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标准模型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等价值线
同一条等价值线的市场产出价值相等且不变
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粮食生产, QF 图5-1 :产品相对价格决定社会产出
等价值线 Q
TT 棉布生产, QC
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粮食产量, QF 图5-2: 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如何影响相对供给
Q1 VV1(PC/PF)1
Q2
TT
VV2(PC/PF)2 棉布产量, QC
社会某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 一国某一生产要素的供给增加
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粮食产量, QF 粮食产量, QF 图5-6: 偏向型经济增长
TT1
TT2
TT1
TT2
棉布产量, QC (a)偏向棉布的经济增长
棉布产量, QC (b)偏向粮食的经济增长
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相对供给和贸易条件
出口偏向型增长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 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其他国家的贸易条件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 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其他国家的贸易条件
进口偏向型增长
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棉布的相对 价格, PC/PF 图5-7: 经济增长和相对供给 RS1 RS2 (PC/PF)1 (PC/PF)2 1 (PC/PF)2 2 棉布的相对 价格, PC/PF RS2 RS1
本章简介
上述模型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 示 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的相对供给 曲线 世界相对需求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 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的均衡点
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教材)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5-11
标准贸易模型
图5-4: 棉布相对价格上升带来的影响
粮食产量, QF
D2
D1
Q1 Q2 VV1(PC/PF)1 TT VV2(PC/PF)2 棉布产量, QC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5-12
过改变世界相对需求曲线来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 世界对某种商品的相对需求会由于以下原因发生 变化:
• 消费者品位的改变 • 技术的改变 • 收入的国际流动
流动问题
• 国际流动如何影响贸易条件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5-25
收入的国际流动: 相对需求曲线的移动
Slide 5-14
标准贸易模型
• 为了确定PC/PF ,就必须找到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叉点。
–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RS) 向右上方倾斜,因为随着 PC/PF 的提高,两国都会增加棉布的产量而减少粮食 的产量。 –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随着PC/PF 的 提高,两国都会把各自的消费组合从棉布转移到粮 食上来。
标准贸易模型
经济增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 经济增长意味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扩张(TT). • 有偏增长
– 当TT 曲线在两个坐标轴方向上扩张程度不一致时就 会发生。 – 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发生:
– 一国单一部门的技术进步 – 一国单一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05
贸易政策与贸易实践
关税政策影响
01
02
03
保护国内产业
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 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促进 国内产业的发展。
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关税会使进口商品价格上 升,降低消费者福利。
扭曲资源配置
关税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 扭曲,使得资源从更有效 率的用途转向低效率的用 途。
非关税壁垒影响
限制进口数量
模型假设
完全竞争市场
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所有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接受者,没 有市场势力。
规模收益不变
模型假设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 例是固定的,即规模收益不变。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模型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 流动,不受任何阻碍。
贸易成本为零
模型假设国际贸易成本为零,即没有 运输、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
未来研究方向
拓展模型适用范围
进一步放宽假设条件,使模型更接近现实情况,如考虑不 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等因素。
引入更多影响因素
