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采样流程
土壤检测项目流程表

土壤检测项目流程表一、项目背景。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土壤质量的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对土壤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和质量状况,对于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测项目流程表。
1. 项目立项。
a.明确检测目的,确定是为了农业生产还是环境保护等目的。
b.确定检测范围,包括检测的土壤类型、检测的区域范围等。
c.编制项目计划,确定项目的时间节点、人员分工等。
2. 土壤采样。
a.确定采样点,根据检测范围确定采样点,要求采样点覆盖面广,代表性好。
b.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土壤采样工具,如铲子、采样管等。
c.采样方法,按照规定的深度和数量采集土壤样品,并做好标记。
3. 样品保存和运输。
a.样品保存,将采集好的土壤样品进行密封包装,并做好标记。
b.运输准备,准备好运输工具,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
c.运输方式,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样品前处理。
a.样品干燥,将湿润的土壤样品进行干燥处理,保证后续检测的准确性。
b.样品研磨,将干燥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处理,以便后续的化学分析。
5. 检测项目选择。
a.化学成分检测,选择合适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如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质等成分的检测。
b.微生物检测,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其他检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需要检测的项目,如土壤pH值、含水量等。
6. 检测实验。
a.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药品。
b.实验操作,按照检测项目选择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c.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a.数据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和质量状况。
b.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和解读。
土壤样品采集流程

土壤样品的采集
1、采集土壤样点(3种方式,见图1)
根据农户一块地的实际情况(3种选1种方式),在十字叉部位采集
(1)对角线式(地块面积小,接近正方形)
(2)棋盘式(地块面积大,地块平坦,但地块的肥力有强有弱)
(3)蛇形式(地块不平坦,肥力不一样的长条形地块)
图1
2、采集土壤方式
铁锹挖个“V”型土坑,深度一般为20cm左右,贴着土坑边儿挖取一锹土,用小刀竖着划掉铁锹两边的土,留在铁锹上的土为条形,再把条形土装袋。
图2
3、分取土样(四分法)
第一步:将同一地块取得的所有条形土壤混合在一起,
第二步:混合好后画十字叉,
第三步:将白色部位的土壤丢掉,留黑色部位的土壤约2斤,晾干后装如袋子。
图3
4、土壤样品标签
用铅笔按图4的内容写两个标签,一个装入袋子里,另一个贴在袋子外面。
图4。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这项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采集技术能够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土壤样品,为后续的分析测试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三、采集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以便合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二)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铁锹、锄头、采样袋、标签、记号笔、GPS 定位仪等。
采样工具应事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三)人员培训采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采样点布设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
(二)随机性原则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采样点的随机性,以避免采样点过于集中或偏向某一特定区域。
(三)可行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如交通条件、采样场地的可达性等。
(四)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调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样点的数量,降低调查成本。
五、采样点布设方法(一)网格布点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网格,在每个网格的中心或交叉点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均匀的区域。
(二)分区布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的区域。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一、采样原则1.代表性:采样点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能够准确反映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
2.随机性:采样点的选取应具有随机性,避免主观因素对采样结果的影响。
3.标准化:采样过程应按照标准化操作,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可靠。
二、采样方法1.土壤采样方法:(1)开挖式采样法:根据采样点的深度要求,采用开挖土坑的方式进行采样,然后将坑壁等深度的土样收集。
(2)钻孔采样法:使用土壤钻或钻孔机采集土壤样品,可在不同深度采取不同孔径的取样器进行采集。
2.地下水采样方法:(1)手动打井法:在采样点附近手动打井,然后使用采样瓶、泵或专用器具将地下水从井中取样。
(2)井下取样法:通过井下自动取样器将地下水从井中控制管道中取样。
