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2020版】

合集下载

玻璃体切除术 指南2020

玻璃体切除术 指南2020

玻璃体切除术指南2020玻璃体切除术指南2020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用于治疗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疾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玻璃体切除术的操作步骤、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和康复过程。

一、玻璃体切除术的操作步骤1.麻醉:手术前会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通常是眼部表面滴眼麻醉药物。

2.切口:眼科医生会在患者的眼球上作一个小切口,以便进入玻璃体腔。

3.玻璃体切除:医生使用特殊的仪器,通过切口将玻璃体逐渐切除。

在切除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以防止损伤。

4.填充物注入:在切除完玻璃体后,医生会注入一种填充物来维持眼球的形态。

填充物可以是气体、硅油或玻璃体替代物,具体选择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5.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后,医生会缝合眼球表面的切口,并进行适当的包扎。

二、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1.手术前:患者需要提前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同时,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评估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术后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眼部护理,避免用力擦眼或揉眼,以免刺激眼球。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以监测眼部恢复情况。

三、可能的并发症和康复过程1.并发症:玻璃体切除术虽然安全性较高,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眼压升高、视网膜损伤、感染等。

患者在术后如出现眼部疼痛、视力下降、眼球发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康复过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包括定期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等。

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

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能够有效治疗玻璃体混浊和视网膜脱离等疾病。

患者在选择手术前,应与眼科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

同时,在术后的康复期间,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保持眼部卫生和休息,以促进眼部的恢复。

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通过正确的手术操作和合理的康复护理,玻璃体切除术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2020版】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2020版】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CD-10: H33.001)行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ICD-9-CM-3:14.74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症状:突发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遮挡、漂浮物,闪光感,视物变形等。

2.体征:可有传入性瞳孔障碍,玻璃体色素颗粒漂浮,玻璃体积血,患眼眼压可较对侧低,视网膜青灰色隆起,可见视网膜裂孔,周边部视网膜变性,陈旧性脱离在脱离区的后界可见分界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裂孔较大,裂孔边缘翻卷,合并视网膜前膜或黄斑裂孔,玻璃体浓缩,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预计采用巩膜外加压无法复位。

(四)标准住院日为≤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33.00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较大,裂孔边缘翻卷,合并视网膜前膜或黄斑裂孔,玻璃体浓缩,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预计采用巩膜外加压无法复位,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糖等检查;(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三面镜检查、扫描激光眼底检查(SLO)。

眼科临床路径 (6)

眼科临床路径 (6)

眼科临床路径2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2009年版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 3 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4 2.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眼科术后取出硅油(玻璃体硅油取出术)临床路径【2020版】

眼科术后取出硅油(玻璃体硅油取出术)临床路径【2020版】

眼科术后取出硅油(玻璃体硅油取出术)临床路径一、眼科术后取出硅油(玻璃体硅油取出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眼科术后取出硅油(ICD-10:Z45.800x003)行玻璃体硅油取出术(ICD-9-CM-3:14.6x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眼科学》(8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眼科术后取出硅油相关症状。

2.体征: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视网膜贴伏良好符合硅油取出指征者及前房可见硅油乳化颗粒可伴有高眼压的患者。

3.辅助检查:眼部B超: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贴伏良好。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学》(8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符合手术指证者予以玻璃体硅油取出术1.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2月到半年左右,取出时限可依据眼部情况具体放宽。

2.经散瞳眼底检查裂孔周围充分机化、瘢痕化,视网膜贴伏良好。

3.硅油乳化严重、继发性难以控制的高眼压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眼科术后取出硅油(ICD-10:Z45.800x003)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存在控制稳定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4、非全麻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入院常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儿童可不行);(4)眼部相关检查:验光、眼压、视野、OCT扫描、眼底照相。

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附件

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附件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2011 年版)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 年)。

1.症状: 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 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 )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 )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_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_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设备:手术显微镜。

3•手术中用材料:显微手术器械、人工晶体、黏弹剂、显微缝线。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表单(2020年版)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表单(2020年版)

