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绥中(153)大明辽东悲歌31 前屯卫中后所惨遭屠城

合集下载

【老家绥中】(32)辽东悲歌---明末绥中、前卫城惨遭屠城

【老家绥中】(32)辽东悲歌---明末绥中、前卫城惨遭屠城

【老家绥中】(32)辽东悲歌---明末绥中、前卫城惨遭屠城辽东悲歌---明末清初绥中及周边战争纪事⑤《前卫》一片平沙里荒荒百雉城市朝从此变卫所亦空名白草翻新屋黄云压旧营边庭今不战无复鼓鼙声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工部右侍郎潘祖荫(清代书法家)奉命赴盛京(今沈阳)察看皇陵建筑,路过前屯卫(今绥中县前卫城),有感于前屯卫一座辽西重镇,已成破败之象。

一、前屯卫设城前卫城也成明代前屯卫,地处辽东大道的咽喉要道,自唐朝开始在此设立管理机构,一直是辽西地区的重要城镇:贞观十年(636)在乌突汁达罕部落(今前卫附近)置威州,后改瑞州,又置来远县。

五代,916年改瑞州为来州,属中京道大定府来州来宾县和隰州海滨县。

金,属北京路瑞州(州治所在今前卫镇)瑞安县。

元,初属辽阳行省北京路瑞州,后改属大宁路瑞州。

明,实行卫所制。

属辽东都司辖下的广宁前屯卫。

然而,明末开始,前卫地处明朝和关外蒙古和后金交锋前线,特别是后金改满清后的明清战争中,饱经战乱。

大明朝实行所卫制,在辽阳设立了辽东都司,归山东布政司管辖。

广宁(今北镇)是辽东都司的分司,辽东总兵驻地。

所以前卫在明朝一般称作广宁前屯卫。

广宁前屯卫下辖中后所(绥中)、中前所(今前所)。

按照明朝的编制在前卫设指挥使(正三品)1人、指挥同知(同三品)2人、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及镇抚2人、经历、知事、吏目、仓大使、副使等官员,辖屯兵5600人,其中两个千户所当时叫急水河堡千户所(前所)和杏林堡千户所(绥中)。

每千户平时屯兵1200人,战时会大大超过此数。

前屯城应始建于洪武乙卯(1375年),由都指挥曹毅所建。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重修。

前所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指挥叶兴所建,明宣德三年(1428),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请准于古林堡筑城设千户所,名为中后所。

前屯卫下辖边台一百零四座,瞭守官军五百二十四名。

腹里接火台二十七区,瞭守官军一百二十四名。

所辖城堡十座:1、铁场堡(今绥中县西南铁厂堡),有烽火台八座,驻守官军二百零四名;2、永安堡(今绥中县西永安堡),有烽火台九座,驻守官军一百五十一名;3、背阴障堡(今绥中县西背阴障),有烽火台八座,驻守官军二百五十一名;4、三山营堡(今绥中县西三山营),下属墩台十五座,驻守官军一百七十九名;5、平川营堡(今绥中县西平川营),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一百八十二名;6、瑞昌堡(今绥中县西顺昌堡),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一百五十五名;7、高台堡(今绥中县西北高台堡),下属墩台六座,驻守官军一百八十一名;8、三道沟堡(今绥中县北三道沟),下属墩台九座,驻守官军二百一十九名;9、新兴营堡(今兴城县西南牛彦章),下属墩台十一座,驻守官军一百七十五名;10、锦川营堡(今兴城县西南花营),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一百七十五名广宁前屯卫管辖从铁厂堡的吾名口台起,至锦川营止,共二万五千二百丈,合一百六十八里的长城线。

明末辽东第一血战 为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明末辽东第一血战 为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末辽东第一血战为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导语:似乎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就注定了大明王朝要在争议中完结。

它驱逐蒙元朝廷,复版图,修长城,下西洋,平倭寇当然期间也有东林党争,
似乎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就注定了大明王朝要在争议中完结。

它驱逐蒙元朝廷,复版图,修长城,下西洋,平倭寇……当然期间也有东林党争,宦官专权,权臣当道,厂卫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等重大问题,这些得与失让大明王朝变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矛盾体。

