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图) 陈惠茹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并脉络膜脱离1例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并脉络膜脱离1例
林唯伊;陈辉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并脉络膜脱离1例福州市人民医院林唯伊福建省立医院陈辉脉络膜脱离常并发于视网膜脱离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
我们于1989年遇到1例浆液性脉络膜脱离并发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9岁。
诉左眼视物模糊8天...
【总页数】1页(P62-62)
【作者】林唯伊;陈辉
【作者单位】[1]福州市人民医院;[2]福建省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9.6
【相关文献】
1.曲安奈德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J], 杨华鹏;张智敏;崔瑞
2.曲安奈德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J], 王旭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患者的角膜内皮形态学参数 [J], 种泽龙;陈松
4.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J], 张凌;陈彬;乐原;陈静;肖旗彬;李林芮
5.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液中前列腺素水平的研究 [J], 丁楠楠;周莹;于津津;武志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概述

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
•
青壮年多见 ,高度近视多见
•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性治疗
一、视网膜脱离手术发展史
1%
•
青壮年多见 ,高度近视多见
• 视网膜脱离之父Jules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Gonin(儒
裂孔,二是精确定位裂孔。手术成
功率达40-50%。直至1929年荷兰
Amsterdam国际眼科会议才引起普
遍重视。近多见
•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2)电凝封孔,1930年Larssson采用表面巩膜全层 电凝到脉络膜,然后放出视网膜下液,使视网膜落回 到电凝过的脉络膜上产生瘢痕;1931年Weve采用小穿 刺电针透热凝固视网膜裂孔;
2、我国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年患病率不 同。荷兰RRD的年患病率18.2/10万(2009年)。苏格兰的RRD 的年患病率12.05/10万(《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3期)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调查发现平均 年发病率是10.39/10万(《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3期) 。目前国内仍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只有部分区域性的调查 。2009-2010年北京市RRD调查组对北京年发病率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北京市RRD发病率为7.98/10万,发病第一高峰在6069岁,第二高峰20-29岁,前者与玻璃体后脱离有关,后者与 眼球发育有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黎晓新)。上海 1996年1月-1999年12月RRD发病率调查平均为14.4/10万。
1、视网膜脱离分类1% •
网脱表解图解典型病例(dxy)

视网膜脱离表解、图解、典型病例说明:网膜图以黄斑为中心第一圈:代表锯齿缘距角膜缘约7mm第二圈:代表赤道部距角膜缘约14mm第三圈:为后极部,距角膜缘约18mm图为右眼鼻上12:30~3:40网膜剥离,裂孔在1:30,马蹄形,距角膜约14mm。
网脱有关解剖数据眼球前后径:24mm 周长:74.9mm角膜缘至锯齿缘:颞侧:8mm 鼻侧:7mm锯齿缘至赤道部:6~8mm赤道部至黄斑部:18~20mm涡静脉:上方一对在上直肌旁距赤道后5~8mm 下方一对在下直肌旁距赤道后4~6mm巩膜厚度:角膜缘至直肌止:0.6mm 直肌止端至赤道:0.5mm 肌止处:0.3mm 赤道后:1mm黄斑裂孔的巩膜外标志沈阳医学院:下斜肌后端之后方4~6mm,个体有差异,与近视程度有关。