将更多影响贸易的因素纳入模型,如技术进步、政策干预 等,以更全面地解释贸易现象。
拓展到多国多产品模型
目前标准贸易模型主要关注两国间单一产品的贸易,未来 可以拓展到多国多产品的贸易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国际 贸易格局。
贸易利益分配的实例
以服装行业为例,一些国家可能在生产面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服装设计方 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 更多的贸易利益。
贸易条件变化
贸易条件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进口商品的 价格之间的比率。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意 味着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或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这可能会导致该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标准贸易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标准贸易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模型,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该模型假设了完全竞争的市场和恒定的生产成本,以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情形。
在这个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两国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即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优势。
首先,标准贸易模型假设了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
假设国家A在生产商品X上拥有绝对优势,而国家B在生产商品Y上拥有绝对优势。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家A会专门生产商品X,国家B会专门生产商品Y。
然而,由于生产率的差异,国家A在生产商品X时的机会成本低于国家B,在生产商品Y时的机会成本,因此国际贸易的产生可以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其次,标准贸易模型假设了完全竞争的市场和恒定的生产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生产者无法单方面影响价格。
而恒定的生产成本意味着生产商品的成本不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改变。
这些假设使得标准贸易模型更加简单和易于分析,但同时也限制了模型的适用范围。
最后,标准贸易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两国都能从中获益,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
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生产者获得更多的选择,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了福利水平。
另外,国际贸易也会对国家的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总之,标准贸易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模型,通过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和恒定的生产成本,以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情形,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该模型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在实际分析中结合更多的实际情况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国际经济学: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

第五章标准贸易模型本章框架结构前言标准贸易模型国际收入转移:相对需求曲线的移动关税和出口补贴: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同时移动小结附录:用提供曲线描述国际均衡前言先前的贸易理论强调了贸易的起因——比较优势先前的贸易论强调了贸易的起因的特定来源:•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李嘉图模型)•-资源禀赋的差异(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前言上述模型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的相对供给曲线•世界相对需求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界相对需求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的均衡点标准贸易模型是一个一般性的模型,而上述模标准贸易模型是个般性的模型,而上述模型是标准贸易模型的特例标准贸易模型基于以下四个重要关系:标准贸易模型基以四个重要关系•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模型假设:–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粮食(F)和棉布(C)–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平滑曲线(TT)•各国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实际产出的产品组合取决于棉布对于粮食的相对价格,P/P。
C F •等价值线同条等价值线上产出的产出价值是相等的。
