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溪笔谈》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溪笔谈》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溪笔谈》含答案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20分)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

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注]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

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オ雅,明日置酒召之。

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

”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

”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

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切记之,他日可验。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

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

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

未几,卒于京师。

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三则及译文,需要的同学们可以看看!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官至尚书左丞。

②币:丝织品礼物。

遗(wèi):赠送。

③藉:垫。

【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

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

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

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

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

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

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

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

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

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者。

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

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

每为閤门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寇准镇物【原文】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

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

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

【注释】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

②澶(chán)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

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⑦觇(chān):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

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

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

《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

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

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

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打关节秀才【原文】许怀德①为殿帅②。

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

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

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梦溪笔谈自志沈括阅读答案翻译沈括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

梦中乐之,将谋居焉。

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

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何在。

又后六年,翁坐边议谪废,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身焉。

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怳然乃梦中所游之地。

翁叹曰:“吾缘在是矣。

”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

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

溪之上耸为邱,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

腹堆而庐其间者,翁之栖也。

其西荫于花竹之间,翁之所憩壳轩也。

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阁也。

据堆之崩,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

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

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

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嘴也。

竹间之可燕者,萧萧堂也。

荫竹之南,轩于水者,深斋也。

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

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豕鹿杂处。

客有至者,皆频额而去。

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

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

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居四年,而翁病;涉岁而益羸,滨槁木矣。

岂翁将蜕于此乎?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翁坐边议谪废坐:因犯……罪B.腹堆而庐其间者庐:造屋C.其西荫于花竹之间荫:树荫D.竹间之可燕者燕:娱乐3.下列属于直接描写梦溪景致的一组是(3分)()①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②巨木蓊然,水出峡中③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④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⑤滨槁木矣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4.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40岁左右做宣城太守时,用30万贯钱在县里买下了一块园地。

沈括《梦溪笔谈—陨石》“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陨石》“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陨石》“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

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陨石》)。

1.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

B.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

C.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

D.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

2.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极深,下.视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至今匣.藏D.范增数目.项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①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答案】1.C2.D3.①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都烧毁了。

①它大小像拳头一样,一头略微尖些,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似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句意: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又响一声后坠落,落到宜兴县百姓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了。

“移著西南”,著,附着,着落,可见“西南”是“著”的地点方向,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

沈括文言文例文及翻译

沈括文言文例文及翻译

沈括,字存中,吴兴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括少好学,博览群书,尤精天文、地理、律历之学。

其为文,辞藻华丽,逻辑严密,言辞畅达。

尝奉命出使辽国,往返万里,风尘仆仆,而其所著《使辽录》一书,记载其使辽经过,详实无遗。

又撰《梦溪笔谈》,收录其所见所闻,及心得体会,广为流传。

原文:括之幼也,聪慧过人,好学不倦。

年十二,读《尚书》,能识其大义;十五,通《周易》,晓其变通;十八,学天文、地理,渐入佳境。

括好为文章,辞藻华丽,逻辑严密,言辞畅达。

尝游历名山大川,见奇闻异事,必记之于册。

年二十有五,举进士,对策高第,授秘书省正字。

及括使辽,见辽之风俗、制度,与宋异矣。

辽之人,淳朴无华,好尚简朴,而其官制、律令,亦颇简略。

括于是详录其事,归而著《使辽录》,以资后世之考。

括又好天文,尝观天象,推算岁时,预知天灾。

一日,括游梦溪,见一奇石,上有古文数十,括取而读之,乃《河图》、《洛书》也。

括心喜,以为得此二书,可通天人之秘。

于是潜心研究,终成《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凡二十卷,分天文、地理、人事、物产、草木、虫鱼、医药、技艺等类。

括于书中,记载其所见所闻,及心得体会,广为流传。

其言辞简洁,见解独到,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译文:沈括,字存中,吴兴人。

他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逝世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沈括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从不厌倦。

十二岁时,他阅读《尚书》,便能领会其大意;十五岁时,通晓《周易》,明白其变化无穷;十八岁时,学习天文、地理,逐渐进入佳境。

沈括喜欢写文章,辞藻华丽,逻辑严密,言辞流畅。

他曾游历名山大川,见到奇闻异事,必定记录在册。

二十有五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对策成绩优异,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职务。

等到沈括出使辽国,见到辽国的风俗、制度,与宋朝大不相同。

辽国的人,纯朴无华,喜好简约,而他们的官制、法律也相当简略。

沈括于是详细记录了这些事情,回国后著成《使辽录》,以供后世考察。

沈括又喜欢天文,曾经观测天象,推算岁时,预知天灾。

沈括《梦溪笔谈 虹》阅读答案附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  虹》阅读答案附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虹》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6分)虹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①。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⑦。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①卓帐:竖立帐篷。

②绡縠(xiāo hú):一种丝织品。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1)使人过涧(2)盖夕虹也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予使契丹:_______________ (2)相去数丈:_______________(3)立涧之东西望:___________ (4)逾山而去: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1.请从文中找出任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两个重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参考答案:8.(1)使人/过涧(2)盖/夕虹也9.(1)出使(2)距离(3)向西(4)越过10.虹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

”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
..时,天有大声如雷,乃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
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
..。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

人怛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

此理宛然,熟观之可谕。

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

”亦不然也。

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神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多雷”乃妄.也妄:虚妄的说法。

