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可以把“胆结石”化掉吗?
使用草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如何

使用草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如何胆结石是一种在胆囊中形成的小而硬的物质,主要由胆固醇和胆色素组成。
胆结石可以导致胆囊发炎、胆管堵塞以及其他严重的胆道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胆结石或者药物溶解胆结石。
除了这些传统疗法,草药治疗胆结石也被一些人所采用。
那么,使用草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如何呢?草药治疗胆结石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方法。
在中医中,有很多草药被认为对胆结石具有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草药:1. 金钱草:金钱草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刺激胆囊收缩,帮助排出胆结石。
金钱草可以作为草药茶或药丸形式使用。
2. 黄连:黄连是一种有苦味的草药,被认为具有解毒、抗炎和抗菌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减少胆囊和胆管的炎症,并促进胆汁的排出。
黄连通常作为中药煎剂来服用。
3. 天花粉: 天花粉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的草药。
它具有祛痰、解热、消炎的功效。
一些研究表明,天花粉对胆结石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它可以通过促进胆道的收缩,帮助胆结石的排出。
天花粉可以作为药丸或者散剂来服用。
4. 柴胡:柴胡是一种被广泛用于中医的草药。
它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作用。
柴胡可以促使胆汁的分泌增加,从而减少胆结石的形成和增长。
柴胡通常以煎剂或者药丸的形式来使用。
虽然草药治疗胆结石在一些人中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目前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草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
大多数现代医学研究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手术或者药物治疗上。
此外,草药治疗胆结石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如果你正在考虑使用草药治疗胆结石,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草药治疗胆结石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减少胆结石的风险。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形成。
此外,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避免饮食过多的脂肪和糖类也对预防胆结石有帮助。
总之,虽然草药治疗胆结石在一些人中可能有效,但是目前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其疗效。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是由于胆囊内胆固醇、胆盐等物质沉淀形成。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和胆囊的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胆结石是一种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下面就分享一个中药治疗胆结石的案例。
患者张女士,30岁,因腹痛伴呕吐、黄疸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胆结石。
由于她有中医治疗的信仰,选择了中药治疗。
中医师根据张女士的病情特点,为她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包括黄连、栀子、白芍、茵陈等药物。
张女士服用中药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她感觉腹痛减轻,呕吐明显减少,
黄疸也逐渐减退。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复查时胆结石的大小明显减小,胆囊的炎症也有所缓解。
中医师根据病情调整了药方,继续治疗。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张女士的胆结石逐渐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她感谢中医
的治疗,不仅病情得到了控制,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她也通过中医的调理,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了疾病的复发。
这个案例表明,中药治疗胆结石具有疗效确切、疗效持久等优点,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中药治疗胆结石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中药治疗的疗效,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在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胆结石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胆结石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湿热内蕴、痰浊内阻、肝胆湿热等密切相关。
中药学中有许多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并具有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例如,黄连、黄芩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方剂在胆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方剂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中药材制成的药物组合。
在胆结石的治疗中,中医方剂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个体化调解。
例如,对于有明显湿热内蕴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对于湿热蕴结的病情,可以选用瓜蒌壳汤等方剂来消除湿热。
三、中医针灸治疗在胆结石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经络,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
在胆结石的治疗中,针灸可以调理肝胆经脉,舒畅气机,有助于胆汁的排泄。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胆道痉挛,减轻胆绞痛的症状。
