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主义美学

合集下载

克罗奇相关美学

克罗奇相关美学

克罗奇(Benedetto Croce)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历史主义。

直觉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人们通过直觉对事物进行把握的一种方式。

在克罗奇看来,直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能够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局限,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直觉活动,它能够让人们在直觉中把握到事物的美的本质。

表现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克罗奇看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因此,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历史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第三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历史现象,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克罗奇看来,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
更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此,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历史现象。

综上所述,克罗奇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20世纪初表现主义美学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20世纪初表现主义美学
一个意象或幻影; 而喜欢艺术的人则把他的目光凝聚在艺术家所指示的那 一点上, 从他打开的裂口朝里看, 并在他自己身上再现这个意象。” 克罗 齐认为, 他的这一段话已为艺术下了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定义, 而且概括了艺 术的生产和艺术的欣赏两个过程。 直觉是什么, 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什么直觉可以涵盖艺术创作的过程?
克罗齐在《美学纲要》中提出了5个否定
• 1.艺术不是物理事实,自然美不存在 • 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批判审美的快感主义 • 3.艺术不是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而艺术作为直觉是一
种认识活动。 • 4.艺术不是概念活动或者逻辑活动。 • 5.艺术不可分类
克罗齐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 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历史上将艺术不同程度地混 同于哲学、历史、道德的种种观点, 然后, 经过条分缕析, 归纳演绎, 把人们 视为十分错综复杂的艺术创作活动, 概括为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公式: 艺术即直觉, 直觉即表现。 • 他说: “ 我愿意立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 艺术是幻象或直觉。艺术家造了
•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 首先通过直觉,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 人的心灵所具 有的一种能力, 与感受、知觉、联想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来界定直觉的特征。他在 该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 “ 知识有两种形式: 不是直觉的, 就是逻辑的; 不是 想象得来, 就是从理智得来的; 不是关于个别的, 就是关于普遍的;不是关于诸个别 事物的, 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 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 就是概念。
20世纪初表现主义美学
贝奈戴托·克罗齐
1866——1952
意大表现主义美学代表人物,1920——1921曾任意大利 教育部部长,墨索里尼上台后被撤职。
科林伍德美学观点深受克罗齐影响,克罗齐美学 观点深受桑克斯蒂的影响。

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10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他的观点之中,直觉是一种基础的心理活动,特点在于经验的直接性、原始性,整个活动过程是纯粹的、简单的,原则上并无主、客观上的区别,且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都是直觉与不同表达形式的综合体,具有一股强大的心灵力量。

由此可见,克罗齐眼中的表现主义美学是以古典主义美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历经了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洗礼,并在彻底改变了形态之后才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应当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信条之一。

真正提出“艺术即表现、表现即情感”这一美学观点的思想家是科林伍德(美国、1889-1943),他始终认为艺术创作服务于个人情感的表达,需要创造一些想象性经验或是进行一些想象性活动。

由此可见,科林伍德与克罗齐的相似之处就在于看重艺术的主体性、情感表达的主观性。

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艺术美学思想掀起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思潮,重视人的主观想象、心灵体验,与进化论及末日论等当时非理想主义共同作用于现代艺术。

追溯表现主义的起源,可知与造型艺术之间关系密切,而表现主义音乐的发展则受当时视觉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的变化影响极大。

在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艺术美学思想越发成熟之后,艺术创作的理论指导得以丰富,而真正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的则是另一位艺术史学家即威廉·沃林格尔(德国、1881-1965)。

沃林格尔的代表作为艺术史专著《抽象与移情》《哥特形式论》,这两部专著在面世之后便得到了一众艺术史学家的高度关注,许多德国表现艺术主义艺术团队都以之为创作的思想指导,其影响力远至国外,以一己之力轰动了整个欧洲,助力了表现主义运动。

详细分析专著《抽象与移情》,其中可见里普斯(德国、1851-1914)的移情理论、里格尔(维也纳、1858-1905)的形式意志思想,顾名思义,“抽象”点明了这一艺术流派的表达形式,而“移情”则代表着艺术创作应当融入情感。