中山眼科中心:下斜肌后端之后方4~6m,高度近视者8~10mm,后葡萄肿者10~14mm。
岸本正能:下斜肌后端之后方3~4mm,高度近视者更远些。
Stallara:下斜肌之后上方2.2mm。
西安市四医院:睫状后长动脉进入巩膜外稍下方。
视网膜脱离分类一、非裂孔性网脱1. 脉络膜肿瘤2. 妊娠中毒性网膜病变3. 原田氏病4. Coats病5. 网膜下囊虫病二、 裂孔性网脱裂孔性网脱发病原因 内因外因1.裂孔 1.钝挫伤 2.玻璃体条索牵引 2.激烈活动 3.网膜内九层与色素上皮层接着力下降近视眼与网脱的关系网脱前症候群网膜变性 玻璃体改变 裂孔 囊样变性 玻璃体脱离 圆形 格子样变性玻璃体液化马蹄形铺路石样 玻璃体萎缩 不规则形 霜样变性 玻璃体粘连锯齿缘截离劈裂几种典型网膜变性一、囊样变性二、格子样变性附:格子样变性与囊样变性不同点:一、格子样变性:常发生在颞上象限赤道部,病灶与角膜缘平行,长达1/4~1/2周?,宽1PD ,局部血管闭锁,网膜薄变,外观呈白线状,与玻璃体粘连,则形成马蹄形裂洞,尖向乳头。
二、囊样变性:多位于赤道部及黄斑部,呈囊样、蜂窝样、不突起,网膜薄变,光学切面不中断,多呈特点病因1.囊样变性是圆形,卵圆形1.生理性:多发生在锯齿缘部 2.多发生在外颗粒层,亦可发生在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2.近视性:多发生在赤道部、周边部3.出现在赤道和黄斑部3.老年性:多发生在赤道部、周边部 4.局部为蜂窝状,不隆起4.水肿性:多在黄斑部特点病因1.病灶内有格子样白线、血管1.马蹄形裂孔多在上方,故有玻璃体牵引说2.色素斑与脱色素区混杂交错存在 2.小血管硬化、缺铁说3.病灶与角膜缘平行,长达1/4周左右,宽约1PD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眼病变常对称 4.变性区与玻璃体发生粘连卵圆形裂洞,有粘连时呈有盖的圆形洞。
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27例分析

显微பைடு நூலகம்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 2 7例分析
陈 峻 张晓 山 张中敏
菏泽爱尔 眼科医院 , 山东
马 秀霞 刘元元
菏泽 24 0 700
【 摘要】 目的: 通过本 组病例 的回顾分析 , 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孔 源性视 网膜脱 离复住术后的效果。方法 : 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2 2 孔 7例 7只眼, 手术显微
医学 信 息
・
3 70 ・ 9
N .8 2 1 o0 0 1
ME IA F R A 【N DC LI O M TO N
病 例分 析
参考文献 [ ] 何积银 , 1 杨德 昌. 气管肺 泡 灌注 的临床 应用 [ ] 陕西 医学 杂 志, 支 J. 19 ,3 9 :5 9 4 2 ( ) 54—5 6 5. 占 3 . % ; 效 1例 , 2 2 , 有 效 率 达 9 . % 。 26 无 占 .% 总 78 [ ] 曾以萍.8例肺脓 肿经纤维支 气管镜灌 洗治疗效果观 察[ ] 2 5 J .中外 医 2 讨 论 . 疗 ,0 0 3 . 2 1 :3 治疗肺脓肿 的传统疗法是应用抗生素 , 虽然 能取 得一定 的效果 , 但是病 [ ] 罗慰 慈. 3 现代呼吸病 学[ . M] 北京: 民军医出版社 ,9 75 2— 3 人 19 :3 5 5 程长 , 效果差 , 在加上近些年抗 生素 的广泛 使用 , 已经使 得肺 脓肿 的病原 菌 [ A eadroe k .Fbot Bococp itevlai o ugbcse 4] lxneS sno irpi rnh soynhea t nf n asess c u ol 产生很强的耐药性 , 如果在不清楚病原菌种类 以及 耐药情况 下, 目应用抗 盲 [ ] C et1 8 8 49 J . hs,95,7:8 . 生素治疗 , 往往会带来很大 的风险 。作为一个新 的技 术和一 门新的治疗 学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导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影响到了,自己的视力健康,而且,比较严重会影响到自己的,视力甚至会出现双眼失明,大多数都是来自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影响到了,自己的视力健康,而且,比较严重会影响到自己的,视力甚至会出现双眼失明,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老年人,或是中年人常见的是男性朋友们,患上这类疾病,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孔缘外视网膜色灰。
裂孔多见于颞上象限,次为颞下。
鼻侧虽少见,但亦可发生裂孔。
锯齿缘部的裂孔多位于颞下或正下方。