因此,中医针灸疗法在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四、中医草药的外用治疗除了内服中药方剂,中医草药的外用治疗也可以在胆结石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药草药熏洗、贴敷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腹部,通过温通经络、散寒化痰的作用来改善疾病。
如蒲黄散、乳香、没药等药物,在胆结石逐渐溶化和排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五、中医推拿手法对胆结石的治疗作用中医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可以通过推拿患者的腹部来改善胆结石的症状。
推拿师通过手法的刺激,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胆道痉挛和胆绞痛的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综上所述,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借鉴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治疗中有许多方剂、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胆结石主要是采用利胆、消炎、软化、溶解结石等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苦参、黄柏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减轻胆囊和胆道的炎症症状,并帮助软化和溶解结石。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胆囊的分泌功能,促进胆道通畅,减少结石的形成。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治疗胆结石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气海等。
经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使胆道的排空,改善胆囊的收缩功能,减轻胆道的痉挛,缓解炎症症状,并增加胆囊的分泌流出,有助于溶解结石。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胆经和腧穴,调节胆囊和胆道的功能,缓解胆结石的相关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捏、揉、按、转等,可以刺激和活血,促进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有助于消除结石并减轻疼痛。
4.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胆结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湿热、痰浊等有关,因此,饮食方面需要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
同时,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有助于溶解结石的食物,如苹果、柠檬、山楂等。
5.中医穴位贴敷:中医穴位贴敷是利用中药、艾灸等在特定穴位附近贴敷,通过药性或温热刺激穴位,调节胆囊和胆道的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流动,有助于软化和溶解结石。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大椎等。
总之,中医治疗胆结石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疗效,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同时还需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如有需要,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研究

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研究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研究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物质,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组成。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胆囊或采用药物溶解结石,而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一直备受关注。
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主要通过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发挥。
其中,中药中的黄连素、黄酮类、黄连碱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作用,可以减轻胆囊炎症,改善胆囊环境,从而促进结石的溶解。
此外,中药中的柴胡、枳实、郁金等成分还具有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囊收缩等作用,有助于将结石排出。
研究表明,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例如,柴胡疏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胆囊结石有一定的溶解作用。
另外,中药中的金银花、连翘等也被证实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以改善胆囊炎症,从而促进结石的溶解。
然而,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中药的反应可能不同。
其次,中药的治疗周期较长,需要长期坚持使用,对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要求较高。
此外,中药的治疗效果相对较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来说可能不够及时。
因此,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溶解作用。
其次,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模拟等,寻找更有效的中药成分,提高溶解效果。
此外,还可以研究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药对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为中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为胆囊结石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中药,并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除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外,中医中药也被广泛运用于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我本人也是胆结石的患者,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胆结石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辨证。