情感内涵及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表现主义艺术兼具了清冷、疏离的静态美,以及激动、喧闹的动态美,由此可见,表现主义美学并非浪漫主义美学的补充,而是一种新的思潮。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这个系统有一大关键:直觉的来源问题!
直觉的来源问题
直觉——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 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 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活动,叫做直觉。
但是,“事物的形象”这个概念已经肯定了物质世 界的存在。但是,克罗齐抛弃了康德的二元论,把 康德的“物自体”也抛弃了,这就是说,他否定了 “物质”的存在。所以克罗齐的词汇里,“物质” 只有“材料”一个意义,而这个“材料”在克罗齐 的“一元论”里并不来自物质世界,因为物质世界 根本不存在,而是来自精神世界或心灵活动所产生 的“情感”。由此可知,直觉的来源还在心灵活动 本身,直觉的来源是“情感”。
依照“直觉即表现”的原理,克罗齐认为艺术同样 是一种直觉,因而也是内在情感的表现。他认为, 艺术作为表现与直觉作为表现,区别只是在量上, 而不是在性质上。“有些人本领较大,用力较勤, 能把心灵中复杂状态尽量表现出来,这些人通常叫 做艺术家。有些很复杂而艰巨的表现品不是寻常人 所能成就的,这些就叫做艺术品”。
4
二、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克罗齐的基本美学观点:1、直觉就是抒情的表 现2、直觉即艺术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含创 造与欣赏的统一4、直觉即表现的定义还包含着 美即成功的表现一个等式5、直觉即表现的定义 还肯定了语言就是艺术,而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克罗齐提出了五个著名的否定结论:1、艺术不 是物理事实 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3、艺术不是 道德活动 4、艺术不是概念活动或逻辑活动 5、 艺术不可分类。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一、引言
表现主义美学是在西方现代美学思潮中出现较早 (20世纪初)、影响较大的美学流派 创始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美学家科林伍德 又称“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说”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表现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美学特征、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探析