裂孔亦可发生在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上。
最常见者为圆形和马蹄形裂孔,亦可为不规则裂缝状和半圆形的锯齿缘离断。
裂孔大小与数目亦因人而有不同。
治疗
寻找与封闭全部裂孔,放出视网膜下积液,巩膜缩短、层间或巩膜外填充加压,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
脱离广泛者还有时需作环扎条带。
封闭裂孔的方法有电凝、冷凝以及光凝。
视网膜裂孔在视网膜脱离尚未发生时,或手术失败但裂孔位于手术嵴上,可以试以激光凝固,将视网膜裂孔封闭,达到防治视网膜脱离的目的。
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成功率很高,但必需裂孔处没有视网膜下积液,否则光凝达不到应有的效应。
文章当中,了解到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首先是对于很多中老年朋友们要及时的预防好自己患上这种疾病的可能,保证好用眼的时间,多进行按摩眼部保健操来预防这种疾病发生。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蔡善君;张军军;严密;张明【期刊名称】《华西医学》【年(卷),期】2003(18)2【摘要】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96只眼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时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以及与手术方法、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再脱离持续时间、屈光状态的关系。
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和裂孔部位 ;配对秩和检验分析PVR分级 ;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裂孔大小、数量及再脱离持续时间与PVR的关系。
结果 :视网膜再脱离与第一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X2 =1 4 1 0 4 ,P<0 0 0 5 ) ,视网膜再脱离时 <1PD裂孔比例增多 ,而 1~ 3PD裂孔比例减少 (X2 =1 3 6 72 ,P <0 0 0 1 ,X2 =1 0 6 30 ,P <0 0 0 1 )。
第 2次手术前PVR级别较第 1次加重 (T =6 7885 ,P <0 0 0 1 )。
第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与PVR无相关性 (rsA=0 0 6 9,PA=0 6 0 5 ,rsB=0 1 37,PB=0 302 ,A :大小 ,B :数量 )。
PVR级别与再脱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s=0 4 4 6 ,P =0 0 0 0 )。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有新裂孔形成、原裂孔未封闭、遗漏裂孔、PVR形成或发展。
【总页数】2页(P205-206)【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治疗;裂孔【作者】蔡善君;张军军;严密;张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2【相关文献】1.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手术的疗效分析 [J], 秦程;孙建国;高翔;伍莹;谭宣云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及治疗探讨 [J], 杨永明;王升;许淑云3.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 [J], 岳章显;刘芳4.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加压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治疗效果分析 [J], 张招德;王雨晴;唐涵锋;李向华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再脱离的主要原因分析 [J], 周怀胜;马海智;梁婉玲;黄慧君;晏世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 格子样变性,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

-合适掌握冷冻量是关键 冷冻温度:-60°~-80°,压力750cm2,直视下 冷冻。
2.光凝 只作为术后补充治疗,或无RD的黄斑孔、赤道后裂孔。
复方血栓通胶囊
中国医师协会继续教育项目
(三)术中裂孔定位
