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合集下载

孙氏太极拳3大原则5大特点

孙氏太极拳3大原则5大特点

孙⽒太极拳3⼤原则5⼤特点孙⽒太极拳3⼤原则5⼤特点 孙⽒太极拳的拳劲有着⾮常多的奥秘,掌握好拳劲对练习孙⽒太极拳是⾮常有帮助的,能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其精髓。

以下是为⼤家分享的孙⽒太极拳3⼤原则5⼤特点,供⼤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孙式太极拳修炼的三原则 要练好孙式太极拳,必须把握“三原则”,⼀是⾼度协调,在孙式太极拳训练的每⼀个环节,每⼀个动作,都要全⾝⾼度协调,⽽且⾝体和⼼灵也要⾼度协调。

在练习孙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运动⽅式是掌控好⾃⼰⾝体的协调性,练习中⾝体要保持中正安舒。

⼀旦调性达到⾼⽔平,那就会出现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肯的《协同论》中所说的“协调产⽣新的⼒量”,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才能产⽣不可思议的整劲⼒量。

⼆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种感觉,从⼀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把握这⼀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体现和合凝聚。

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凝聚是⼒量、感觉、精⽓神,都要有⼀种凝聚在⼀起的感受,绝对不能分散,特别是感觉不能分散。

三是向内收敛,收敛和分散是对⽴的,所有的动作都产⽣⼀种感觉,向内收敛,⽽不是向外发散。

协调、凝聚、收敛,我认为这就是修炼中国各种功夫,特别是孙式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功夫。

孙⽒太极拳的五⼤特点 不同的太极拳流派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掌握各个流派的精髓,让我们来看看孙⽒太极拳的特点。

1、孙⽒太极拳修为与体⽤的核⼼是 中和真⼀之⽓。

2、孙⽒太极拳修为原理是 抱元守⼀⽽虚中。

虚空⽽念化。

太极从⽆极⽽⽣,为⽆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

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焉。

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

以“蓄神养⽓为主”。

3、孙⽒太极拳体⽤法门是 空⽽不空,不空⽽空。

4、孙⽒太极拳⾏拳原则是 顺中⽤逆,逆中⾏顺,贯串始终。

并指出此理并⾮太极拳所独有,形意拳、⼋卦拳亦符合这个原理,故三拳⼀理,可证儒释道之学。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灵活巧变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灵活巧变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灵活巧变灵活巧变的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有如下特点1孙氏太极拳就是遵守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其建议就是的平静的心态,分散精神,自然的研发人体中的和之气。

2以《易经》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承接变化合于易理,使习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做为进阶基础,并融合横跨于每一拳式之中,隆格尚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准则,并且吸取所有行拳的要点,总结出了九要的法则。

九必须为:一要塌塌腰、垮塌腕,二要加提肛,绝非用意识回去加,三要Tint肩,扣膝,四必须顶上舌顶上额,顶头,五要缠缠膝、缠胯、缠肘,六必须曳丝肩,吉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必须缩缩肩,变小胯,九必须起钻落翻分野头顶而扣,头缩而甩;手起而扣、手落而甩;脚起至而扣,脚落而甩。

从而囊括了《易经》《洗髓》两经之精义,隆格尚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

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

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

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倒退必废做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建议战略重点始终在两足上交错转换,利用战略重点的已连续变化协同、浑融周身的利害、阴阳,求中和而达致灵、至空。

以伸缩做为左起身之直奔,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因此,孙氏太极拳是形意拳的猛烈,又有八卦拳中的灵活巧变,两者相融合。

使其相辅相成,互相牵引。

6孙式太极拳在硬瓜整套路之功底上,并存有对练、诱因之技。

诱因对练之中不容执著成法,必须分散思想,掌控自己的战略重点,窥定对方的身手。

或黏或跑,或刚或弓;伸缩式往来,上下相伴,灵活运用,不睡不滞不偷不顶上,不即不离,粘连黏随。

练拳对练之要,德字当先,德艺双修。

孙式太极拳自学误区1、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将孙式太极拳踩碎一手八卦掌、一手八卦、一手太极,时刚、时弓、时慢、时快的样子,这就是非常错误的百无禁忌。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孙式太极拳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桩法,步法,手法等基本功训练方法,以及如何在盘架和推手中找劲儿的训练法。

