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逸周书

逸周书
逸周书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01 目录
03 历史沿革 05 思想内容
目录
02 作品简介 04 来历 06 清代校正
07 考证
09 文体意义
目录
08 四库提要记载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 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 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
关于《逸周书》的来历,一种说法以为它是晋武帝时汲郡古墓所出,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所以又称之为《汲 冢周书》,《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如此著录;另一种说法以为它自古流传不绝,而非出于汲冢, 并以许慎《说文解字》、郑玄《周礼注》等所引材料及《汉书·艺文志》所载“《周书》七十一篇”为证。亦有 人折衷两种说法,认为今之所见《逸周书》实为后人合传世本与汲冢本而成。
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後事。如《酆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 克殷的经过及善後,《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周公规拟 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
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 第五十四篇《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 文王与太公望,此为文王与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史记》, 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 夫》,记芮良夫训诫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 语,纯系说教。

《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名《周书》。

据清华简校正《逸周书》三则

据清华简校正《逸周书》三则

據清華簡校正《逸周書》三則(首發)蔡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一、咸茂厥功《逸周書·祭公》:天子,謀父疾維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殷之命,維文王受之,維武王大尅之,咸茂厥功。

1清華簡《祭公》作:三公,(謀)父縢(朕)疾隹(惟)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隹(惟)周文王受之,隹(惟)武王大(敗)之,(成)氒(厥)(功)2比較可知,傳世本“咸茂厥功”的“茂”即“成”的誤字。

“茂”、“成”形近,古書中也有相混的例子,如:《文子•符言》“宦敗於官茂”,《鄧析子·轉辭》作“宦生於官成”,《說苑•敬慎》作“官怠於宦成”,《韓詩外傳》作“官怠於有成”,彭裕商指出:“官茂”當作“官成”。

3尚書《顧命》說: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勘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

4遣詞造句與《祭公》極似,“勘定厥功”即“咸茂〈成〉厥功”。

“勘定”與“咸茂〈成〉”古音極近,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就產生了異文。

二、建沈人《逸周書·皇門》:下邑小國,克有耉老,據屏位,建沈人,非不用明刑。

5清華簡《皇門》作:朕(寡)邑少(小)邦,(蔑)又(有)耆耇(慮)事(屏)朕立(位)。

(肆)朕(沖)人,非敢不用明刑。

6“(肆)朕(沖)人,非敢不用明刑”,《尚書》多見類似句式:《盤庚》:肆予沖人,非廢厥謀。

7《大誥》:肆予沖人,永思艱。

8所以,傳世本《皇門》“建沈(沖)人”的“建”,應該據清華簡《皇門》改作“肆”。

三、王念曰多□《逸周書·小開》:維三十有五祀,王念曰多□,正月丙子,拜望,食無時……維周于民人謀競,不可以【藏】,後戒後戒,宿不悉,日不足。

過去研究《逸周書》的學者,都認為“王念曰多□”這句話是錯簡。

如:1.陳逢衡云:“王念曰”三字當在下文“嗚呼”之上,今移置彼,而衍下“曰”字竝此處“多□”二字。

2.丁宗洛移“正月丙子拜望”六字於“王念曰”上。

逸周书源流考辨

逸周书源流考辨

逸周书源流考辨逸周书是汉代史书《史记》中记载的一本重要史书,因其内容丰富而备受关注。

它涵盖了周朝各个方面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说明逸周书的来源和作者,但通过研究可以对逸周书的源流进行考辨。

首先,我们可以从《史记》本身的记载中找到关于逸周书的线索。

《史记》中提到,在《周本纪》中,逸周书被描述为记录了周朝历史的一本重要书籍。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周朝的典章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典籍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史记》中多次提到逸周书的记载,可以判断它在当时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而且被周朝的官员们广泛运用于政务活动中。

以《史记》记载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逸周书的传承情况。

在东汉时期,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整顿和文献整理,逸周书更多地成为一种官方的史书。

在当时的文献中,逸周书被称为《周书》,主要包括《周记》和《周礼》。

这两本书分别记录了周朝的历史和各类仪礼的制定。

我们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到对逸周书的记载,可以知道逸周书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了一本重要的文献。

然而,有关逸周书的文献在隋唐以后逐渐失传,现今很难找到完整的逸周书的版本。

在宋代以后,尽管出现了一些逸周书的辑佚和辑注,但很多重要的内容已经无法找到。

因此,我们目前对逸周书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史记》中对其的记载。

对于逸周书的作者,目前学界并无定论。

在《史记》中并未明确提到逸周书的作者是谁,但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当时的周官所编写的,也有学者认为逸周书的作者可能是司马迁这位卓越的历史学家。

这是因为逸周书和《史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风格、记载方式等。

而司马迁正是《史记》的主要作者,所以有一种猜测认为司马迁也可能是逸周书的作者。

总的来说,逸周书作为一本关于周朝历史的史书,在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们无法找到完整的逸周书的版本,但通过对《史记》中的记载和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逸周书的内容和地位。

