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
校本课程《初中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价值和目的(为什么要开设)
传统课本试验的单一和死板对于学生却失去了吸引力,要保持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需要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在保证实验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使之趣味化,利用趣味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通过化学实验趣味化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程的受众
初中九年级学生
课程单元主题与次主题(主要内容与板块)
1.化学趣味实验的设计。
2.对课本实验的改进。
3.化学趣味实验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课程实施建议(如何教)
1.复习课本实验。
2.对可本实验做出一些改动,使其更加趣味化。
①把学生分组,按小组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设计试验并完成试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②收集每次试验方案和结论
3.收集或设计一些趣味化小实验。
课程评价(如何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1.对于基本化学实验知识,可采用纸笔测试进行评价
2对于学生实验能力提升可以采用观察测试
3可以让学生对于常规实验进行评价,指代品
4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创新(教师可以参与指导)
化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趣味化学实验)趣味化学实验》是一本化学校本课程教材,旨在为高一新生提供十个课时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包含了多个有趣的实验,例如胶冻燃烧、无水冰袋、消字密无痕、水下百花开等,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还能提高研究兴趣和热情,丰富课外生活,锻炼动手能力,最终增进化学科学素养。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等几个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能够处理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了解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成小组,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会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本课程将通过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并探究其成因。
首先,我们介绍了酸雨的定义和成因,引导学生了解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接着,我们介绍了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并详细讲解实验步骤。
学生需要使用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和胶头滴管等实验仪器,使用蒸馏水、98%的硫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实验药品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并在实验完成后整理实验台,并完成课内思考题,作出自我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二:自制酸碱指示剂背景资料: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可以用来检测物质酸碱性质的化学试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苏丹红、酚酞、甲基橙等。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值下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质。
趣味化学动初中化学教案

趣味化学动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3. 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化学?
2. 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及其用途;
3. 通过趣味实验探索化学原理。
教学过程:
1. 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2. 展示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介绍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3. 带领学生进行趣味实验,如酸碱反应、气体生成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4.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原理,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剂瓶、酸碱溶液、玻璃棒等;
2. 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步骤和原理解析的书籍。
教学评估:
1. 每个学生完成实验后,口头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 成绩考核: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安全,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化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高中趣味化学选修课教案

高中趣味化学选修课教案
适用年级:高中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2. 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2.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化学知识与趣味科普。
教学方式:
1. 理论课以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实验课以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思维。
教学评价:
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20%;
2. 考试成绩占比30%;
3. 实验成绩占比30%;
4. 课堂表现(包括讨论质量、反馈等)占比20%。
教学安排:
每周两节课,一节理论课,一节实验课。
教学方法:
1. 理论课: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介绍化学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课程教案:
第一周:
理论课内容:化学基础知识介绍
实验课内容:化学实验基础技能培训
第二周:
理论课内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课内容:酸碱中和实验
第三周:
理论课内容:化学知识与趣味科普
实验课内容:化学实验操作技巧训练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本课程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开启对化学的探索之旅!。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

端着金碗的乞讨者(打一化学元素) ——钙 金属之冠(打一化学元素) —— 钾 睡觉(打两种化学元素) ——铋钼
品德高尚(打三种化学元素)——锌磷镁 金先生的夫人(打一化学元素)——钛 水上作业(打一化学元素) ——汞 金库被盗(打一化学元素) ——铁或铥 大洋干涸气上升(打一化学元素) ——氧 孙悟空的眼睛(打一化学元素)—— 钼
你看到了,也许要把煤搬到院子里去 晒干。妈妈来了,她说:“别搬了,湿煤 才好烧哩!”