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在气节上对待外敌从来没有卑躬屈膝,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明末的一段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痕迹,但是他们的事迹又一次证明了,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代中,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永远不缺乏勇士。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两年后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以七大恨伐明,破清河、抚顺。

1619年,明廷调集十余万大军进剿后金,明军现在沈阳誓师,然后兵分四路,北路马林出开原,西路杜松出沈阳,西南李如柏出清河,东面刘綎出朝鲜,定于三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

此时,努尔哈赤采用汉奸李永芳的“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先在萨尔浒歼灭了明军主力杜松部,后在尚崖间歼灭军事理论家马林所率的北路明军,此时,明廷辽东经略杨镐急令刘、李两路班师,然东军已中计尽丧阿布达里岗,李如柏军因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

此役明军大败,折兵将四万余人,辎重不计其数,自此失去辽东战场主动权。

萨尔浒明军大败,辽东局势顿成逆转,千里辽东风声鹤唳,百姓惶恐纷纷南逃,明军闻‘辫子军’望风而逃,未战先溃,自此一役,辽东已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末辽宁饥荒的记载

明末辽宁饥荒的记载

明末辽宁饥荒的记载明末的辽宁,曾经历着一场可怕的饥荒。

那是一个人们生活艰难的时刻,每一天都是在饥饿的煎熬中度过。

当时的辽宁是一个农业大省,大片的农田应该是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然而,却因为一系列的灾害而导致了丰收的落空。

旱灾、虫灾、水灾接连不断,使得农田几乎变成了死寂的土地,无法再孕育出丰硕的谷物。

人们的粮食储备很快耗尽,他们不得不面对着饥饿的威胁。

他们四处寻找着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但往往只能找到一些残缺不全的废料,甚至是野草野菜。

人们在挨饿的折磨下,渐渐变得苍白而瘦弱,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求生的渴望。

饥荒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匮乏,还有各种疾病的肆虐。

由于缺乏营养和抵抗力下降,人们的身体变得极度脆弱。

疟疾、霍乱、痢疾等疾病在这个时期肆虐,许多人因此丧命,使得人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蜡烛在风中摇曳。

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的情感也变得极度脆弱。

亲人死去的消息传来,家庭的破碎和失去的痛苦让人们无法承受。

许多人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然而,在这个黑暗的时期,也有一些人用他们的善良和勇敢,为这片土地带来一线希望。

他们组织起来,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们。

他们与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同甘共苦,尽力去缓解他们的痛苦。

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了人们一丝温暖和希望。

直到灾难过去,人们重新站立起来,他们的目光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他们深深明白,饥荒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和伤害,更是对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

明末辽宁的饥荒,是一个曾经存在的历史事件。

它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它让人们明白,在逆境中,团结和互助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痛苦的回忆,更是对我们现在生活的一种警示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饥荒这个恶魔永远不会再来到我们身边。

失控的奴儿干都司明代辽东局势的恶化

失控的奴儿干都司明代辽东局势的恶化

T
£



•萨尔浒之战・
a
0
9
於 、


哈出,但纳哈出坚决不从。鉴于对纳 哈出的招抚无用,洪武二十年(1387 ),
明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军20万北 伐金山。明军之势如泰山压顶,纳哈 出穷极请降。是役明军大获全胜,共 得近30万人,俘虏牲畜排列百余里。
纳哈出既灭,东北的残元势力 已不成气候。彼时当地许多土著部族 的社会形态还停留在渔猎经济,所谓 “可木以下,松江皆榛莽,人无常处, 惟逐水草、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
实录》就记载,正统九年(1444)时就
有女真人上书,“臣等四十卫无识女真 字者,乞自后敕文之类第用駆輕字”。
这是因为,在明代的东北地区, 蒙古人的势力仍旧不容小觑。洪武 二十二年(1389 ),明朝在东北地区设 置了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福余), 奴儿干都司设立后,三卫也转归其管
辖。这是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3个羁
政府指定的贡道入贡。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从永乐到宣德年间,明朝内官 亦失哈在随行的钦差大臣、奴儿干地 区的官员和辽东地区的官员陪同下, 先后9次巡视黑龙江地区。他们在巡 视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座供奉观音的 永宁寺,并附有两座石碑。《永宁寺记》 和《重建永宁寺记》成为留存至今的明 朝经营黑龙江流域的重要凭证。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失控的奴儿干都司 明代辽东局势的恶化
文I郭晔旻
66.... 惟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
平更十年矣……是以皇帝敕使 三至其国,招安抚慰……永乐
九年(1411)春,特遣内當亦失哈等
卑當军一千余人,巨能二十更艘,夏 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永宁寺记》
从辽东到奴儿干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辽宁日报记者/王敏娜王怀平(右)等人在调查杨氏墓地核心提示北宋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故事广为流传,鲜为人知的是,明朝前屯卫(今绥中前卫镇)也有一族“杨家将”,从明朝宣德年间至明末,杨氏一族分守蓟镇、辽镇等边关要塞,为抵御外敌入侵不惜战死沙场,先后出了3位辽东总兵官、3位副总兵官。