B.常州日禺.时日禺:傍晚。

俨然:整齐的样子。

D.龙火得水而炽.炽:繁盛。

C.而室亦俨然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楔乃.石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似斧而.无孔而.刘夙婴疾病
C.许氏藩篱皆为.所焚吾属今为.之虏矣D.及雷止,其.舍宛然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注重调查研究,亲身寻得“雷斧”方相信所传为真。

考证雷州境内有雷水,则判断雷州之名并非由于多雷。

B.文章记载了一个常州陨石坠落的真实事件,在雷电交加的夜晚一颗大星星自天而落,地上只留有一个杯子大小的沉坑,里面是一颗铁质的陨石。

C.作者借助李舜举家曾遭遇雷击之事说理,认为世上之事都不能按照常情常理去推断,不能仅以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来测量人境之外之事。

D.作者为认世间没有真正的“前知”之人,所谓的“前知”都仅是按已知的推断的结果。

可见作者不迷信、不盲从,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遂以名州。

①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答案】
1.D
2.C
3.C
4.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4.①(我)翻查《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两条河,雷水经过城下,就用(“雷”字)来给这个州命名。

①(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饰的漆器、银饰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不见被烤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义含义能力。

D.“龙火得水而炽”意思是“龙火遇水后燃烧得更为猛烈”,所以此处的“炽”应解释为“炽烈”或“燃烧得猛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乃:动词,是/乃:副词,表转折,竟然。

B.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而:连词,表递进,况且。

C.两个“为”均为介词,被。

D.其:代词,那/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商量语气,还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世上之事都不能按照常情常理去推断”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三段,应是人境之外的那些奇异之事,不能按照常情常理去推断。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此段可据主谓结构判断,如“人有……”“事……(被)言”“梦寐……有”“事……定”;或据动宾结构判断,如“知……不前定”;或据主谓宾结构判断,如“余……谓……不然”。

在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号称能‘前知’的人,世传这种人就连数千百年之后的事都能预言,就是梦寐中的事或者将来也会发生,以此知道万事无不是‘前定’的。

我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

万事并没有‘前定’的”,句子可以断开为: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按,翻查;二水,两条河;贯,经过;遂,就;以,用;名,动词,命名。

(2)“有一木格”省略主语“屋内”,翻译补齐;贮,存放;其,哪些;银扣,银饰;悉,全,都;焦灼,这里指被烤焦。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传闻世人有拾得雷斧、雷楔的,说:“(这是)天上的雷神所遗落的,大多可在发生雷
击下的地面上拾到。

”而我未曾亲自见过。

元丰年间,我住在随州,夏天发生大雷震,下面一棵树被劈断,我竟然找到一把楔子,果然如世人所传。

凡是雷斧多用铜铁制造,而楔是石制的,像斧而没有孔。

世人传言雷州多雷,那里建有雷祠,祠中就多有雷斧、雷楔。

(我)翻查《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雷两条河,雷水经过城下,就用(“雷”字)来给这个州命名。

如果样的话,那么这个“雷”就是水名,说“雷州之名得自多雷”乃是妄说。

然而高州又有电白县,与雷州是邻境,这个“电白”又是什么意思呢?
治平元年,常州有一天傍晚时分,天空响起雷鸣一般的声音,原来是一颗大星,差不多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天空的东南方。

过了不多久又发出一声震响,大星移到了西南方。

接着又震了一下便坠落到了宜兴县一个姓许人家的园子里。

远近的人们都看到了,熊熊火光照亮天空,许家园子的篱笆都被火烧毁了。

这时火光熄灭了,看到地里有一个像杯口大小的洞,非常深。

往下看去,落下的星在里面还荧荧地发着光亮。

很长时间才慢慢暗下来,不过还是热得无法接近。

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三尺多深,于是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还是热的,像拳头般大小,一头略微有点尖,颜色像铁,分量也像铁。

知州郑伸得到了这块陨石,把它送到了润州的金山寺,直到现在还用匣子收藏着,有游客来了就打开匣子让人观赏。

王无咎对这件事做了很详细的记载。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被暴雷所震。

他家堂屋的西头房间,有雷火从窗户冒出,赫然蹿出于房檐之上,家里人以为堂屋已被烧了,都跑出去躲避。

等到暴雷停止,那间房子却宛然如故,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

(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怖的漆器、银饰全都化流到了地上,漆器不见被烤焦。

有一口宝刀,极为刚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为铁汁,而刀鞘也俨然完好无损。

人们通常必定会认为,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而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无一被毁,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测的。

佛书上说“龙火得水会更炽烈,人火得水则会熄灭”,这话确有道理。

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
号称能“前知”的人,世传这种人就连数千百年之后的事都能预言,就是梦寐中的事或者将来也会发生,以此知道万事无不是“前定”的。

我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

万事并没有“前定”的,当所谓将来的某件事被人们知道的时候,它便已是“今日”的事;从“今日”到预言的将来的年岁,这中间所有的时间都与“今日”同时,原没有先后。

这道理看似曲折,仔细体察就会明白。

有人说:“假如能够知晓未来,那么将来有不利的事情就可以躲避。

”这说法也不是那么回事。

假如可以躲避,那么人们在知晓未来的时候,就已看出所要躲避的事;若是看不出所要躲避的事,那就说明人们不能知晓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