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品示例分析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扶不扶》是由中国小品演员孙家栋担任主演的一部短片,该片发表于1997年,至今仍受到各年龄阶段的观众们的喜爱。
本片主要关注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一位老太太失去了两个孩子,尽管其他的同龄人会比她小,但出于友好,她仍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故事里,所有的孩子们都拒绝了她的帮助。
言语幽默是这部小品的一大特色,《扶不扶》生动展现了言语幽默的及物性,从而引发观众反思,有助于提醒我们尽量帮助他人。
就故事中,老太太用礼貌的态度询问下一位孩子“需要帮助吗”时,这位小男孩的应答几乎是被编排了的:“我可以自己走。
”而另一位孩子的回答则更加幽默:“我可以跳着走。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是在最幽默的情况下,用言语拒绝老太太的帮助。
这种幽默,给人一种“很乐意去帮助别人,但拒绝你的帮助”的感觉,打动了观众。
此外,小品《扶不扶》中的言语幽默还有助于增进老太太与孩子们之间的默契,而孩子们不会认为老太太是刻薄、尖酸刻苦的、没有礼貌。
相反,他们确实用自己的幽默和老太太交朋友。
孩子们不会说“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老太太交流,以自己的言语表达对老太太的赞同。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影片的作者把老太太和孩子们的关系放在一起,而不像普通的电影中那样,把角色之间的关系僵化。
在《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也体现在其他场景中。
比如,当老太太询问一位小男孩“需要帮助吗”时,小男孩表示“我可以自己走”。
而老太太的回答则显得格外机智:“你走,你可以走,但你走不比我扶前进快,这样你就能到家得更早了”。
这句话表达出老太太的善意,并暗示着她希望小男孩可以赶快回家。
此外,影片中的言语幽默也表达出对关怀与支持的重要性,就拿孩子们对老太太的拒绝而言,他们不是完全冷漠,而是表达出帮助他们家长才是优先事项。
总之,小品《扶不扶》利用言语幽默表达了及物性,以及友爱、关怀和支持的重要性,在观众中引发了深思。
而新颖的视角,以及可爱的故事情节,让整部片子都充满了感动和趣味,令观众眼前一亮。
搞笑剧评小品

搞笑剧评小品
《主角与配角》
这个小品为什么让人百看不厌,为什么至今无人超越,值得好好分析分析。
陈佩斯、朱时茂是小品的开山祖师。
他们的小品也是最高级的,没有方言土语,没有拿残疾人开涮,就是靠着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亿万观众。
陈佩斯是个天才演员,往那儿一站就浑身是戏。
他的搭档朱时茂浓眉大眼,俩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十足。
陈佩斯、朱时茂的每次合作都是精品,而《主角与配角》在他们的所有小品中是最棒的。
《主角与配角》,表面上看是脱胎于传统相声论,捧逗就是辅助性角色发起逆袭,想要争夺舞台的主宰权,但又弄巧成拙。
但是《主角与配角》比捧逗高出一大截儿,因为谁都能演捧逗,但是只有陈佩斯、朱时茂能演《主角与配角》。
笑中有乐小品剧本赏析

笑中有乐小品剧本赏析《笑中有乐》是一部由李准导演的小品剧本,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示了人们的生活琐事和社会现象。
通过对剧本内容的深度分析,可以看出其幽默的情节安排和角色刻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与反思。
本文将从剧本的结构、角色形象和幽默元素等方面对《笑中有乐》进行赏析。
一、剧本结构《笑中有乐》的结构设计紧凑,整体叙事流程清晰,包括开头的铺垫、中间的冲突展开和结局的高潮迸发,符合传统小品的叙事模式。
首先,剧本以一个富有喜感的情景作为开头,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开头可以设定在一个热闹的市场上,角色们可以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出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状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这一环节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接着,剧本通过各种情节的冲突和转折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可以设计一系列关于生活中的小插曲,比如人物之间的误会、矛盾的产生,或者以夸张的方式表现人们对某种现象的反应,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现实。
