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合集下载

克罗奇相关美学

克罗奇相关美学

克罗奇(Benedetto Croce)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历史主义。

直觉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人们通过直觉对事物进行把握的一种方式。

在克罗奇看来,直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能够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局限,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直觉活动,它能够让人们在直觉中把握到事物的美的本质。

表现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克罗奇看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因此,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历史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第三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历史现象,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克罗奇看来,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
更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此,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历史现象。

综上所述,克罗奇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

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赵环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摘要:作为20世纪初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和运动,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体现出了时代的特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备受世人关注。

本文对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绘画异同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049-03可以说,自古希腊时期起,西方艺术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写实,忠实地描摹客观对象,发现和完善再现这些客观事物的手段。

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探索耕耘,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是和谐的、美好的、优雅的。

但19世纪末的巨大的变动转变了这种局面。

19世纪末的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皆陷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甚至信仰、观念和艺术。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时期,美术上各种流派纷呈,形成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的局面。

不稳定的社会生活,反应在艺术上是要求不间断的变化,出奇制胜来抚慰彷徨困惑的心绪。

这种心理驱使艺术家开拓视野,更新观念。

离开传统美学思想,力图用新的理论创作新的美术。

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在此前提下开始了,在众多的现代艺术流派之中,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以及深远的影响而备受关注,本文试图对其二者的异同进行分析探讨。

一、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相同点(一)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完成促使欧洲人们开始从乡村和小城镇移居至城市之中,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

劳动者开始全面按照工厂生产的要求和资本市场的需求进行劳作,而非遵循原本人体生物钟的作息规律。

日出日落失去了意义,田园般的悠闲生活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紧张生活。

整个社会日趋割裂并简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

与此同时,各个先进工业国借助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外侵略和殖民掠夺,借以开拓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寻求廉价的生产原料。

艺术即直觉——表现

艺术即直觉——表现

艺术即直觉——表现作为表现主义学派的发起人,克罗齐提出的著名观点”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表现主义美学一度成为英美美学的正宗主流。

标签:艺术;直觉;表现克罗齐是继康德、黑格尔之后影响最大的美学家,被韦勒克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

作为在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家之一,克罗齐及其美学思想的追随者所建构的表现主义,曾在国际美学界形成壮观的克罗齐学派,在20世纪上半叶始终是引领潮流的重要流派。

直觉即表现克罗齐认为,世界是由心灵活动组成,心灵活动由认识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认识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直觉的形式与概念的形式;实践也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经济(个别利益)的形式与道德(普遍利益)的形式。

它们组成四种属于心灵哲学的学问: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最后回归于哲学和历史。

克罗齐取消了康德意义上的理性概念,直接代之以道德,进而确立了心灵活动两度四阶段的基本形式。

这四者的关系依次递进:由直觉到概念,从概念到经济,最后直至道德。

在克罗齐看来,纯粹的直觉是一种精神活动,所有的精神活动,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都直接来源于具有本初意义的精神直觉。

克罗齐宣称,直觉是起点,属于最低一层的心灵活动,可以不依赖概念等其他任何心灵活动而存在,是艺术的生长点;而其他心灵活动离开了直觉则难以为继。

在克罗齐看来,美学便是探讨直觉知识的科学。

直觉就是表现,就是艺术,就是欣赏和创造。

克罗齐这一论述开启了西方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使以”直觉即表现”为核心内容的”直觉论美学”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历史和逻辑起点。

克罗齐首先从知识的界定来探讨直觉:”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①简单地说,知识无外乎两种,要么是直觉的表现的,要么就是概念的理性的。

直觉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虽得到广泛的承认,在理论和哲学领域却未得到同样的礼遇。

