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案

课题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备课人:时间:课型:
学情分析氮气及其氧化物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了,但是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今天我们对它们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其相关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能写出氮的固定的方法
3、掌握氮气以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相关性质。

重难点1、氮气的相关物理以及化学性质。

2、氮的固定
3、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与其类别。

授课流程、内容、时间双边活动设计意图
一、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1.(1)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和化合态
(2)氮元素的化合价
氮原子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3)个电子,
显(-3)价。

氮元素有多重价态:-3价,0价,+1价,+2价,+3
价,+4价,+5价。

2. 氮的循环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
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下,能与氢气,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与氢气反应(工业合成氨):
3.可逆反应:在_________条件下能_____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
反应
三、氮的固化
1、定义:使_______氮转化为_________氮的过程
2、分类:
自然固氮:
人工固氮:。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临沂第二中学杨庆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知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掌握了非金属碳的性质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待学习的知识: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和氮的固定
待发展的认知: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魔鬼谷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的物质,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NO和NO2,通过实验探究NO和NO2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解释雷雨天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而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通过学习,了解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

第3章第3节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

第3章第3节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
mL 和 0.8 mL。若剩余的是 O2,则原混合气体中 NO2 和 O2 的体积分
别为 6.4 mL 和 3.6 mL。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随堂Βιβλιοθήκη 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1.下列属于人工固氮的化学反应是(
)
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NH3
与O2反应生成NO2
3被O2氧化成NO和H2O
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解析:A项,氮气性质稳定的原因是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
强,破坏这种作用力时需要很高的能量;B项,液氮汽化时需要吸收
大量的能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与其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无关;C
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
2NH3,反应中氮元素化合
价降低,氮气做氧化剂;D项,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不能直接
硝酸的过程。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
0.94%,CO2占0.03%,其他占0.03%。
2.举例说明氮气的一种用途:化学性质稳定——作粮食保存、焊
接金属的保护气。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NO

NO2+NO

NO
V(NO)原+ V(NO2)


0
=4∶1


NO2+O2
(NO2 )
(O2 )
NO+O2
(NO)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优质教案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优质教案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3.3.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本节教学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氮的循环》的第一课时。

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氮元素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氮的各种重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反应现象,不同氮的化合物的用途。

通过研究氮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以使我们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多样性的认识。

本节安排了氮的循环、氮的固定、氮氧化物性质这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将学习并掌握氮的氧化物、氮的循环及相关反应;学习并掌握氮的单质和氮氧化物性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感受氮元素的多种化合物的不同特性和用途以及氮循环与人类活动关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一举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氮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能列举、描述、辨识含有氮元素的典型氧化物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角度说明有关物质的转化路径及氮的循环。

能分别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厂货减方法。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

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

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

重点:氮的氧化物性质难点:不同价态的氮元素转化多媒体一、知识回顾1.常温常压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它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3.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循环?
新课讲解:。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过程,认识氮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掌握氮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导入1. 引入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指挥学生观察氮循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氮循环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二、进修内容1. 氮的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和土壤中的氮化合物。

2. 氮的固定:闻名于植物通过根系中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或者通过人工合成氨。

3. 氮的硝化: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4. 氮的硝化还原:硝酸还原成氮气或氨。

5. 氮的供应:氮循环中的微生物在供应氮元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进修方法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2. 阅读相关资料,扩展对氮循环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氮循环的看法和思考。

四、进修评判1. 教室小测:对氮循环的基本观点进行测试。

2. 教室讨论:学生就氮循环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展开讨论。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氮循环的过程,并思考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森林进行氮循环的实地考察。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了解更多关于氮循环的知识。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氮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培养了对环境珍爱和资源利用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教案

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教案

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教案【篇一:《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尤溪一中陈昌祥一、教学设计说明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

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

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循环?
新课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