表现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美学特征、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探析
表现主义 钢琴 音乐风格 的美 学特征 、 创作 手法及演奏技 巧探 析
文 /易佳 欣
摘要 : 表 现主义音乐起源于 二十世纪的德 国 , 不同于 以前音乐 流派的传统 审美 , 音乐变得尖锐 、 不协 和 , 不再美好、 和 谐。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的勋伯格建立的 1 2音体系, 深深影响了他 的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及后世的作 曲家们 。
本文从表现主义 音乐流派产生的根源说起 , 分析它的美学特征、 创作手法 , 并对其演奏技巧表明了 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 表现主义 美学特征 创作手法 演奏技巧
曲中, 还 可 以上 下 移动 一 个 音程 。这 样 可 以让 作 曲 家充 分 发 挥 创作性 , 也 让 了无 调性 音 乐作 品 还是 有 结构 统 一性 。 勋 伯 格 的 十 二 音 序 列 影 响 了 同 时期 很 多作 曲 家 的创 作 。 受 其 影响 最 深 的应 该 要 属 他 的 学 生 阿 尔 本 ・ 贝尔格 和 安 东 ・ 韦 伯恩 , 他 们 都 继 承 发展 了勋 伯 格 的 1 2音作 曲技 法 并 发展 出 了 自 己的 音 乐风 格 。 贝尔格 创 作 的单 乐章 奏鸣 曲 ( 作 品 1号) , 整 首 乐曲频繁使用 叠置 的四度和 弦和 增三和弦 ,引用半音阶 声 部 进行 , 以及 不 解 决 的 和 弦 外 音 , 调性 概 念 大 大模 糊 。 贝 尔格 还 结 合 了十 二 音 创 作 技 法和 晚期 浪 漫 主 义 中 的 情 感 表 现 , 让 人们 看 到 这种 抽 象 的音 乐也 有 丰 富 的音 乐情 感 和 感 染力 。 韦伯 恩的作 品 中音 乐的长 线条的流畅的旋律很 少 ,大多 是 宽 音程 的跳 进 。音 乐好 像 被 分 成 了一 段 一 段 的 , 只有 若 隐 若 现 的 零 星 的 乐 音 。其 实 , 韦 伯 恩 是省 略 了装 饰 性 的和 必 要 的 细 部, 把 音 乐 最 大 限度 地 简化 了, 织体 很 节俭 , 曲 式结 构 也 很 短 J 、 。 他 将 十 二 音 序 列 由 勋伯 格 时期 仅 仅 是 音 高 上 的 序 列 上 升 到 了节 奏 上 的序 列 , 为 序 列 音 乐的 完 善 发展 奠 定 了基础 。 表 现 主 义 时期 的音 乐作 品 , 不 管 是在 演 奏 技 巧 还 是 风 格 上都 有 了 自己个 性 的 发挥 。多 变不 规 范 的 节奏 , 不 协 和 的和 弦 , 耐 人 琢 磨 。 这 个 时期 的作 品 , 更 多 的是 作 曲 家 的 随 意 性 、 想 象 性 。节奏 的随意性 , 节拍的 多变性 , 和弦 的不协和 , 都让 演奏者 有 了一个 可 以 自 己发挥 的 空 间 , 通 过 自己的 想 象去 尽 情 描 绘 。 虽然演奏者有 了自己发挥 的空间 ,但 是有 一些演奏要素 却 是 要 遵 循作 者 原 意 的 。作 曲 家在 乐 曲开 头 写 下 的 速 度 记 号 肯 定 是 经 过 多次 斟 酌 而确 定 的 , 是 最能 表 达 他 的 意 图、 塑 造 音 乐情感的速度 。所以演奏者要理解速度记号的含 义, 严格按照 速 度 记 号 去 演 奏 。表 现 主 义钢 琴 音 乐作 品 中 , 有 些 作 品 会 故 意 打 乱 强拍 位 置 , 将重 音移位 , 打破 常规 强弱规律 , 使 音 乐鲜 活 起 来 ,演 奏 时要 注 意 强拍 记 号 , 而 不 是 按 传 统 强 弱 规 律 去 弹 奏。表 现主义钢 琴音 乐作 品的旋律线条 不明显也不连续 , 经常 会 交 替 出现 在 左 右 手上 。我 们 演 奏 时 , 要 特别 留意初 的德 国 , 处 于 一 个 苦 闷 的 时代 。这 时候 生 活在 西 方 的人 们 , 正 经历 着许 多苦 难 , 人 们 不安 、 迷茫、 情绪扭 曲 , 对 生 活 失 去信 心 , 日子 过 得 如 行 尸 走 肉般 。战 争和 暴 力在 消磨 这 人 们 的 人性 , 人 们 的价 值 观 都 被 战 火摧 毁 了。人 们 看 不 到 对 未 来 的希 望 , 看 到 的 只 是 到 处都 是 扭 曲 的 灵 魂 和 冷 漠 的 面 孔 , 人 类 陷入 精 神 危 机 和 反 复 的 痛 苦 中 不得 解 脱 。 这 就 是 表 现 主

第七章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选讲)

第七章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选讲)

2、悲观主义的伦理学
(1)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①生命意志:体现为难以满足的 欲望
②痛苦与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 要素;
③生育行为延续了人生的痛苦。
(2)解脱之道
①真正富有智慧的人不学的沉思、艺术和审美、 道德的途径暂时摆脱意志,可人们 不能永远处于无为的静观状态中。
于康德所说的先验形式。
(3)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①表象是意志的体现; ②各人的意志有特殊性:形成各具特
色的身体; ③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
(4)意志客体化的等级 ①意志(自在之物)——理念(直接
的客体化)——事物(间接的客体化) ②无机物(盲目的自然力,如重,如
不可透入性,固体性,液体性,弹性, 电气,磁力,化学属性和各种物性。都 是意志的直接表出,无异于人的动作 ); 动植物(生命和繁殖);人(观念)
③禁欲的道路 “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 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 “此外禁欲主义还表现于自愿的, 故意造成的贫苦”
④佛教是最高的宗教。
(二)美学观点
1、审美直观
①审美直观的含义 一种摒弃理性、忘却意志(欲望)的 自失状态 “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就是说 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 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 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 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 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与直观分开了,而 是两者合一了 ”
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 平和、静穆,“外观”
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 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
造型艺术的基础。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
称美的外观的无数的幻觉”。
②日神艺术:
日神
造型艺术、史诗
(2)酒神精神
①酒神崇拜、酒神秘仪、酒神节庆: 酒神的经历(被肢解):个体化的 痛苦 秘仪:生殖的崇拜、性的放纵、与 神合一的象征仪式;人们忘却了自我。 表明了人摆脱个体化束缚,打破外 观的幻觉,回归自然之母的怀抱的强烈冲 动。 自弃与回归;痛苦与狂喜;个体化 的崩溃与回归神秘本源