表现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戏剧艺术动态?信息2007年第1期运用现代剧场设施,赋予昆剧新的生命力,使其能扎根传统予以创新,名副其实地传承而得到很好的发展才是今日昆剧应走的正途,而不是在现代剧场里抛弃昆剧艺术应有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尽做那些华而不实的夸张改革.戏剧本忧患守望有痴人<广东艺术》(2006.5)上发表了曲润海的文章:<戏剧本忧患守望有痴人——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参评剧本述略》.作者认为此次参评的剧本反映了多方面的信息:1,有一批可敬的戏剧家园守望者在堪忧的戏剧大环境下,坚持锤炼剧本,远远在境界上超出那种"搞一个扔一个",不断制造废品的"大跃进放卫星"式创作.2,忧患意识与定向戏剧的矛盾.忧患意识是剧作家从生活中看到了值得忧患的东西而进行主动写作的责任意识.而定向戏剧则是受指令而写,是一种任务观念.定向戏要想写深写精,必须从生活出发,要有感而发.3,此次参评剧本有许多属于农村题材,创造了不少可敬可贵而又可惜可叹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4,此次参评剧本中,既有许多反映了历史文化名人之人生轨迹的作品,又有雅俗共赏的平民戏剧.5,历史剧开始摆脱封建皇权意识,塑造出一些值得反思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成败萧何》等.6,"商不言商"与"在商言商".过去的剧本中是元商不奸,现在的剧本中,又变成了无商不忠,无商不诚,元商不义了.这与市场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但要创造出真正血肉丰满的商人形象是不易的.7,好人何必都写"死".剧本中的英雄人物几乎都以"死"收尾,这是对英雄了解不深所导致的.8,戏要细,戏要改,戏要演.此次获奖的剧本不是样板,也有可推敲的不足之处.按张庚先生"剧诗"的要求看,参评剧本中语言漂亮的实在不多.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修改与锤炼.另外,久演的戏才能长盛不衰.现在一些"政绩戏","要奖戏",既不能久演,本身也没打算久演,这种现象实在堪忧.周萍形象新论陈留生在《艺术百家》(2006.5)上发表同题文ll()?章,文章认为,在长期的周萍研究中,虽然人们的探究视野非常广阔,能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来审视这个人物,能从jl霹代心理学,文化学等视角来解读这个形象,但往往都有意无意地漠视了曹禺塑造这个形象的内在驱动力,更没有从这个形象的本然意蕴出发.文章认为.周萍无论是与曹禺的关系抑或在剧作文本里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就与曹禺的关系而言,在<雷雨)的八个人物中,只有周冲,周萍同他具有更多相仿的地方:周冲的人生经历与理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当年的曹禺最相切近;而周萍身上的懦弱,情热,自我无用感则是曹禺身心都具有的,在周萍身上也有他大哥万家修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 周萍形象就是曹禺和他大哥人格的复合体.而在剧作文本中的地位来说,周萍形象也至关重要:整个<冒雨)的主旨就是表现人类都是"狭的笼"中"可怜的动物"这一主观感受,而对之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就是周萍形象.他依凭从"乡下"带来的"蛮性"而对文明的羁绊发起了最为勇猛的冲决——违逆文明的大忌而与后妈乱伦,但终究禁不住文明的压力而放弃这段恋情.他的"可怜"之处在于,他不但因后妈蘩漪的百般阻挠而未达成目标,反而还无意之中陷入了另一个乱伦禁忌之中,并且还暴露在了文明人的光天化日之下,他只能以自杀来了结此生.他的悲剧性遭遇催人泪下,也最能表现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始发动力.表现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戏剧文学》(2006.11)上发表了张兰阁的文章:<抽象与丑陋:表现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作者认为,表现主义的戏剧的美学特征如下:一,"丑陋"作为"美"的范畴.任何美学范畴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维多利亚时代以前的美学殿堂被有闲阶级的优雅高贵把持着,而表现主义时代的美学角色,是饱受生活蹂躏的下层阶级所推出的"丑".