最后,在剧本结尾处,将角色们的矛盾得以解决,以达到剧本的高潮迸发。
可以通过一个令人意外的转折或者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吸引观众,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角色形象《笑中有乐》中涉及的角色形象多样且鲜明,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给剧本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
首先,主要角色的设定要具有代表性,富有个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可以设定一个搞笑、天真活泼的人物,与一个卖力干活但常常出差错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冲突和笑料。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聪明机智的角色,通过其智慧的言行展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法,让观众在欢笑中得到启发。
其次,配角的设定也要尽可能突出其特点。
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置一些有趣的配角,如一个喜欢打岔的情侣、一个喜欢捣乱的小孩等等,他们的出场和对话为整个剧本增添了趣味和喜剧效果。
最后,要注意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可以展示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友谊或竞争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还能增加观众的欢乐体验。
胡椒面小品深度解析

胡椒面小品深度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胡椒面小品深度解析胡椒面小品,是一种以幽默、夸张、讽刺为特点的短小品,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魏晋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胡椒面小品最早流行于北方,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文学形式。
在古代,胡椒面小品主要用于讽刺社会现象、揭露人性弱点等,而在现代,胡椒面小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幽默、轻松、生活化的特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
胡椒面小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直白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同时通过简短的文本,将一个复杂的情节或事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胡椒面小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荒诞可笑的情节,让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能反思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胡椒面小品的题材多样,既可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琐事,也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对时事进行评论。
无论是古代的胡适、郭沫若,还是现代的王小波、丁玲,都曾经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胡椒面小品。
通过这些小品的创作,他们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弊病,让读者在享受笑料的也能深思其中的道理。
胡椒面小品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简短精练的语言和精准的点题。