时至今日,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的事迹已湮没在历史之中。

绥中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人员经过30多年的发掘和整理,终于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家族先后出了3位总兵官3位副总兵官雪还没有化尽,绥中县高岭镇杨总兵坟村的乡间小路仍有些泥泞难行。

11月23日,记者和葫芦岛历史学会理事王怀平、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文喜一道,寻找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留下的遗迹。

杨总兵坟村村北的杨氏墓地,埋葬的便是明朝前屯卫杨氏一族。

由于早年间开垦耕地,如今的杨氏墓地已然面目全非,只剩下一片冬日里的荒凉田野。

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的历史最先就是杨氏墓地揭开的。

据杨总兵坟村村支书李树恩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氏墓地就已被损毁。

在李树恩的记忆中,整片墓地规模比较大,占地大约有2公顷左右,地面上的石刻遗物较多。

进入墓地,首先可以看到一对威武的石马,不远处为石牌坊,再往北则是一对文官模样的石人。

此外,墓前还设有用来祭拜的石案、石香炉。

整个墓地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墓后方的那些石碑,虽然碑身已被破坏,但从散落的碑座可知,原先一共立有9块石碑,可见墓地主人身份不凡。

“听老辈人讲,这个墓里埋的人在明朝曾担任总兵官,因此这片墓地又被称为杨总兵坟,我们杨总兵坟村村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李树恩说。

杨氏墓地先后出土墓志铭刻石5件。

王怀平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掘和整理杨氏家族的脉络历史,正是通过这几件石刻的记载与史料进行印证,最终还原了明朝前屯卫“杨家将”200多年历史、十几代人的故事。

王怀平告诉记者,前屯卫“杨家将”原籍是直隶淮安府邳州(今江苏省邳州市),其第一代始祖杨得春青年从军,因作战英勇,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升迁为前屯卫指挥,戍守辽东,并入籍辽东前屯卫。