《卷十-武纪解》(逸周书)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卷十-武纪解》(逸周书)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逸周书》卷十·武纪解关于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武纪解原文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

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

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

临权而疑,必离其灾。

□□不捷,智不可□,□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免,无功。

国有三守,卑辞重币以服之,弱国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战危,伐险难,故善反而者不伐三守。

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

扶之而不让,振之而不动,是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谓五动。

立之害,毁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时伐之,此谓四顺。

立之不害,毁之不利,唯克之易,并之不能,可伐也。

立之害,毁之未利,克之难,并之不能,可动也。

静以待众,力不与争,权弗果据,德不肆国,若是,而可毁也。

地荒而不振,得衰而氏与,无苦而危矣,求之以其道,□□无不得,为之以其事,而时无不成。

有利备无患,事时至而不迎,大禄乃迁。

延之不道,行事乃困,不作小□,动大殃。

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

国有本有干,有权有伦。

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国侔交权也。

政教顺,成伦质也。

君臣和,□枢体也。

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国权未倾,伦质未移,虽有昏乱之君,国未亡也。

国有几失,居之不可阻,体之小也。

不果邻家,难复饰也。

封疆侵凌,难复振也。

服国从失,难复扶也。

大国之无养,小国之畏事,不可以本权,失□家之交,不可以枉绳。

失邻家之交,不据直以约,不亏体以阴,不可虞而夺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亲而侵也,不可摩而测也,不可求而循也。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利于国,不计劳。

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

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

封疆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矣。

合同不得其位,无畏患矣。

《逸周书》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逸周书》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逸周书》原文及翻译逸周书简介《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卷一·度训解》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顺政。

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

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

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

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

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

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

罚多赏少,政之恶也。

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

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卷一·度训解》译文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

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

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

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

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

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

逸周书介绍1

逸周书介绍1

◎克殷解第三十六
•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 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 以夹王。散宜生、泰颠、闳夭,皆执轻吕, 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 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封傅礼。召公奭 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 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 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克殷解第三十六
• 武王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 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 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散 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 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 飨,祷之于军。乃班。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 • • • • • • • • • • 卷一、度训解等5篇; 卷二、大匡篇(缺8篇); 卷三、大开11篇; 卷四、克殷解;记武王灭纣; 世俘解9篇,缺二篇; 卷五、 度邑解,作洛解8篇,记周公营建洛邑的事。 卷六、月令解,明堂解7篇, 卷七、王会解2篇,记古部落氏族的名称。 卷八、职方解,记九州,山川,物产,人口的男女比例等。 卷九、太子晋等5篇; 卷十、器服篇等4篇;周书序
一《逸周书》的来历。
• 的一种,所以应加“逸”或“汲冢”字样。 • 在我国古代学术界主张《逸周书》出 自汲冢,学者主要有: • 南宋的李寿; • 明朝的胡应麟、郭斐; • 清朝的阎若璩、陈逢衡,姚振宗等人。
一《逸周书》的来历。
• 学术界有一批学者,认为《逸周书》古已 有之,不出自汲冢。 • 南宋王应麟; • 明朝姜士 昌、方孝孺; • 清朝王鸣盛等人认为逸周书不出自汲冢。 • 1、金毓黼,李宗侗,朱杰勤等学者认为汉 魏本有《逸周书》,并非出自汲冢。
《逸周书》介绍
书面作业题
• 1、《逸周书》的史料价值

《卷六-本典解》(逸周书)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卷六-本典解》(逸周书)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逸周书》卷六·本典解关于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本典解原文维四月既生魄,王在东宫,告周公曰:“呜呼,朕闻武考不知,乃闻不得,乃学俾资不肖,永无惑矣。

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闻伯父。

”周公再拜稽首曰:“臣闻之文考,能求士□者,智也;与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狱者,义也;能督民过者,德也;为民犯难者,武也。

智能亲智,仁能亲仁,义能亲义,德能亲德,武能亲武。

五者昌于国,曰明,明能见物,高能致物,物备咸至,曰帝,帝乡在地,曰本;本生万物,曰世;世可则□,曰至;至德照天,百姓□径备有好丑,民无不戒,显父登德,德降则信;信则民宁,为畏为极。

