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的异同

合集下载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20世纪初表现主义美学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20世纪初表现主义美学
一个意象或幻影; 而喜欢艺术的人则把他的目光凝聚在艺术家所指示的那 一点上, 从他打开的裂口朝里看, 并在他自己身上再现这个意象。” 克罗 齐认为, 他的这一段话已为艺术下了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定义, 而且概括了艺 术的生产和艺术的欣赏两个过程。 直觉是什么, 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什么直觉可以涵盖艺术创作的过程?
克罗齐在《美学纲要》中提出了5个否定
• 1.艺术不是物理事实,自然美不存在 • 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批判审美的快感主义 • 3.艺术不是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而艺术作为直觉是一
种认识活动。 • 4.艺术不是概念活动或者逻辑活动。 • 5.艺术不可分类
克罗齐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 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历史上将艺术不同程度地混 同于哲学、历史、道德的种种观点, 然后, 经过条分缕析, 归纳演绎, 把人们 视为十分错综复杂的艺术创作活动, 概括为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公式: 艺术即直觉, 直觉即表现。 • 他说: “ 我愿意立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 艺术是幻象或直觉。艺术家造了
•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 首先通过直觉,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 人的心灵所具 有的一种能力, 与感受、知觉、联想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来界定直觉的特征。他在 该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 “ 知识有两种形式: 不是直觉的, 就是逻辑的; 不是 想象得来, 就是从理智得来的; 不是关于个别的, 就是关于普遍的;不是关于诸个别 事物的, 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 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 就是概念。
20世纪初表现主义美学
贝奈戴托·克罗齐
1866——1952
意大表现主义美学代表人物,1920——1921曾任意大利 教育部部长,墨索里尼上台后被撤职。
科林伍德美学观点深受克罗齐影响,克罗齐美学 观点深受桑克斯蒂的影响。

克罗齐

克罗齐

艺术品的整一性
心灵的活动就是融化杂多印象于一个有机整体的那种作用 一首诗分为景、事、喻、句等,毁坏作品
接近于中国的‚体悟‛;
美与丑

美就是成功的表现
也可把美当作表现,因为不成功的表现就不是表现 成功就是情感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 成功的表现,就效果来说,便生快感,就价值来说,便是美。 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完美。
否定性结论

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否定‚自然美‛
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丑,只在人心里 只有对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照自然的人,自然才现得美……
否定艺术美可以单从作品的物理方面见出
单纯的线条、颜色、声音或文字符号、石头 艺术传达不是艺术活动
诗人只是‛一个自言自语者‚

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



贡献:1、强调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2、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 错误:艺术即直觉说是非理性的,是从他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出来的。只强调精神是唯一的 实在,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 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彻底割裂了艺术同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 联系。他把单纯感觉式的直觉混为艺术形象思维式 的直觉,把直觉和抽象思维的分别加以绝对化,过 分强调直觉为心灵活动,把艺术的表现媒介和传达技 巧看成和艺术没有直接的关系。
美就是绝对美;较美的美是不可思议的。

丑是不成功的表现。
丑现为杂多,可以比较。 丑却有程度上的差别,是相对的
不成功的作品可以有各种程度的优点。
也可能引起快感,但却是一种混杂的快感 如看一个喜剧:休息与娱乐的快感

问题:
过分地将美理想化和纯洁化,丑的相对性实际就等于美的相对性 不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美的标准;美是一种具体文化历史的产物;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第二章表现主义

第二章表现主义

2.2 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2.2.1 作为巫术和娱乐的艺术
《艺术原理》中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艺 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命题,因而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 反对视艺术为对世界的模仿。在这一前提下,他将再 现艺术两分:一为巫术艺术,一为娱乐艺术。这两种 艺术,基本上也概括了表现主义文论对既往文学传统 的一个大致评价。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一般指20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的一场文 学和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思潮。但是在文学理论和 批评史上,表现主义一词还另有所指,那就是意大利 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为代表的以艺术 为表现的理论。
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理论,一方面是对 康德以来的艺术自主理论、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19世纪后期诞生的崇 尚主观感情表现和艺术形式探索的现代派艺术实践的 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艺术作为想象性的创造,科林伍德着重谈了它与真实 世界的区别。为此科林伍德还提出了“总体想象性经验”
的概 念,它既包括感官经验,又超越感官经验。
小结
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文论在20世纪前期发生 过重大影响。它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特性,反对艺术的 说教主义和道德主义,体现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的重视;同 时也强调了艺术与人类精神活动的联系,看到了直觉受心 灵其他活动的制约,这是比较辩证的。
Hale Waihona Puke 巫术艺术之名系科林伍德从研究原始文化的人类 学中借用而来,其特点是追求一种实用目的。
巫术艺术的类型:其一是流行乡村的民间艺术; 其二是为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低俗艺术”;其三为
与上 类似的宗教艺术;其四为爱国主义艺术;最后体育活 动、社交仪典等等。
娱乐艺术的特点并非单纯是非功利性和享乐性, 相反科林伍德强调,通常所谓提供娱乐的艺术品,同 样是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只是这功利性引向某种外部 的目的,不是引向艺术本身。