京韵大鼓《一门忠烈》唱词

京韵大鼓《一门忠烈》唱词

倾覆社稷有前因,一力难扶枉伤心。

可怜孝母忠君将,国破家亡玉石焚。

怨气悲风凝铁甲,愁云惨雾透征裙。

一腔热血千秋恨,在宁武关苦坏了周遇吉这位干国的良臣。

(甩板)这将军见闯贼已破岱州郡,才知道这是国家气数天意该因。

出重围一念思亲情难却,几回欲死复遵循。

某非不愿为国捐躯(在)疆场死,都只为(这)心内悬挂太夫人。

一路上纷纷尘滚银枪冷,半途中惨惨风云天地昏。

无奈何奔到了宁武关中自家门首,见往昔风景不差毫分。

下征驹老家将问安已毕接过枪马,勇忠良把银盔正正抖了抖征尘。

进仪门脚踏花砖行甬路,至庭前这位英雄举目细留神。

但只见萱亲在堂上开琼宴,妻子在宴前把酒斟。

这是我为国忘家把心都使碎,竟忘了今朝是母亲的寿辰。

太夫人一闻人报说是将军到,早见那周遇吉阶前拜倒口尊娘亲。

禀太太万福金安康健否,太太说,我这残喘多亏儿妇尽心。

一摆手说,吾儿免礼吧,将军站起,见夫人连忙问候格外的殷勤。

小公子向父搭躬垂手立,勇忠良有千般的悲痛万种的伤心。

无奈何看看娘亲瞧瞧自己,观观爱子望望夫人。

暗思量此际团圆少时何在,一家人须臾对面顷刻离分。

周遇吉满腹愁肠强忍耐,来,命家童把残席撤去重整瑶樽。

(甩板)遇吉说,老母千秋儿来拜寿,太太说,每年今日叫你必得大远的劳神。

眼见得公子与夫人双侍奉,伴华颜壶倾玉液酒气喷。

周遇吉在席前跪奉三杯酒,无奈何把牙关紧咬满面含春。

娘啊,声气儿倒噎就胀红了虎面,泪珠儿在眼圈里乱晃强打精神。

儿愿母眉寿喜同山岳永,洪福得共海天深。

这忠良拜罢平身将身倒背,偷擦得素罗袍袖血泪淋。

太夫人(她)看破忠良(是)悲切切,忙问道,吾儿何故泪纷纷。

周遇吉强硬着心肠陪笑脸,儿见母桑榆暮景两鬓如银,未免聚在心。

萱堂这样年高迈,儿不能承欢膝下侍奉晨昏。

太太说,你为此含悲么,将军说正是,太太摇头,未必是真。

可是我听说岱州兵来犯境,你为何转回宁武不顾敌人。

这忠良惊慌满面含糊答应,说曾打仗,是孩儿我得了胜那流寇他无存。

太夫人见忠良变色声音儿惨,老人家在疑心之上更疑心。

老家绥中(137)大明辽东悲歌(16):努尔哈赤死因之谜

老家绥中(137)大明辽东悲歌(16):努尔哈赤死因之谜

老家绥中(137)大明辽东悲歌(16):努尔哈赤死因之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皇帝,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努尔哈赤10岁丧母,十五六岁时寄居外祖父家,学习文韬武略,始成大器。

1583年,24岁的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明军误杀,他世袭父职担任上校军衔的建州左卫都指挥。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

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启六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

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常胜汗,这位实现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的后金开国之主,清朝始祖努尔哈赤,在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天聪三年(1629)葬于沈阳石嘴头山福陵,初尊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谥为高皇帝。

努尔哈赤因何而死?众说纷纭: 一说是在宁远受到炮击重伤而死。

有说是抑郁症,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再者鞍马劳累,积劳成疾。

资料记载: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毒发而死。

一、宁远遭红衣大炮轰伤而死宁远之战后金士兵惧怕利炮,畏缩不前。

努尔哈赤见状大怒,驱马挥刀驱赶士兵向前冲锋,恰在这时,一发炮弹打来,正好在努尔哈赤的马后爆炸,努尔哈赤应声落马。

现存的明蓟辽经略高第在战后奏报中清楚地写道:“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明朝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

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但是,袁崇焕的原报为:“至二十四日寅时攻打西南角,城上用大炮打死无数。

”山海关主事陈祖苞根据袁崇焕的塘报也上报:“二十四、二十五两日,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城中用红衣大炮及一应火器诸物,奋勇焚击,先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

明代历任辽东总兵

明代历任辽东总兵

明代历任辽东总兵明代辽东都司辖区图历任辽东总兵的资料有《辽东志》、《全辽志》、《奉天通志》、《中国东北史》。

《辽东志》和《全辽志》。

《中国东北史》比较简略。

而《奉天通志》对历任辽东总兵的考证较为详细。

《奉天通志》基础上核对《明实录》和《明史》等资料做成《明代历任辽东总兵概况表》共列出了从刘贞到吴三桂共69任、65位(其中4人两次出任)辽东总兵,其中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之后以山海关、宁远、锦州总兵作为辽东总兵的继承者。