在短短的几十字之间,作者必须准确把握住主题,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在一瞬间就能领会作者的用意。
胡椒面小品还要求文采飞扬,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
胡椒面小品的魅力在于其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风格。
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文体,作者可以在瞬间点破人性的弱点,讽刺社会的弊端,揭示人生的真谛。
胡椒面小品虽然形式简单,但却能深刻揭露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胡椒面小品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文学形式,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清新的阅读乐趣,同时也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胡椒面小品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以其简短精悍、幽默风趣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快乐大发小品剧本赏析

快乐大发小品剧本赏析快乐大发小品是中国相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以轻松幽默的风格,简洁生动的语言,讽刺和夸张的表演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对《快乐大发小品》这部剧本进行赏析,分析其中的喜剧元素和表演技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剧本以郑大发和李晓红为中心人物,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表演展现了一系列幽默的情节。
剧本一开始,大发和晓红在咖啡馆里相约见面,准备一起参加某个选秀节目。
他们先是各自展示才艺,大发表演一段相声,晓红则跳了一支欢快的舞蹈。
这一段迅速展示了两人的个性特点,大发幽默风趣,晓红活力四溢。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他们逐渐融入了选秀节目的氛围。
大发的相声段子妙语连珠,引得观众阵阵笑声。
晓红则表现出了极富感染力的舞台魅力,她的舞姿独特且动人。
两人在舞台上展现出默契的配合,互相补充,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剧本的高潮部分在于他们在选秀节目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大发不慎忘词,陷入尴尬的境地,观众开始嘘声,他的表情和临场反应带来了更多笑声。
而晓红则在跳舞过程中摔倒了一跤,但她幽默地接下局面,展示了自己的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他们通过对突发状况的处理,展现出了独特的幽默感和机智才智,令观众倍感欢乐。
剧本最后,大发和晓红愉快地送别观众,以欢快的音乐为背景,展现出他们的快乐和自信。
他们充满正能量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同时也传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梦想的坚持。
观众通过剧本的赏析,不仅可以感受到幽默的喜剧效果,还能从人物形象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快乐大发小品》剧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通过简单明了的情节和大量的喜剧元素,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
比如,在剧本中,大发和晓红是普通人,他们的经历和困境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种喜剧方式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不要过分追求完美,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用幽默和智慧解决问题。
