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形势图

合集下载

盘点明代辽东地区军事卫所与驿站分布

盘点明代辽东地区军事卫所与驿站分布

盘点明代辽东地区军事卫所与驿站分布明代辽东镇,是明代北边九镇之一。

明代辽东镇长城,即指明代辽东镇所属之长城。

一般来说,辽东镇长城,西端在今山海关西北,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

辽东,是对辽东镇或辽东都司的简称,不同于秦汉时期辽东郡,也不是泛指的辽河以东,实为辽左地区。

辽东镇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管辖的长城东起辽东附近的鸭绿江边西南至山海关,全长970余公里,全镇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

辽东“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

” 与甘肃一样,辽东亦孤悬东北,环列诸夷,从右侧牵制着蒙古的左翼,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左腋。

由于地处偏远,明朝较迟攻占此地。

洪武四年,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归降。

仅置辽东卫。

当年刘益即被部下所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此兵变,认为辽东新附,人心未安,非大为之防,无以保固疆土,并考虑到以元臣纳哈出等拥众未附,与北元汗廷遥相呼应,便设定辽都卫,令其总辖辽东各卫,赋予其更大的权力。

设置都卫始于此,可见辽东地位之特殊,亦可见辽东从开始,便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力,以应对辽东复杂的形式和来自纳哈出的威胁,从而镇戍特点更为明显,近于大将镇守制度和其后的总兵镇戍制度。

由于辽东独当一面,地理特殊,故明太祖十分重视此地。

待西部逐渐攻占之后,明太祖开始加强辽东的经营,不但在洪武十八年,授郭英靖海将军,镇守辽东,又进征虏右副将军,仍镇辽东。

而且在洪武二十一年,遣冯胜等率大军征讨纳哈出。

纳哈出降,辽东始平定。

遣都督杨文往辽东操练军马、提调屯田。

洪武三十一年,又遣耿炳文镇守辽东。

建文时期,朝廷为平灭燕王叛乱,令耿炳文佩大将军印,自辽东征讨燕王,建文元年十一月,又令杨文镇守辽东。

并且赏赐辽东兵,以为拉拢。

辽东之地位,更显重要。

故而明成祖即位之后,对辽东愈为重视。

建文四年七月,明成祖初即位,即命左都督府左都督刘贞镇守辽东,其都司属卫军马悉听节制。

虽未名以总兵官,而其职权却为总兵之权。

明成祖似乎对刘贞颇不放心,次年正月,即以亲信孟善镇守辽东。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随之产生了丰富的都城文化。

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枢纽、军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须很讲究。

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产、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

这样,就产生了者城风水的理论和实践。

古汉语中,“国”字往往者城的代名词。

《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

《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都城又称京师。

《公羊传》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

京者,大也。

师者,众也。

”夏朝、商朝的都城称邑。

如夏邑、商邑。

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称为京师。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严肃而重大的事情。

从考古看,殷商的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建筑的记载,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吗?)“王有石才鹿北东,乍邑于之?” (王有石在鹿地的东北,作邑于此。

)这些卜辞是问修城邑有没有祸祟?方向合不合适?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

基址底部呈水平状。

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平的技术。

风水关于都城的建筑观念,与般的阳宅理论基本相同,只是有两点区别:一是求大。

都城基址必须选择大环境,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弯曲大,只有容易大,才能修建庞大的都城。

一是龙脉集结处。

缪希雍《葬经翼》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

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

燕都者,北陇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人也。

之数者自三代以来靡不为帝王之宅,然兴衰迭异者,以其气有去来之不齐也。

”这段话讲的是西安、洛阳、北京的龙脉地形,特别推崇北京,因为作者所处的明代都城在北京,所以向封建统治者献媚。

下面,我们从风水的角度,分别介绍古代都城的营建情况。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明代沈城防御固若金汤

明代沈城防御固若金汤

明代沈城防御固若金汤辽东边墙敌台明代沈阳中卫山川地理图明代旋风铜炮《全辽志》明代辽东边墙图历史脚步行至明代后,沈阳城成为一座辽东军事重镇。

明朝千方百计修筑边墙,加固沈阳城池,形成一系列完整而缜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让我们看看明代沈阳的军事防御格局——费尽周章明朝统一东北史载,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朝顺帝向北逃遁,元王朝土崩瓦解。

但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依然十分活跃。

元朝辽阳行省的“故臣遗老”各自拥兵割据,控制东北各地政局。

其中,最强盛的是纳哈出。

纳哈出曾担任元朝太平路(广西崇左)万户。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纳哈出被朱元璋俘获。

为政治瓦解敌方,促进统一大业,朱元璋释放了这个本该杀头的阶下囚。

纳哈出获释后,返回辽阳,担任了元朝辽阳行省平章政事。

史料记载,在此期间,纳哈出在沈阳等地拥兵20余万人,势力强盛。

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抓住元顺帝去世的有利时机,明朝派人到辽东,向元朝“故臣遗老”送上“橄榄枝”。