间接检眼镜加巩膜压迫法直视下定位法,冷冻后用硬虹膜恢复器 (或金属定位杆)顶压裂孔表面之巩膜,此处巩膜出现灰白色压 迹,再用龙胆紫标记,小裂孔定裂孔中心,大马蹄孔定其后缘和 前两侧的两端,巨大裂孔多作几个标记点。脱离高的可适量放液 后再冷冻定位。
复方血栓通胶囊
中国医师协会继续教育项目
(一)症状
1. 飞蚊症 遇不明原因的玻璃体出血的患者应想到视网膜裂孔撕裂 较大血管所致,应结合眼压、超声波等检查。
2. 闪光感 变性玻璃体与视网膜形成粘连,眼球运动时玻璃体振荡 激惹视网膜引起闪光感。应注意某一方向发生闪光感,不少病例 几天或数月后发生RD。应散瞳查眼底。
裂孔的形态、大小、部位,视网膜周围纤维增生,视网膜前膜,视网膜 下机化,固定皱褶大小和部位。必须双眼充分散瞳,用间接检眼镜结合 巩膜压迫法必要时结合三面镜,彻底详查整个眼底。 眼压 <1象限的RD眼压多正常。72.5%发生低眼压,RD发生1~2周 后眼压下降到最低水平,2周后稳定在此水平,长期RD可继发青光眼, 呈高眼压状态。RD范围越广,闪光强阳性,其低眼压发生率越高。 ERG b波下降。
开放宽大漏斗D1,窄漏斗(入口≤45°为D2,闭合漏斗为D3
复方血栓通胶囊
中国医师协会继续教育项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一、RD的原因 二、RD的临床症状与检查 三、RD的鉴别诊断 四、视网膜脱离手术 五、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 六、预防性治疗 七、手术并发症
视网膜脱离PPT课件

-
14
7、眼底表现
脱离区的视网膜呈灰色或青灰色隆起, 不透明,表现呈波浪起伏,其上有暗红 色的视网膜血管。当眼球运动时微现震 颤。仔细检查眼底可发现视网膜裂孔, 孔缘一般易于辨识,因孔内外颜色呈鲜 明对比,孔内色红,孔缘外视网膜色灰。 裂孔多见于颞上象限,次为颞下。鼻侧 虽少见,但亦可发生裂孔。裂孔亦可发 生在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上。黄 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 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
-
19
总的来说,脱离范围越小,裂孔数越少,裂孔 面积越小,玻璃体膜形成越轻者,手术成功率 亦越大,反之则成功率小。术前未找到裂孔者、 玻璃体与视网膜广泛粘连未能给以解除者、老 年患者,成功率低。高度近视眼、无晶体眼及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者,成功机会更少。
★ 切勿延误治疗最佳时间★
-
20
术前体位指导 病人卧床休息,除必要检查
视网膜脱离
-
1
主要内容
视网膜脱离的定义 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分类 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
-
2
学习目标
了解视网膜脱离的概念及病因、分类 重点掌握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及围手术
期护理
-
3
视网膜脱离定义
视网膜是眼球壁最内侧的一层对光敏 感、精细的膜样结构,由视网膜色素上皮 层和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组成,是形成各种 视功能的基础。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 感觉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是二者易于分 离的解剖学基础。临床上,把视网膜色素 上皮层与神经细胞层的分离称为视网膜脱 离。
外避免活动,特别是眼球活动,必要时包封双 眼,根据裂洞位置采取不同的体位,原则是使 视网膜裂孔处于最低位,利于视网膜下积液的 排除和吸收,防止脱离范围扩大。如裂孔位于 上方者取头低仰卧位,位于颞侧者取患侧卧位, 位于下方者取头高半卧位,鼻侧者取健侧卧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斑裂孔——白孔
视网膜脱离发生机制
哪些情况下有裂孔不发生RD? 是否永远不发生RD?还是暂时的? 裂孔的存在会促使那些病理改变,引发RD 的因素 RD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视网膜脱离发生机制
视网膜变性 玻璃体变性 眼外肌的牵拉作用 诱因:外伤、缩瞳药 玻璃体、视网膜变性、裂孔同时存在,相 互作用是视网膜脱离发病机制
渗出性视网膜RD--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渗出性视网膜RD--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渗出性视网膜RD--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渗出性视网膜RD--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先天性R血管异常--Coats
