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两种电荷

合集下载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两种电荷》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分。

2. 掌握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电荷的性质和作用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两种电荷》课本内容,理解并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性质及作用力规律。

2. 实验操作(1)准备实验器材:干电池、导线、小灯泡、验电器等。

(2)进行摩擦起电实验: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观察并记录起电现象。

(3)使用验电器检验正负电荷,并记录观察结果。

3. 练习题完成以下练习题:(1)选择题:判断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

(2)简答题: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实践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阅读教材,确保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3. 练习题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练习题,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同时要积极思考,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以下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相关内容。

2. 实验操作部分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练习题部分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指导其进行修正。

2. 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问题,教师将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电荷是物质中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体现了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能力。

根据电荷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下面将介绍初中物理中与电荷相关的两个重要知识点:电荷的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

一、电荷的性质1.电荷的量电荷的量用来描述物体带有的电荷的多少,通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库仑(C)。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它们的量可以是整数倍。

2.电荷的性质(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这是库仑定律的基本规律,它说明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大小成正比,与电荷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电荷的守恒性:孤立系统中,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即在没有外部电荷的影响下,系统中总的正电荷量和总的负电荷量之和保持不变。

3.电荷的传递(1)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电荷能够自由流动的物质,如金属;而绝缘体则是电荷不能自由流动的物质,如塑料、木材等。

(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未带电的导体时,导体上会感应出相同类型的电荷,导体两边会分别带上相同数量的异种电荷。

(3)摩擦电荷:当两种材料表面摩擦时,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产生了带电现象。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中电荷转移规律的重要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守恒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电荷量是不变的。

当一个物体失去电荷时,另一个物体将获得相同数量的电荷,即正电荷的代数和等于负电荷的代数和。

这是由于电荷无法随意产生或消失,只能通过转移来保存。

2.电荷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电荷守恒定律适用于孤立系统,即系统中没有外界对电荷进行添加或移除的情况下。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以通过控制外部的电荷转移来满足电荷守恒定律。

3.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1)对于电路中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荷的量是不变的。

例如,当电源接通时,正极输送正电荷到电路中,而负极则吸收相同数量的负电荷,使得电路保持电中性。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
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物理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 学生学习能
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刺激记忆手段 力分析
多的知识记忆深刻,遵从记忆规律。偏重于形象思维,
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自我
认识较模糊、片面,但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 我所代的学生共有 150 多人,3 个教学班。其中约
两个气球摩擦自己的头发,之后把两个气球摩擦过的一
面相互靠拢,会看到气球飞开,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得
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现在的教学不能再用填鸭式教学,也不能再搞题海
战术。转变方式首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基础,接
受能力;其次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目标,结合学
课例研究综 生的实际展开教学,认真构思每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
80%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弱,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 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认真一些,但分析能力却不及 男生。学生成绩参差不齐。196 班相对好一些,190 和 194 稍差些。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上物理课,学习热情 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但是课后懒散,不认 真复习,不爱动脑筋,做作业遇到难题就放弃,所以成 绩都不是很理想。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 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 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喜欢抄作 业。
发光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看到
的现象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并学会了分类。
在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用气球让学生动
手实验,指导学生用一个吹胀了的气球摩擦自己的头
发,然后让几个头发长的女同学上黑板来演示,让和头
发摩擦后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头发飘向气球。让学 教学过程

15.1 两种电荷((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人教版)

课堂总结
两种 电荷
带电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两种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原子及 原子核 带正电 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的 其结构 电子 带负电 转移(得失)
两种电荷
人教版 初中物理 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 1 课 两种电荷
导入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古希腊正处在文化昌盛时期,贵族妇女们在外出时 都喜欢穿柔软的丝绸衣服,胸前佩戴用琥珀做的手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 石,把它磨光就呈现出黄色或红色的鲜艳光泽,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 人们在外出时,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但是,不光擦 得多么干净,它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导体和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课后巩固练习”见“word文档”
变式
3. (2022·广东揭阳·九年级期中)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答案】 B 【详解】绝缘体是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选项A中物体在通常导电,属于导体;不符合题意; 选项B中物体在通常情况下都不导电,属于绝缘体;符合题意;选项C中物体铅笔芯在通常情况下导电, 属于导体;不符合题意;选项D中物体钢板尺在通常情况下导电,属于导体;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由质 子与中子组成。
原子带电情况
带正电“+”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综 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