和表现说有关的例子

和表现说有关的例子

和表现说有关的例子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造型艺术以至20世纪世界造型艺术的发展。

表现说与情感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层面不同,哲学色彩更重。

托尔斯泰更多地是从造型艺术实践经验出发界定造型艺术,而克罗齐等人对造型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主张:造型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造型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他说:“造型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造型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

”他的理论核心是直觉,把直觉与表现、创造、造型艺术和美看成是一种东西,而直觉又是表象以下的,“毫不带理智的关系”,“也还未成为理性的概念”。

克罗齐在哲学上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认为历史只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

可以看出,他的非理性主义造型艺术直觉说;其实是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出来的。

4克罗齐和科林伍德[1]

4克罗齐和科林伍德[1]

学术经历
神学和宗教哲学: 1913年就开始翻译克罗齐书; 他早期的著作多有关神学和宗教哲学 考古: 从1912年起他还利用暑假进行考古活动,他将考古只看 作一个爱好;并检验哲学与历史的关系 成为“罗马时期的不列颠”方面的权威,尤其是罗马碑刻 哲学: 柯林伍德基本上继承19世纪英国唯心主义与20世纪大陆 新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实在论。他认为实在 论把对实在的研究转化为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最终流于只 问命题的用法而不问它的意义。
艺术家与普通人
艺术家和观众间没有种类的差别
柯勒律治:我们知道某人是诗人,是基于他把我们
变成了诗人这一事实。
二者的差别:
蒲柏:诗人的任务就是说出“大家都感受到了却没
有人很好地表现出来的东西”。 诗人自己能够解决如何表现的问题,而观众只有当 诗人做给他们示范时才能把情感表现出来。
前期美学思想
艺术的本质及其美学特征
艺术本质:
理论上作为想象的艺术 实践上作为美的追求的艺术
情感上作为美的享受的艺术
艺术与人类精神生活
人类精神生活的五个阶段
艺术活动 宗教活动
科学活动
历史
哲学
《历史的观念》
西方哲学者盛誉为“这本书是英国人对现代
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现代最重要的历 史启示”。 “哲学是反思的(REFLECTIVE)”
如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的敕令:并不是读懂就可以, 而是要重演皇帝的经验(设身处地;移情)
美学思想
核心观点: 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表现 艺术是一种想象 与克罗齐“表现说”的不同 克罗齐的“直觉”完全排除了理性 科林伍德并不排斥理智、思维的作用 艺术与技艺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艺术家与普通人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新论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新论

动 ” 是 属 于 人 的 主 体 能 动 性 的 。 自然 之 所 以 ,
美 , 过 是 因 为 人 用 了艺 术 家 的 眼光 去 静 观 它 不
克 罗齐 的艺 术 直觉 说 却 用 艺 术 家心 灵 自主 自由 的直 觉 与 表 现 取代 了传 统 理论 对 外 物 的模 仿 或 再 现 , 用直 觉 、 式 、 造 来 界 定表 现 , 定 艺 并 形 创 界 术 。克 罗 齐 的 直 觉 说 的 理 论 意 义 就 在 于 , 明 它 确地 表 达 出 了 2 0世 纪 西 方 美 学 反 对 传 统 艺 术
13 9 7出 版 的 《 术 原 理 》 书 , 被 公 认 为 是 克 艺 一 而
罗 奇美 学 思 想 的 继 承 者 , 致 西 方 有 “ 罗 奇 以 克

的表 现 情感 的 活 动 就 成 了对这 种 情 感 的探 索 与
显 明的 过 程 , 术 家 试 图 搞 清 楚 这 些 情 感 的 究 艺 竞 。其 次 , 情 感 的萌 动 并 压 迫 着 艺 术 家 , 开 从 到 始 艺 术 的 表 现 , 原 有 的情 感 压 迫感 的 消失 , 到 即 表 现 的 完 成 , 科 林 伍 德 看 来 , 术 表 现 的 过 程 在 艺
可 以被 称 作 为 表 现 的 。克 罗 齐 还 一 再 强 调 , 这
种 表 现 作 为 想 象 力 对 知 觉 表 象 的 补 充 , 是 一 只
种“ 内心 的事 实 ” 美 除 了 是 人 的 认 识 力 的 一 。 种 内心 图像 或 内心 视 像 之 外 , 是 其 他 任 何 的 不 东 西 。这也 就 是 说 , 他 看来 , 术 的直 觉 与 表 在 艺 现 是 不需 要 借 助 于 任 何 媒 介 的 , 为 艺 术 就 是 因 直 觉 本 身 , 是表 现 本 身 。我 们 知 道 , 就 模仿 或 再 现 的理 论 是 西 方 传 统 艺 术 理 论 的 主 潮 或 支 柱 , 这 种 艺术 理 论 把 模仿 或再 现 的成 果 与模 仿或 再 现 的对 象 对 应 起 来 , 通 过 前 者 对 后 者 模 仿 或 并 再 现得 如 何 来 界 定 艺 术 的优 劣 , 术 的模 仿 或 艺