湿煤反而好烧,这是什么道理?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从你最熟悉的事 情谈起吧。如果满满一壶水烧开了,往往 会有一点水溢出来,照理说,壶下面的炉 火该灭了吧?可是,真奇怪,水滴落下的 地方,火焰反而变的老高老高的。
水的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水 一遇上火热的煤,氧立刻被煤(碳)夺走了,生成 一氧化碳和氢气。对你来说,它们俩都不陌生。
要点炉子了。在蜂窝煤炉的炉膛底,自下而上一层层铺上刨花,引火炭和 蜂窝煤。用火柴或者打火机点燃碎纸片,依次引燃刨花、引火炭。最后,蜂窝 煤燃烧起来。
详细回忆一下点炉子的过程,划火柴,着火点很低的红磷烧起来,我们得 到了火。以后,各种引火材料一个接一个烧了起来,它们的顺序是:火柴头上 的药物——火柴杆——纸片——刨花——引火炭——蜂窝煤。排列在前的引火材 料着火点比较低,它点着以后,产生较高的温度,就把它后面的引火材料烧着 了。一次一次地提高温度,才能使着火点较高的煤点着。
所以,蒸锅水不能喝。
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里,常 常谈到“鬼火”。旧社会迷信的人,还把“鬼火”添枝加叶地说 成是什么阎罗王出现的鬼灯笼。那么,“鬼火”究竟是怎么回事 呢?
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有很多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 磷化氢气体在空气中自燃产生磷火,这就是旷野上出现的“鬼 火”。
高中化学史校本教案

高中化学史校本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史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人物;
2. 掌握化学史中的重要实验和发现;
3. 能够分析化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史的发展阶段和重要实验;
难点:化学史中的事件和转折点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谈论化学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化学史的重要性。
二、展开(30分钟)
1. 古代化学:介绍古代化学的发展,如古代文明中的化学实践和理论。
2. 中世纪化学:介绍中世纪时期的化学成就,如炼金术、草药医学等。
3. 近代化学:介绍近代化学的发展,如拉瓦锡、达尔文等的工作。
三、总结(10分钟)
结合化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让学生总结化学史的发展脉络。
四、讨论(10分钟)
讨论化学史对当代化学科学的影响和启示,启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思考。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化学史中的重要人物或实验,写一份短文进行介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化学史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能够应用化学史中的知识分析当代化学科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历史转折点中发现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度-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完整版x

3
试剂与仪器的正确使用
掌握试剂的取用、存放和仪器的清洗、干燥等正 确使用方法,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9
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
实验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记 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现象、测
量结果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04
趣味实验二:魔法火焰表演
15
不同燃料燃烧特性比较
01
02
03
酒精燃烧
酒精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温度较高,燃烧较完全, 产生的主要是水和二氧化 碳。
蜡烛燃烧
蜡烛燃烧时火焰呈黄色, 温度较低,燃烧不完全, 会产生炭黑和少量的一氧 化碳等有害气体。
氢气燃烧
氢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温度很高,燃烧非常完 全,只产生水。
16
火焰颜色变化原理探讨
01
火焰颜色与燃烧物有关
不同的燃烧物在燃烧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火焰。例如,钠燃烧时发出黄
色火焰,铜燃烧时发出绿色火焰。
02
火焰颜色与温度有关
火焰的颜色也可以反映其温度高低。一般来说,蓝色火焰温度较高,黄
色火焰温度较低。
03
焰色反应
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的颜色的
