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梦溪笔谈》“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

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沈括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
梦中乐之,将谋居焉。
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
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何在。
又后六年,翁坐边议谪废,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身焉。
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怳然乃梦中所游之地。
翁叹曰:“吾缘在是矣。
”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
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
溪之上耸为邱,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
腹堆而庐其间者,翁之栖也。
其西荫于花竹之间,翁之所憩壳轩也。
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阁也。
据堆之崩,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
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
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
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嘴也。
竹间之可燕者,萧萧堂也。
荫竹之南,轩于水者,深斋也。
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
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豕鹿杂处。
客有至者,皆频额而去。
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
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
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居四年,而翁病;涉岁而益羸,滨槁木矣。
岂翁将蜕于此乎?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翁坐边议谪废坐:因犯……罪B.腹堆而庐其间者庐:造屋C.其西荫于花竹之间荫:树荫D.竹间之可燕者燕:娱乐3.下列属于直接描写梦溪景致的一组是(3分)()①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②巨木蓊然,水出峡中③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④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⑤滨槁木矣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4.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40岁左右做宣城太守时,用30万贯钱在县里买下了一块园地。
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注释及翻译鄜延境内有石油【原文】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
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
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
③水际:水边。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
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
⑤雉(zhì):鸟名,通称为野鸡。
⑥裛(yì):通“渑”(yì),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连词,相当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
⑨淳漆:纯漆。
淳:通“纯”。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
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
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
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
幄幕:帐篷。
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
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
识(zhì)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枳首蛇【原文】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
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
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
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胆矾炼铜【原文】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
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①铅(yán)山县:江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
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
【译文】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
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
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
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
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海潮【原文】卢肇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②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释】①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
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
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
②月正临子、午: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
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
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就不一致。
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
【译文】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说法极无道理。
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
(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
)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
十二气历【原文】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
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
如岁差①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
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
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②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③也。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三则及译文,需要的同学们可以看看!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官至尚书左丞。
②币:丝织品礼物。
遗(wèi):赠送。
③藉:垫。
【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
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
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
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
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
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
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
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
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
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者。
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
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
每为閤门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梦溪笔谈·象数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象数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月行九道非实有【原文】历法,天有黄、赤二道①,月有九道。
此皆强名②而已,非实有也。
亦由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尝有度?以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强谓之“度”,以步③日月五星行次④而已。
日之所由,谓之“黄道”;南北极之中,度最均处,谓之“赤道”。
月行黄道之南,谓之“朱道”;行黄道之北,谓之“黑道”。