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异同论

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异同论
第 8卷 第 5期
21 00年 1 0月
红河学院学报
J u n lo n h ie st o r a f Ho g e Unv ri y
Vo _ No 5 l8 . 0e. 01 t2 0
克 罗 齐和科 林伍 德 的表 现主 义 美学 观异 同论
邓 敬
( 首都 师范 大学文 学院 , 北京 10 8 ) 009
艺术 。直 觉 和艺术 都 等 于 “ 情 的表 现 ” “ 直 觉 舍 , 抒 。 把 不能对 其 中某 一 情 感 给予 优 先 处理 。第 四 、 现 表
的知识 和审 美 的 ( 术 的 ) 实 看成 统 一 , 艺术 作 情感 不是 表现 自我 , 艺 事 用 个人 情感 。艺术 家 与读者 都是 普
首先 , 在艺 术 的本 质 论 这 个 问题 上 , 罗 齐 和 科 显 得清 晰 , 克 而那 也 是 他 对 自己所 做 的 事情 。第 二 、 表 描述 情 感是 一 种 概括 活 动 , 林 伍德都 主 张艺 术是 情感 的表 现 。克 罗 齐 主 张 : 、 现情 感不是 描 述 情感 。“ 一 直 觉就是 抒 情 的表 现 , 觉 是 最基 层 的 感 性 认 识 活 描述 一件事 物就 是认 为它 是 这样 一 个 事 物 和这 样 一 直 就 动, 感性认 识 的对 象 直 接 规 定 为 来 自情 感 。 “ 感 ” 类 事 物 , 是 把 它 置 于 一 个 概 念 之 下 并 加 以 分 情 ” 表 就是 物质材 料 ,感 受 ” “ 动 ” “ “ 、被 或 自然 ” 它们 一 旦经 类 。 … 而表 现是一 种 个性 化 活 动 。第 三 、 现情
德后期的《 艺术 原理》 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 想, 集 其 现与 语言有 关 , 过说话 表现 自己。最 后 , 现之 后 , 通 表 中有许多观 点都从 克罗 齐那里 继承 而来 , 进行 了进 “ 并 这种 抑郁 的感 觉从 他 感 受 的方式 中 消失 了 , 的精 他 步 的阐发 。他 的主要美 学 观点有 : 术是 情感 的表 神不 知什 么 原 因 就 感 到 轻 松 自如 了” 川 为 了进 艺 。 现, 艺术是 一种 想 象 , 术 是语 言等 。两 者 之 间 有很 艺 步 阐释 清 情 感 的含 义 , 林 伍 德 提 出 了 五 个 否命 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的异同
在西方当代美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即表现论。

它是西方一度兴起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在理论上的总结。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

克罗齐是意大利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

克罗齐美学在20世纪前五十年的西方美学界始终居于统治地位!他的美学是其心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觉表现为核心,提出的基本命题有: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语言即艺术。

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

科林伍德后期的《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他继承了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的主要美学观点有: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想象性经验,艺术是一种语言等。

两者之间有很明显的承接性,但科林伍德也并不只是继承,他对克罗齐的理论也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一、相同点
首先,在艺术的本质论这个问题上,克罗齐和科林伍德都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克罗齐主张:一、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直觉是最基层的感性认识活动,感性认识的对象直接规定为来自情感。

二、直觉即艺术。

直觉和艺术都等于“抒情的表现”。

科林伍德继承了克罗齐的“情感表现论”,并对艺术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如何表现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深化和丰富了表现主义的理论。

为了进一步阐释清情感的含义,科林伍德提出了五个否命题:第一、表现情感不是唤起情感。

第二、表现情感不是描述情感。

第三、表现情感不是选择情感。

第四、表现情感不是表现自我,个人情感。

第五、表达情感不是暴露情感,暴露情感只是展示出情感的种种症状。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一种想象。

艺术创造是在想象中创造,想象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核心。

两者对于艺术的本质都强调情感的表现,都反对模仿、再现说。

克罗齐指出,艺术模仿自然只是艺术是自然事物的机械的翻版,有几分类似原物的复本,对着这种复本,又把自然事物所引起的杂乱的印象重温一遍,这种艺术模仿自然说显然是错误的。