赤裸,露骨,骷髅式的丑陋意象表现了"死亡一生命的消蚀一对人的震撼";揭丑展览与嚎叫,颤栗制造出分裂感和白热化情绪;黑色谐谑拿死亡与厄运开玩笑,制造笑声后的泪花;把敌对势力想象成冷血的鬼蜮与妖魔;反戏剧艺术动态?信息2007年第1期对贵族化倾向,追求粗砺的美学.二,形式感:抽象,外化,构成.抽象的原则包括:1.反中间色调,制造强烈对比;2.缩合原则,即用最少的意象细节表达丰富的梦的内容;3.去掉细枝末节,采用电报式语式和报道式场面.外化原则指的是感觉的外化,包括情绪外化,心理过程外化和作家观念外化等."构成与排列"原则指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状况而根据自身需要创作一个主观的构成物.包括"数"的构成法则,对称与象征法则等.三,美学效应与美学革命.表现主义戏剧的美学效应包括;1.用"共振一磁化"现象表现身不由己的情感转移;2.用"碎镜邀请"与"镜像效应"让观众进入戏剧,使之自我观照, 自我反省.并对他人投以新的"人性的一瞥";3.引发入骨的生理,心理内在的联觉,产生一种震惊灵魂的作用.努姆什金与亚洲戏剧《文艺研究>(2006.11)刊登了田民题为<"戏剧是东方的":法国戏剧导演努姆什金与亚洲戏剧》的文章,文章在讨论了努姆什金对亚洲戏剧的认识和理解,她的戏剧导演创作与亚洲戏剧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对努姆什金来说,"戏剧是东方的",或者说东方是戏剧的故乡和起源,更多是努姆什金在精神上和想象上对亚洲戏剧的向往和认同,而不是在体系, 技术和技巧上的对亚洲戏剧的科学理解,占有和融合.努姆什金的亚洲戏剧经验和需求更多的是对亚洲戏剧形式和演员形体艺术的感觉和想象.努姆什金强调太阳剧社的演出借鉴的是想象的亚洲戏剧, 而不是真实的,地道的亚洲戏剧,因为在西方戏剧的现有条件下,照搬亚洲戏剧的体系(演员训练和形体技术)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努姆什金来说,由于西方戏剧传统和形式的匮乏与现代西方戏剧自我更新的需要,想象的亚洲戏剧形式就成为一种合理的和可行的选择.因此,按照西方现代主义的反自然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想象,用想象的亚洲戏剧形式来演出西方戏剧的奠基和经典剧作——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正好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为形式匮乏的西方戏剧传统重新发明一种反自然主义的和反现实主义的形式,同时也为现代西方戏剧在其自我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中想象地占有和利用亚洲戏剧提供合理的依据.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原着的空洞拼贴《今日文坛>(2006年秋之卷)上发表了张馨凌的文章:《以玫瑰之名重述的故事——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章认为,徐静蕾执导的<来信》只是一座拼贴在茨威格小说上的空中楼阁.原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有意识地触摸乃至打开主人公身上"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燃起一种"探视他们灵魂的热望".该小说是作者对人类不可磨灭的爱的精神的理解,怜悯,敬佩与尊重.而徐版<来信>只是导演以玫瑰的名义将爱情故事重述了一遍.从文本层面上看,徐的叙事结构基本忠实于原着,在对经典故事的中规中矩的重述中完成了一个单恋女子的爱情故事.摄影方面的画面动力,扣人心弦的音乐,这些也是该片出彩的地方.然而,电影不应是文字的附庸和传声筒.影片大量借助于画外音推动情节的发展,大段大段地照搬了原着的文字作为旁白,近乎于配音配画的诗歌朗诵.要知道,电影中的内心独自(画外音)最多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推动情节发展的只能是镜头和表演.在对原着的仓皇追赶中,人物势必成为荧幕幻影,血肉也稀薄到了极致.由于对原着精神层面的理解不够深入,加上演员的表演不到位,原着中感人的文字魅力与炽热的灵魂变成了电影中导演"一厢情愿"的表白,最后演变成一个肤浅的爱情故事.总而言之,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想象力的延伸;电影则是影像的艺术,是想象力的再现.二者一虚一实,属性不同.导演在改编原着时,需要融入创作者的智慧进行二度创作,进行最适合电影艺术形式的再生产.。