黄道之东,谓之“青道”;黄道之西,谓之“白道”。
黄道内外⑤各四,并黄道为九。
日月之行,有迟有速,难可以一术御⑥也。
故因⑦其合散,分为数段,每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别算位⑧而已。
如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
历家不知其意,遂以谓实有九道,甚可嗤⑨也。
【注释】①黄、赤二道:黄道和赤道。
黄道: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
黄道和天赤道成23°26′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赤道在文中指天赤道,即通过天球中心和地球赤道面平行的平面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
②强名:文中是“牵强附会地叫做什么”的意思。
③步:文中指推算、测算。
④次:出外远行所居住的住所,文中指日、月及五星运行的位置。
⑤黄道内外:黄道将天球一分为二,黄道北侧称为内,黄道南侧称为外。
⑥御:驾驭,支配,文中指用一种方法来概括地说清楚。
⑦因:依据,根据。
⑧别算位:文中是“分别测算月亮运行的位置”的意思。
⑨嗤:讥笑。
【译文】历法上,天球有黄、赤二道,月亮则有九道。
这些都是人为的命名,并非是天体实有的轨道。
亦犹如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天又何尝有度数?因为太阳每运行三百六十天而成一个周期,所以强称之为“度”,不过是为了测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方位而已。
太阳所行经的轨道,叫做“黄道”;天球南、北极之间最正中的纬线圈,叫做“赤道”。
月亮行经黄道之南,叫做“朱道”;行经黄道之北,叫做“黑道”;行经黄道之东,叫做“青道”;行经黄道之西,叫做“白道”。
黄道内外各有四条轨道,并黄道而为九道。
梦溪笔谈·药议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药议原文注释及翻译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原文】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
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云射入肝肺。
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
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
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①,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
水与食同嚥,岂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
咽则嚥入胃脘②,次入胃中,又次入广肠③,又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为出入息④。
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⑤;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凡人之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⑥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
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⑦所蒸,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细研硫黄、朱砂、乳石之类——凡能飞走融结⑧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自余顽石草木⑨,则但气味洞达耳,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泄耳。
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
【注释】①《欧希范真五脏图》:宋代的一部解剖学的图书。
北宋庆历年间,广西反抗首领欧希范及其党众被镇压,宜州推官吴简令州吏及画工解剖五十余人的尸体,画出五脏图,集为此书。
②胃脘:疑当读作“胃筅(管)”,即食管。
③广肠:疑指十二指肠。
如果理解为大肠,则此处文字当有错误。
④息:气,气息。
⑤鼓鞴(bì):鼓风吹火用的革囊。
如后世之风箱。
⑥英精之气味:实指食物及药物中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精华部分。
⑦真气:指人体之正气,亦即精气。
古有“精气”说,以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精气为世界的本质,人体亦由精气构成。
⑧飞走融结:指流动融合。
⑨顽石草木:指食物及药物中不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粗劣部分。
【译文】古代的药方书上说,云母不经过加工就直接服用,便会附着到人的肝肺上去不掉。
譬如枇杷和狗脊,有绒毛而不可食,都说它们的绒毛吃下去会刺入肝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括《梦溪笔谈》“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于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如筀竹笋④,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草⑤,凌冬不凋;并汾乔木⑥,望秋先陨。
诸越则桃李冬实⑦,朔漠则桃李夏荣。
此地气之不同也。
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注】
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
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
①芦菔、地黄:草药名。
芦菔,即萝卜。
①愆(qiān)伏:阴阳失调。
这里指气候变化。
①筀(ɡuì)竹:一种竹子。
①岭峤:泛指五岭地区。
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
①并汾:泛指北方地区。
约今河北、山西一带。
①诸越:即百越。
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
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1.文中提及的“白乐天”,是指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
2.文中举“芦菔、地黄”与“紫草”为例,在写法上有何作用?
3.第二段写采药须考虑植物生长的内外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
1.白居易
2.通过正反对比,点明“有宿根”药草和“无宿根”药草采集的良好时机(“须取无茎叶时采”、“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3.(不同的)植物特性(或物性)
4.指出古法采药固定月份的错误,提倡应根据植物不同入药部位和生长条件来确定采药时间。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家名篇的能力以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根据题干要求和日常识记积累即可作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本题考核文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明确题干要求,理解文言句意,注意从结构、内容以及手法的角度作答。
本题根据上文“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可知“取芦菔、地黄辈观”是要验证前者;而又“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可知举例“紫草”是为了验证此句,联合两者就会发现这是正反对比的手法,从内容上点明“有宿根”药草和“无宿根”药草采集的良好时机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再归纳内容要点。
本题需要明确所谓的外在因素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变化,可以改变的;而内在因素指植物本身现有的条件,不可变的。
根据“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可知内在因素是植物的物性。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应先理解全文意思,然后分层概括文中大意,写出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通过其表达的内容。
通常文段的第一句就是中心内容的概括,本文“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再结合全文,可知本文中心内容便是指出古法采药固定月份的错误。
又第一段重在表明是否是陈年老根和草药的不同部位用途的采摘时间,第二段主要写了植物生长的内外因素而影响采摘时间,可见作者提倡应根据植物不同入药部位和生长条件来确定采药时间。
【点睛】
参考译文:
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
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
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
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
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
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
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
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份去限制。
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
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普遍的道理。
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
(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晚稻。
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
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
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
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
(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
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
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