1:刘贞(真)。

南直隶庐州合肥人。

任期1402.8-1403.1年。

2:孟善。

山东武定州海丰县人。

任期1403.1-1409.4年。

3:刘荣。

南直隶邳州宿迁人。

任期1410-1420.4.年。

4:朱荣。

山东兖州府沂州人。

任期1420.5-1425.7年。

5:巫凯。

南直隶应天府句容县人。

任期1425.7-1438.12年。

6:曹义。

南直隶扬州府仪真人。

任期1438.12-1457.2年。

7:董兴。

直隶开州长垣县人。

任期1457.2-1461.7年。

8:王琮。

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人。

任期1461.7-1464.3年。

9:郑宏。

南直隶庐州合肥人。

任期1464.3-1467.4年。

10:卫颖。

南直隶松江华亭人。

任期1467.4-1468.5年。

11:赵胜。

直隶永平府迁安人。

任期1468.5-1471.2年。

12:欧信。

原籍凤阳定远,隶籍金吾右卫人。

任期1471.2-1478.11年。

13:缑谦。

大同右卫人。

任期1478.11-1489.12年。

14:李杲。

陕西榆林卫人。

任期1489.12-1500.6年。

15:蒋骥。

南直隶扬州府江都人。

任期1500.4-1501.11年。

16:杨玉。

京卫人(蒙古族)。

任期1502.1-1503年。

17:韩辅。

辽东辽阳人。

任期1503-1507.10年。

18:毛伦。

京卫人。

任期1507.10-1509.7年。

19:李玙。

原籍宛平,隶籍金吾右卫人。

任期1509.7-1510.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家绥中(153)大明辽东悲歌31 前屯卫、中后所惨遭屠城大凌河之战后,明军更加困难,洪承畴、祖大寿降清,松、锦、塔、杏四城皆失,山海关外,大明在辽东仅剩宁远、前屯、中后所、中前所四城。

吴三桂独守宁远孤城。

松山之战,不战而逃,但是,面对辽东危险的形势,让崇祯不得不让步:“三桂失地,也应斩首,但姑念其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

《明史·曹变蛟传》。

不久,吴三桂不仅没有被杀还被升为提督,负责辽东军务。

吴三桂重返宁远,收拾殘卒,招募兵勇,没多久又组织起了万余兵士,加上其他各地军队辽东又有了两万五千多明军,崇祯又发给他努金二十万、户部拨银三十万,调天津漕粮给宁远,一时间宁远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夺得锦州、松山后的皇太极又开始惦记上宁远,于是就给吴三桂写了一封劝降信,没有得到回应,又让投降大清的吴三桂亲朋好友也写信劝降,一时间他的舅舅祖大寿、哥哥吴三凤、姨夫裴国珍及其他好友等等接二连三写信给吴三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吴三桂投降大清,可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应。

如何争取吴三桂?祖大寿献了一个“绝后计”:“先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心动,吴三桂亦自然而扰乱,迫使其他城池不战而降。

”《清太宗实录》吴三桂是个孝子,当年其父被围阵中,吴三桂亲自杀入敌人阵中救出父亲吴襄,最后脸上落下了疤,她也因此“孝闻九边”,这一招够毒辣的!可惜,此时皇太极因宸妃之死,身体立刻变得虚弱,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

这条绝后计就只好由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来组织实施。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十一日,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帅大军,自沈阳出发,携带红衣大炮和各种火器直奔宁远而来。

在宁远留下部分兵马,安下大营,虚张声势。

大队的精锐部队直奔中后所而来!《清史稿》济尔哈朗传中关于攻取中后所得这场战斗记录很简略:“八年,世祖即位,命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

九月,攻宁远,拔中后所,并取中前所。

”实际上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癸亥往征宁远,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九月二十三日、大军抵中后所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

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

至二十五日城颓。

敌不能支。

遂奔溃。

我军随拔其城。

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员,及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余人。