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10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他的观点之中,直觉是一种基础的心理活动,特点在于经验的直接性、原始性,整个活动过程是纯粹的、简单的,原则上并无主、客观上的区别,且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都是直觉与不同表达形式的综合体,具有一股强大的心灵力量。

由此可见,克罗齐眼中的表现主义美学是以古典主义美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历经了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洗礼,并在彻底改变了形态之后才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应当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信条之一。

真正提出“艺术即表现、表现即情感”这一美学观点的思想家是科林伍德(美国、1889-1943),他始终认为艺术创作服务于个人情感的表达,需要创造一些想象性经验或是进行一些想象性活动。

由此可见,科林伍德与克罗齐的相似之处就在于看重艺术的主体性、情感表达的主观性。

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艺术美学思想掀起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思潮,重视人的主观想象、心灵体验,与进化论及末日论等当时非理想主义共同作用于现代艺术。

追溯表现主义的起源,可知与造型艺术之间关系密切,而表现主义音乐的发展则受当时视觉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的变化影响极大。

在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艺术美学思想越发成熟之后,艺术创作的理论指导得以丰富,而真正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的则是另一位艺术史学家即威廉·沃林格尔(德国、1881-1965)。

沃林格尔的代表作为艺术史专著《抽象与移情》《哥特形式论》,这两部专著在面世之后便得到了一众艺术史学家的高度关注,许多德国表现艺术主义艺术团队都以之为创作的思想指导,其影响力远至国外,以一己之力轰动了整个欧洲,助力了表现主义运动。

详细分析专著《抽象与移情》,其中可见里普斯(德国、1851-1914)的移情理论、里格尔(维也纳、1858-1905)的形式意志思想,顾名思义,“抽象”点明了这一艺术流派的表达形式,而“移情”则代表着艺术创作应当融入情感。

情感内涵及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表现主义艺术兼具了清冷、疏离的静态美,以及激动、喧闹的动态美,由此可见,表现主义美学并非浪漫主义美学的补充,而是一种新的思潮。

试析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试析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试析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作者:庞尧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克罗齐是继康德和黑格尔后重要的美学家,他把艺术从人类实践、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等与之密切关联的事物中孤立出来,并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构建了极富特色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后来美学和文艺的发展。

关键词:克罗齐;艺术;直觉;美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73-02贝内戴托·克罗齐(Benedelto,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认为关于直觉的科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学,进而提出“直觉即表现”,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直觉即创造,即美,即艺术,从而构建了极具克罗齐特色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学理论之一,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产生过很大影响。

一、直觉是什么?何谓“直觉”?我们通常理解的直觉是一种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感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克罗齐所说的直觉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是一个意思吗?克罗齐所说的“直觉”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心灵活动。

直觉作为克罗齐全部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整个精神哲学体系的基石。

1902年,克罗齐《美学》一书出版,此书的核心命题就是“直觉即表现”。

克罗齐提出:“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①他肯定了直觉是一种知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觉的知识所包含的意义。

即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在心中仅了解了那个事物外在的形象,不加思索,也不知意义,这是知识最初阶段的活动。

在这里,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从而区别了直觉知识和逻辑知识。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这个系统有一大关键:直觉的来源问题!
直觉的来源问题
直觉——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 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 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活动,叫做直觉。
但是,“事物的形象”这个概念已经肯定了物质世 界的存在。但是,克罗齐抛弃了康德的二元论,把 康德的“物自体”也抛弃了,这就是说,他否定了 “物质”的存在。所以克罗齐的词汇里,“物质” 只有“材料”一个意义,而这个“材料”在克罗齐 的“一元论”里并不来自物质世界,因为物质世界 根本不存在,而是来自精神世界或心灵活动所产生 的“情感”。由此可知,直觉的来源还在心灵活动 本身,直觉的来源是“情感”。
依照“直觉即表现”的原理,克罗齐认为艺术同样 是一种直觉,因而也是内在情感的表现。他认为, 艺术作为表现与直觉作为表现,区别只是在量上, 而不是在性质上。“有些人本领较大,用力较勤, 能把心灵中复杂状态尽量表现出来,这些人通常叫 做艺术家。有些很复杂而艰巨的表现品不是寻常人 所能成就的,这些就叫做艺术品”。
4
二、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克罗齐的基本美学观点:1、直觉就是抒情的表 现2、直觉即艺术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含创 造与欣赏的统一4、直觉即表现的定义还包含着 美即成功的表现一个等式5、直觉即表现的定义 还肯定了语言就是艺术,而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克罗齐提出了五个著名的否定结论:1、艺术不 是物理事实 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3、艺术不是 道德活动 4、艺术不是概念活动或逻辑活动 5、 艺术不可分类。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一、引言
表现主义美学是在西方现代美学思潮中出现较早 (20世纪初)、影响较大的美学流派 创始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美学家科林伍德 又称“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说”

[表现主义,德国,特征]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德国,特征]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

