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篇1教材分析1《武松打虎》是 S 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节选自《水浒传》的第 23回, 其中“打虎”是文章的重点 , 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作者抓住武松打虎时动作的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虎吃人招数的侧面描写 , 表现了武松的智勇双全。
文章的情节生动感人,因而教学中以学生的读、演为主 , 体会文章的精髓。
学情分析我班的学生大部分喜欢看课外书籍 , 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 , 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 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
加上这篇课文情节感人,我又设计了读、演、看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虎的凶猛和武松的英勇、机智。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师: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从这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二、学习新课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武松是怎样打虎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课件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想想武松打虎主要分成哪两个部分开始师:谁来说说第二部分的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你能给它们拟一个小标题吗师:武松打虎主要分成哪两个部分呢师:文中是怎样描写老虎出场的师:据史料记载,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白脑门,白眼圈,吊眼梢,眼赛金灯,嘴赛火盆,大牙好似尖刀,雪白瓦亮,你们看,(出示课件3)此时此刻,它正冲着武松发威呢。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断——《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__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2.交流汇报。
__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即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一、快速读课文,回忆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武松打虎经过是__的重点。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1)(猛虎出现)(2)(猛虎进攻)(3)(打死猛虎)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隐姓埋名三十年》教案三篇

【导语】《隐姓埋名三⼗年》是S版语⽂教材第五单元的⼀篇精读课⽂。
⽂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闻⼯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在我国原⼦弹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王承书在新中国刚成⽴时就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撤”等5个⽣字,学会12个⽣字,积累“渺⼩”等词语。
2.初读课⽂,了解课⽂的主要内容,理清⽂章的条理。
3.读⽂,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的坚定和原因。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字新词,积累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章的条理,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的坚定和原因。
教具准备 1.⽣字词语卡⽚。
2.搜集王承书的资料。
教学过程 ⼀、揭⽰课题,质疑探究 1.教师板书“隐姓埋名”,全班读⼀读。
2.指名说说“隐姓埋名”的意思。
(隐瞒⾃⼰的真实姓名,不让别⼈知道。
) 3.教师把题⽬补充完整,引导质疑。
4.学⽣质疑,教师归纳。
⑴谁隐姓埋名三⼗年? ⑵这个⼈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年? ⑶这三⼗年的时间⾥这个⼈都做了什么? ⼆、读⽂释疑,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读课⽂。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字新词。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笔画出来。
2.检查⽣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⑴教师出⽰⽣字词语卡⽚,集体读⼀读。
⑵教师进⾏再强调。
字⾳:“撕、忱、撤、拆、署、昼、眈、键、炼”。
字形:“毁、拆”;注意区别“撒”和“撕”、“署”和“暑”、“炼”和“练”的区别。
⑶教师再次出⽰词语卡⽚,开⽕车指名读。
渺⼩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 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舞 ⑷集体再读,巩固认读。
3.指名反馈:谁隐姓埋名三⼗年?(王承书) 4.引导学⽣展⽰搜集到的王承书资料。
王承书,⼥、理论物理学家。
湖北武昌⼈。
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12课到17课)

11《黄道婆》教学目标:1.认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从而培养对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敬佩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第一课时班别:时间:年月日周次:周星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准备出示ppt(预习题):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1)听写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2)订正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的背景、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
2.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三首古诗的背景故事、掌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体味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古诗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学习《静夜思》(30分钟)1.了解《静夜思》的背景故事:唐代诗人李白,因为当时政治上受到排斥,逃亡于山中,创作了《静夜思》。
2.理解《静夜思》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静夜思》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习《登鹳雀楼》(30分钟)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在游览某地时参观了一座高楼——鹳雀楼,被楼上的风景感染,写下了《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登鹳雀楼》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4.学习《寻隐者不遇》(30分钟)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背景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因为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满,决定隐居深山之中,被前来拜访的司马相如误认为是另一个隐士,而错失了见面的机会。
2.理解《寻隐者不遇》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寻隐者不遇》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5.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对三首古诗的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四、家庭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写出自己对其中一首古诗的体验和理解,文章须包括背景故事、内容分析以及对语言艺术特点的评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坚定的锡兵》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坚定的锡兵》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朗读故事《坚定的锡兵》。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品味故事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利用认知图式分析所读的故事,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并朗读故事《坚定的锡兵》。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品味故事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故事《坚定的锡兵》2.课件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请学生们来到拥有创造力的童话公园,公园内有许多有趣的玩具。
你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向你招手,你发现了一个小锡兵,他非常坚定,他想让我们了解他的故事。
2. 教学内容(1)故事朗读请学生们集体朗读《坚定的锡兵》这个童话故事,并且了解故事发展过程。
(2)故事理解通过问题引导,例如:“你喜欢其中的哪个角色?”“你觉得锡兵为了什么事情一路坚定走到底?”请同学们在朗读结束后回答。
(3)故事分析又通过问题引导,请学生们思考:在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每个情节有什么好玩的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为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你可以展示一张认知图式,并向他们阐述每个主题。
3. 教学案例(1)朗读故事在阅读故事前要求学生们打开故事,读到并熟悉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还可以请有诵读才能的同学群体朗读故事,给故事注入生命力。
(2)故事分析让学生们思考故事有哪些主题,可以使用认知图式,一个焦点,三个有趣的主题来写出学生持有的思考和意见。