获驼、马、牛、羊、金银等物无算。

又分兵往略前屯卫、中前所等处。

俘四百余人。

兼获驼马、牛羊、枪炮等物。

”清军自绥中城北填平护城河,驾云梯,用大炮轰塌城墙,斩杀守城将领,抢夺牛马钱财。

杀掉明军四千五百多人,俘虏了四千人。

“ ○庚午。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

九月二十八日、大兵自宁远卫进发。

次日、抵前屯卫。

周视战垒。

立营栅。

是夕、运挨牌云梯、红衣炮于城西自亥刻发炮攻之。

十月初一日午刻拔其城斩明总兵李赋明、袁尚仁、及副将参将等三十余员兵四千余级。

俘获二千余人。

驼马火炮等物无算。

”在攻下中后所之后,清军前往前屯卫,同样的战术,前屯守军再被斩杀四千,被俘二千人。

第三站是前所城,前所守将总兵黄色闻听连失两城,不战而逃,明军又被俘虏千余人。

“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布善率将士至中前所。

明总兵黄色、闻前屯卫陷弃城而遁。

官兵追袭黄色败走。

遂拔中前所俘获千余人。

并驼马火器诸物。

”此战,明朝丢失了前屯卫三座城池,损失了一万五千余人,城中所储的军需物资,全被清军收入囊中。

三城失陷,从锦州至山海关四百里间如今只剩下宁远,孤零零的宁远城,就象飘摇在惊涛骇浪中的一片叶子,朝不保夕。

前屯卫是山海关外第一卫。

中前所是关外第一所,和中后所一起都是前屯卫下辖的千户所,是明末辽东重要的军事支撑点,屯有重兵,袁崇焕、赵率教、满桂等明末重要将领都曾在此驻防过,此时大明朝的军力已如强弩之末,这些忠实的守军苦苦支撑,在彪悍的满族大军的铁蹄下惨遭蹂躏。

明史、清史对发生在绥中这三座城里的这场惨烈的战斗一笔带过,所述极简,倒是事后经过的朝鲜使者对此有较详细记述:据《沈阳日记》记载:癸未年(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八王阿济格及右真王济尔哈朗等攻陷中后所等四城,二十五日还沈。

“两王之军,或四五,或六七,或八九,各自做伴而归。

而人马饥疲,悄悄无兴,亦无人畜财货输运之物。

……则此与前日击鼓时夸张之说,大不相同”。

朝鲜译官前往探问的结果是:“则中后所、前屯卫两城,将陷之际,城中公私家舍,一齐放火,勿论男女,各自烧死,资粮器械,亦皆烧尽。

……沙河卫段,收入于宁远卫中,中前所段,收入于山海关,举皆空城清野之故。

欲进欲留,军无见粮,且孔、耿两将,以前锋伤损其军兵,有倍于清人,以此速还,以为修养进取之计。

”[麟坪大君《次子由前屯怀古》此地无噍类,当时仗节谁?偷生女子是,避死男儿为。

日暮孤魂泣,天寒远客悲。

可怜忠义士,猿鹤竟何之。

“前屯卫总兵李鸣凤、前屯卫副总兵罗文耀、宁远总兵王定宸,以上三人俱籍贯未详,同时拒守殉节死”至乾隆年间,前屯卫仍“居民亦绝少”。

[朝鲜]俞彦述:《燕京杂识》,《燕行录全集》卷39,第306页。

中后所的情况则有不同。

顺治十三年八月,李渲谢恩一行经过中后所城门,东为润和,西为说泽,“城是陷没处,故其残夷无异松杏,人民则盛居”,看来已经出现不少移民。

雍正七年,在朝鲜使臣的眼里,中后所“城颇残缺,周围人家亚于宁远,而多在于城外市肆,亦富焉”[53]。

可见,战后移民另辟新城,逐渐发展新的社会。

乾隆二年,李喆辅所见中后所“铺廛甚盛,小帽子全是此处所出”[54]。

此后,中后所以帽子的专业制作和销售而闻名,出口到朝鲜的帽子就出自此地。

乾隆十年,赵观彬《中后所口占》王事驱驰不恤躯,东关一路近燕都。

神州望绝真天子,弱国羞深上大夫。

万历洪恩于古有,八陵佳气在今无。

吾邦消息龙湾隔,回首遥空塞月歌。

载李鸣凤总兵守前屯卫城陷刎颈死罗文耀副总兵守前屯卫城与鸣凤刎颈死这次战斗,大清出动了精兵,一批在后期屡立战功的清将参与了这次屠杀行为。

1、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和硕英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

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

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

顺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镶在大同的叛乱。

顺治五年(1648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

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

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2、佟图赖(1606-165)和瓜尔佳·图赖(1)佟图赖(1606-1658),初名佟盛年,本属汉军镶黄旗,因功封一等公,领汉军正蓝旗旗主。