明朝的怀柔政策,感动了控制辽南的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他向明朝献出金、复、海、盖等地,以表归顺。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明朝设置辽东卫,任命刘益担任指挥同知。

同年六月,明军走海路登陆辽东,在辽阳设置“定辽都卫”。

在此后的不到两年时间内,辽阳周边的元朝“故臣遗老”小股势力先后降服,为向北攻取纳哈出创造了条件。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派人给纳哈出送信,以情动人,劝说他归顺明朝。

第二年五月,朱元璋再次致信纳哈出,劝说他立即悬崖勒马,不要一意孤行。

然而,对于朱元璋的规劝,纳哈出非但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反对明朝。

直到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20万明军压境之下,纳哈出才最终投降。

至此,东北地区基本统一。

“建藩守边”设置“沈阳中卫”明朝统一东北之后,并未实行中原地区的行省、州县行政建制,而是先后设置了辽东、奴儿干两个都司,以及北平行都司,下辖400多个“卫”,卫下辖“所”,成为军政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明时期图说(143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

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

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

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

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

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

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

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

十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

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

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

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

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

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

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

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

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

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1619年的辽东战役

1619年的辽东战役

1619年的辽东战役1619年的辽东战役黄仁宇 [美国] [出⾃《⼤历史不会萎缩》] 1998.9(⼀)双⽅兵⼒概况及战略指导(⼆)杜松之覆没(三)马林之被击溃(四)刘綎殉国之谜(五)战役之后果附:黄仁宇⼿绘图 明朝不能发挥本⾝⼒量,不能引⽤军事科技⾮只表现于⼀时⼀事,⽽有官僚组织及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1619年⽆⾮⼀朝弱点⽆情的暴露。

1618年⾄1619年(明万历四⼗六年⾄四⼗七年)的辽东战役是明代⽣死存亡关头的⼀个重要的转折点。

⼏度损兵折将之后,明帝国在东北地区的藩篱尽失,⾃此再也⽆法获取主动,以后增兵增饷、计亩加派再也⽆法遏⽌。

内部则农民暴动,朝中党争愈烈。

⾄朝代覆亡为⽌,当中只有每况愈下,从兹更⽆复兴的趋向。

努尔哈⾚逝世,庙号清太祖(明⼈则斥之为“奴酋”)有远谋深见。

他远在1587年(万历⼗五年)即在辽河流域扩⼤地盘,侵蚀其他部落,引起巡抚顾养谦提议征剿以免养虎遗患,但监察御史王缄主抚,两⽅争执之后,其他监察御史亦参劾顾养谦,称其“贪功徼赏”。

以后《明实录》即未提及下⽂,想已不了了之。

注意此事发⽣于辽东战役前32年。

努尔哈⾚之有机缘创建千秋⼤业,⾸先即得助于明廷⽂武官僚不能和谐,他也仍在此事之后,于1590年及1593年亲来北京纳贡。

建州最后⼀次贡使于1615年始离北京。

从以后发表的谈话看来,他已尽知中国虚实。

当时明廷饬令所有机密军事⽂件不得辗转传抄,看来此也是徒有具⽂,通令只表⽰机密经常外泄,包括上述主剿、主抚的争执。

1618年他发难时⾸先计取抚顺城。

当年五⽉⼋⽇传闻有建州夷⼈(建州为永乐帝赋予之名号,满⼈⽤“满洲”名号始⾃1635年)3000名即来抚顺城外互市。

当居民纷往城郊之际,努即乘机挥军⼊城,并杀死明军千户。

总兵张承胤提兵往剿,建州军即退出抚顺,但张追击时努⼜回师反扑,使总兵及随从兵马⼀时俱没。

⾄此努尔哈⾚⽅始发布其“七⼤恨”,其实恼恨虽称七宗,要旨不外三点:⼀为先年明军杀害其⽗及祖,年幼时其⽗及祖为明军内应,但在明军讨平各部落时被误杀;次之此时明⽅已割分建州疆界,但汉⼈不守承诺,仍往其领域耕种渔猎;三则中国⼈惯⽤以夷制夷之计,并⼲预各部酋长之婚姻。