使用方法说明
将自制酸碱指示剂滴入待测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判 断溶液的酸碱性。例如,将指示剂滴入白醋中,溶液变为 红色,说明白醋为酸性溶液。
21
应用场景拓展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自制酸碱指示剂可以检测家庭中 的各种洗涤剂和清洁剂的酸碱性,避
免使用不当对皮肤造成伤害。
环保领域的应用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银杏工作室逍林中学校本开发 ·趣味化学实验· ****************趣味化学实验化学组编著本册主编:罗余凌 逍林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策划制作《逍林中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趣味化学实验》本册主编:罗余凌封面设计:罗余凌◆内部交流使用◆★逍林中学校本开发·趣味化学实验·前言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主要针对高中学生开设,共开设9+1个趣味实验,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课堂评价几大部分。
本课程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节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
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
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
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逍林中学校本开发·趣味化学实验·的乐趣,以获得理解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目录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配视频) (1)趣味化学实验一玻棒点灯、黑龙攀柱 (9)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12)趣味化学实验三化学“冰箱”与冰袋 (15)趣味化学实验四水下公园 (17)趣味化学实验五硫素三形 (19)趣味化学实验六海带中碘的提取和检验 (21)趣味化学实验七研究电池 (24)趣味化学实验八制作水果电池 (27)趣味化学实验九牙膏中某些成分的检验 (29)超级能源——奇妙的可燃冰 (32)★逍林中学校本开发 ·趣味化学实验·- 1-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过了早期化学实验、近代化学实验和现代化学实验等三个发展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第1课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一天,被誉为瑞典化学泰斗的贝采利乌斯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前,向新人学的大学生们介绍实验观察的重要性。
“同学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没有卓越的实验观察力,就无法研究化学。
有些同学想当化学家,却又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老师,观察实验难道比走钢丝还难吗?”一个学生有点不服气,打断了他还不太熟悉的贝采和乌斯教授的讲话,“您可以考一考我们,看看我们将来配不配当一名化学家。
”教授沉思了一下。
答应了这个要求。
他把一只只盛有溶液的试剂瓶发给在座的学生,然后说道。
贝采利乌斯“我这里的一瓶溶液和大家面前放的那瓶完全一样.都是几经煮沸的无毒溶液。
一会儿,我要求大家模仿我所用的方法来鉴别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溶液。
”说完,教授把手指伸进试剂瓶的溶液里,然后将手指拿出来并用舌头舔了一下。
通过教授的神态,大家猜想这溶液或是甜的,或是咸的,至少是没有什么味道的。
随着教授一声令下,“考试”开始了。
为了能最先报出鉴定结果以证实自己的实验能力,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手指伸进试剂瓶里,并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下。
“啊!怎么这么苦”“苦死了!苦死了!”尝了溶液的味道后,学生们个个哭丧着脸大声地埋怨着。
一个学生甚至有点恼火了:“老师,尝了这么苦的溶液。
您为什么装得若无其事呢?”“我真的尝了吗?”贝采利乌斯边笑边向他的学生们问道。
咦!明明看着教授把手指放到了舌头上。
怎么能说没尝呢?大家一时摸不着头脑。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是怎么“演”的吗?第2课稀有气体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疑问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雷利对气体的密度特别感兴趣,从1882年开始陆续测定起各种气体的密度来。