下面且看小编给大家细细讲解。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训练方法基本桩法练太极拳也要站桩,这是确定无疑的,俗话说“练拳不站桩,纯粹是瞎忙”。

有人认为,太极拳已经是极为缓慢的动作了,在松沉的状态下,肌肉骨骼的负担已经比较大了,站不站桩区别不大。

其实不然,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动作中体会的主要是稳定与协调,重心的移动,手脚的配合等。

而在站桩时主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内外相合的感觉,由于在站桩时不需要动,所以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自己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九要是否做到。

三害是否屏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是否用意念引领,处于圆满的平衡状态),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呼吸吞吐是否与动作的开合伸缩达成了有机的默契)。

桩是一定要站的,关键是怎么站?首先要站无极式。

无极式如平地立杆,头顶天,收重心于两脚跟问,足跟蹬地,如木桩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训练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

其次便是站三体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桩法,是个很好的桩形,但是练太极拳却用形意拳的桩法,是否有些不妥?难道太极拳本身就没有好的桩可站么?非也。

如前所述,孙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是以形意拳为骨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内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体式作为基本桩法,是顺理成章的。

三体式的站法,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以及在孙老先生的《形意拳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赘述,惟关于两手的手形有必要多说一些。

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所描述的三体式两手的手心是向下的,即除大指外其余四指是指向前方的,这是孙禄堂老先生早年的式子。

在孙老晚年的书中,就已经改为塌腕,手掌直立,四指上指(后手也如此)。

后者已经传了近百年,是已经定型的姿势,与原来的姿势比,它的好处是“筋长力大”,手上贯的劲要足得多,而且与形意拳、太极拳中的手形动作相同,所以学者在站桩时还应以新式为准。

孙式太极的三大功法

孙式太极的三大功法

孙式太极的三大功法孙式太极的桩功其实说白了,太极拳的桩功就是站马步。

其方法是两脚分开为一肩半宽,且两脚相互平行,然后身体下坐到最低点保持一段时间。

其对于功夫的意义①增强腿部、腰部肌肉的力量,从而使得格斗中的身体重心可以压的很低,以至于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②练孙式太极拳的桩功可以增加腹部肌肉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你格斗的爆发力。

③增强胸式呼吸的能力,从而保证在收腹提肛而没有腹式呼吸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连续呼吸。

正是由于马步桩功具有已上这些意义,学外家拳的人一进门就要练这种马步桩功,而且要一次站足30分钟才算及格。

而在此之后才能学习格斗技术。

孙式太极的轻功轻功就是跳跃、攀缘、奔跑、旋转的能力。

其训练方法是跳台、爬杆、跑圈。

如果你多练习太极拳的轻功,那么你的跳跃能力和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其训练难度在于①轻功只有从小练起才能够使人体结构和功能向着适合于运用轻功的方向发育,而人体发育成熟后再来练轻功就非常困难了;②轻功对人的天赋要求很高,只有头脑聪明、身体灵巧的人才能练成;③练轻功消耗的体能很大,但每顿饭又不能吃饱,因而就一定要吃的好,而这就需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④要练成轻功需要很多年的艰苦训练,而轻功一但练上身就要持之以恒地不间断练习,否则一但停顿,人体就会迅速发胖而导致轻功完全丧失。

内家功夫的技术特点就是闪展腾挪,而这一切都要运用轻功才能完成,所以轻功对内家功夫的重要性就如同桩功对外家功夫的重要性一样,是必须先掌握才能再学习格斗技术。

孙式太极的柔功就是骨骼肌缓冲身体所受冲击的能力。

其训练方法是,一部分柔功是结合在轻功中来训练的,如从高台上跳到地面就能够训练肌肉缓冲的能力。

而另外一些柔功则有单独的训练方法, 如以手当脚在地上到立着走、跳;以手、臂、肩接住他人抛来的砂袋。

而这种柔功的训练难度与轻功类似,只是在内家功夫中很少把柔功单独地作为一类基本功来训练。

那种认为柔功就是增强身体柔韧性的观点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对内家拳来讲,身体柔韧性的增强是通过轻功和柔功的训练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压腿、弯要、劈叉来实现的。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练习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练习孙氏太极拳。

那么孙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欢迎阅读!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孙氏太极拳也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利心情开朗。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

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

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孙式太极与其它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