明中后期辽北军事地理考论——以万历《开原图说》为中心

明中后期辽北军事地理考论——以万历《开原图说》为中心

出。 历史地 理 学角度解释 明廷 经略 辽 东边 从
பைடு நூலகம்
疆的失败, 则是在于地理形势、 人工军事设
施 与兵 力配置 三者在 空 间上的 失衡 。
明廷在东北地区废除州县体 系 ,推行 以都司卫所为主 ,并融合州县制 、部落制 的管辖体制。在辽北地 区,明廷于洪武年
关键词:明代 开原 军事地理 城堡 关墩 兵 力 配置 九边 ,作为明代 中国北部最重要 的军
成部 分 。
永宁 、古城 、庆云等关堡 ;中固区 ,以中
固城为 中心 ,包括了定远 、柴河两堡 ;铁
岭区 :以铁岭城为中心 ,包括镇西 、殷家
庄窠等堡 ;沉河区 :以沉河城为中心 ,包 括宋家泊等堡 ; 懿路区 , 以懿路城为 中心 ,
( ) 二 城堡关墩数量的变化 伴随体 系的变化 ,堡 、关隘 、墩台的
与长城一道构成外围的防御体系。
第二 ,作为 中间层级的堡 ,数量有所
堡,《 开原图说 ・ 殷家庄窠堡 图说 》言 : “ 自建成堡后 ,而彭家湾 、平定二堡遂居 复里 ,废为 民屯 , 足为铁岭厚璋焉 ”。 H 。 可见殷家庄窠堡取代了平定 、 彭家湾二堡。 而上表在统计 中,将平定 、彭家湾二堡的 数量合为一处 , 计入殷家庄窠堡之下, 以下 同。第二 , 《 开原图说 》各城图说下还个 别列出了五城的墩 台数量。 《 辽东 志 》、 《 全辽志 》虽在 各城条 目下也列出了各 自
兵既单弱 ,又当开沈交界之处 ,十余年来 懿路新安 、蒲河 西北不敢耕牧 ,田地方五 六十里 ,三十九年增建新城堡 ,正 以接济
在这一体系之下 ,辽北 的军事区域还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五块区域 :即开原 区, 以开原为中心 , 包括了镇北 、清阳 、 镇夷 、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南义铉摘要: 明初占领辽东之后,以辽东都司中心逐渐扩大势力范围。

明朝在辽东都司之下设卫所,建立起卫所体制,并确保人口努力巩固内部稳定。

到永乐年间,明皇亲征蒙古,招抚女真,设奴儿干都司等频频尝试对外扩张。

但是未能将蒙古和女真地区收归为明朝的疆域。

蒙古和女真反而势力扩大,威胁着明朝的边境。

明朝在女真地区设置的女真卫所随着奴儿干都司衰退,也不可能附属于明。

辽东都司只占领着25卫地区,明朝通过修建辽东边墙国境线,以防御辽东,抵制蒙古与女真入侵。

相当于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的辽东八站并未建辽东边墙,成为两国之间的国境中立地带,由于处于两国控制的空白地区,出现了各种越境问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当时因为辽东都司内部屯田的减少、马政瓦解,士兵叛乱及逃跑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结果辽东落入满洲族的手中。

由此可见,明朝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外部势力扩大的威胁,辽东都司的统治力量相当有限,明代的边境政策是以辽东都司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从上述史实可见,认为明代满洲地区是明朝疆域的中方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 辽东、辽东都司、辽东八站、辽东边墙、女真、奴儿干都司Ⅰ. 序论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对辽东(满洲)的历史相当关注。

以有史以来辽东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关联的假说为基础,将史前到近代的辽东历史编写入中国史。

中国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将古代的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匈奴、辽、金、元、清等在北方兴起的政权或成立国家的北方王朝归属为中原的地方政权或中国的兄弟民族。

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认识将古代北方的历史歪曲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甚至周边部的弱小势力,问题相当严重。

中国将北方的历史纳入中国史的过程中,明代辽东(满洲)地区的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明代,辽东在东亚历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东交通四通八达,是通向朝鲜、女真、蒙古等地区的枢纽,因此成为相互争夺的兵家重地。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摘要:明代由于北方频繁的战事需要,制作了名目繁多的军事地图——《九边图》。

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九边图》沿用了千年的“制图六体”,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由军事制图机关绘制;图与“论”“说”“志”相结合的体例;突出军事要素绘制;浓笔重彩、图面鲜艳。

关键词:明代;军事地图;九边图一、《九边图》制作的背景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统一了全国。

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入漠北,与原居住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起,继续与明王朝进行对抗。

“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明朝建国初期就开始创立卫所制度,并修筑长城。

尤其在明中叶,游牧于北方的兀良哈、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不断侵扰边境,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明王朝为了加强北方边防,一面加紧修筑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另一面增加军事力量,并先后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隆庆朝以后改名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俗称“九边”。

当时,镇守在北方重镇的官员,在行政管理和军事部署时都需用地图,边镇地图遂陆续问世。

起初这些军用地图采用书本形式,并附有大量文字说明,记述图上未能反映的内容。

后来朝廷要求各镇、堡、关隘分别编绘本地区的地图定期上报。

二、《九边图》类型简介明朝制作了名目繁多的《九边图》,它是描绘明代陆地边防态势的主要图种。

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实际上是边防军镇的军事地理、驻防态势的文章叙述。

明朝制作《九边图》完全是出于军事目的,正如编撰《九边图论》的许论在序言中所说:“封疆延袤,山川险易,道里迂直,城堠疏密,据形审势,计利制胜,非图莫见也。

于是乎,复作《九边图》。

”自嘉靖至崇祯末年,北方的军事形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