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
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
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
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
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程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比如对于“两种电荷的规
教材分析 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过去需要大篇幅才
能讲清楚的内容,教材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
2、教材淡化问题的结果,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
果的过程,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比如,关于“摩
擦起电的原因”,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学生
在课后进行猜测、交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
么?由此使自己想到什么?在此基础上指出金属中存
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难
点,不必考虑知识的严密性)
布置作业
这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上得让学生懂,
必须把握尺度。上课时候一定做到拓展适可而止。对物
质结构的认识需要比喻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加深
印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
力分析
3、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不肯动脑筋,不能积极参
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向其他同学提出相关的
问题。
4、大多数学生对演示实验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来解答本质问题
教学策略选
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小组合作讨论、练习
择与设计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将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并请 学生说出这是什么现象。 进行新课 (一)摩擦起电 演示下列两组实验:(采用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发 现其中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用梳子靠近易拉罐;用玻璃棒靠近碎纸片;用 橡胶棒靠近碎纸片; 2、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 玻璃棒靠近碎纸片;用毛片摩擦过橡胶棒靠近碎纸片;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两组实验中的梳子、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不同? 由此引出带电的概念及摩擦起电现象。 (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演示下列实验,请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培养学 生归纳能力) 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 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1、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 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在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

电荷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它分为两种类型:正电荷和负电荷。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电荷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电场中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了解正电荷。

正电荷是指物质中所带的电量为正数的电荷。

根据库仑定律,如果两个带有相同电荷(正或负)的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它们将会发生排斥即两者互相推开。

正电荷在电场中的行为可以用这种排斥的现象来说明。

例如,当我们将两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们会相互排斥并远离彼此。

相反,负电荷是指物质中所带的电量为负数的电荷。

负电荷与正电荷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力是吸引的。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之间会发生吸引作用,因此,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互相吸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将一个带有负电荷的气球靠近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产生静电粘附的现象。

除了相互作用的特性,正电荷和负电荷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性质。

例如,它们具有电量,单位为库仑(Coulomb)。

电量可以是正的或负的,取决于物体所带的电荷类型。

另外,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电场中,电荷也会受到电场力的影响。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它会对其他处于该场中的电荷施加力。

根据库仑定律,电场力的强度与电场的强度成正比,而电场的强度又与电荷量成正比。

因此,当电场中存在正电荷或负电荷时,它们会对周围的电荷施加力。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物理实验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当我们将手机充电时,手机的电池就会将正电荷输送到手机中。

而当我们使用电路时,电子流动使得负电荷在电路中移动。

这些实际应用反映了电荷的重要性和其在电学中的作用。

总之,九年级的物理课程将教授学生有关电荷和电场的基本知识。

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物质中所具有的两种类型的电荷。

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特性,正电荷之间排斥,负电荷和正电荷之间吸引。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物理两种电荷”为主题,向学生传授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荷在物体上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并掌握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了解电荷间的吸引与排斥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对电荷的认识,培养观察、思考、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同时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了解物体带电的原因,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常见起电方式。

(4)能够运用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静电、电荷在导体与绝缘体上的分布等。

(5)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电荷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电荷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养成观察、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一、正电荷和负电荷在物理学中,电荷是描述物体电性质的基本概念之一。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正电荷具有相同的电荷性质,而负电荷也具有相同的电荷性质,但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互相吸引。

二、正电荷正电荷是指具有正电性的电荷。

正电荷的存在使物体具有正电性,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来证明。

例如,当两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靠近时,它们会相互排斥,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电荷性质。

正电荷通常来自于物体失去了一些电子,这些电子带有负电荷。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原子变成了正离子。

正离子具有正电荷,使得物体带有正电性。

三、负电荷负电荷是指具有负电性的电荷。

负电荷的存在使物体具有负电性,同样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证明。

例如,当一个带有负电荷的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它们会相互吸引,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反的电荷性质。

负电荷通常来自于物体获得了一些电子,这些电子带有负电荷。

当物体获得电子时,它的原子变成了负离子。

负离子具有负电荷,使得物体带有负电性。

四、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作用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库仑定律,正电荷之间以及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吸引的。

这意味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产生引力,使它们相互吸引。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应用于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电荷的相互作用是电力工程的基础。

在电路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电流得以传输,从而实现了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解释一些现象。

例如,当我们梳头发时,梳子会带有静电,这是由于梳子上的摩擦产生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离。

当我们将带有静电的梳子靠近细小的纸屑时,纸屑会被梳子吸引,这是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总结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正电荷具有正电性,负电荷具有负电性。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物体具有电性质,并且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和应用。

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的本质和电学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感应起电.
原子结构 质子
带正电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电中性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带负电
电荷的单位和元电荷
电荷用Q表示,单位:库(伦),用C表示
元电荷带电量
e=1.6*10-19 C
验电器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有金属、人体、 大地、石墨、食盐水等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第3节 串联和并联
第4节 电流的测量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第一节
两种电荷
在干燥的天气, 衣服表面容易 吸附灰尘;与头发 摩擦过的塑料尺、 塑料笔杆;用塑料 梳子梳头,头发会 随着梳体
两种电荷
想一想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带的电一样吗?
实验: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分别靠近已知带电的物体,观察现象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的三种方式
一、摩擦起电. 电荷得失.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 带正电(没有创造电荷,是电荷的转移) 二、接触起电.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有橡胶、玻璃、 塑料、NaCl晶体等
导体和绝缘体没有严格界限
小结
两种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摩擦起电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
电荷
电 荷
原子结构
电 子:带负电 元电荷 e=1.6*10-19C 导体
导体和绝缘体
绝缘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