他做事历来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因此在测定每种气体的密度时,总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取得这种气体,并对其密度反复测量,以尽量减少误差。
气体的密度一个个测了出来。
但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他却遇到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他把空气通过烧得通红的装满铜屑的管子除去氧气,然后又通过一只只“化学搜捕器”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最后得到了氮气。
然后在00C、1大气压的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地测量所得氮气的密度,其结果皆为1.2572克/升。
像对待其它气体一样,他又用另一种方法——分解氨气获得氮气,并测定所得氮气的密度,但其结果却是1.2505克/升。
都是氮气的密度,为什么在小数点后第三位上却出现了差异?雷利双眉紧蹙,思索着产生这0.0067克差异的原因。
“这种误差可能是某一步实验操作出现了疏忽造成的。
”于是他认真地检查了实验装置,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实验,结果还是如此。
“也许是用分解氨气的方法制得的氮气里混有氢气,所以密度才小了一点。
”为此,他又改用其它含氮物质,分别从笑气(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尿素等物质制取氮气,结果仍然差那么一丁点儿。
这0.0067克的差异把雷利折腾了2年,甚至弄得他彻夜难眠,但他一直不能忽略这微乎其微的差异,不愿使自已的判断有丝毫的草率。
终于,雷利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并完成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重大发现!说说看,通过这第三位小数的疑问,雷利等科学家发现了什么?第3课光谱的应用太阳元素现在问大家,光辉灿烂的太阳是用什么组成的?有的同学也许会脱口而出,圆满地做出回答。
但在过去,这可一直是个谜。
太阳离地球有1.5亿公里之遥,它的表面温度又有55000C之高,人根本就无法接近它。
既然这样,又怎么去探讨太阳的组成呢?不过,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倒是太阳发来的一种“密码”,它给我们带来了太阳的信息。
关键是怎样识译这些“密码”,弄清太阳的信息。
1859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创制了分光镜,给太阳光“密码”的识译带来了希望。
他们发现。
不同的元素在高温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光通过分光镜就分解了,并在镜后的屏幕上形成特定的彩色线条。
例如,钠蒸气总是产生两条紧靠在一起的黄色线条。
反过来说,只要通过分光镜看到了这两条黄色线条,就证明发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用这种方法,人们终于知道太阳大气中有60多种元素。
且最多的是氢元素。
1868年8月18日,对天文学家和研究太阳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好日子,因为这一天将出现一次几载难逢的日全食。
这时,太阳光不太耀眼。
人们利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太阳表面喷射的火舌。
不过。
这次日全食只能在印度看到。
毕生从事太阳研究的法国天文学家儒尔·冉逊不远万里赶到印度东海岸的广都尔城,去进行一次难得的几分钟的观察。
日全食开始了。
太阳被月亮遮住,从黑色月亮的背面喷射出太阳的红色火舌,那情景美丽极了。
冉逊无心顾及这一切,他把分光镜对准了太阳,仔细观察着屏幕上出现的彩色线条。
在那彩虹似的线条中,一条橙黄色的线条吸引住冉逊。
这可是过去从未见过的线条呀!次日凌晨。
他再次把分光镜对向刚刚升起的太阳,橙黄色线条又顽皮地出现了。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冉逊苦苦地思索着。
1868年10月26日,巴黎科学院同时收到两封来信。
一封是冉逊写的,另一封是英国的天文学家洛克耶写的。
信中所谈之事竟完全相同,这使正在举行的巴黎科学院会议的与会代表们大为震惊。
就这样,一种新元素诞生了,它被称为“氦”——希腊文里是太阳的意思。
这种元素是至今唯一不是在地球上首先发现的元素。
第4课碘的发现偶然发现的元素19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发动了一场大战,战火烧遍了整个欧洲。
战争需要大量的黑火药。
用于制造这种火药的硫磺和炭粉并不稀罕。
而硝酸钾就来之不易了。
于是,化学家、火药商们便研究起硝酸钾的制取来,以便生产更多的黑火药。
研究结果表明,海边漂浮起来的海藻,晒干烧成灰后,用水浸泡便可提取出硝酸钾。
法国的火药商兼化学家库尔特瓦也参加了制取硝酸钾的行列,而且用同样的原料得到的硝酸钾总比别人多。
但他并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
经过一段思索,他渐渐地把注意力转向浸泡海藻灰后倒掉的废水上,心想:“说不定这废水里还有宝贝呢!”一天,库尔特瓦在家中简陋的实验室里做实验。