科林伍德也认为艺术必须与技艺、再现划清界线,再现是一种技艺。

科林伍德区别了再现与模仿,并对两种再现理论作了深刻的批判,一种是作为巫术的艺术,另一种是作为娱乐的艺术。

其次,在讨论艺术与语言的关系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两人都认为艺术就是语言。

克罗齐认为语言与艺术即同为心灵活动的创造,同为表现。

语言与艺术在本质上就只能是同一的,“如果语言是心灵的创造,它就应永远是创造。

”克罗齐从语言与诗
和艺术的一致性、语言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致性、语言与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一致性以及语言与艺术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四个方面论证了语言学与美学统一的思想。

科林伍德则是从艺术的想象性特征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语言,作为意识水平上经验的一个特征,它是随着想象而产生的”,语言与意识、想象有关,当意识把感觉加工为想象时,语言也随之产生。

因此,语言是受到意识控制的一种想象性活动,即想象性语言,它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它等同于艺术。

“审美经验或者艺术活动,是表现一个人情感的经验,而表现它们的活动,就是一般被称为语言或艺术的那种总体想象性活动,这就是真正的艺术。


再次,在对于艺术存在性问题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都认为艺术品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克罗齐从直觉即艺术的立场出发,认为人只有以直觉的方式认识一件事物或者对事物有了一个想象,就已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艺术是存在于人脑中,艺术的创造与艺术的欣赏都只能在人脑中进行。

克罗齐认为创造就是作者将内心情感在心中赋予形式产生意象的过程,而欣赏则是欣赏者凭借作者艺术品的物理的符号,“把自己摆在作者的观点上,再将作者创造的程序走一遍,从而得到和作者本人大致相同的体会和感动。

”而科林伍德基于对想象的考察,也认同此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一个人的头脑中”的一个东西,就是一件想象的东西,创造就是想象,不仅艺术创造是想象,艺术欣赏同样是一种想象性活动。

克罗齐把直觉本身就已看成表现,艺术作品在心里便完成。

因而他也就轻视艺术作品的传达过程。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或者就是语言, 而语言本身并不一定必须传达给任何其他人。

最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都否认艺术的社会价值。

克罗齐认为艺术活动不是逻辑的活动,不是经济的功利活动,不是道德的活动。

不能用逻辑、经济、道德的法规来规范艺术。

艺术只关心直觉,直觉是先于实践活动,又可以离开实践活动而独立的,对于艺术的评判与衡量就只有一个艺术的标准。

科林伍德同样也否认艺术有反映、说明现实社会生活的职能,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的技巧论,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的“真正的艺术”。

二、不同点
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如对理智的态度上,克罗齐认为“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

不是从想象得到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的,“直觉知识并不需要主子,也不要依赖任何人,他无须从旁人借眼睛,他自己就有很好的眼睛。

”在直觉品中即使混入了概念,那么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就好像糖一旦溶入水中就不见了一样。

科林
伍德的理论比克罗齐的观点要温和一些,科林伍德认为在想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意识要考察感觉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能够对感觉加以分类和编组,能够把感觉安排在一个时间系列中加以展示,这样被思考的感觉转变为想象。

因此,这样的想象既有感情因素又有理性因素,想象作为意识水平上的经验,就在感觉之上理智之下,作为中间环节,“构成了感觉和理智之间的一种联系”。

科林伍德把理性因素引进来,就使想象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比克罗齐的直觉想象理论更合理。

其次,在对“美”的看法上,克罗齐认为美就是“成功的表现,或者可以说美就是表现。

”在艺术美之外,还存在着“美的事物”或者“物理的美”即指借物理的媒介如声音、颜色、线条、文字等传达出来的普通叫做“作品”的那东西的美。

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但是,物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事实能帮助人再造美或回想美,经过一些转变和联想,它们本身就被称为“美的事物”或“物理的美”了。

而科林伍德却根本否认美的事物的存在,认为“美”所指的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性质,并不存在“美”这种性质,“审美经验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它起自内心,并不是一种依赖于特定外在物体的刺激所做的特定反应。

”那种求助于事物的一种性质来解释审美活动, 认为在审美经验中与这种性质发生关系的活动根本不存在。

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科林伍德也根本不研究美,而只是研究艺术的理论、审美经验的理论。

作为一个“克罗齐主义”者,科林伍德努力论证“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这个表现主义的艺术本质观,他在克罗齐的理论基础上做了更深一步的分析与阐释,来丰富这个理论。

在语言与艺术的关系上,在艺术的存在性问题、以及艺术的传达、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科林伍德与克罗齐的观点基本相同,同时又进行了补充。

而对于艺术中直觉的态度,对“美”的看法上,科林伍德的观点显得更合理。

总之,通过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对比,发现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理论的继承、补充与发展。

最终建构了表现主义的艺术哲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