三、实施流程1.确定采样点:根据环境监测要求,在污染源周围选取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并确保采样点位置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
2.准备采样器具:准备好各种采样容器、采样瓶、采样管、采样钻等器具,并确保器具的清洁和无污染。
3.采样前准备:到达采样点后,确认采样点周围没有可引起采样污染的物质和活动。
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4.采样操作:根据土壤或地下水采样方法,进行相应的采样操作,注意避免人为污染。
5.采样储存:采样完成后,将采样容器密封,并进行标识。
将采样容器放置在低温、避光、干燥的环境中储存。
6.采样记录:对每个采样点的名称、编号、采样方式、采样深度等进行详细记录,确保采样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质量控制1.现场质量控制:现场进行采样前,将用于现场质控的容器和同行试样送交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反馈结果,确认现场操作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2.质控样品:随每批采样同时采集代表性的质控样品,如空白样、平行样、加标样等,参与实验室分析,评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根据相关质控要求进行工作,每批次样品的分析过程中须重复分析至少10%的样品。
土壤、固废采样流程及注意事项

土壤、固废采样流程及注意事项一、土壤例:对角线法采样步骤:1、选择中心点,确定对角线,每条线5个点,共9个点,采样点根据地块大小均匀分布;打开GPS备用;分配一人写采样标签、填写原始记录等;(有机物标签纸用铅笔填写)2、先采有机物(只需在中心点采样),20*20*20cm3大小土块(深度必须用尺子度量);3、清表(清除土表草等杂物);4、用锡箔纸(或牛皮纸)做成漏斗状,护住瓶口避免沾污;用锡箔纸包住瓶盖(注意哑面朝内,光面接触土壤;先从下面塑形,避免产生条纹)5、用小刀从上至下取样(只需取一面),取至大半,将容器置于地面抖一抖。
接近瓶口部分要尽量细,以免戳破锡箔纸。
装满容器。
6、盖上盖子,放入标签之一(双标签),用锡箔纸从外包住,用麻绳扎好,置于保温箱内;7、拍照(共5张,包括中心点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中心点白纸(或白板)内容包括:点位名称、坐标(N:E:)即GPS上读数、采样人、采样日期。
东西南北四点白纸内容:点位名称、东/南/西/北。
(中心点拍照时GPS内容必须清晰可见,即可溯源;中心点外3至5米处拍东/南/西/北,且照片中必须包括中心点)8、采无机物(重金属)。
①用竹片将采有机物时接触过的土壤剥掉,再取样,置于塑料袋内,用弹簧称确定采样量(约1斤)。
倒入瓷盘内。
②对角线其余点采样。
只需做一个20cm深的剖面(注意用尺子度量),每个点取样量必须相同(约1斤)。
九个点所采得样品倒入同一瓷盘内。
③挑出瓷盘内石头、草等除土壤外的其他杂物,混匀、摊平。
用四分法(田子或十字均可)将土壤四等分,去除对角线的两份,剩余土壤再混匀,重复四分法,直至剩余土壤将近所需采样量(1kg)。
(注:土壤量多,四分法后可以弃去任一对角线的两部分,量少只需将对角线部分分离开即可,以防达不到采样量)④将四分法最后剩余样品称取1公斤(塑料袋盛装),标签纸用小封口袋封好,置于塑料袋内,再将塑料袋置于采样布袋内。
注意事项:1、有机物采样①避免有机物干扰(防晒霜、润肤乳等);②不能戴塑胶手套,要戴纱布手套;③采完有机物,再拍照;④瓶口避免沾污(瓶口锡箔纸或牛皮纸可用易拉罐做成的漏斗代替);⑤注意必须采用双标签;⑥有机物采样后必须冷藏;2、无机物采样①每个采样点采样深度、采样量必须相同;②重金属采样不能用小刀采。
土壤采样依据

土壤采样依据
土壤采样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监测项目和土壤类型选择不同的采样单元。
2.确定采样点位:根据采样单元的大小和形状选择不同的布点方法,如对角
线法、梅花形法、棋盘式法或蛇形法等,确定采样点位。
3.确定采样深度:根据监测项目和土壤类型确定采样深度。
4.采集样品:在每个采样点位,按照确定的深度采集土壤样品。
5.记录样品信息:记录每个采样点的位置、深度、样品量等信息。
6.运输样品:将采集的样品运输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在进行土壤采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样前要了解污染源、污染方式以及污染历史和现状。
2.要全面考虑土壤的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天然植被或农作物等情况安排
采样点。
3.采样时要考虑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集土样,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均匀的层
次部位采集土样。
4.采集的样品要按照不同的监测项目和土壤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记录好样
品信息。
5.运输样品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变质。
总之,土壤采样依据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监测项目、土壤类型、采样单元、布点方法、采样深度等等,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农民朋友如果想了解自己所耕种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施肥方案,可以自己采集土壤样品送到相关部门测定。
采集土壤样品时,一般每20亩(最多不能超过50亩)取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集中在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一个典型地块上进行,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在采样地块中心位置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
(1)采样时间: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果园在果品采摘后第一次施肥前采集,幼树及未挂果果园,应在清园扩穴施肥前采集。
(2)采样点的数目:应根据地块面积大小和复杂程度来定,面积大、土壤复杂应多设点,反之应少些。
原则是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每个样品取15~20个采样点。
(3)采样路线: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取样,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
蔬菜地要在整地起垄前采集;果园要以树干为原点,向外延伸到树冠边缘的2/3处采集,每株对角采2点,但一定要注意避开施肥沟。
(4)采样深度:采样点确定后,将表土刮去,用取土铲或筒钻采集土样。