一只淘气的小花猫在一旁跳来蹦去。
忽然,有两只瓶子被小花猫碰倒了。
瓶子里分别装着的海藻灰溶液和浓硫酸流了一地。
库尔特瓦正要“处置”心爱的小花猫,却被眼前的奇异现象吸引住了,流了一地的混合液体冒出一种有难闻气味但却十分美丽的紫色蒸气,蒸气冷凝后并不形成液体,却变成紫黑色的带有金属光泽的晶体。
没想到小花猫竟干出这么一番“事业”:库尔特瓦根据这一奇特现象,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又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弄明白了这种紫色气体是由一种未被发现的元素组成的。
后来,科学界朋友的鉴定也证实了这一点。
库尔特瓦高兴极了,对那只淘气的小花猫也就更疼爱了。
那么,小花猫帮助库尔特瓦发现的究竟是什么元素呢?第5课碲和硒的发现“地球”和“月亮”元素碲的拉丁文原意是“地球”,元素硒的拉丁文原意是“月亮”。
这两种元素真有点像孪生姊妹,它们的发现也颇为有趣。
18世纪的后半叶,人们在奥地利的七座山发现了一种奇异的浅蓝色矿石。
不少人推测这种矿石里含有金子,便把它叫做“奇异金”、“可疑金”。
1782年,采矿工程师牟勒从这种矿石里提取出一种貌似“金属”的熔块。
左看右看,不像是金子,倒像一块金属锑。
可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又否定了是金属锑的看法。
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他实在拿不准,便求教于著名的瑞典化学家贝格曼教授。
可惜他带去的样品太少了,贝格曼也只能证明它不是锑,而无法拿出更明确的结论。
一个还有“一步之遥”的发现,就这样被搁下了。
一搁就是15年,在这15年中没有任何人提起过牟勒的发现。
直到1798年1月25日,德国著名的矿物学家、化学教授克拉普罗兹在柏林科学院宣读的一篇论文中又提到这件事,并确定牟勒发现的是一种新元素。
克拉普罗兹把这种元素叫做“碲”。
这样,“碲”才重见了天日。
硒也是化学家们很早就遇到过的一种元素。
由于它“躲藏”在硫和碲里,一直未被发现。
1817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和他的助手甘恩在研究一种生产硫酸的方法。
一次,他们在焙烧从一个矿区运来的黄铜矿时,得到了一种红色残泥,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产物。
红色残泥是什么物质呢?他们饶有兴趣地研究起来。
当加热这种残泥时,一股好像烂萝卜发出的臭味扑鼻而来,这使他们想到了发现不久的新元素:碲。
因为这气味是碲的一种特征气味。
贝采利乌斯十分高兴,以为产生红色残泥的黄铜矿是一种含碲矿物。
于是,他和甘恩收集了大量残泥,想从中提炼出碲来。
役想到,连碲的痕迹也没找到,得到的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物质。
既然来到了眼前,那就好好研究研究吧。
经过反复探讨,贝采利乌斯断定这是一种新元素,便仿照“碲”,把它叫做“硒”。
硒(Se)、碲(Te)的化学性质与硫类似,例如,在加热时都能与氢气反应,生成一种类似硫化氢的有臭味的气体。
你能写出硫、硒、碲分别跟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第6课从草木灰中发现钾电解创出的奇迹1807年的一天,戴维和他的堂兄埃德蒙得一大早就来到了皇家学院的实验室,开始实施他们策划已久的实验方案。
原来戴维对电池的电解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时有很多物质被认为是不可分解的,可戴维想:“不管物质中元素的天然电力(结合力)有多么强,总不能没有个限度。
我们人造仪器的力量似乎是能够无限增大的,电解一定能把物质中的元素分开。
”他从电能将水分解成氢和氧中受到了启发,决心用电来分解各种物质以发现新元素。
他首先选择了常见的草木灰。
为此,他和埃德蒙得把当时皇家学院所有的电池统统集中起来,这个“电池大军”包括24个大电池、100个中等电池和150个小电池。
站在这支“电池大军”旁,戴维信心十足:“我一定要把草木灰分个一清二楚!”戴维和埃德蒙得将草木灰配成饱和溶液,然后将那庞大电池组的两根导线插入溶液。
顿时,溶液中气泡大作,他们高兴极了,连忙将两根导线旁跑出的气体分别收集起来检验。
结果使他们十分扫兴,跑出来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
也就是说,被分解的只是溶液中的水,草木灰原封未动!“水攻”不成,改为“火攻”。
他们将草木灰放在一只白金勺里,用酒精灯将它熔化,然后把电池的一根导线接在白金勺上,另一根导线插入熔融的草木灰中。
“快看,埃德蒙得,它出来了!”戴维大叫起来。
“什么出来了?”埃德蒙得赶紧凑了过来。
“你看,这火!这淡紫色的火!”戴维兴奋地说。
看到白金勺里与草木灰接触的导线旁出现的闪烁着紫光的小火舌,埃德蒙得也高兴万分。
可不一会,他又“凉”了下来,说:“怎么收集产生这种火苗的东西呢?”这一问,戴维也犯了愁。
看来是有新元素产生了,但它极易燃烧,在这么高的温度下,一分解出来就着火了。
水攻不行,火攻也不行!原来计划拿着发现的新元素去参加皇家学院一年一度的贝开尔报告会,现在只有40天了,几十种方案又都不见效,怎么办呢?又焦焦虑虑地苦思了十几天的戴维,突生一计:把草木灰稍稍打湿,使它刚刚能导电,这样既没有溶液,也没有高温,不就行了吗?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戴维赶忙叫来了埃德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