(3)故事理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例如:“你能形容小人偷了锡兵吗?”“你知道什么充满趣味的推理?”请同学们回答这些问题。
4. 课堂练习(1)绘制锡兵请学生们参考自己的设想,利用画纸和颜料,尝试画出锡兵,他们可以从集体中了解如何在纸上上色。
在完成后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
(2)绘制情景让学生们模仿翻译版本的故事,一起想象故事中的情境,并画在纸上,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乐趣。
(3)再写故事请学生们参考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想象,展开写作活动,创造自己的故事情节。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珍珠鸟》语文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珍珠鸟》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文。
该文选自教材第八单元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珍珠鸟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等方面进行描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能力。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如“幽雅”、“嬉戏”等。
2. 教学重点:课文对珍珠鸟的描绘,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珍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生僻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珍珠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描绘动物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珍珠鸟》2. 主要内容:珍珠鸟的外貌特征珍珠鸟的生活习性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我喜欢的动物”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动物是珍珠鸟。
它小巧玲珑,羽毛鲜艳,叫声清脆。
它们在树枝上欢快地嬉戏,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我喜欢观察它们的生活,也希望我们能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地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珍珠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教学重点:课文对珍珠鸟的描绘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珍珠鸟。
5语文S版五年级坚定的锡兵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坚定的锡兵》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理解《坚定的锡兵》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坚定的锡兵》的故事书。
2.PPT及相关课件。
3.随堂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1.教师播放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故事的氛围。
2.展示一幅锡兵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Step2 阅读理解1.教师播放故事音频,学生跟读故事。
2.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回答问题:a.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b.故事发生在哪里?c.锡兵经历了哪些危险?d.锡兵的命运如何?e.故事的主题是什么?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答案。
教师随机抽取几组进行展示和讨论。
Step3 口语表达和创作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用表演、演讲或绘画的形式将情节呈现给全班。
2.学生展示并进行互动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4 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游戏,要求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2.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5 总结反思1.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和体会。
Step6 课后作业1.练习册相关练习。
2.写一篇作文,以《坚定的锡兵》为题,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2.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3.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 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究所得。
★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板书:采菱)☆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
(相机板书:变化美)☆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
(板书:品菱趣)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4、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师生合作朗读。
(引读)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
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五、课堂练习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2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故乡的水墨画》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西师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1课。
本单元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
要求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2、文本的特点和地位《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
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
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会课文的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和”“嚼”,能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看江南水乡美丽风景的图片,认识江南水乡独特的美丽与悠远。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所包含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的字里行间去感受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感情朗读法,每篇*都有独特的情感,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2、说学法品读感悟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说教学时间两课时六、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画。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这幅画,小组交流交流你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3、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板书课题,齐读)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的呢?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1.初读课文。
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1)生字读音重点注意:“嚼”是多音字,“嚼碎”中念“jiáo”,文中的“咀嚼”念“jué”书写重点注意:在“菱”“馨”“掐”“嚼”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不能多笔少点。
(2)词语理解“散漫”“黄梅”“头朝菱”“徜徉”的意思。
3.指名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先小组交流、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集体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的脉络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什么?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3、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4、反馈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小组内互相批阅。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的脉络,感知大意,今天我们来感受“水墨画”之美。
(二)深入研读课文,感悟“水墨画”之美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意境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意境美)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探究。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板书:疏疏朗朗)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a、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板书:密密匝匝)b、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c、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
(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3.品味第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