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

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

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 瑞典。

代表作《鬼魂奏鸣曲》。

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

在20 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

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

1901 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 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

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

凯尔希纳1911 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

在1933 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

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 公里。

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

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

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觉即表现

情感在未经直觉时(在直觉界限以下)还是无形式的,一旦经过直觉, 它才为心灵活动掌握,得到形式,亦即转化为意象“对象化”了。所 以,在这个过程中,直觉相当于“心灵综合作用”,直觉不但表现了 情感,同时还创造了表现情感的意象。 “心灵的综合作用”是“表现”
艺术即直觉


“事物触到感官(感觉),心里抓住它的完整的形 象(直觉),这完整形象的形成即是表现,即是直 觉,亦即是艺术。”艺术的直觉是抒情的直觉“艺 术永远是抒情的”,“一切艺术都是音乐” 依照“直觉即表现”的原理,克罗齐认为艺术同样 是一种直觉,因而也是内在情感的表现。他认为, 艺术作为表现与直觉作为表现,区别只是在量上, 而不是在性质上。“有些人本领较大,用力较勤, 能把心灵中复杂状态尽量表现出来,这些人通常叫 做艺术家。有些很复杂而艰巨的表现品不是寻常人 所能成就的,这些就叫做艺术品”。

总结

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是20世纪初西方美 学出现的一个重要美学流派。它不仅对西方现代美学诸 如生命本体论美学、直觉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语 义主义美学等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也直接波及 到20世纪初在美学界和艺术界所展开的表现主义的争论, 是西方现代艺术诸多流派的理论支柱。库列科娃在《哲 学与现代派艺术》艺术中说:“直觉主义、弗洛伊德主 义和存在主义——这是支撑现代西方‘上流’艺术结构 的三大‘台柱’。”
美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成功—美—整一—快感—正价值
心灵的综合作用
不成功—丑—杂多—痛感—反价值
对克罗齐美学的评价

贡献:1、强调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2、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 错误:艺术即直觉说是非理性的,是从他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出来的。只强调精神是唯一的 实在,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 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这一观点彻底割裂了 艺术同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联系。他把单纯感觉 式的直觉混为艺术形象思维式的直觉,把直觉和抽 象思维的分别加以绝对化,过分强调直觉为心灵活 动,把艺术的表现媒介和传达技巧看成和艺术没有直 接的关系。
二、克罗齐美学的基本命题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克罗齐,“直觉说”的最大代表,被称为“世俗 的教父”。 克罗齐认为,美是直觉创造的价值。一切现象均 是心灵的创造,心灵即存在。直觉是心灵赋予情 感形式和唯一的审美功能。只有直觉可以把握事 物、把握美。直觉与表现、艺术、欣赏、美完全 等同,或者说直觉即表现、即艺术、即欣赏。美 即成功的表现。
在克罗齐的精神哲学中,存在就是精神,精神世界就是整个现实, 否定人以外的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度四阶 段”。人的想象力和美学符合第一阶段,理解能力和逻辑学符合第二阶段, 人的愿望和经济学符合第三阶段,人的意志和伦理学符合第四阶段。他的 全部美学观点都是从“直觉即表现”这一个基本概念生发出来的,认为美学 是研究直觉或表现的科学。



“想象是介于感觉和理智之间的一种不同的经验,是思 维世界和纯心理经验世界相互联系的接触点。” 这就是意识驯服感觉的心理活动。可以清楚地看到, 思维所处理的不是尚未加工的单纯的感觉,而是已经被 意识改造成想象的感觉。
想象性情感的美学特征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不是情感的唤起。以巫术艺 术和娱乐艺术来解释再现艺术,进一步区分表现 艺术和再现艺术。 艺术的情感表现是个体化的活动 艺术的情感表现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情感表现。 “直到作品完成之前,作家并不知道他所体验的 是什么情感,因此他就不能有所取舍,不能对其 中某一情感给予优先处理。”心灵尚未加工过的 单纯情感经过想象活动转化为观念化的情感,这 种情感并不是在表现之前就存在的,而是在表现 过程中生成的。所以,表现仅存于艺术家的想象 中。 表现情感决不是暴露情感。“艺术不是直接情感”