特别需要与儿童RD鉴别 本病:属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眼底病 眼底表现:血管扩张、血管瘤、血管吻合 深层渗出、R出血 RD 晚期: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中浆病史、及长期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 眼底后极部数个散在灰白色病灶 泡状视网膜脱离、随体位移动 FFA:后极部脉络膜病灶荧光素渗漏 停用激素、视网膜脱离明显好转
FA、FFA
大泡性视网膜脱离
大泡性视网膜脱离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色素膜炎:双眼、反复发作、明显前后节炎症、 渗出性RD:下方、球形、无裂孔 眼内占位病变:R血管瘤 脉络膜血管瘤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先天性R血管异常:Coats、ROP 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并发全身病渗出性RD:肾病所致 妊娠高血压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渗出性视网膜RD--Coats
先天性R血管异常-家渗
属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 晚期:增生性、牵拉性RD 与RRD-PVR鉴别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双眼发病 眼底:血管分支多而集中于颞侧、周边血 管扩张、丰富、吻合、新生血管、增生、 牵拉RD
视网膜劈裂
眼底图
OCT
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属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双眼发病 存在周边部环形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下液随体位移动 不因病程延长发生PVR 眼内压正常 眼底图、B超 超声显示:脉络膜巩膜增厚,可达2mm厚
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大泡性视网膜脱离
渗出性视网膜RD—家渗
渗出性视网膜RD—家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一 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RD:属渗出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特殊类型RD
黄斑裂孔RD 巨大裂孔RD 脉脱型RD 锯齿缘断离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RD 人工晶体、无晶体眼RD 马凡氏综合征RD 牵牛花综合征RD 视网膜劈裂合并RD 视盘小凹合并RD 合并PVR视网膜脱离 SCHWARTZ
特殊类型RD--黄斑裂孔RD
特殊类型RD--牵牛花综合征RD
特殊类型RD--牵牛花综合征RD
特殊类型RD--牵牛花综合征RD
特殊类型RD--视盘小凹合并RD
特殊类型RD--视盘小凹合并RD
特殊类型RD--合并PVR视网膜脱离
特殊类型RD--合并PVR视网膜脱离
GRT
脉脱型RD
葡萄膜炎:睫状 充血、眼痛、房 水闪光、瞳孔粘 连,玻璃体混浊、 膜增生。需与原 发性葡萄膜炎鉴 别 低眼压:眼压 〈3.92mmHg、 眼球变软影响眼 底检查,前房、 虹膜、晶状体变 化
眼底图:RD、CSR
视网膜脱离与中浆
中 浆
视网膜脱离
中浆OCT
视网膜劈裂
属视网膜内层间分离,内层菲薄(较RD) 劈裂形态:球形、表面光滑有张力(RD波 形有活动性) 透过内孔为外壁覆盖色(RD则为红色脉络 膜) 劈裂后缘可见视网膜下色素性分界线 具年龄特点:老年、先天性(儿童、男性、 家族史、黄斑劈裂) 眼底图、OCT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炎性(K-H)
90%脑膜刺激症状、脑部检查异常 双眼发病-弥漫性渗出性葡萄膜炎、视力急剧下降 伴有白发、脱发、皮肤白斑 伴有眼前节炎症:睫状充血、灰白羊脂样KP、虹 膜结节 眼底;视盘、血管、脉络膜均呈充血、水肿状后 极部R放射状皱折及反光 RD:下方、球形脱离,经激素治疗RD复位
黄斑裂孔 巨大裂孔 锯齿缘断离
查找裂孔的依据
RD早期先兆:闪光、黑幕遮挡的部位 裂孔分布规律:颞上、下,鼻上、下 RD形态与裂孔位置关系 视网膜变性区 玻璃体与视网膜关系:粘连牵拉部位 年龄特点:年轻者-赤道前萎缩孔、巨大孔 老年性-赤道后马蹄孔、黄斑孔
