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异同比较

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异同比较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医疗体系,二者在治疗方法上有着显著的异同。
中医倡导整体观念和平衡的理念,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的查明和局部治疗。
本文将从疾病观念、诊断方法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探讨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的异同。
一、疾病观念中医以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内外因素导致的失衡状态,需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之下,西医更注重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认为疾病是由病原体感染或异常细胞增殖等引起的。
因此,治疗方法上,中医着重调整身体整体状态,而西医更倾向于局部治疗。
二、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大诊察方法,通过观察舌苔、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西医则借助现代医疗设备,如CT、MRI等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结合病历询问和体检来做出诊断。
中医强调对患者整体的观察和感知,西医则更侧重于实验室结果和客观数据的分析。
三、治疗原理中医治疗原理基于整体平衡的理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通过给予草药或草药配方来调节体内的阴阳气血,恢复平衡。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调节身体运行,以促进自体痊愈。
而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放射治疗等。
西医药物治疗依靠研制的化学制剂和疫苗,旨在抑制病原体或调节人体机能。
手术则通过切除或修复受损组织来做到治愈或缓解疾病。
放射治疗则利用放射线的能量破坏异常细胞。
四、效果评估中医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整体改善情况。
中医通常采用症状综合评分表和体检等方式来评估治疗效果。
而西医治疗方法强调证据医学,重视客观指标和临床试验结果。
西医常通过临床试验和大规模研究评估治疗效果,并定量衡量指标如生存期等。
结论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在疾病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理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强调整体性和平衡,以预防疾病为主,而西医注重诊断和治疗,以治愈疾病为主。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情况选择。
一、中医的优点中医注重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器官、组织、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治疗疾病时应该考虑整个人的情况,而不是单纯地治疗某一个器官或症状。
中医强调身心平衡,认为身体的不适和疾病往往是由于身心失衡引起的。
因此,除了治疗身体的症状外,还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来调整身心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健康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的缺点中医缺乏严密的科学证据支持,其理论与西医的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的诊断方法相对来说不够科学,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医疗过程。
在紧急情况下,中医对于急救、手术和特殊设备的运用不够完善。
三、西医的优点西医依靠科学的方法,通过病因学、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研究,获得了深刻的病理学知识,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西医技术发达,能够进行复杂的手术治疗和使用高端的医疗设备,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和抢救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西医的缺点西医注重治疗疾病,而忽略了预防。
在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的情况下,西医无法满足某些患者治疗需求。
西医对药物的使用较为依赖,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等问题,长期使用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五、中西医结合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在实践中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逐渐受到关注,许多医院已经将中医和西医纳入诊疗体系,并开展相应的诊疗工作。
总之,中医和西医都有优缺点,应该根据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疗体系。
同时,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也是一种有效的诊疗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医学的优点,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医学传统,它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并且在某些领域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医学体系的互补性。
一、区别1. 理论基础: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运行是基于生命能量(气)的。
而西医学则建立在解剖、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强调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科学证据。
2. 诊断方法: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整体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脉搏等表现来判断疾病病因。
而西医学则主要依靠现代医学技术,如X光、CT扫描、血液检测等来辅助诊断。
3. 治疗原理:中医学追求平衡人体的阴阳,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调理身体。
西医学则注重通过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来直接治疗疾病。
二、联系1. 共同目标:尽管中医学和西医学存在着差异,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保护人的健康和治愈疾病。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都致力于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
2. 互补性:中医学和西医学在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
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常常会出现西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中医学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选择。
同时,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可以为西医学带来启示,引导西医学朝着个体化治疗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综上所述,中医学和西医学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理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然而,这两种医学体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学和西医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体化的医疗护理。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尊重两种医学传统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西医则相对年轻,形成于近几百年。
本文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
一、理论基础和认知观念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阴阳、五行、经络理论为主,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关注身心的和谐平衡。
而西医则是基于现代自然科学,强调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独立体系的知识。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西医则更偏向于病因学和病理学,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即医生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
而西医则主要依靠现代医学设备和检查手段,如血液检验、X光、CT、MRI等,以获取更精确的诊断结果。
三、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多种方式,旨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养护身心健康。
而西医则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和物理疗法等,力求通过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来治疗疾病。
四、疾病观念和病症处理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念,重视预防与调节,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因素有关。
在对待病症时,中医常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则更倾向于注重症状和病因的解剖和病理学解释,并通过药物和手术进行干预。
五、科学性与证明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多是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而成,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和证明。
而西医则以科学方法为基础,通过大量实验和严谨的研究来验证和证明其理论与方法。
六、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华人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影响。
西医则是欧洲现代医学的产物,成为国际上医疗体系的主流。
在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方面,中西医有着显著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重视身心的平衡和调理;而西医则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病理学和病因学,通过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理念,西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症状的治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
一、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等,强调人体的整体功能协调和阴阳平衡。
西医的理论基础则是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注重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西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
二、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病情。
西医的诊断方法则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通过科学仪器和技术获取客观数据。
中医的诊断方法较为主观,西医的诊断方法更为客观准确。
三、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津液来实现治疗目的。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以药物和手术为主。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西医注重症状治疗。
四、疗效与副作用中医治疗疾病较为缓慢,但疗效较为持久,且对慢性病有良好的效果。
西医治疗疾病速度快,但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急性疾病和慢性病方面各有优劣。
五、适应范围中医适用于调理体质、治疗慢性病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适用于急性病症的治疗,尤其在创伤、外科手术等方面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各有其独特优势,应根据病情特点和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医疗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更有利于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医学进步,拓宽治疗思路,提高医疗水平。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一、引言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理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以增进对两种医学体系的了解。
二、理论的区别与联系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平衡与和谐。
中医强调的最核心的概念是"治未病",即提倡预防保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基于生物医学模型,强调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西医通过研究病因和病理变化,倾向于将疾病视为一种独立的异常状态,并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3. 区别与联系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两种医学体系都致力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中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可以相互借鉴。
三、诊断的区别与联系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分析。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
西医侧重于病因的找寻,通过科学的手段,如血液检测、X光、CT扫描等来明确疾病的诊断。
3. 区别与联系中医和西医在诊断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在某些病症的诊断上,中西医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治疗的区别与联系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
中医强调整体性治疗,通过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手术、放疗等方法进行。
西医注重疾病的治愈,通过药物和现代医学技术来直接干预疾病的发展。
3. 区别与联系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可以相互借鉴。
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中医的中药和西医的药物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的比较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最为广泛应用的医学体系。
尽管两者都旨在治疗疾病,但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理念上的差异。