中西美学思想史2

中西美学思想史2

第一编中西美学发展史教学目标了解中西美学思想发展概况,掌握中西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教学重难点本质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重难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难点)课时:(2*2)内容安排:第一讲西方美学发展史第二讲中国美学发展史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二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难点)具体讲稿:第一讲西方美学发展史我们知道,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西方,西方美学比中国美学有更为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有更为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因此,梳理美学的历史,首先就得简要回顾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

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一西方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本质论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一)本质论美学(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1、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

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

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A、毕达哥拉斯: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和谐(黄金分割率)。

故事:毕达哥拉斯在路过一个铁匠铺时,被铁锤击砧的声音的和谐所吸引,经过仔细观察揣摩,他发现了声音的不同源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即音的长短与铁锤的重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他把这一思考放到琴弦做实验,又发现:琴弦越长,声音就越悠扬;震动的速度越快,声音就越高亢。

于是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数量关系。

亦即音程学原理的雏形。

具体内容:他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在美学思想上,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主义美学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美学流派无疑是由克罗齐开创的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美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西方第一个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美学流派,因此,我们首先介绍表现主义两大代表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美学。

表现主义美学乃是对盛行西方达两千年之久的模仿论美学的第一次系统的反动,它将艺术的重心由模仿现实转向了表现内心。

在某种意义上是浪漫主义倾向在美学中的表现。

总体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美学,与同时代的艺术思潮实际上并不同步,因为当时的艺术思潮已经演变成反浪漫主义的。

艺术本身的发展与美学对它的解释往往并不是一致的。

表现主义似乎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第一节克罗齐的美学一、克罗齐简介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意大利二十世纪初最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

其哲学属于20世纪初流行的新黑格尔主义流派,为该派在意大利最大的代表。

最重要的著作为四卷本的《精神哲学》,包括《美学》(1902)、《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历史学》(1914)。

主要美学著作除《美学》(包括《美学原理》、《美学的历史》两部分)之外,还有《美学纲要》(1912),《诗论》(1936)等,大多已有中译本。

克罗齐美学在当代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极显赫的地位。

美国美学家比尔兹利(M.Beardsley)说:“美学讨论可以说是由克罗齐这位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所开创的。

他半个世纪来坚持不懈地从事于美学和批评(以及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给每一个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吉尔伯特和库恩说::“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时期和此后至少二十五年中,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的理论,在美学界居统治地位。

”21比尔兹利:《美学:从古希腊到现代》阿拉巴马大学,1975年,第318-319页。

2页。

722年,第1987,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美学史》吉尔伯特和库恩:二.美学在克罗齐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系统上面的.继承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克罗齐把精神世界(心灵活动)和客观现实世界等同起来,哲学如果揭示出精神世界的发展,同时也就揭示出现实世界的发展,所以哲学和历史也被等同起来。

因此,他的哲学只研究精神活动。

他把精神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两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属于低高“两度”,但彼此循环相生,认识生实践,实践又生认识。

.这两度又各分两阶段:认识活动从直觉始,到概念止;实践活动基于认识活动,从经济活动始,到道德活动止。

这四阶段的活动各有其价值与反价值,视其所产生的结果而定:直觉产生个别意象,正反价值为美与丑;概念活动产生普遍概念,正反价值为真与伪:经济活动产生个别利益,正反价值为利与害;道德活动产生普遍利益,正反价值为善与恶。