剧本中的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将幽默元素融入其中,使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表演者需要准确把握节奏和语气,以使喜剧效果达到最大化。
此外,服装和舞台布置也需要考虑到剧本的要求,营造出适合喜剧表演的氛围。
从会话合作原则的角度赏析小品《不差钱》

从会话合作原则的角度赏析小品《不差钱》《不差钱》是一部以人际沟通和合作为主题的小品,通过一个有趣的情节引发观众的共鸣并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小品以两个生活极端相遇的情景打开序幕。
一边是拥有无限财富的大富豪,另一边是在基本生活需求上都难以满足的小商贩。
两者在生活事务中缺乏沟通和合作,而在这部小品中却通过一系列愉快的互动实现了目的。
整个小品通过一系列场景构建了人际沟通和合作原则。
首先是信息的共享和扶持原则,小商贩在卖蔬菜时,大富豪掏出一张百倍于小商贩给出售价的钞票,此举惊讶了小商贩。
这里大富豪通过自己丰厚的财富,帮助小商贩升级他的思维意识,明确了自身生意的价值与水平。
同时,他还在协商过程中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信息和经验,帮助小商贩了解了自己的缺陷并帮助他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这一幕深刻的展示出信息共享与正向扶持在互助合作中担任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相互理解与关照原则。
在随后的场景中,小商贩通过了解到大富豪的实际需求,意识到他对车辆的依赖,于是便将自己所有的蔬菜都算给了大富豪,热心的为他解决了交通费的问题和丰盛的晚餐双管齐下。
在这一幕的情景中,既突出了相互理解和关照的重要性,也将这一系列的行为归于相互沟通下的成果。
最后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原则。
在小品的最后,大富豪与小商贩一起挤车。
尽管不是那么舒适,但他成功地证明了财富毫无关系。
在小商贩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富豪帮他度过最难关。
小商贩与大富豪也同时体现了合作精神,两人互相配合,共同化解危机。
他们在克服重重困难过程中,体现了共同努力并取得成功的好处。
这一幕无疑是在向观众传递合作的力量和价值,只有团结协作,在生活中才能不断创造出更为理想的结果。
总之,通过在故事中勾勒出合作的原则,小品《不差钱》充分诠释了人际关系在生活与事业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而有魅力的生动地展现了思想的升华。
同时,充分体现了小商贩需要帮助与大富豪的态度完美融合,呈现出在逆境中合作与共赢的精神,使观众对于小品的思想其深刻程度和意外性产生深刻的感触。
喜剧之王小品剧本的笑点分析

喜剧之王小品剧本的笑点分析喜剧之王是一部由周星驰执导并主演的喜剧电影,堪称中国喜剧影史经典之作。
在该片中,小品是其中的一大看点,它以简洁的形式,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诙谐的对白,带给观众们一阵阵的欢笑。
本文将对喜剧之王小品剧本的笑点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安排的喜剧元素在喜剧之王中,小品的情节安排相当关键,它们短小精悍,通过特定的情境来制造笑点。
例如,在《开心麻花秀》这个小品中,周星驰饰演的角色在表演时出现了迟到的情况,一番咿呀咿呀的搞笑表演让观众忍俊不禁。
在《土豪团购》这个小品中,周星驰饰演的角色在超市购物时,以一种搞笑夸张的方式展示了土豪的形象,从装满超市的购物车到不计后果的敞开荷包,引发了观众的爆笑。
二、角色塑造的喜剧元素角色的设定在喜剧小品中同样至关重要,它们的性格特点和互动关系为笑点的呈现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卖拖鞋》这个小品中,周星驰饰演的角色是一个身着高智商笨装扮、傻气十足的拖鞋商贩,他与顾客、警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误解、搞笑的对白展现了他的无厘头特点,令观众忍俊不禁。
三、语言表达的喜剧元素喜剧小品中,语言表达的幽默是制造笑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周星驰善于操纵语言,通过夸张、讽刺、反转等手法,将笑点锐利地传递给观众。
在《儿子的钱》这个小品中,周星驰的角色和穆婷婷饰演的母亲进行了一番关于借钱的对话,周星驰的角色以一种滑稽可笑的方式让母亲不得不答应,这种小小的语言技巧让观众们捧腹大笑。
四、动作表演的喜剧元素动作表演是喜剧小品中有力的武器之一。
通过夸张搞笑的动作和动作间的衔接,营造出喜剧效果。
在《打死丈母娘》这个小品中,周星驰饰演的角色在与丈母娘发生争吵时,夹菜叉进了自己的鼻孔,这种滑稽可笑的动作引起了观众们的哄堂大笑。