–同一条等价值线上产出的产出价值是相等的图5-1: 相对价格决定社会产出粮食产量, QF等价值线QTT棉布产量, QC图52: 棉布相对价格的提高如何影响相对供给5-2:粮食产量, QFQ1VV1(P C/P F)1Q2VV2(P C/P F)2TT棉布产量, QC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的价值:P C Q C+ P F Q F P C D C+ P F D F V+F=P+P=V•一国在等产值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消国在等产值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图示出来。
标准贸易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标准贸易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
标准贸易模型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各自的机会成本,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在标准贸易模型中,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因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它仍然应该专门生产其机会成本较低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绝对优势理论则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时,应该专门生产该商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因素禀赋理论则强调了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标准贸易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完全竞争市场、恒定的生产技术、恒定的成本、完全就业、不变的价格水平等。
在这些假设下,标准贸易模型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首先,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因为通过贸易,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其机会成本较低的商品。
其次,模型认为,国际贸易会改变各国的生产结构,使得各国更专注于其相对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最后,模型指出,国际贸易会对各国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要素的报酬接近于各国的边际生产力。
然而,标准贸易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假设了完全竞争市场,而实际上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这会影响模型的适用性。
其次,模型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这些因素在实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模型没有考虑到贸易对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实际贸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之,标准贸易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在应用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际的国际贸易实践。
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关注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特定要素模型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提出,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
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这些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
特定要素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将会在这个要素的使用上处于优势地位。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的生产上将会更具竞争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资本,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生产上将会更具竞争力。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均衡贸易模式。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而均衡贸易模式则指的是国际贸易当中,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最终趋于均衡。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力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差异。
在一个两个国家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会专注于利用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一个国家会专注于生产使用其相对丰富因素的商品,并通过出口这些商品来获取收入。
相对贫乏该要素的国家则会从别国进口该要素丰富的商品。
这种专业化和互相依赖的贸易关系将会带来相互的利益。
特定要素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资源再分配的效应。
当一个国家开始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丰富的要素的商品时,这将导致该要素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相反,相对缺乏该要素的国家将会面临该要素的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这种资源再分配的效应将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价格的趋同。
特定要素模型也提供了关于收入分配的一些有趣观点。
根据该模型,相对有利于生产该要素的国家将会在该要素价格上升时从中受益。