甚它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

一旦实用,招数全变。

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

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

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

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

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

它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

孙式太极拳的作用与练法

孙式太极拳的作用与练法

孙式太极拳的作用与练法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

它具有强壮身体,祛病延年的功能,并具有特殊的技击作用,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

老幼青妇、体质强弱均可练习。

孙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

先父孙禄堂,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融会贯通,进而冶三家于一炉,卓然自成一家——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招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既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拳的身法,动作紧凑,犹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则以开合相兼,以抱球为主,快慢间一。

故又称“活步太极拳” “开合太极拳”。

我虽幼承庭训,耳濡目染,从先父习武研练多年,但是并没能悟迪拳中之全部奥妙,未能得拳中全部之真髓。

先父一生所传弟子甚多,其中佼佼者不胜枚举,得先父武学、文学两道亦不乏其人。

如:陈微明、支燮堂、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刘如桐、任彦芝、陈守礼、胡全珍、王喜奎、杨世垣、沙国政……他们不仅拳术精绝,而且对孙式太极拳在理论上均有研究颇深的著作。

以下,我仅结合孙式太极拳之特点,浅谈它的功效、医疗保健作用及如何练好孙式太极拳。

旨在使孙式太极拳能更好地得到继承与研究,使之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一、孙式太极拳的功效及医疗保健作用孙式太极拳的功效作用在于:一方面加强肺脏功能以理气机,另一方面则提高肝脏作用以通百脉,以此增进健康。

这种动中求静、以气血为主的运动方法,是经过多少年来无数拳师,用毕生精力实践研练、不断总结提高而得的。

先父孙禄堂常常讲:“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

理气之机为肺,理血之机为肝。

气为先天,血为后天。

故气在前,血在后,血无气不行。

”这就是说,肺和肝是人的身体的主要器官,一旦肺和肝发生故障,则危及生命。

而气更为重要,所以有“百病生于气”之说。

气不散乱,就能内外如一;气一贯通,就能上下相连,从而使人身各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

这样就可以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了。

那么,练太极拳是怎样使得人体各系统收到保持稳定和平衡的功效呢?1.我们都知道,造成人身发病的原因,使人体不健康的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波动、思想混乱,由此而影响气血流通,造成有失正常,有失平衡,产生疾病。

孙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

孙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

孙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一、孙式太极拳的架势紧凑孙式太极拳是从中架练器,中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架式紧凑。

什么是紧凑?紧凑就是周身肢体活动范围的收小。

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缩短了虚实变换的时间。

在两手的运动上,左右手各管身体半边,互不逾越。

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前足尖,收小了运圈的行程。

在腰的转换上,孙式太极拳要求开合有致,使整体阴阳在互换上,走粘变化短快。

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前足尖整个套路是以阴阳开合互变连贯而成,具有松柔、圆活、均匀、连绵不断之特征,再加上呼吸与动作的有机配合,使周身在运动上达到内外相合之要求,做到神意内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潜转,使周身经络畅通,气血顺畅,百病不侵。

二、孙式太极拳身法要求尾闾正中孙式太极拳要求在运动时保持身体的中正。

孙式太极拳在保持身体中正的同时还要做到尾闾正中之身法,这是身体内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体上下的组合时,使意气上下通达,打通任督二脉,促进体内中和之气及意气圈的形成。

具体做法是:在完成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等身法的同时,使气沉于丹田,命门后撑,尾闾前送,使裆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内意托丹田,脊椎竖直,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形成垂直线,向下延伸直达脚底涌泉穴。

恩师姚继祖在传授时讲:“身体比如一扇门,垂直线如门的转轴,上为头顶百会穴,下位脚底涌泉穴,上下在一条线上,门轴转动带动整体运动,练功时按此要求,才能做到周身一家,享身体中正安舒之乐。

”在技术上正如拳论讲的,立身中正转换易,在健身上可使意气上下通达,内气潜转,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又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丹田充盈,带脉壮旺。

三、孙式太极拳功法要求松紧合度孙式太极拳在行功与走架的训练中,特别注重松紧合度的配合训练,每一式法的联系中都要有松与紧的配合,或者说每一式都是松紧的交替变化过程,在内,用意气带领表现松与紧。

在外,用开合来体现松与紧。

松与紧在拳术中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松在孙式太极拳中有多种要求,如:松静、松柔、松沉、松随、松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

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氏太极拳特点提要:
首先,孙氏太极拳所依据的最高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该文揭示了太极拳的特质,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分水岭。