这四种活动各有专门科学负责研究:直觉归美学,概念归逻辑学,经济活动归经济学;道德活动归伦理学。

四门之外别无其它哲学性的科学,四门合起来就是哲学,也就是历史。

克罗齐自己写了《美学》和《逻辑学》,还写了一部《实践活动的哲学》,把经济学和伦理学包括在内。

克罗齐的哲学系统可如下表:1.直觉是赋形式于物质(质料)的活动(直觉即创造)先说直觉的来源。

直觉是认识的起点,就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还只限于认识个别事物的形象,对这形象还不下肯否的判断,这形象还是孤立的,还不与任何其他事物发生关系,所以还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说“事物的形象”,就已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

康德假定了“物自体”,也就是假定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不过康德以为物质只是现象方面可知,本体却不可知;而对现象的认识则是心灵据因此人所认识到的现象世界毕竟是人用物赋予形式于物质的活动,“先验范畴”质材料而铸造出来的。

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就在此。

克罗齐部分地采取康德的心灵因赋予形式而铸造现象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不过他迈进了一步:为了抛弃康德的二元论,他索性把康德的“物自体”也抛弃了,这就是说,他否定了“物质”的存在。

“物质”这一词在他的词汇里只有“材料”一个意义,而这“材料”并不来自物质世界而还是来自精神世界或心灵活动:它就是实践活动所伴随的快感,痛感,欲念,情绪等。

他把这些“感动”的因素笼统地叫做“情感”,并且认为“情感”与“感受”,“被动”,“印象”,“自然”和“物质”(即“材料”)都是同义词。

他说:“在直觉界线以下的是感受,即无形式的物质.这物质就其为单纯的物质而言,是心灵永不能察觉的.心灵要察觉它,只有赋予它以形式,把它纳入形式才行.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在,不过心灵活动须假定有这么一种东西,作为直觉以下的一个界线.物质,在脱去形式而只是抽象概念时,就只是机械的被动的东西,只是心灵所领受的而不是心灵所创造的东西。

”3单就字面看,这段话好像是从康德口中说出的,假定了“物自体,并且说明了心灵的“先验综合”作用.但是懂得了克罗齐所说的“物质”只是与形式对立的“材料”,而且这材料就是心灵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情感”,我们就会懂得这段话就是根本否定了物质(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物质)的存在,因为说来说去,直觉的来源还在心灵活动本身。

直觉的来源是“情感”,而情感在未经直觉(还“在直觉界线以下”)时还是无形式的,一旦经过直觉,它才为心灵活动所掌握,才得到形式,亦即转化为意象,“对象化”了。

这意象是些什么呢?就是大地山河草木鸟兽之类,也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客观世界的事物,所以直觉这种“心灵综合作用”不但表现了(即“对象化”了)情感,而且同时还创造了表现情感的意象,即客观世界的事物。

这些既然都只是意象,须由心灵创造,当然也就不能离开心灵而客观存在。

“主观”与“客观”在克罗齐的哲学中是无意义的一对词,因为对象(意象)只是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从此可见,克罗齐的认识论把主观唯心主义推演到极端,比康德走得更远.他的直觉说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的奠基石。

3,第一章。

《美学原理》2.心灵活动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异而非对立的基础上的另一个关键是心灵活动的发展过程。

在《黑格尔的哲学》一书里,克罗齐着重地批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相异面”不同于“对立面”的看法,认为黑格尔没有看出“对立面”之外还有“相异面”.举他自己的哲学系统中“美”,“真”,“利”,“善”四个概念来说,其中每一个(例如“美”)既然是一个具体的共相,本身就要包含它的对立面,美必包含丑,美与丑须连在—起来想才各有意义,二者相反适以相成.纯美(不含丑概念的美)与纯丑(不i含美概念的丑)都是抽象的,所以都是不真实的.具体的美总是抽象的美与其对立面抽象的丑的统一。

此外,真与伪,利与害,善与恶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克罗齐认为“美”,“真',“利”,“善”这四个概念彼此相望,只是相异的而不是相反的,例如‘美”与“真”和“善”都相异而不相反.因此,与这四个概念相应的四种心灵活动的发展不是对立面的矛盾和统一的发展,而是两相异面中高一度内含低一度的统一.例如在两种认识活动(两相异面)中,直觉(美)是低一度,概念(真)是高一度,由直觉发展到概念并不经过对立面的矛盾和统一,而是概念必须包含直觉:直觉可不依存于概念,概念却必依存于直觉。