大田采样深度为0~20厘米,果园采样一般在0~20厘米、20~40厘米两层分别采集。
(5)采样方法:每个取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
所有样品都应采用不锈钢取土器采样。
(6)样品量:用于推荐施肥的采样地块为0.5千克,用于田间试验和耕地地力评价的采样地块为2千克以上,且需长期保存备用。
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将样品捏碎并混匀,铺成正方形或圆形,画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分别把对角的两份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
土壤微生物测定取样方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取样方法
确定土壤微生物的测定取样方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取样点: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取样点。
通常应选择代表性地带土壤、若干个深度(如0-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等)的土壤样品。
2. 准备工具:取样时需要准备洁净的工具和容器,如无菌铲子、无菌采样袋或无菌容器等,以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3. 取样方法:将土壤取样器或无菌铲子插入土壤中,以尽量保持样品的代表性。
每次采样之前都应彻底清洗工具,以防止交叉污染。
4. 样品处理:将采样的土壤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如果不能立即送达实验室,样品应存储在低温环境中,以减缓微生物代谢。
在实验室中,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方法可以包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样性和功能等方面的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所需的取样方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步骤和要求应根据具体研究的需求和方法的要求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采样流程
一、引言
土壤采样是农业、环境科学等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含量、微生物活性等信息,为土壤管理、农作物生长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土壤采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确定采样点位
在进行土壤采样前,首先需要确定采样点位。
采样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等因素。
一般来说,采样点位应有代表性,并且要避免显著异常点的影响。
三、采样工具准备
进行土壤采样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
常用的采样工具包括采样铲、采样钻、土壤锄等。
这些工具应保持干净,并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样品污染。
四、采样方法
1. 表层土壤采样
表层土壤采样是指采集土壤表层(通常为0-20厘米)的样品。
采样时,先清除表层杂质,然后使用采样铲或土壤锄将土壤样品均匀地切取,放入干净的采样袋中。
每个采样点至少采集3-5个样品,以提高采样的代表性。
2. 多层土壤采样
多层土壤采样是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
常见的深度分层为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等。
采样时,根据不同深度使用采样钻进行取样。
每个深度至少采集3-5个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3. 特殊类型土壤采样
针对特殊类型的土壤,如盐渍土、酸性土、矿渣堆积土等,采样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采样前应了解该类型土壤的特点,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
五、采样现场注意事项
1. 采样现场应注意卫生和安全,穿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对人体产生伤害。
2. 采样时要避免与金属、塑料等异物接触,以免产生污染。
3. 采样时要保持手法轻柔,避免土壤颗粒破碎和混合。
4. 不同采样点位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相互干扰。
5. 针对不同样品类型,应使用不同的采样袋进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六、土壤样品处理
1. 采样完成后,将土壤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并加上标签,标明采样地点、采样时间等信息。
2. 采样完成后,尽快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如果无法立即送样,可以将样品放入冷藏或冷冻保存,保持样品的原样性。
3. 在送样前,要填写好送样单,并与实验室进行沟通,了解分析项目和所需样品量等信息。
七、实验室分析
实验室分析是土壤采样的重要环节。
根据分析项目的不同,可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土壤微生物分析等。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资质,分析结果应准确可靠。
八、数据分析和解释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分析结果,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通过对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的对比和评估,可以了解土壤质量、肥力水平、环境污染程度等情况,为土壤管理和农作物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九、结论
土壤采样是获取土壤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过正确的采样流程和方法,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分析结果,为土壤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土壤采样时,应注意采样点位的选择、采样工具的准备、采样方法的执行、采样现场的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