总结:喜剧之王中的小品剧本以简洁明快的形式展现了众多笑点。
情节安排、角色塑造、语言表达和动作表演等方面的喜剧元素无一不为观众们带来欢乐和笑声。
通过不同的笑点设计和表演手法,喜剧之王成功地诠释了中国喜剧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搞笑的小品剧本《代哭公司》赏析

搞笑的小品剧本《代哭公司》赏析搞笑的小品剧本《代哭公司》赏析赵本山:今天很隆重的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你们期盼已久的哭死不偿命代哭哭公司成立了,经过全体公司人员一致投票决定肯定一直认定,我呢那啥也就实至名归的当选董事长兼总经理了。
鸭蛋:公司就仨人,你说你一下整俩职位,那我们兄妹俩干啥呢?赵本山:你俩负责哭。
鸭蛋:啥,我们负责哭,那你负责啥呢?小沈阳:是啊,我俩都哭了,你干什么呢?赵本山:一个公司成立了,是不是得有董事长,是不是得有领导啥得?你说我是一家之主当这个代哭公司的董事长也是实至名归名正言顺啊。
再者说了,你俩谁有当董事长的才能?你,还是你?我都带哭三十多年了,哭死的和被哭死的人加起来都快一个团了,是你们会哭还是我会哭啊。
你说这资历最高的,哭死人最多的,具有多年代哭经验的当这个哭总难道还不够格?这公司还没开始运作,更没有扩大规模,你说你们就想着当官,这官瘾也忒大了吧?小沈阳:不是,小品剧本大全爹啊,你也得给我整个职位啥的?好歹我也是从小哭大的,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呢。
赵本山:我说这半天话你没听见去咋的?你说你这孩子,真是的,咋一点都不随我恁?好了好了,实话告诉你们吧,咱们这个带哭公司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就有一家海外的大公司看中咱们公司的发展潜质,决定融资,把咱们这家公司做强做大,争取做成跨国带哭公司,甚至上市。
一会这大老板来了呢,你们都可劲的哭,拼命的哭,使劲的哭,知道不?咱们这公司日后的发展规模可就在你俩这哭的程度上了。
哭的好,咱们以后就整天笑。
小沈阳和鸭蛋:这要是哭的不好呢?赵本山很是无奈:这要是哭的不好,发挥失常啥的,以后你们可就真得哭了。
鸭蛋:你不是咱们带哭公司的董事长嘛,要不人家大老板来了,你带头哭一个呗?你有俺们可不行,走过的路没有你多,哭过的人也没有你多。
你经验丰富,什么人都哭过,活都都能给哭死喽,还是你老来吧,这么大的大人物来了,我怕我们到时候在“笑场”,把这哭给整砸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小品示例分析1、陈忠康的小品陈忠康是怎么写小品的呢?以最普通的方式安排章法,这是陈忠康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
如图所示,他只是一行一行的把内容写下来,一般的是7行,每行11---13个字,然后落款。
或许大家觉得这种章法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是的,有时候最简单的恰恰是最复杂的。
在不经意间,陈忠康靠的是功夫,靠的是几乎每个字都可以做字范的功夫。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简单永远都是大方的!”如图所示,陈忠康这种章法不常见。
他是将两个内容分成两块,以楷书做标题示之。
虽然两个内容都写成了三行,但是第二个内容和落款连接起来,于是在空间上就形成了左边四行、右边三行的视觉感觉,这样正好打破了中间等分的均匀感。
这种形式较之上一种章法,很有文人味道,貌似尺牍和册页的感觉,使得一个正方形的空间有了大小的错落感。
看似很简单的章法,而实际上很多人却想不到。
所以,哥伦布把鸡蛋用力砸在桌子上,就能镇住大家!另外,陈忠康写小品,是最珍惜印章的一个人,很少见到他盖三个以上的印章。
这其实也是他的风格,简单、朴实、大方、不花哨。
如图所示,这是今年陈忠康最新创作的小品。
拿到的时候让我都颇惊讶----老陈怎么也开始悄然的玩形式了啊?这一批我拿到了30几件,从每一件小品不同的形式中发现,老陈的确也在章法上有了一点点想法。
比如这件,第一行是标题,标题上面是罕见的陈忠康小字隶书,下半行是小字行书。
正文分成两部分,落款颇有匠心,将“东坡词”这三个字几乎可以安排在了正中位置,与自己落款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这件小品也颇有代表性,用了四枚印章,一枚“陈氏”、一枚“忠康”,另外两枚很少见,一是“大通不惑”。
陈忠康书房称之为“大通堂”,这枚印章可以识见是陈忠康40岁以后所做。
另一枚“永嘉”则表露了自己是浙江温州永嘉人氏。
在一个小品中,用了四枚印章,足见陈忠康开始对小品的重视程度了。
据说,原来他就是写着玩,现在可见他已经把小品当做了自己的一个品牌来打了:)2、龙开胜的小品龙开胜的字很美,圈内人喜欢,圈外人也喜欢,这个很了不得。
