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0课《组歌》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10课《组歌》教案6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10课《组歌》教案6

组歌(节选)备课教案教学目的:让学生接受新的写法,尝试新的写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会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学会用文中使用的手法来写作。

一、问题探究问题1、《浪之歌》和《雨之歌》具有哪些相同点?答:(1)它们都利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浪”和“雨”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将它们塑造成富有丰富的性感内容的形象。

(2)善于在平易中发隽永,“浪”和“雨”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但经过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咏叹调试的浪漫与抒怀,使读者获得远不止一般的审美和愉悦。

(3)虽然将“浪”和“雨”拟人化了,但并不脱离“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问题2、在《雨之歌》这首散文诗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诗中对拟人手法进行了灵活的多方面的运用,请研读课文,仔细体会。

答:诗人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的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似乎又成了一只鸟的形象,而且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拟人的手法运用于无形,出神入化。

问题3、揣摩下面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海岸”“爱情”“空气”各代表着什么?)答: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变成水蒸气,远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作者的祖国。

“爱情”实际上是作者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而“空气”则是使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因素。

问题4、“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这句话如何理解?答:“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铁蹄之下”这句话比较含混,可能与翻译有关,但基本上不影响全篇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此句的出处,联系上句“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来理解此句,可视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人虽然出生时是轰轰烈烈,但终归要寂寞地老去。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运用拟人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3.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组歌》的内容和情感。

2.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并体会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所运用的拟人手法和优
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感情。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海浪和雨的认识和感受,引导
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5.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海浪和雨的短文,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和优美
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组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组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 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3.理解作者笔下雨和浪的形象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理解作者笔下雨和浪的形象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二、朗读感知1、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2、集体朗读和自由朗读相结合。

3、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三、感知课文的内涵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

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四、问题探究第二课时雨之歌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四、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了解歌曲表达情感的方式,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组歌,回顾学过的一些经典组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组歌的特点和要求,如合唱方式、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如何通过音乐完成情感的表达。

3.分组练习(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合作创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行创作歌词,也可以选择改编已有的音乐作品。

4.创作分享(20分钟)5.练习演唱(30分钟)每个小组开始排练演唱,老师和助教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纠正唱歌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声、控制节奏和合理运用声音的表情。

6.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7.总结评价(10分钟)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才华,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创作精神。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歌曲创作保存下来,用于其他演出或参加相关比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歌曲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

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组歌》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组歌》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大自然的恩赐,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给人们带来缠绵的情思。

春雨多情温柔,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清高,雨,感动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幻灯片1)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我们感受了诗人笔下多姿多情的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幻灯片2)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美文我来读)(幻灯片3)1.学生自由朗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经典词语。

2. 老师范读,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雨的形象。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语言过渡:(幻灯片4)诗人笔下的雨很美,美在它的形象,美在它的心灵。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总结:是啊,它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

透过雨的形象,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

第10课《组歌》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0课《组歌》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0课《组歌》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一.教材简析«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

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

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纳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两文的想像差不多上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点而展开的。

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战胜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存课文的名言警句。

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漂亮的形象、意境;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亮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讲还有相当难度,因此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适应、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觉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是诵读与感知。

第一步,先介绍作者有关情形,关心学生明白得文章。

第二步教师范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

第三步,学生自由诵读,全面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交流对文章的明白得,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讲话能力,发表观点的能力,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明白得情形。

第二板块是明白得与观赏。

第一步,美读你喜爱的段落、句子,并从任一角度作批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10《组歌》【教学目标】1.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

2. 领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彖。

3. 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及海浪和雨的形彖。

难点: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牛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世界中,人会唱歌,鸟也会唱歌,那么其它的动植物或一些物象会唱歌吗?而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却唱出了一曲《浪之歌》《雨之歌》,让我们一起來听一听,欣赏一下作者为它们唱出了怎样一首歌吧!二、预习检杏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冇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白《泪与笑》。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冇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冇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川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3. 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三、听读《浪之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思考:(1)“浪”在文屮是怎样的形象?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定都充满了対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么样的情怀?诗人与海浪有什么关系?(3)美读技巧:语音一一轻重;语速一一缓急;语调一一抑扬;节奏一一顿挫。

四、自主学习《雨Z歌》1. 通过刚才对《浪Z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10.组歌
纪伯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与价值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
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

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