一、疾病观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疾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利用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干预和修复身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望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闻病人的气息,问病人的症状,切病人的脉搏等。
西医则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影像学和现代医学仪器设备等来诊断疾病。
这些检查方法对于病情的分析和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三、治疗方法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来调理和治疗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是“以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的整体平衡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而西医则主要采用药物疗法、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来治疗疾病。
西医治疗方法更加局部化和针对性强,注重针对具体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和治疗。
四、治疗效果评估中医治疗强调病人的整体感受和自我调节能力。
重视通过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西医则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估治疗效果。
西医注重证据和科学性,注重疾病的客观检测和量化指标。
综上所述,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医注重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自我调节,强调预防和整体调理;而西医则主张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和治疗,注重药物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两者的治疗方法各有优劣,对于不同类型和病情的患者可选择适合的医学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期在治疗疾病时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人类历史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医与西医作为医学领域的两大流派,代表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和西医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差异。
一、理论差异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
中医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密切,通过调节阴阳和平衡五脏六腑来治疗疾病。
中医还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
西医学源于欧洲,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以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为基础。
西医强调疾病的病理和生理机制,通过病因、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依靠药物、手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来治疗疾病。
二、诊断差异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掌握症状,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来获取相关信息,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的诊断更侧重于整体观察和辩证施治。
西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医学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分析。
例如,常见的西医诊断方法包括X光、CT、MRI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实验室检验。
西医的诊断更侧重于科学化的实验室结果和影像学表现。
三、治疗差异中医治疗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中药通过植物和动物药材制成中药汤剂来治疗疾病,推拿通过手法和按摩来促进经络的畅通。
中医治疗更侧重于调整整体机能和增强免疫力。
西医治疗则注重通过药物和手术等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等。
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使用药物来改善病情,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或修复损伤组织,放疗化疗通过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之现状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
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
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
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
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友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
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
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
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
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二、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A、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
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
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
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
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 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
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
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方向错了,越走只会离目标越远!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西医有无必要结合?又该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必须在经过深入的论证之后再作出决定。
如果抱着“大跃进”式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改革中医,那么,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会被某些人“革”掉“性命”! 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所带来的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
孰是非孰,难有定论。
其实,两者都忽略了问题的关键:即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行医多年之后,才开始学习西医的。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们有关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在此前提下,适当地了解一些西医的知识,对其提高临床疗效或许有所帮助。
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
否则,将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弊!B、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说起喝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
特别是一些老 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听患者诸如的此类议论: “饭都不想吃,谁还想吃中药?” “病了以后连动也不想动,哪还有精力去煎中药?” “就是把药送到嘴边我还懒得喝呢!谁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煎中药?” “在学校住读,没有地方煎中药。
” “要去外地出差,停药一段时间会不会影响疗效?” “长期煎中药,药味家里人都闻腻了,楼上的邻居也有意见!” “煎药的时候,水都溢了出来,药汁煎干了,怎么办?” “没有瓦颧,能否用别的东西煎中药?煎多长时间?给多少水?” “什么是文火、武火?什么药要先煎、后下、另炖、烊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
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
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
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虽然有些中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推出了许多精致的中成药制剂,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黄胶襄等等,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市场十分需要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企业推出的中成药却又滞销,这种现象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感困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成药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
毕竟,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
当中药剂型未能配套开发时,其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比如:某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予以治疗,虽然,香砂六君丸有成药,但山楂、神曲、莱菔子却得另煎,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让患者服用煎剂!在许多类似的情况下,中成药因不能完全对症而被放弃使用。
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方法很简单:除了要将“方剂学”中的大部分方剂和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之外,还应该将“中药学”中的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独立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这样,医生就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在成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干脆用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重新组方。
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将以暂新的面貌迎来新的辉煌!C、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
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
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
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
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
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
从一名所谓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其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
“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的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
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呢?首先,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和《伤寒论》的学习。
同时,对于许多重复的内容应该予以精简。
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
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的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存在着过多的重复。
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的辩证要点的于“苔黄、小便黄”,在此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即可辩证为“肝胆湿热”,就可以“龙胆泻肝汤”或“柴胡茵陈汤”治之。
这种“方、药相应”的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变之妙!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是“千个郎中千个方”!那么,在诸多的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呢?常规的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此方面,《伤寒论》可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
某医根据《伤寒论》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条文,处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因此,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的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初学医时,本人认为推拿乃小术而不屑习之。
考试前夜,请某同学将其所学之各种手法演示一遍,结果,考试成绩竟然胜之。
本人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对于推拿则完全是一窍不通;而该同学则是某教授之入室弟子,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
由此可见,中医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中医现在的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
对于所有科目的教学,几乎都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
即使是毕业实习,也不过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
如此这般又怎培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我们按照下面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绝然不同: 在讲解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时,抛开重复而空洞乏味的理论,针对不同的症型,多讲解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案,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讲解中药时,同步放映该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