我觉得,在青年书法家里面,陈忠康和龙开胜是两驾并驾齐驱的马车。
龙开胜书写速度快,成品率高,这是他的优势。
从前年开始,龙开胜在我的倡议下开始小品创作。
三年来,经我手走掉了大量的龙开胜小品,于是我也对他的小品有了一个认识----那就是龙开胜也是一个经营位置的高手。
或许高手都有相似的想法吧,所以他的小品在空间分割上从大处着眼,也不属于花哨、复杂的那种布局。
然而,在小处却于不经意间恰到好处的调整了空间以使之不单调。
如图所示,龙开胜这件小品把一首格律诗打破固有的格式,前两句作为一个段落,嘎然断开。
最后一句半又断开成为一部分,这样一首诗就被分割成了三部分,使纸张的空间有了高低错落的分割,颇似一个手卷的一个局部,使人容易对左右空间有延伸的遐想视觉效果。
小品,对空间分割目的是使空间产生参差感或错落感,这样小品就显得活泼灵动,这也是小品章法的一种处理格式。
空间分割、印章、字体大小变化、行与行的疏密聚散这些都是小品章法的基本要素。
如图所示,龙开胜的这件作品一如他的总体布局风格一样,没有大的空间分割变化,但是小处依然有所调整。
比如,最后两句另起一行成为一部分,尽管与前一部分仅仅错位一个字,但是在空间上依然有分割意识,只是做得比较隐蔽。
落款上,采取了三行的形式,三行密集成一个明显的“块面”空间,于是正文部分和落款部分的“块面”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对比,加之最后两句诗歌的小错位,空间显得很微妙,这应该就是江湖上传说的“雨夹雪”的章法吧?这件小品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落款分割空间的问题。
如果说“聚散”的话,落款就是“聚”,正文就是“散”(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吗?为什么正文是“散”啊?你们先思考一下,答案暂不告诉你们。
)3|金伯兴的小品金伯兴,湖北人。
老先生是我亲自接触过最有童趣的一个人,尽管没有更多时间窥视其内心的艺术思想。
先生写字大家都将其归入流行书风里面,这姑且不论,此为流派的问题。
而我最佩服的就是他对于小品的创作,无论形式、内容还是谋篇布局,时出心意不拘陈规。
作为一个60多岁的艺术家,还能这么有艺术创造力和玩的心态,很了不得!这好些年,先生创作了大量的小品书法,我也从不断出版的个人专集里面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小品,煞是好玩。
有时候我就想,先生这种创造力是否就是来自童趣呢?如图所示,这是一件少字数的小品。
四个字“吃亏是福”(貌似郑板桥老爷子的语句吧?姑且不管他。
),一个字占据一个角,每个字憨态可掬,非常具有朴实、不事雕琢的意味,与内容很相符合。
这种风格的字以及粗壮的线条,很能压得着纸面。
在空间布局上,先生在中间位置用了两行小字,以此作为对四个字正文的注脚。
这样,就使得内容丰富起来,同时也使得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最后,先生没有落上时间和姓名,而是用了两枚印章作为结束,干净利落。
有时候小品这种形式,需要弄得复杂一些,有时候也需要干净简单,如同“惜墨如金”一样。
因此,小品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更高。
如图所示,这件小品也很有意思,在一张平尺方形宣纸上,先生画出了一个圆(提示一下大家:用盛菜盘子直接压一下就行了),然后把内容写在中间的圆圈里面,如此分割空间,方中有圆很有趣。
古人说:“天圆地方,心中不慌。
”好玩吗?章法上,先生将落款与正文紧密衔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此就显得整个画面比较稳定、圆满。
在正文上,那诗词分成两部分,使空间不至于拥挤和堵,右边四行、左边三行,恰好又避免了空白在中间的均匀之病,匠心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4、张志庆的小品题外话:这些小品都是电脑里面有的,省却了我搜集图片的时间和精力。
大家别着急,我尽可能多找点名家高手小品跟大家解析一下。
大家有空不妨去中国书法超市看看,里面琳琅满目,小品贼多!网址?这个:山东的张志庆,这两年客居北京求学。
他是首届行书草书大展获得一等奖之后声名鹊起的一个实力派书法家。
他的书法以二王为宗,旁涉宋代诸家。
据悉,他很刻苦,每天临池不辍,而且是苦学派,对于古人的细节,比如用笔、章法、格式乃至一些我们都会忽略的因素都有精深的研究。
有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书写材料他也颇有研究。
比如,纸张他很熟悉,墨也很讲究,研磨、配墨等很有心得。
(貌似我这成了书法家推介了吧?汗!)张志庆,这两年开始倾心研究小品创作。
用他的话讲,要在小尺寸里面写出内容来。
什么事情都怕研究,只要深入进去就会与人不同。
而现在的书法家,缺少的就是研究和安静的做点属于自己的事情。