在我的治疗中,中医医生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苔和脉象等方式,对我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辨证分析。
根据我的情况,中医医生判断我属于湿热胆结石,因此在中药配方上采用了清热解毒、化湿利胆的方剂。
二、中药治疗1. 苦参煎剂: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黄连素作用,该煎剂可有效中和湿热胆结石对胆囊的刺激,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2. 木通汤:木通有清热利湿、通淋功能。
中医认为湿热是胆结石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该方剂可有效改善湿热胆结石患者的症状。
3. 黄连素: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在治疗胆结石时,黄连素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以上只是我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部分中药方剂,具体使用剂量和疗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胆结石治疗的重要方面。
在中医的观念中,饮食调理可以改善体内的湿热病理,减轻胆结石的症状。
1.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胆道疼痛。
所以在治疗期间必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
我在治疗期间增加了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适量饮用中草药饮品:中草药饮品如菊花茶、决明子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治疗期间,我每天饮用适量的中草药饮品,既可以滋润肠胃,又能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四、养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调理的重要性,对于胆结石的患者同样适用。
以下是我在治疗期间进行的一些养生调理措施:1.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废物的排出。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是指胆囊或胆道中形成的固体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
中药治疗胆结石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几个相关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胆热瘀毒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30g、黄芩15g、栀子10g、地黄15g、茯苓20g、赤小豆20g、丹参10g、生大黄10g、大黄10g、当归15g、川芎10g、红花5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腹痛明显减轻,胆囊结石也有所缩小。
案例二:患者是一位52岁的男性,因胆结石反复发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胆湿热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30g、黄柏20g、黄芩15g、栀子10g、茯苓20g、石苇15g、车前子20g、山栀子20g、海浮石20g、连翘10g、金银花15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6个月,胆结石大小有所变化,症状也有所缓解。
案例三: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因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气滞血瘀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当归20g、川芎10g、黄芩15g、黄连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5g、香附10g、陈皮10g、山楂10g、蒲公英10g、柴胡10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4个月,胆结石明显缩小,相关症状改善。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中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因人而异。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此外,中药治疗胆结石也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变来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中药治疗胆结石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功效,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并对胆囊结石有一定的缩小效果。
然而,中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适当监测胆囊结石的变化,避免结石堵塞胆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024年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治疗胆结石

2024年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治疗胆结石一、活血化瘀法概述活血化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理论中,淤血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局部积聚,形成瘀血。
瘀血不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还可能成为疾病的根源。
因此,活血化瘀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消除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在治疗胆结石方面,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改善肝胆的血液循环,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从而达到治疗胆结石的目的。
