抑商”政策下艰难发展——秦汉时期的工商业一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教你读史] 史料一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从作者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进行分析,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史料二主要提取关键信息,分别从规模、人数和费用上分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运用] (1)如何认识史料一中晁错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料二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晁错认识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
历史解释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2.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主题2 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的新儒学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二体现了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
史料三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
第一层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的鲜明特征,第二层表明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作用。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史料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继承与发展先秦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2)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解释1.例证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人们对“义利”观的看法,故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人们凭借勤劳和智慧致富,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故D项错误。
3.(2016·全国卷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解析图片内容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预测1 从汉代盐铁政策切入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答案 B解析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营,盐铁专营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东汉时期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放松了对盐铁经营的管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盐铁经营问题,属于工商业问题,与“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D两项;从西汉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说明中央放松了对盐铁经营的管制,无法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
预测2 从两汉人口的变化切入考查历史实证能力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摘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长江流域B.政治中心转移对关中地区影响较大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北方地区经济整体呈现出衰退趋势答案 B解析关中地区是今天陕西西安一带,西安是西汉的都城,东汉都城是洛阳。
表格中关中地区人口从西汉的240万减少为东汉的50万,体现了政治中心转移对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故选B项。
表格只是显示部分城市人口信息,难以说明东汉时期人口分布,A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此时北方仍处于经济上升时期,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