直觉上升到概念是由低而高,仍是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来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辩证过程,而是由于心灵本身就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三.克罗齐美学的基本观点克罗齐美学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这一总观念又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一)克罗齐美学的肯定方面克罗齐美学的肯定方面可用以下几个等式来表达。

(1)直觉即抒情,即情感的表现(即赋予情感以形式,构成意象)直觉是最基层的感性认识活动,它所产生的是个别事物的意象,所以它其实就是想象或意象的形成.例如直觉到太阳红,心中就有了一个红太阳的意象.我们对此并无异议;不过我们说,心中的红太阳的意象是现实界红太阳的反映,而克罗齐却说,这红太阳的意象就是红太阳的存在,是由直觉创造出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的.这“情感”就是物质(材料),“感受”,‘被动”或“自然”,还未成为认识的对象,即还未经心灵综合或直觉,还没有形式.一旦心灵对它起了直觉,这直觉就初次显出心灵的主动,这主动就施展在赋予形式于本无形式的情感上。

在获得形式的同时,情感就转化为意象或认识的对象。

所以在克罗齐的词汇中,说一种情感“被直觉到”,“被认识到”,“得到形式”,“成为意象”,“被对象化”和”被表现”,其实所指的都是同一回事。

(2)直觉即艺术逻辑的线索是很明显的,直觉和艺术都等于“抒情的表现”,直觉当然就是艺术了。

这个等式的涵义很多,其中一个涵义是艺术作品要完全在心中成就,这一点留到下文讨论传达问题时再谈。

另一个涵义是人在以直觉的方式认识一件事物或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意象时,就已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一切基层感性认识活动都是一种艺术创造。

那就是把艺术适动看作尽人皆有的一种最基本而且最普通的活动.人人既不能离开直觉,即不能离开艺术活动.人既是人,就必有几分是艺术家.依克罗齐看,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有量的分别(他们是大艺术家,我们是小艺术家),而没有质的分别(同用直觉).“人是天生的诗人”.如果人类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艺术家而大部分人不是艺术家,那小部分人的作品就无法使大部分人去了解欣赏。

(3)创造即欣赏创造与欣赏的分别也还只是量的分别而不是质的分别,因为二者都要用直觉。

欣赏就是用直觉来再造艺术家所创造的抒情的意象,从而得到和作者本人大致相同的体会和感动。

过去康德曾经把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和天才对立起来,以为创造须凭天才,而欣赏只凭鉴赏力。

克罗齐把创造和欣赏统一起来,其实也就是把天才和鉴赏力统一起来。

他描写艺术创造过程说:“某甲感到或预感到一个印象(即感受,情感,“物质”——引者注)要设法表现它。

……他试图用文字组合M,但是觉得它不恰当,没有表现力,不完善,丑,就把它丢掉了。

他再试用文字组合N,结果还是一样.他简直没有看见,或是没有看清楚,所寻求的表现品还在闪避他.经过许多其它不成功的尝试,离所瞄准的目标有时很近,有时很远,可是突然间(几乎像是不求自来的)他碰上丁他所寻求的表现品,‘水到渠成',霎时间他感到审美的快感.”从此可见,创造里也有欣赏,也需要鉴赏力。

接着他描写欣赏过程说:他就必须把自己摆在决定它是美还是丑,“如果某乙要判断某甲的表现品,甲的观点上,借助于甲所提供给他的物理的符号(即见诸文字的作品——引者注),循甲的原来的程序再走一遍。

如果甲原来看清楚了,乙(既已把自己摆在甲的观点)也就会看清楚,看得出这表现品是美的.如果甲原来没有看清楚,乙也就不会看清楚,就会发现这表现品有些丑,正如甲原来也发现它丑。

”——《美学原理》,第十六章欣赏也用直觉,就是在不同程度上也要用创造或再造,所以也需要几分天才;克罗齐说,“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这就是要把我们自己摆在但丁的历史情境,让对但丁起作用的历史情境对我们也起作用,但是那个历史情境久已变更了,文学史家的任务就在把已经变更的历史情境恢复到眼前来.尽管如此,那过去的历史情境必须结合我们当前的历史情境而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