如图所示,这是张志庆最新创作的小品。
首先,我拿到的时候,就感觉很精美。
为什么呢?他在选取纸张上面很讲究,体现了他的一贯精致作风。
纸张是粉笺,比较薄的那种,上面有点撒金,显得很华美。
用墨上,是他自己研磨之后又调配了其他墨汁,显得乌黑沉实不浮躁。
这从作品基础反光出就能看出来,纸张上面的墨比较厚。
这件作品,在创作上用了比较浓厚的宋人笔意,斯文之气跃然纸上。
尤其特殊的是:1、他在书写的时候行,采取了略微倾斜的形式,这一点宋人的一位比较浓。
2、正文分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下面的留空都比较讲究,并非随意留下空缺位置的,这是魏晋尺牍和宋人手卷的形式。
有关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参照一下相关图片资料,这里我就不展开说魏晋以及宋人手卷的留空技术了。
善于营造小品留空的参差感,是小品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提示大家的是:留空绝不是乱来的,如同米芾的手卷,或者古人的尺牍,什么时候该留空、什么时候该顶格,都是有讲究的。
这一点建议大家去找找刘恒先生、胡传海先生有关尺牍的专著(好像好多年前出版的,孔夫子旧书网搜下看看)。
如图所示,这件作品粗略一看很普通,章法上很老套,空间分割也没什么稀奇之处。
其实不然,我们每天看的书法很多,这很容易养成我们司空见惯的习惯,这个毛病一定要注意!就是要在司空见惯中发现出人家的妙处来,这才是你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比如,这件作品,我看到的就是作者运用了浓淡的聚散手法。
第一行线条比较粗,墨色比较浓,结体比较紧缩。
第二、三行用了两三个字过度了一下“淡”的块面,这主要是为了使得过度第四、五行的“聚”,不使之突兀。
大家注意一下,第六、七、八行作者一下运用了“散”的手法,线条细、墨色淡略有干笔、结构松。
同时为了不让这三行因为过于松弛,第六行运用了连绵技术关联了三个字,于是又再次调节了“散”的块面中的布局和节奏。
所以,这件看似平淡的小品,两次不同块面的“聚散、聚散”运用,使得空间感、节奏感很丰富。
落款,错位半行,这也是一种微妙的空间分割。
5、吴勇的小品原来以为小品写得好的书法家还真不多,现在一旦解析起来,发现很多人需要写。
比如石开先生、wuwei、曹宝麟先生、华人德先生。
唉,这要写到什么时候啊?晕了!吴勇是这几年一下冒出来的,册页展一等奖、草书展一等奖,乌拉乌拉的获大奖不由得不让人注目。
吴勇之所以被重视,并不仅仅因为他获奖了,比他获奖多的人多了,而他却是一个写章草的,一个章草写得很好也很有个性的书法家,这起码算书坛二王魏晋风中的独苗吧(大家别跟我抬杠啊,说写章草的多了。
人家用章草获奖那会儿,应该没几个比他好的吧?不信拉出来溜溜。
)吴勇很时尚,因此他也是一个谋篇布局的高手也就不稀奇了。
他的空间分割的感觉非常好,这一点咱还是看作品吧。
如图所示,吴勇这件平尺小品,正文就三行半,那种古朴的近似怪模怪样的章草体,一眼就让人觉得很另类。
作品在空间分割上也很简单,一共两块。
但是落款却用了六行半,貌似有点喧宾夺主之感,然而由于正文比较粗壮,所以并没有压不住落款的感觉。
正文的厚重和行距的疏朗,落款的轻灵与行距的密实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组矛盾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小品在用印上对于调节空间有很大作用。
迎首一枚半个的印章和一个无边框印章都和残破朴实的正文风格相匹配,且有压阵之用途。
正文与落款之间,一枚印章重复用了三次,但在疏密上做了调整,没有重复雷同之感。
一般的讲究,名章尺寸不宜超过落款字体大小,然吴勇却又用了两枚大的名章,目的应该是与两枚迎首章的大小呼应,以免有虎头蛇尾的感觉吧。
6、栾金广的小品大家别着急啊,我对于小品的图片采集有点没有头绪,找到谁的就先弄谁的。
名家很多、高手很多、精彩小品也很多。
出门一天,回来俗务缠身,耽误了大家的兴致,抱歉抱歉。
栾金广,黑龙江人,这些年噼里啪啦的获了很多大奖,因此无疑成为黑龙江乃至东北一位实力派重镇书法家。
尽管很年轻,富有活力,这种优势也明显的反映到了他的创作中来了。
对于他的书风,我以为属于多变型的。
比如,他会追逐于最前沿的国展时风变化,学啥象啥并有己意。
尽管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年轻书法家,诸体皆擅(包括篆刻),窃以为他还是应该被称之为一个行草为主的书法家。
那种雄强恣肆、大气磅礴的书风很有东北风格。
如图所示,这是他不久前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一个网络展里面的作品。
透过这件作品,不难发现,他对于章法的构图、空间的分割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