佟养真之子,康熙皇帝的外祖父。

卒于顺治十五年,赐祭葬,赠少保,仍兼太子太保,谥勤襄。

八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收前屯卫、中后所二城,加半个前程。

(2)瓜尔佳·图赖(1600-1646年)清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

八年,从伐明,拔中后所、前屯卫,进三等昂邦章京1644年率军在一片石击败农民军唐通部,随后在山海关再败农民军于望都部,遂入关。

授三等公。

从多铎镇压李自成起义军,攻陷潼关,南下破扬州,助攻南京。

追杀明福王朱由崧至芜湖,杀黄得功,俘福王,灭弘光政权。

授本旗固山额真,封一等公。

1646年从博洛进兵浙闽,败明鲁王,俘明唐王朱聿钊。

不久病死在金华。

后追谥昭勋公,配享太庙。

父亲,费英东,瓜尔佳氏,大清国开国五大臣,天聪六年,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配享太庙。

顺治十六年,又追封他世爵位三等公。

康熙九年,圣祖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碑纪勋。

雍正九年追加封号信勇公。

乾隆四十三年,晋费英东世爵一等公,子孙世袭罔替。

3、王国光以牛录额真兼户部理事官,袭职。

擢正红旗汉军梅勒额真,兼户部参政。

八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伐明,克前屯卫、中后所二城,进二等甲喇章京。

顺治十三年二月,授两广总督,谕奖其才品,赐蟒服、鞍马,加太子太保。

十五年,以疾解任。

十八年,圣祖即位,授镇海将军,帅师镇潮州。

康熙三年,与平南王尚可喜会师讨碣石叛将苏利,康熙九年,卒,谥襄壮。

4、孙得功在明为广宁巡抚王化贞中军游击,化贞倚得功为心膂。

太祖围西平堡,刘渠等赴援,令得功从。

以从克前屯卫、中后所及顺治间讨姜瓖有功,并遇恩诏,进三等精奇尼哈番。

卒。

乾隆初,定封一等男。

得功次子思克,自有传。

5、巴颜天聪八年袭父爵,例改三等昂邦章京。

八年九月,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征宁远,拔中后所、前屯卫。

(顺治)八年,叙平姜瓖功,复遇恩诏,进一等伯。

九年,卒。

乾隆间,定封号曰昭信。

四十年正月,命以其族改隶镶黄旗。

6、光辉光远弟。

明武举。

与其兄光先从光远来降。

天聪七年,授光先二等参将,光辉游击。

八年,以从克中后所、前屯卫二城,进一等甲喇章京。

以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行省。

十一年,甄别诸督抚,加太子少保,以老病乞休。

十二年七月,卒,谥忠靖。

7、金玉和辽东人。

仕明为开原千总。

八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伐明宁远,与王国光同克前屯卫、中后所二城。

既入关,迁梅勒额真。

从军河南,署怀庆总兵官。

时李自成窜陕西,馀党掠河南,犯济源县城,玉和帅师往援,至则城已陷,夜半遇贼,力战,中流矢,没於阵。

河南巡抚罗绣锦疏报得玉和遗骸於柏乡西,请赐恤,进二等梅勒章京。

乾隆初,定封二等男。

8、金砺辽东人。

明武进士,为镇武堡都司。

初降,授甲喇额真,予世职三等副将。

六年,擢固山额真。

迭克松山、塔山、前屯卫、中后所,授世职三等甲喇章京。

十一年,授陕西四川总督。

十三年,引年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

康熙元年,卒。

9、李率泰(1608年-1666年)字寿畴、叔达,本名延龄(努尔哈赤赐名率泰),辽东铁岭人,隶属汉军正蓝旗,李永芳次子,清朝将领。

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率泰加封太子太保,调任闽浙总督。

熙五年(1667年),李率泰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

康熙帝优诏褒恤,追赠兵部尚书,恢复世职,赐谥号忠襄。

10、张存仁(?-1652年)辽阳(今辽宁辽阳)人,汉军镶蓝旗,清初名将。

张存仁原是明朝副将,后随祖大寿降清。

崇德年间,张存仁担任都察院承政。

他忠于职守,数次弹劾六部官员,后改任都察院右参政,曾致信招降吴三桂,升任汉军梅勒额真。

清军入关后,张存仁从征山西、河南、江南,后任闽浙总督,建议开科取士,屡破南明军,升任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镇压榆园军起义,进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顺治九年(1652年),张存仁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忠勤。

11、佟岱汉军正蓝旗人,先世居佟佳,清初将领。

父佟三,归太祖,任梅勒额真。

佟岱与兄养量同授牛录额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