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 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 浊秽(huì) 既绌(chù) 相随属(zhǔ) 谗(chán)谄(chǎn)娴静(xián) 三闾(lǘ)大夫啜(chuò)泣物之汶(mén)汶(mèn) 罹(lí)难温蠖(huò) 汨(mì)罗汩汩(gǔgǔ) 嫉妒(jídù) 徘徊huái) 租赁(zūlìn) 桀(jié)骜(ào) 不惮(dàn) 屠戮(lù) 尸骸(hái) 绯(fēi)红殒(yǔn)身不恤(xù) 气喘吁(xū)吁(xū) 一幢(zhuàng)楼唠(láo)叨(dao) 方兴未艾(ài) 押解(jiè) 枭(xiāo)雄恫(dòng)吓(hè) 箴(zhēn)言戏谑(xuè) 诘(jié)难(nàn) 聒(guō)噪攘袂(mèi) 滂(pāng)沱(tuó) 缧(léi)绁(xiè) 戕(qiāng)灭惩(chéng)创(chuàng) 菲(fěi)薄(bó)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不径而走( 胫) 阴谋鬼计( 诡) 淡装浓抹(妆 ) 礼上往来( 尚) 一愁莫展( 筹 ) 铤而走险( 铤 ) 草管人命( 菅 ) 不落巢臼( �S ) 和霭可亲( 蔼) 毛骨耸然( 悚) 揠旗息鼓( 偃 ) 凭心而论( 平 ) 突如奇来( 其 ) 立杆见影(竿 ) 指高气扬(趾 ) 三、解释下面词语。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学案(生)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学案(生)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一)年级:高二编写:谢宗初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日期:2012. 3 【复习目标】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2、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要点解读】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蜀道难》是“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音乐描写非常出色。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马嵬》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意韵典雅厚重。

【方法指导】1、多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朗读时要注意古诗节奏的划分。

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意义划分,常见的五言为“二三”式,七言为“四三”式。

初中语文必修三第二章诗词鉴赏导学案

初中语文必修三第二章诗词鉴赏导学案

初中语文必修三第二章诗词鉴赏导学案
一、课前预
1. 阅读并理解本章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解诗歌
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2. 阅读并理解本章课文《登鹳雀楼》,掌握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以及诗人的感慨。

二、课堂研究
1. 老师给出其他古代诗歌作品,要求同学们阅读并写下对诗歌
内容的理解。

2.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讲解相关知识点。

4. 学生自主或分组完成指定的诗词鉴赏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
1.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尝试自己写诗或模仿作者的风格创
作一首诗。

2. 搜集其他与诗词鉴赏相关的资料,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影响。

3. 参加有关诗歌欣赏或创作的活动,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
能力。

四、研究反思
本章主要讲解了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和分析
古代诗歌作品,学生们能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
通过自主创作和参与相关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能力。

在学习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注重对诗歌中的意象、
表达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诗词的美好和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导学案及答案必修3第二单元导学案一、单元目标: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二、单元学法指导:1、朗读背诵2、指导学生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知识补充《蜀道难》1.乐府诗歌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

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

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杜甫诗三首》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1蜀道难李白【目标导航】 一、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二、学习重点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建议课时:2课时 【基础整合】李白儒、道、侠融合为一(一)儒家思想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理想崇高,信念豪迈。

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二)李白或许是历代著名诗人中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

由于家风和社会习气的濡染,李白自幼崇信道教,学仙求道、服食炼丹,几乎贯穿其一生, 1、笑傲王侯, 傲视权贵。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飘逸洒脱,追求个性的独立,人格的自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3、自信自负,自命不凡。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三)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十五好剑术” ,当年杀出五陵恶少时“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存交重义,轻财好施。

(四)评价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5份) 人教课标版4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5份) 人教课标版4

单元写作学案[学生用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题目展示】(教材页写作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去世了,在他的文稿中发现了一张未来小说的创作构思提纲,其中突出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严重分裂的家庭继承了一幢房子,他们只好居住在这幢房子里。

”这是一幢巨大的世界房屋,人们只好一起居住在里面——黑人和白人、东方人和西方人、非犹太人和犹太人、天主教教徒、穆斯林教徒和佛教徒——一个在思想上、文化上和兴趣爱好上不适当地分裂开来的家庭,由于他们根本无法再分散地生活,所以必须懂得以某种方式共处。

【思路导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这则材料的中心应是“所以必须懂得以某种方式共处”,由此,我们可将立意定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互相理解”“以和为贵”等。

【佳作赏析】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很多时候,退一步看似你吃亏了,其实,却维护了大局的稳定与和平。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去世后,人们发现它的文稿中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所有的人不分种族肤色信仰地居住在一起,懂得了特殊的相处模式。

看起来很令人惊讶对不对?其实他们是被迫住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退一步。

我忆起德国的那场屠杀。

犹太人布满血丝的双眼,抑不住惊恐的表情,全民族只能静待屠刀断开他们的首与躯干,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场屠杀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个可笑的理由:犹太人是个聪明的人种,如果不杀光他们,他们将在不久后统治世界。

于是,犹太人柔软的心被“朋友”划开,滚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

他们的“朋友”没有选择退一步与他们共同发展学习,为世界进步而努力;他们的“朋友”选择上前一步,激进一步,刺痛他们的心。

若退一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先进的设备,我们将学习到更精妙的知识;若退一步,我们会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对方的关爱;若退一步……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眼中浸满了泪水,他站在那小小的台上,向众多的兄弟同胞诉说着他的理想。

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3.通过翻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阅读理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并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主旨。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划线、做笔记等方式来记忆和掌握文章的关键信息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样,学生可以在增强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2.语言提升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和完形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结构、词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语言表达和运用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等细节问题,并通过语音训练、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推荐阅读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推荐相关的辅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广泛、深入的知识体系。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资讯和文化文献,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思维视野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2.讨论和解读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读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会挖掘和批判课文中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以此促进学生多元、深入的思考能力。

3.软件辅助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专业的教学软件和工具,如在线词典、语法检查器、语音识别软件等来辅助教学进程。

这些软件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查找单词、纠正语言错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

四、实施效果通过必修3第二单元教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效率提高。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5份)-鲁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案(5份)-鲁教版

屈原列传本课话题——坚守追求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一位才华出众而见识过人的智者,在腐朽的社会机制和丑陋的奸佞小人面前,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之中,没有选择同流合污。

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绝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执着着自己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使自己的伟大的灵魂穿越了多年的历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只有祖国富强了,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坚持自己的追求,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赵鑫珊.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4、蜀道难【走近作者】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

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

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了解背景】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又据孟棨《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

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诵读指导】丰富的情感,辅之以大胆超凡的手法,李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峻险雄奇的意境,展现了其雄放浪漫的诗风,在朗读中应进一步体现:(1)赞叹处高昂些;畏惧处略快些;忧虑处低沉些。

(2)联想处,思绪远扬,略慢些;夸张处,极力渲染,略快些,语势盛些;拟人处,如临其境,情切些。

【课前预习】1、读准并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tuan) 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2、识记课文注释。

【课堂学习】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2、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和艰难的?请逐段加以分析。

【艺术特色】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

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

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

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

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

”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

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

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

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

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

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

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

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

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

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

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

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

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

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

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文苑寻宝】李白轶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

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

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

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

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

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

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

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

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

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