而相对缺乏该要素的国家将会在该要素价格下降时从中受益。
因此,特定要素模型强调了贸易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影响。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Figure 5-1: Relative Prices Determine the Economy’s Output
Isovalue lines
Figure 5-2: How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Affects Relative Supply
VV2(PC/PF)2
TT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的价值:PCQC + PFQF = PCDC + PFDF = V同一条等价值线上的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消费倾向。消费倾向可以用一系列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表示。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每条无差异曲线是在同一消费水平上棉布(C) 和粮食(F) 消费组合的轨迹。无差异曲线有三个特点:向下倾斜离原点越远,所对应的福利水平越高越往右越平坦
引言
前面的贸易理论强调引起国际贸易的特殊因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Ricardian model)资源差异 (specific factors model and Heckscher-Ohlin model)标准贸易模型更具一般性。
一、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Figure 5-3: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in the Standard Model
Indifference curves
如果棉布的相对价格(PC/PF )上涨,消费选择从 D1 移动到D2 。这一移动反映了两个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应可能非常大,以致于当PC/PF 上升时两种产品的消费都增加,而棉布相对于粮食的消费会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國際貿易標準模型⏹前言✧前面章節討論的各個貿易模型,對於生產可能邊界各有不同的設定,各有優缺點。
李嘉圖模型假設單一要素在各個部門的配置而形成PPF,著重於較利益的分析,但無法討論所得分配的分析。
HO理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貿易型態,而要素有多種,故得以分析所得分配之議題。
✧在分析國際貿易問題時,可以綜合所有模型架構,以利於對實情的了解。
例如,在1990年代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出口成長速度快,這些國家經歷生產力速成長,要討論生產力成長的影響,可以引用李嘉圖模型分析之。
貿易型態改變對於美國國內各個團體有不同的影響,分析與日俱增的貿易對美國所得分配的影響,可以利用HO模型。
✧本章模型具有下列的特性:一個經濟體系的生產可能邊界代表其生產力,各國PPF的差異會誘發國際貿易。
PPF決定一國之RS線。
國際貿易後世界市場的均衡由世界RS與RD決定(RS W=RD W)✧具有上述特性的一般化模型,之前討論各種貿易模型只是其特例。
國際貿易中的許多課題都可以由此一般化模型分析,只有討論若干細節的議題一才須用特定的貿易模型來說明。
⏹本章討論之主要議題有:1 國際貿易分析的標準模型2 國際間的所得移轉: RD線的移動3 關稅與出口補貼: RS線與RD線同時移動1 國際貿易分析的標準模型✧標準的貿易模型建立在四個重要關係上:PPF與RS線之關係相對價格與RD之關係RS與RD決定世界均衡貿易條件(一單位出口品可換得多少單位進口品)對一國福利之影響1.1 生產可能邊界與相對供給線✧假設有兩商品:食物(F)與布(C) 。
✧各國之PPF是平滑的曲線,如圖5-1之TT線。
✧實際生產點落在PPF上可以獲得最大收益的商品組合點,亦即,等收益線與PPF相切之切點,如圖5-1之Q點。
✧等收益線R=P C×Q C+P F×Q F,斜率為-P C/P F,故一國的生產點與兩商品↑,則與PPF切點越接近橫軸,則Q C↑且Q F↓故Q C/Q F↑。
的相對價格有關,當P CP F亦即,P C/P F與Q C/Q F呈正向變動關係,故RS線為正協率。
圖5-11.2 相對價格與相對需求✧生產技術與要素稟賦決定了PPF之後,若商品相對價格已知,則可以決定最適生產組合,也可得知預算線(通過最適生產點的等利益線),加入偏好(無異曲線),則可決定該國之消費組合,則給定P C/P F可以得知相對需求量D C/D F。
✧P C/P F↑則D C/D C如何改變?替代效果而言D C↓且D C↑所得效果而言D C↑且D C↑D C/D C的變化不明確。
但一般而言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P C/P F↑則D C/D F↓,RD線負斜率。
⏹補充說明:✧若消費者偏好具有齊序性,則最適選擇之D C/D C只受到相對價格影響,與所得高低無關,如此用一條無異曲線在各個價格比之最適D C/D C,即是整條RD 線,在此情況下,RD線必然是負斜率。
繪圖說明之。
✧在P C/P F↑後,新的生產點使得該國可以消費組合,比價格改變前最適消費組合更多。
亦即,相當於該國更富有,所得增加。
這是因為該國為C的出口國,F的進口國,是C的淨供給者、F的淨需求者,P C/P F↑如同賣的商品相對價格提高,買的商品價格降低,故該國所得增加,且福利增加。
■1.3貿易條件改變的福利效果✧如圖5-4可以得知,如果該國一直維持出口C,則依據顯示性偏好理論之推論得知,P C/P F↑則福利增加,反之P C/P F↓則福利減少。
如果該國一直維持進口C,若P↑則福利減少,反之P↓則福利增加。
1.4 相對價格之決定✧假設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本國(出口)C與外國(出口F),本國之貿易條件是: P C/P F,外國貿易條件P F/P C,本國生產量Q C、Q F,外國生產Q C∗、Q F∗。
✧均衡的相對價格是決定於世界RS線與世界RD線的交叉點,如圖5-5所示。
1.5 經濟成長造成RS線移動✧一國經濟成長對貿易夥伴是福還是禍?一國經濟成長對其本身有益嗎?✧外國經濟成長→本國所面對的國際市場變大→對本國有利。
✧外國經濟成長→本國所面對的競爭更激烈→對本國不利。
✧綜合而言,則利害未定。
✧本國經濟成長→本國產能變大產值提高→對本國有利。
✧本國經濟成長→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對本國不利。
✧綜合而言,則利害未定。
✧詳細討論如下列小節。
1.6 成長與PPF✧經濟成長(技術進步或要素增加)→PPF往外移動,經濟成長對國際貿易之影響,主要是導因於成長通常是「偏向成長」(biased Growth),PPF外移幅度不一,有一商品相對外移更多。