二、疏利肝胆法介绍疏利肝胆法是中医学中针对肝胆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核心在于通过调理肝胆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的疏泄和排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理论中,肝胆的疏泄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若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疏利肝胆法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
在治疗胆结石方面,疏利肝胆法可以通过促进胆汁的排泄,防止胆汁淤积,从而达到治疗胆结石的目的。
三、治疗方法与手段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疏利肝胆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郁金、丹参、桃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利胆排石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结石的排出。
针灸和推拿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也是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肝胆的气血运行,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肝胆经络,舒缓肝胆的紧张状态,改善其功能。
四、日常调护建议在治疗胆结石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调护。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行为。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肝胆,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可以把“胆结石”化掉吗?现代人,总以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为借口,经常成为不吃早餐的“匆忙客”,快餐食品的VIP,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再加上一双不爱运动的腿脚,着实给很多疾病的产生筑起了温床。
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很多结石病也纷沓而至,就像胆结石,不知有多少人为它丢了健康丢了胆,这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胆结石,该何去何从?老中医指点迷津!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其形成,与胆汁郁滞、排泄不畅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以腐化水谷而行糟粕,以通降下利为顺。
而胆汁之分泌排泄,每与偏嗜肥甘、情志拂郁等因素有关。
盖偏嗜肥甘则伤脾,脾伤则健运失司,情志拂郁则伤肝,肝伤则疏泄不利,二者均能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而致郁滞。
故而偏嗜肥甘与情志拂郁也就同胆结石之发生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目前,中医对胆结石的治疗,大多分气郁、湿热、脓毒三型,在具体治则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的从胆石静止期着手,强调提高气郁型疗效,并将其分为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阴不足三型。
有的主张从病邪热化的程度,将其分为蕴热、温热、热毒(脓毒)三个不同阶段,强调通里攻下与清热解毒。
有的则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例多有脾胃阴虚之证候出发,强调胆脾分消,主张胆脾同治,用茵陈、郁金等药品加消导药。
各种治疗方剂很多,但治法不外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解毒、通里攻下等几种,也多以大柴胡汤、茵陈蒿汤为基础加减化裁。
而先生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胆结石之治疗与常法有别,其经验为如下。
1.疏清滑利通其用胆附生于肝,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
《东医宝鉴》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故胆的病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基于此,先生认为清泻湿热当与升降滑利相结合,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为肝的疏泄正常,气机的升降也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
反之,肝失疏泄,郁而化热,引起肝热灼液,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就会造成郁结,聚而成石。
因为不管是气郁型、湿热型或脓毒型,均与肝脏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结石是标,气滞是本,所以治疗胆结石必须重视气机升降,疏肝理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理气开郁能降低胆管口括约肌的紧张度,减少胃酸分泌,使胰腺分泌减少,解除胰管梗阻力,减少压力,增加胆汁的分泌,与中医理论相合。
胆结石以湿热型为最多见,湿与热两者,目前均以清热为主。
而先生认为还当注意配以甘凉滑利之品。
因为甘凉滑利之药多能去湿,湿去则热无所依,再加滑利对消痈化石、利窍排毒均有好处,故治疗胆结石当以疏、清、滑、利为主。
根据疏以解郁、清以泄热、利以去着的原则,先生自拟柴牡五金汤。
柴牡五金汤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海金沙(包煎)15克,郁金9克,鸡内金4.5克,川楝子9克,金钱草15~30克,青陈皮各5克枳实6克,甘草4.5克,厚朴6克,瓜蒌12克,冬瓜子18克,冬葵子12克。
方解:柴胡与牡蛎同用,《本草经解》认为“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
牡蛎味咸性降,《汤液本草》认为“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
故两者合用,一升一降,不但能宣畅气机,还有软坚散结之功效。
郁金、川楝子、青陈皮,疏肝以解郁,理气兼消积。
现代药理分析得知,郁金所含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使胆囊收缩,有利胆作用,挥发油还可溶解泥沙状结石,故用于胆结石尤宜。
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清泻湿热,利水通淋,化坚消石。
鸡内金兼可健脾,须生用碾末吞服。
冬葵子、冬瓜子、瓜蒌,滑以去着,通窍利湿,还有消痈排毒作用。
厚朴、甘草、枳实,不加大黄而配以滑利之品,既有小承气汤行气除滞、清热通便作用,又可避免用药过峻而伤胃气。
本方虽以疏清滑利为主,但药不过峻,所以只要患者不是十分虚弱,一般都可使用。
随症加减(1)伴有炎症发热者:加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
(2)出现黄疸者:加茵陈、山栀。
(3)胁痛者:酌加香附、乌药、延胡索。
(4)呕恶胸痞者:酌加姜半夏、姜竹茹、枳壳。
(5)纳呆者:加苍术、焦山楂、焦神曲。
(6)大便不畅者:酌加郁李仁、桃仁、大黄。