由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是“太极拳论”,也不是“太极拳图说”,因此,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都不相同。

这是孙氏太极拳极为重要的一个特质。

其次,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与其他各家的太极拳都
不同,孙禄堂先生明确指出无极式与太极式是拳术的基础,因此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现象。

孙氏太极拳的创立要晚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这时候孙氏太极拳在这个拳术的技术基础上的特立,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基础的改造,所以孙氏太极拳一出现,就卓然独立,自成一家。

第三,孙氏太极拳的步式结构及其步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步式架构以孙氏三体式为基础,步法特点是活步、身随步动、足下藏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拳术之法大者有五:手眼身法步,其中最重要者是步法,步法是五法中之根本。

孙氏太极拳步式、步法的特点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关键技术的改造。

第四,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快慢间一、圜研相合。

其身法融合进了孙氏八卦拳的特征。

身法在拳中的作用是规定了劲力的特征,同样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技术上孙氏太极拳不同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改造。

第五,以开合手连接各式。

这也是孙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其周身劲路的运行特征尽合于此式中。

于是,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就不得不问:
1、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最高理论依据是“太极拳之名称”?为什么孙氏太极拳依据的理论与陈杨武吴各家皆不相同?
2、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要与陈杨武吴各家都不相同?
3、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步式、步法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
4、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身法要融合八卦拳的身法、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
5、为什么孙氏太极拳要以开合手连接各式?其意义何在?
对于研修孙氏太极拳者,以上这五个问题是必须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靠思考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自己练拳的体悟来寻求答案。

其实不仅对于孙氏太极拳,对于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也需要进行这种思考、体悟来寻求其意义。

只有如此才能逐渐深化我们对孙氏武学的认识和体悟。

也只有如此才会使我们不只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认为孙氏武学卓绝,而是能切实的身体力行的体悟到孙氏武学卓绝的修为效果。

孙式太极拳练拳要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可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

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轻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孙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矩,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必须按照基础动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熟练日久,自然随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可贪多求快,或躐
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

务求姿势正确。

5、不可好高鹜远,攀比先习者的进度或已取得的成绩。

前面说过练拳时要严格遵守拳中对各个部位的要领,现将主要部位的要求写于下面:
头:练拳时,对头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颌自然回收,头也自然正直,精神贯注,即所谓虚领顶劲,不可自由晃动,东歪西斜,头劲动作应随顺身体转动方向的变换及上下要协调一致,神态自然。

胸:要含胸,这一动作与拔背有一定的联系,在练拳时不要挺胸,但也不可着意内缩应顺其自然,要有含的意思,但应注意不可作出驼背的体形。

胸不可挺、挺胸气往上涌,含胸气可下沉至丹田,可免上重下轻,足底无根重心不稳的弊病。

肩:两肩要松开下沉、如此两肩才能向外伸展,切记耸肩,以免气向上涌,同时两肘也往下坠住,这样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蓄而后发。

同时两腕塌住,单不可僵硬,腕部要活,五指自然张开,虎口撑圆,手心内含,不可外腆。

坠肘时,两臂不可夹住两肋,但也不可乍开而离肋部太远,暴露两肋,而为敌人所乘。

腰:腰为主宰,所以有“刻刻留意在腰际”的说法。

因为人体的行止坐卧和正确姿势,腰要起主要作用。

腰要直便能防止身体晃动或前俯后仰,腰为车轴,气如车轮,腰似中军大旗,腰不直便有臀部突出的现象,所以拳经中有命意源头在腰际。

腰力运用得当,可以使用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像肘、肩、胯、膝、脚等关节的劲,都要以腰中发。

腿: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腿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两腿要
弯曲,但不可有死弯子,其形如半月。

进退的移动、虚实的转换、发劲的根源等,主要在腿部,所谓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因此腿部动作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全身的稳定,以及转动的轻灵皆赖两腿运动的得当。

其他如眼神的问题,练拳时,眼光应随着主要的动作转动。

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但忌呆视。

眼光要照顾上下左右,作到眼随手转,光兼四射。

假如你意欲何方,则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也立即随之而去。

练拳时,要由松入柔。

要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终至刚柔相济的最高境界。

放松是消除拙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刚柔相济才是目的。

特别要精神集中,用意识来引导动作,方能作到姿势圆满无亏,才能作到动作轻缓,灵活、气敛神专,才能动作匀稳。

不丢不散、不僵不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