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石油文言文翻译

沈括石油文言文翻译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一种类似于石油的物质。
以下是该描述的文言文及其现代文翻译:
文言文原文:
“石油出于盐井。
井甘者少油,苦者多油。
以火烛之,则膏如矾,燃之不灭。
”
现代文翻译:
“石油产自盐井。
盐井中的甜水少油,苦水多油。
用火点燃后,它的油脂就像矾,燃烧起来不容易熄灭。
”
这段文字描述了沈括对石油的观察,表明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对石油特性的初步认识。
沈括指出,石油伴随着盐井中的水产出,且不同质地的水含油量不同。
同时,他还注意到了石油的高燃点和持久燃烧的特性。
沈括与梦溪笔谈

五、问题来了
游戏结束了,现在我们来考考大 家的记忆力。 问题一:沈括是哪个朝代的人?
五、问题来了
问题二:沈括是哪里的人?
五、问题来了
问题三:沈括的数学 成就是什么?(前面 讲过)
五、问题来了
问题四:沈括的物理 成就是什么?(前面 讲过)
一、了解沈括 二、《梦溪笔谈》 三、沈括另外的成就 四、传声筒 五、问题来了
一、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 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 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 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 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 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 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 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 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 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 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 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
三、沈括另外的成就
化学:胆水炼铜-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硫酸铜溶液)、流而成涧。 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胆矾(硫酸铜),熬 制胆矾就能生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 也会变成铜。沈括的这段记录,即湿法炼铜, 利用化学置换反应的方式提炼金属。
四、传声筒
游戏规则:首先选5位同学上来,排 成一列。小老师拿答案给第一位同学。 第一位同学看完后,不能出一点声音, 也不能用口型,把答案用肢体语言传 给第二个人,其余同学朝后看,不能 看正在表演的同学。以次类推,直到 最后一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括与梦溪笔谈的故事

沈括与梦溪笔谈的故事沈括呀,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简直就是一个全才呀。
他对好多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沈括的一生经历可丰富啦。
他游历过好多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呀,他不断地观察、思考。
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也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和文化。
这些经历呢,都为他写梦溪笔谈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梦溪笔谈这本书啊,简直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里面记载了沈括自己的科学发现,像天文历法方面,他对天文现象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
他发现了很多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些发现呀,在当时可都是非常先进的呢。
还有地理方面,他对地形地貌的描述很准确,对一些地质现象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说关于石油,他可是最早对石油进行记录的人之一哦。
他看到石油从地下冒出来,还意识到这个东西将来会有大用处。
当时的人们可能还没太重视这个黑乎乎的东西,但是沈括就有这种超前的眼光呀。
在物理学方面呢,沈括也有很多贡献。
他对磁学的研究就很深入,他对指南针的研究可是相当细致的。
他知道怎么让指南针更好地指示方向,还发现了磁偏角这种现象。
这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呢。
沈括写梦溪笔谈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都写了进去。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关于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他写了当时的印刷术,还有水利工程之类的。
可以说呀,沈括通过这本书把北宋时期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都记录了下来。
他就像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让我们现在能够通过梦溪笔谈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
他的这本书呀,对后世的影响超级大。
后世的科学家们可以从他的记录中得到很多启发。
很多后来的科学研究都是在沈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呢。
沈括真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梦溪笔谈也是一部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著作呀。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书画作者:沈括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谓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可验,此亦不然。
《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
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
梦溪笔谈赏析

梦溪笔谈赏析《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随笔集,以谈论文章、诗词、历史、科学等各种话题为主,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这部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影响。
《梦溪笔谈》一书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它独特的魅力在于既涵盖了文学艺术的精髓,又展示了作者的深厚学识和独到见解。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将自己对文学、历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了整理和论述,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梦溪笔谈》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中看到其独特之处。
整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呈现,其中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
这种杂文的形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而不必按照特定的顺序阅读。
同时,《梦溪笔谈》中的话题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使得读者在一本书中可以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和思考。
其次,《梦溪笔谈》还展现了作者沈括的博学多才和独特见解。
沈括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和思想家,他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多领域知识和思考,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学术性和前瞻性。
例如,他在文学方面对诗词进行了赏析和解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历史方面对历史名人和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在科学方面对天文地理、物理力学等知识进行了阐述。
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沈括的博学才华,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和观点。
此外,《梦溪笔谈》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沈括在书中的表达方式流畅而优美,语句通顺且富有韵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警句等表达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十分具有艺术性。
这种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使得《梦溪笔谈》成为了一部不仅具有知识性,还具有文学欣赏性的作品。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梦溪笔谈》对后世的影响。
这本书的出版和广泛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文学、历史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同时,在沈括的独到见解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沈括及《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及《梦溪笔谈》简介
1、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
字存中。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2、有关《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
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
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主要讲了什么