如圖5-6 a是偏向C的經濟成長,圖5-6 b 是偏向F的經濟成長。
✧造成偏向成長的兩個主要原因:如李嘉圖模型所示,如果技術進步使得商品之單位產量要素使用量減少比另一商品更多,則技術進步造成偏向該商品之成長。
如依據HO理論,經濟成長是因該國某一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則該要素比例上升,成長會偏向密集使用該要素之商品。
✧上圖所顯示的偏向成長很強烈,圖中顯示,經濟成長結果兩商品生產數量都可以增加,但如a圖,相對價格不變而成長後C產量增加且F產量減少,故C/F相對供給量增加,圖b則相反。
✧一般的偏向成長未必如此強烈(價格不變兩商品生產量一增一減),但如果商品相對價格不變之下,成長後造成(Q C/Q F)改變,則稱之為偏向成長。
換言之,成長後RS線移動了,則發生偏向成長。
1.7 相對供給與貿易條件✧若本國發生偏向C的經濟成長,則RS線右移,則均衡之P F/P C下降,本國為C之出口國,則經濟成長後本國貿易條件惡化,而外國貿易條件改善。
不論是本國或外國經濟成長,只要是發生偏向C之經濟成長,都具上述結果。
✧若發生偏向F的經濟成長,則RS線左移,則均衡之P F/P C上升,本國為C之出口國,則經濟成長後本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外國貿易條件惡化。
如圖5-7所示。
✧成長是偏向一國出口品之成長,稱之為出口偏向成長,成長是偏向一國進口品之成長,稱之為進口偏向成長,一國面對出口偏向成長,則該國貿易條件惡化,一國面對進口偏向成長,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
1.8 成長的國際效果✧一國經濟成長對他國是有利?✧外國的出口偏向成長,則其貿易條件惡化,本國貿易條件改善(在同一條PPF上貿易條件改善)→本國利益增加(效用提升)。
✧外國的進口偏向成長,本國貿易條件惡化(在同一條PPF上貿易條件惡化)→本國利益減少(效用下降)。
✧本國的出口偏向成長,本國貿易條件惡化(但PPF外移)→本國利益影響不明確,而外國因貿易條件改善(其PPF不變)而受益。
✧本國的進口偏向成長,本國貿易條件改善且PPF外移→本國利益增加,而外國因貿易條件惡化(其PPF不變)而受害。
✧綜合上述說明,本國發生進口偏向成長→本國受益(效用增加);若本國發生出口偏向成長→可能受益或受害。
若一國因其自身經濟成長而受害→稱之為錯誤的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 )。
一國若發生強烈的出口偏向成長,則貿易條件嚴重惡化,其影響大國於PPF外移的正面影響,則成長後效用反而減少。
繪圖說明之。
✧外國成長若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改善→本國受益(效用增加)。
外國成長若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惡化→本國受害(效用減少)。
■補充說明成長對福利的影響■2 國際間的所得移轉✧前面分析著重於RS線移動所造成的影響,此一小節則分析RD線改變的影響。
✧世界RD線改變的原因偏好改變:例如基於健康考量,要減低膽固醇的攝取,少吃肉多吃魚。
技術進步:例如因為電腦技術提升,使得卡帶被光碟片所取代。
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的經濟援助(國際間的所得移轉),此一現象對RD 之影響是最受矚目的。
✧過去國際間所得移轉經常發生在戰爭之後,例如1871年普法戰爭,德國要求被打被的法國支付賠償金;一次大戰後,戰勝國要求德國支付巨額賠償;二次大戰後,美國提供日本經援以幫助其復原,自1950代年開始,先進國家經常對貧窮國家提供經援。
2.1 所得移轉的問題✧對所得移轉對國際貿易條件的影響之分析,首推Ohlin與Keynes 兩位經濟學家的爭論。
兩者爭辯的焦點是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須支付巨額賠償,這會對德國造成多大的負擔。
✧Keynes認為德國為了付賠款,必須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則德國出口品相對於進口品的價格會下跌,如此不僅須負賠款,尚須額外承擔貿易條件惡化的後果。
✧Ohlin質疑Keynes有關德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論點,認為若德國未付賠款而提高關稅,如此,得國會減少對進口品的需求。
在此同時,各國收到賠款後會減稅,會增加對德國進口,則德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條件不致於惡化。
2.2 所得移轉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若本國移轉所得給外國,則本國所得與支出減少、外國所得與支出增加,若各國支出占世界支出的比例發生變化,則世界的RD線可能會移動,而貿易條件隨之改變。
⏹補充說明:✧如果兩國的偏好都具齊序性,則所得高低不會影響各國的RD線,則所得的國際移轉不會影響世界RD線,不會影響貿易條件。
■✧所得移轉只會影響RD線,對RS線沒有影響,因此所得移轉只是單純的需求面的問題。
✧如果各國對C與F支出比例均相同,則所得的國際移轉不會影響世界RD線,不會影響貿易條件。
✧若本國與外國花費在C與F之支出比例不一,所得移轉改變貿易條件,而貿易條件改變的方向取決於兩國的支出型態。
若本國對C之邊際支出傾向大於外國,給定任何相對價格,本國移轉所得給外國後,世界D C/D F會減少,則世界RD線會左移,本國貿易條件惡化,外國貿易條件改善,如圖5-8所示。
若此,國際移轉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就如同Keynes之推論。
圖5-8✧若本國對C之邊際支出傾向小於外國,給定任何相對價格,本國移轉所得給外國後,世界D C/D F會增加,則世界RD線會右移,本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外國貿易條件惡化。
如此,本國所得減少的負面效果會因貿易條件改善而減緩。
2.3 國際間所得移轉對貿易條件影響之推論✧在現實世界貿易障礙(高額運輸成本、貿易政策)普遍存在,故有非貿易財,如此一國會偏向消費其國產品,貿易財與非貿易財相互競逐生產資源。
贈與國因所得減少,其國內非貿易財需求減少,生產資源流向出口品,出口品供給增加,出口品價格下降。
✧在此同時,受贈國非貿易財需求增加,該國資源流向非貿易財,貿易財生產減少,該國出口品(贈與國的進口品)產量減少且價格上升。
故綜合而言,贈與國的出口品價格下跌且進口品價格上升,贈與國之貿易條件惡化。
Keynes 的論點應較貼近現實。
3 關稅與出口補貼:RS與RD線同時移動✧在現實生活中,常見一國政府採取進口關稅與出口補貼等貿易政策,執行這些政策通常並非著眼於改變貿易條件,而為了干預國際貿易的所得分配效果、發展關鍵產業、平衡國際收支等,而這些貿易政策往往會影響貿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