民无淫慝,生民知常利之道,则国强序明,好丑□必固,其务均分以利之则民安。

□用以资之,则民乐;明德以师之,则民让;生之乐之,则母之,礼也。

政之教之、遂以成之,则父之,礼也。

父母之礼,以加于民,其慈□□古之圣王乐体其政。

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

人有八政,皆得其则,曰礼。

服士乐其生,而务其宜,是故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礼乐既和,其上乃不危。

”王拜曰:“允哉,幼愚,敬守以为本典。

”本典解译文在四月十五那天,成王在东宫,对周公说:“啊呀!我听先父武王说过:不懂就问,问不到就学,即使天资不好也永无疑惑。

现今我不懂,修明道德当依据什么,施行政教当做些什么,以及养育百姓的措施和礼乐产生于何处?并非我不思考,而是思考了还不明白,特以敬问伯父。

”周公两拜叩头,说道:“我听先父文王说:能求到贤士的,是智;给予百姓好处的是仁;能受理百姓官司的,是义;能纠正百姓过失的,是德;为百姓冒犯危难的,是武。

智者能亲近智,仁者能亲近仁,义者能亲近义,德者能亲近德,武者能亲近武:这五样都昌盛于国的国君叫英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记载皇权仪式的史书,它主要记录了周朝时期的一些仪式、礼制以及官制等内容。

逸周书是承接了《周礼》的内容,但其规模和内容都更为丰富全面。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逸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洪范》、《九成》、《召旻》。

其中,《洪范》主要记录了授爵、封赏、祭丧等仪式流程,以及各种官吏职务的分类、任免等细节;《九成》则主要记载了人事任选、刑罚、监狱纪律、宴会礼仪等内容;《召旻》则主要介绍了诸侯王的朝见礼仪、赏罚制度、上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逸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记录的礼制。

逸周书中所记录的礼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周朝社会高度的礼仪之道。

逸周书的礼制内容包括军事礼节、王室婚姻礼节、宗庙祭祀礼节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宗庙祭祀礼节。

逸周书中详细地记录了周王朝的祭祀仪式,如封禅、盛大祭礼等。

这些仪式所具有的复杂而庄严的礼仪,不仅展示了周王朝的崇高仪节,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信仰。

逸周书还包括了一些官制内容,它记录了周王朝官吏的分类、任免规则、封爵等等。

这些内容所记载的官制和制度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逸周书中所规定的官制逐渐演化成为了后来的封建官制,成为将统治阶层组织起来的重要手段。

逸周书的历史价值也不容忽视。

它是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录礼冠书,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礼仪册之一。

逸周书的出现,反映了周朝鼎盛时期文化的发展,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反映了当时的法律与道德观念。

同时,逸周书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研究周朝及其文化与习俗的珍贵资料。

总之,逸周书作为一部全面记录周朝礼制和官制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发展的桥梁,更是研究中国文化和习俗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当时的文化背景: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背景得益于先前商朝和西周的发展。

周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种“礼仪文化”,强调天命与礼法的重要性。

周朝时期,政治家大胆拓展思路,儒家、墨家等学派开始形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书法、音乐、舞蹈等大为发展,创造出一批经典名著。

当时的社会背景:
周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经济都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发展。

周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将整个国家分成了几个部分,由贵族掌控各自领土的政治、军事等权力。

强调礼治,强调国家管治。

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增长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为周朝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同时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逸周书对后世的影响:
逸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最为重要的古代著作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逸周书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礼制规范和官员任命制度,为中国历代的政治发展和官制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逸周书所记载的礼制规范也极具深远意义,后来的文化、文艺、宗教以及诸多的文化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这些规范。

逸周书所记载的传统中国文化、道家、儒家思想等知识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视角和视野。

最后,逸周书梳理了周朝时期各种仪式相关内容,对于后世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追溯传统文明所贡献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总的来说,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料,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

其传承了千年,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乃至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标本。

逸周书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的经久不衰,如今仍能够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就是因为它所记录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具有对人类文明的促进意义。

除此之外,逸周书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这部著作在完成时期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天文学、历法、农学、医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有详细的记载,且这些知识均得到了不断更新的发展。

逸周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完整的史实档案,这些文字记录着古代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后来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参考工具。

逸周书深刻反映了周朝社会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化的历史。

在逸周书中,可以看到周王朝当时的国家管理机构、
官制、仪式等方面的细节,更能够对其创纪录的国家管理水平留下了记载。

通过阅读逸周书,我们可以看到周朝时期法度、礼仪、思想、文化的完整面貌,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宏大和波澜壮阔。

总的来说,逸周书是一部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它记录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宝贵财富,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逸周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官制结构等各方面内容,还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技艺等方面的精华,并为其后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外,逸周书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等时代的文化交流和激荡都有巨大影响。

始终贴近中国文化的研究发展,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追求和平、探求真理、传承文化的不屈不挠精神。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传世典籍之一,被誉为“百家之祖”的古典著作之一。

由周代的国史、地理、天文历法、命名、官制等部分组成,是中国历史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逸周书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周朝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映,也包括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逸周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官制结构等各方面内容,还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技艺等方面的精华,并为其后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外,逸周书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等时代的文化交流和激荡都有巨大影响。

逸周书始终贴近中国文化的研究发展,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追求和平、探求真理、传承文化的不屈不挠精神。

综上所述,逸周书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