梦溪笔谈主要讲了什么《梦溪笔谈》主要讲了什么?这个问题啊,要说起来其实不复杂,毕竟《梦溪笔谈》本身就是一本由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写的杂记,内容丰富得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一样。
里面记录了沈括对自然界、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观察和思考。
你别看这本书这么“高大上”,其实它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一本充满奇闻趣事的小故事集。
不信?那咱们就一起细细聊聊。
得说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沈括,咳咳,大家可别以为他只是个高高在上的学者。
事实上,他也就是个“又穷又忙”的文人。
你看,他的工作可不只是写书,还是朝廷的官员,整天奔波于公事之中。
可他有一颗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特别感兴趣。
结果呢,他不仅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还结合自己的知识加以分析。
这不,《梦溪笔谈》就是他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写下的一部心血之作,完全就是在跟人说:“我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梦溪笔谈》里面最有趣的部分是沈括的天文观察。
你知道,在宋代那个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天象的理解大多都是凭经验和直觉来猜测的。
但沈括可不一样,他可是一位有头脑的实用主义者。
他通过实际的观察,把一些天文现象像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气象变化等一一记录下来,还做了很多细致的分析。
比如,他提到的“月食现象”,他就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月食的发生过程,甚至能用自己的推理来解释为什么会有月食,真是牛得不行!简直可以说,他不仅是个观察家,还是个“前卫科学家”!那时候谁能想到,这种看似普通的天文现象,其实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思考,就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呢?然后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谈到了一些医学方面的内容。
你看他,作为一个学者,居然对医学也很有研究。
书里有篇章专门讨论人体的解剖,沈括在其中提到过“心脏的结构”什么的,简直让人想不到!要知道,在宋代,解剖这事儿可是相当禁忌的,很多人都不敢碰触这个话题。
沈括不仅敢写,还能深入剖析。
比如,他就提到过用药的效果,有些草药能治一些看似无药可救的病,而他自己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
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
藏书。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
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
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
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
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次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
充实了自己的学识。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1082年
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
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
副使,实际上被软禁。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1088
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
写了《梦溪笔谈》。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
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
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
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
第 2 页
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
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
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
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内容涉及天文、历
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
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
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因此,倍
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
标”。在世界科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沈括的物理知识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
贵的。《梦溪笔谈》中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领域。
特别在磁学方面研究成果尤为卓著。他最早记载了人工磁化
的一种简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造指南针。是世界
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地磁场存在磁偏角的人,即磁针所指“常
微偏东,不全南也”。西方的这一发现要比沈括的发现晚400
年。关于磁针的装置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即水浮法、指甲
旋定法、碗沿旋定法和单根蚕丝悬挂的缕悬法,最后指出用
丝线悬挂的方法最好。
在光学方面,对针孔成像和球面镜成像规律作了仔细研究,
并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力图进行理性的概括。他提出了
“碍”的概念,指出“阳燧(凹面镜)照物皆倒,中间有碍
第 3 页
故也。……窗隙中楼塔之间,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悬,与
阳燧一也”。这里的“碍”是指某种特殊的几何点,例如小
孔成像的孔、凹面镜的焦点或曲率中心。他所记载的“红光
验尸”法指出,当尸体的伤痕不易发现时,可在中午用新的
红油伞罩在用水浇了的尸体上,则伤痕可见,这是由于红油
伞实际起了滤光器的作用,尸体伤痕的青紫处,在红光下比
在白光下看得清晰。另外,他对古代透光镜也作过比较合理
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