另外,每日服雪羹汤一剂。
雪羹汤大荸荠4个,海蜇皮(漂去石灰矾性)30克,水煎服。
此方出于清代《绛雪园古方选注》,云:“羹,食物之味调和也;雪,喻其淡而无奇……荸荠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
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泄热止痛,捷如影响。
”先生取其滑利以排石,泄热以止痛,久服而不伤正气,亦“食疗以辅之”之意也。
2.舒肝和络善其后六腑以通为用。
胆石即使排除以后,也还有复发可能,当保持其气机的通利。
故先生用舒肝和络饮善其后,防止复发。
舒肝和络饮是先生在“病多参郁”的思想上研制而成的,旨在疏肝,法在通利。
故仍以柴胡、牡蛎为主药;香附、乌药,调气活血,疏肝消痞;苍术、厚朴,温中燥湿,宽胸利膈,散满行滞;郁金、石菖蒲,开窍豁痰,利胆解郁;夜交藤、合欢皮,和血安神。
故能达到气血流畅,消化正常,以防胆石再生。
沈某,女,58岁。
1992年8月23日初诊。
B超提示胆囊口有结石嵌顿,引起胆管痉挛而为疝痛。
便艰,高热(体温40℃),白细胞24×109/L,经大量抗菌消炎解痉治疗,痛已缓,高热已退,但胆区仍感不适。
此胆疝痛后引起之创痛未愈也,今不需止痛,六腑以通为顺,但予利胆清热解毒通便。
苔腻,脉弦细。
处方:柴胡9克,枳实9克,苍术9克,厚朴6克,郁金9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包煎)15克,鸡内金6克,川楝肉9克,黄芩9克,土茯苓30克,连翘9克,忍冬藤24克,白薇9克,知母9克,白芍9克,生甘草6克,郁李仁9克,生姜(另包)9克。
7剂。
二诊:便已通,未畅下;胆区隐痛已平,但仍有不适感;苔脉如前。
予原方加:玄明粉(冲)9克,冬瓜子9克,冬葵子9克。
14剂。
三诊:得畅下;B超复查结石已消失,胆区痛已平;胃纳转佳。
以舒肝和络饮加金钱草、鸡内金、川楝肉、枳实、瓜蒌皮、郁李仁,续服7剂(隔日服)以善其后,并嘱服雪羹汤以代茶。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其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早有类似本病的证候记载。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及《伤寒论》中“结胸发黄”的描述与本病十分相似。
其他医籍在有关胁痛、黄疸、寒热、呕吐等门类中,均有有关本病证候、治疗的论述,可供借鉴。
胆囊炎、胆石症常易反复发作,而胆石的大小,性质和分布范围又各不相同。
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依靠单纯的手术方法,常难取得理想的治效;而结石范围广泛的病例,手术中亦易忽略遗漏,致使结石残留常致再发和再次手术。
中医学从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出发,能促进炎症消退,结石排出或缩小。
不仅能缓解症状,减少发病次数,且能使部分病人得到彻底痊愈。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下,肝胆相互联系,胆以通降下行为顺,它既具有传而不藏,实而不满等各腑所具的普遍性。
但又和其他各腑不同,具有不储藏或转输水谷糟粕以及粪溺等浊物的特殊性,是异乎寻常的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胆汁清净不浊,故又称为“中清之腑”。
胆囊炎、胆石症的病因多端。
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膩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不通则痛;湿热熏蒸,发生黄疸;气血郁结,热结不散则化为脓;如湿热长期不化,胆汁凝结,可成为砂石。
胆囊的炎症和结石常同时并存,互为因果,且与饮食和蛔虫等有关,因此,在治疗时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一般治疗方法不外乎: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燥湿泻火,舒肝利胆,理气开郁,行气活血,降逆止健脾和胃,安蛔止痛,补气养血,温中散寒。
从临床症状分析,以湿热气滞居多,见证除有口苦、咽干、头晕、不思饮食等少阳经症状外,湿热者,多有寒热往来,面目或全身出现黄疸,右上腹持续胀痛或偶有阵发性疼大便秘结,小便黄浊或赤流,脉象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或厚,治宜清热利湿、通下、疏肝利胆。
气滞者,平素性情急躁,善怒,一般无寒热和黄疸出现,右上腹胀痛、绞痛或阵发性窜痛,常因郁怒诱发致痛势加重,小便清利或微黄,脉象沉涩或弦细,舌尖微红、苔薄白或微黄,治宜舒肝利胆、缓急止痛。
“六腑以通为用”,按照“痛随利减”的规律。
在急性期间,一般以和解少阳、舒肝利胆、通里攻下为法,用大柴胡汤加郁金、广木香、金钱草。
若湿热重者,加苦参、滑石;实火者,加龙胆草、生山栀;气滞者,加香附、青皮;血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出现黄疸者,加茵陈、白鲜皮、秦艽;呕吐者,加橘皮、竹茹;有食滞者,加焦六曲、焦山楂、乌药;平素嗜酒者,酌加葛花、枳椇子、红豆蔻。
慢性病人出现腑实证的机会甚少,若兼有时,其症亦较轻,故治疗时较少应用攻里泻下剂,临床上常以自订验方金钱开郁散为主,药用金钱草、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郁金、海螵蛸、浙贝母。
本方取四逆散疏达肝胆郁气,乌贝散化滞散结,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郁金行气活血、利胆止痛。
若兼有脘痛者,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晕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
胆囊炎、胆石症的治疗,在明确诊断下,还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按患者体质、年龄、职业、饮食、情志等状况之各异与所见症状之不同,以及其他兼证等等,随症变化,灵活运用。
切忌千篇一律,固守成方。
临床除应用上述二方外,还常采用下列一些方药治疗:三花芍草小金蒌散,药用玫瑰花、厚朴花、佛手花、小青皮、鸡内金、瓜蒌皮仁、柴胡、生白芍、生甘草、白蜜。
本方具芳香柔润、调中理气的作用。
适用于阴虚之体、性情急躁之人,症见右上腹胀痛,面黄神疲,失眠,脉弦,舌质干燥、边红、中剥脱、苔微黄者。
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当归、干姜、吴茱萸、柴胡、郁金。
本方能温中散寒、行气活血。
适用于胆石症,右上腹部疼痛或疼痛不显著,形瘦,肢冷、素体虚弱,脉细、舌淡者。
乌梅丸槟榔丸合剂,乌梅安胃丸、木香槟榔丸、白蜜,用滚开水泡汁服。
肝胆并治、通腑止痛。
适用于胆病挟食滞、郁怒,或残石未尽,剧痛不止者,或兼慢性肝炎,消化不良,舌苔白厚腻者。
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药用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苍术、厚朴、青皮、鸡内金、地枯萝。
功能舒肝利胆、和中化湿。
温胆汤加味,药用陈皮、制半夏、茯苓、生甘草、枳实、生姜、竹茹、吴茱萸、木瓜、乌梅。
功能清胆和胃、理气止呕。
适用于肝胃不和,泛呕酸水,右上腹隐痛或不作痛,脉缓,舌质红润者。
金铃子散合更衣丸加味,药用川楝子、延胡索、更衣丸(吞)、蒲公英、天花粉、金钱草、丹参、鲜芦根、竹茹。
功能和中止痛,养阴通腑、调理气血。
适用于阴虚体质,右上腹隐痛,大便干燥,脉象沉弦,舌质干燥、红糙无苔者。
增液汤合麻仁丸改汤加减,药用火麻仁、苦杏仁、生地黄、麦门冬、玄参、生白芍、生大黄、生甘草、白蜜、金钱草、玉米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