裂孔位置与RD形态关系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渗出性视网膜RD--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眼底表现:呈黑色覃状、头大、颈窄、基底宽, 肿瘤渗出致RD 合并RD时,黑色素瘤常被掩盖,需与RD鉴别, 误、漏诊率为10% FFA:早期脉络膜被遮挡呈低荧光,后期为班驳 荧光、肿瘤内血管荧光,及表面R毛细血管扩张 形成双循环现象。 B超:呈球形、覃形,肿瘤后部呈挖空现象,基 底见脉络膜凹,形成声影。 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必要性:透见性强,可视范 围大
RD早期:裂孔发生在RD区 RD范围扩大后裂孔相关部位: 鼻、颞侧RD:裂孔位于RD上方 ¾眼底RD:裂孔位于高位 下2/3RD:裂孔在RD上界、或下6点位 全RD:各部位裂孔均可见 陈旧RD:下方孔多见,小孔多见
影响裂孔查找因素
眼前节条件差:小眼球、小角膜、瞳孔小、晶体 脱位、无晶体眼、晶体混浊 脉脱型RD:瞳小、低眼压、视网膜皱折 玻璃体混浊:出血、炎症 白孔:脉缺RD、高度近视 视网膜高度脱离遮挡 陈旧视网膜脱离:PVR 术后未复位,眼底结构紊乱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历史回顾
1851年von Helmholtz 直接检眼镜 1852年Ruete 单眼间接检眼镜 1853年Coccius 首次发现R裂孔 Von Arlt等报告RD的临床表现 1861年Giraud-Teulon 双眼间接检眼镜 1870年weeker 裂孔是RD主要原因 1882年Leber 玻璃体牵拉与裂孔关系 1911年Gullstrand 裂隙灯+前置镜、接触镜 1919年Gonin 封闭裂孔是RD手术关键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瘤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瘤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特点:位于后极部、视网膜下、呈橘红色 伴广泛渗出RD较难辨认 FFA:早期高荧光、多发渗漏融合,晚期呈 多湖状高荧光区 B超:显示占位病变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未经手术PVR相关因素
病程长,延误治疗具有发生PVR倾向 色素上皮暴露范围大 合并脉络膜脱离 合并玻璃体出血 无晶状体是PVR的危险因素
术后PVR—失败的视网膜或玻璃体 手术
术后裂孔未闭促使PVR发展 与手术引起血-眼屏障破坏有关 术后玻璃体残留促使PVR发展 APVR 80%为术后并发症
RD诊断
症状:闪光感、黑幕遮挡、视力下降 眼底表现:RD、视网膜裂孔 视野:蓝视野缩小 低眼压
鉴别诊断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劈裂 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症 大泡性视网膜脱离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色素膜炎:与脉脱型RD鉴别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都存在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 CSR限局性,盘状 RD弥漫性,缺乏反光晕 误诊因素:早期RD浅脱离、同样的症状 瞳孔小眼底检查不充分 缺乏RD认识、及眼底检查技术
脉脱性RD
RD、裂孔;RD浅、 呈小碎褶,RD随脉 脱变化。裂孔不易见、 各种裂孔均可见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形态、范围各异
易发生PVR,较一 般RD发生率高、迅 速、严重,玻璃体浓 缩、膜形成,广泛R 周围增生,形成固定 皱褶
脉脱性RD
脉络膜缺损RD
严重PVR
PVR概念:是指孔源性视网膜脱 离眼内细胞沿着视网膜内外表面及玻 璃体内发生广泛细胞增生。增生性视 网膜病变实际上是组织损伤修复的结 果,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并发症 之一,也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炎性(K-H)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炎性(K-H)
渗出性视网膜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瘤
有遗传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可伴有全身性病变:尤其神经系统、其它 器官 R血管瘤多位于周边部 有扩张迂曲供养血管 血管壁渗出形成RD,但常伴有黄白色硬渗
裂孔形成的相关因素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格子样、囊样、非压 迫白变性、蜗牛迹变性 玻璃体牵拉:液化、纤维化、PVD、急慢 性过程致不同部位不同裂孔 眼外肌运动作用 眼球顿挫伤 缩瞳药的作用
裂孔分类
性质:萎缩孔、牵拉孔 部位:后极孔、周边孔、睫壮上皮孔 大小:巨大裂孔、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