康德美学
康德明确界定美是主观的,审美判断是 超功利的与审美主体的欲念无关, 提出了艺术的自主独立性。 康德假定了“物自体”,假定了物质世 界的存在,不过康德以为物质只是 现象方面可知,本体却不可知;而 对于现象的认识则是心灵依据“先 验范畴”赋予形式于物质的活动, 即“先验综合”论。克罗齐部分地 采用了康德的心灵因赋予形式而铸 造现象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 他的“无形式的物质”借心灵综合 作用而得到形式,实际上是康德的 “先经验的综合”说的变相。
谢谢
表现主义美学的思想渊源

生命本体论美学
以生命为本体来界定世界的本 原和基质,贬低理性、高扬直觉 体验,把直觉体验作为认识和把 握生命本体的一种方式。 柏格森给直觉下的界定就是本能 的最佳状态,他说:“我所说的 直觉是指那种已经成为无私的、 自意识的、能够静思自己的对象 并能将该对象无限扩大的本能。 直觉体验不从任何‘观点’出发, 本能地直接与客体对象合而为一, 直接观照生命本体,只有依靠直 觉体验才能穿透人与意识绵延之 间悬挂着的一道无际的帷幕,直 接把握生命或生命活动本身。”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一、引言


表现主义美学是在西方现代美学思潮中出现较早 (20世纪初)、影响较大的美学流派 创始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美学家科林伍德 又称“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说” 表现主义美学基本观点:以情感表现为核心构建 美学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罗齐以“直觉”为 核心,提出“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的基本 命题,构建起一整套

克罗齐的基本美学观点:1、直觉就是抒情的表 现2、直觉即艺术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含创 造与欣赏的统一4、直觉即表现的定义还包含着 美即成功的表现一个等式5、直觉即表现的定义 还肯定了语言就是艺术,而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克罗齐提出了五个著名的否定结论:1、艺术不 是物理事实 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3、艺术不是 道德活动 4、艺术不是概念活动或逻辑活动 5、 艺术不可分类。
“ 精 神 哲克 学罗 ”齐 或的 “全 心部 灵哲 的学 哲 学 ”
这个系统有一大关键:直觉的来源问题!
直觉的来源问题


直觉——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 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 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活动,叫做直觉。 但是,“事物的形象”这个概念已经肯定了物质世 界的存在。但是,克罗齐抛弃了康德的二元论,把 康德的“物自体”也抛弃了,这就是说,他否定了 “物质”的存在。所以克罗齐的词汇里,“物质” 只有“材料”一个意义,而这个“材料”在克罗齐 的“一元论”里并不来自物质世界,因为物质世界 根本不存在,而是来自精神世界或心灵活动所产生 的“情感”。由此可知,直觉的来源还在心灵活动 本身,直觉的来源是“情感”。
三、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



科林伍德继承与发展了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他全 盘接受了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的基本命题。他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想象与表现 的同一”加以补充和解释,尤其探讨情感、表现、 想象的关系。 在他的《艺术原理》中,“直觉”这一美学范畴 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审美情感”和“想象” 这两个概念,提出了“艺术是想象性经验”的著 名论断。 美学应以艺术为对象,艺术是在想象中不自觉的情 感的表现,艺术家是欣赏者心灵的代言人。
对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的评价
柯林伍德从哲学高度指出艺术的本质,或者说艺术与 非艺术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艺 术家个人内在情感的表现。 这种内在情感在日常状态下并不为艺术家理智所知, 只是在艺术创造时,它才逐渐成形和显现。艺术表现 的情感是经由意识改造的观念化了的情感,因而他注 意和强调艺术家是观众心灵的代言人和预言家,注重 艺术家和观众的合作。但是,由于他所说的表现仅存 于艺术家的想象中,从根本上否认作品形象对它的体 现作用,轻视技艺、技巧因素,致使他很难实现与观 众的合作,在理论上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艺术是想象性经验”
想象性经验——特殊性的感官经验 艺术是通过想象性经验或活动来表现自我情感的 心灵活动。“想象是思维活动与单纯的感觉心理活 动接触的交点。”想象不是单纯的感觉,不是纯粹 心理经验的未加工的感觉,是受到意识修正而且被 转化为观念的那些感觉。简单讲,就是审美主体把 感觉通过意识的加工改造转变为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