㹼⧫⪳փ㞄㦟⢙⌘ሴᵟ˄,&'˅
ᛓ㘵ဃ਽˖
ᙗ࡛˖ ᒤ喴˖
䰘䇺ਧ˖
տ䲒ਧ˖
տ䲒ᰕᵏ˖ ᒤ ᴸ ᰕ ࠪ䲒ᰕᵏ˖ ᒤ ᴸ ᰕ ḷ߶տ䲒ᰕ˖ཙ
ᰬ䰪
߼༽ᐛ֒
ƶ у、५ᐸ䰘䇺⯵⿽ㆋḕ˗
ƶ 䇴ՠᛓ㘵ᛵߥ˗
ƶ ᡻ᵟǃ哫䞹䇴ՠ˗
ƶ ㆮ㖢ᰕ䰤᡻ᵟ⸕ᛵ਼᜿Җ˗
ƶ ੁᛓ㘵৺ᇦ኎Ӕᖵᵟࡽǃᵟѝ઼ᵟ ਟ䘹ⲴỰḕ亩ⴞ˖
1
2. 有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或虹膜新生血管。 3.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 ) 标 准 住 院 日 为 2 天 。 (五 ) 进 入 路 径 标 准 。 1. 第 一 诊 断 必 须 符 合 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病 变 (ICD E11.301)、视 网 膜 静 脉 阻 塞 (ICD - H34.802)、 黄 斑 水 肿 (ICD -H35.804)、老年性黄斑变性 (ICD -H35.305)、玻 璃 体积 血 (ICD -H43.100)、 黄 斑 出 血 (ICD -H35.601)、 新 生血管性青光眼 (ICD-H40.501)。 2. 当患者同 时 具 有 其 他 疾 病 诊 断,但 在 住 院 期 间 不 需 要 特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 径。 (六)手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 常 规 、 尿 常 规 ; (2) 肝 肾 功 能 , 凝 血 功 能 , 感 染 性 疾 病 筛 查 ; (3)心电图、胸部 X 线检查 (全麻患者); (4) 检 查 视 力 、 矫 正 视 力 、 裂 隙 灯 检 查 、 眼 压 检 查 、 眼 底 检 查、泪道检查; (5) 眼 底 照 相 、 眼 底 血 管 造 影 黄 斑 光 学 相 干 断 层 扫 描 ;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改版)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改版)

关于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各科室:为了落实临床路径管理,抓好临床路径实施环节质量,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及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经院办公会决定成立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专家组及科室实施小组。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援副主任:张秀芳成员:石军、张海宁、崔洪宝、葛方东、韩海燕、耿静、王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张秀芳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职责:1、制订本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实施计划和相关制度;2、协调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推行与实施临床路径所需要的资源帮助;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病种;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与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5、组织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控制相关的培训工作;6、审核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专家组成员:刘援、张秀芳、石军、崔洪宝、葛方东、韩海燕、王丽专家组职责:1、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2、制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3、负责各临床路径病种执行文本的审核工作;4、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5、负责临床路径推行过程的技术培训工作;6、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的改进措施三、临床路径科室实施小组白内障组:石军、郭君玉、李宁眼底病组:张海宁、刘丹、崔洪宝准分子组:葛方东、周淑娟、刘霞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1、负责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或单病种)质量控制表;3、结合临床路径(或单病种)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或单病种)质量控制表的修订建议;4、参与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或单病种)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
临床路径
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标准
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CD-10: H33.001)
行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ICD-9-CM-3:14.74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症状:突发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遮挡、漂浮物,闪光感,视物变形等。

2.体征:可有传入性瞳孔障碍,玻璃体色素颗粒漂浮,玻璃体积血,患眼眼压可较对侧低,视网膜青灰色隆起,可见视网膜裂孔,周边部视网膜变性,陈旧性脱离在脱离区的后界可见分界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
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
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裂孔较大,裂孔边缘翻卷,合并视网膜前膜或黄斑裂孔,玻璃体浓缩,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预计采用巩膜外加压无法复位。

(四)标准住院日为≤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33.00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较大,裂孔边缘翻卷,合并视网膜前膜或黄斑裂孔,玻璃体浓缩,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预计采用巩膜外加压无法复位,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糖等检查;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三面镜检查、扫描激光眼底检查(SLO)。

3.根据病情选择眼球彩超、OCT、电生理、UBM。

(七)术前用药。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术眼术前可局部应用抗感染滴眼液。

如具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情况时,可术前应用头孢唑林静滴一次进行预防。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7天。

麻醉方式: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不能配合局部麻醉者可行气管插管麻醉;
手术方式: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ICD-9-CM-3:14.7401)
眼内植入物:惰性气体或硅油;
术中用耗品:20件眼科器械包、导光纤维、穿刺刀、8-0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