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潍坊市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潍坊市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6(1)

考查内容:

1.知识点: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2.能力点: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3.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试题分析:

本小题的设问是“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虽然第一天(晴天)与第二天(阴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大小上有一定差别,但总体变化特征是一致的:先增加后减小,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是大致相同的。作答时应加以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1分),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1分),至日落逐渐减小(1分)

评分细则:

1.答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或“上午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均得1分;

2.答出“正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2点前后达最大值”,或是“中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1点至13点前后达最大值”均得1分;

3.答出“至日落逐渐减小(减弱)”或“下午逐渐减小(减弱)”均得1分;

4.没有写明“上午”或“日出后”、“日落前”等关键节点,而是从具体的时间点开始描述的不得分,如“8:00至正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16:00逐渐增强”。

5.把“太阳辐射强度”写成“气温高低”的不得分。

暴露问题:

1.审题不清:

本题的指令动词是“描述”,中心词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限定词是“一天中的”。作答时要体现“太阳辐射强度的动态变化”,而很多同学作答时只是描述“清晨和傍晚强度小,正午强度大”,没有体现出“上午逐渐增强,下午逐渐减弱”导致失分。

2.基础不牢、原理不明:

本题问的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而很多学生回答的却是“气温”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学生地理原理不明,不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不明确“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区别与联系。

3.答题不规范、不全面:

本题作答时应综合分析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不应只是分段描述,而没有总体概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分两天来描述:第一天……,第二天……。

很多学生只是描述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而没有点出“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导致失1分。

教学建议:

1.作为基础年级,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可以适当拓展与提升,但切忌盲目拔高。

2.习题讲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学科素养,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关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思想。

26(2)

该题设问

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比第一天――(强或弱),分析可能的原因。(4分)

该题标准答案

弱第二天出现阴天、多云(或大气污染严重),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具体评分细则

弱(2分)有阴天、多云、阴雨天、大气污染等关键词得1分。有大气削弱作用强得1分。如果第一空写了强,该题得0分。学生平均得分情况:3:49分左右。

存在的问题

1.错别字较多。辐射的“辐”写错,削弱写为“消弱”,“销弱”。

2.地理术语使用不规范。如大气的削弱作用写为大气的阻碍作用,大气的阻挡作用。

3.原因描述逻辑性不强,因果关系搞不清楚。

4.部分卷面书写潦草,扫描后看不清写的啥。

5.审题不仔细。有部分同学第一空写了“强”就是因为审题不细。还有同学描述夜晚的情况。

教学建议

1.加强读图能力,审题能力的指导和训练。

2.日常教学中,重视教材,夯实双基,准确掌握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3.规范答卷,规范审题,规范学科语言,规范书写。

26(3)

试题分析

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在第(2)题的基础上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

评分细则

小(2分)(如果“小”回答错误,后面要点不得分)第二天多云、阴天(或大气污染严重),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或大),气温低(2分)(回答白天太阳辐射少或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均不得分);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或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2分),故昼夜温差大。

存在的问题

(1)用语不规范,缺乏专业术语,逻辑混乱。“遮挡或阻挡”作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低;夜间,太阳辐射弱等。

(2)对课本原理理解不到位,直接套用所记忆的大气的受热过程,而没有很好的区分大气的这两个热力作用。

(3)出现大量错别字,如“幅射”“副射”“捎弱”等等

(4)只是单纯的做题而做题,缺乏综合的考虑。如已在第(2)题推断出第二天的可能的天气状况,仍出现第二天如果为晴天……,如果为阴天、多云……。

(5)概念去分不清,如“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教学建议

1.加强概念教学,通过基本概念联系基本。

2.注意训练学生学科语言的逻辑性,用学科语言描述地理原理。

3.在重视基础知识落实的情况下,不断用基本的地理现象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7(1)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林芝地区3月份白雪与桃花共存的原因,行为动词是“分析”,作答时要求有因有果,且因果对应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桃花位于谷地中,白雪位于山地上,可知桃花与白雪处于不同的位置上,由于海拔位置的差异导致了温度(热量)的差异,从而使得两种事物共存。作答时既要分析桃花开的原因,也要体现出白雪存在的原因,缺一不可。

评分细则

该题满分6分,分2个得分点,每点3分。

(1)林芝位于谷地(河谷),气温较高,桃花开得早。或林芝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桃花开得早。

(2)周边海拔高,气温低,有积雪分布。或周边是山地,气温低,有积雪分布。

出现问题

(1)绝大部分学生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山谷风)角度作答,如: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利于桃花开放;

(2)误认为是由于林芝纬度低导致的气温高,开花早;

(3)以为是水源变得充足导致的开花早;

(4)以为山地最当了冷空气入侵,导致的气温高

(5)错别字现象严重,太阳辐射的“辐”写成“辐”,海拔的“拔”写成“拨”“跋”,融化的“融”

写成“溶”“熔”;

教学建议

对于高一年级,应更加注重基础和细节,对于关键术语,平时教师应着重强调,明确指出;带领学生

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分析能力,读图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书写规范需要进一步落实。

27(2)

设问

(2)某同学暑假去林芝研学时发现该地多夜雨,解释林这一现象的成因,并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林芝多夜雨的成因,实际考查热流环流原理的应用,图中明确标出了林芝的位置,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根据所学知识,山谷中因为谷底与谷坡热力性质存在差异,夜晚时谷底与谷坡比较,降温慢,气温高,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易成云致雨;山坡冷气流下沉后,谷底气流也会被迫抬升,从而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评分细则

林芝位于河谷地区,夜晚气温比谷坡高(学生只要答出位于河谷或谷底即可得2分,答海拔低、地势低、位于盆地等不得分),形成上升气流(2分,或答山坡冷气流下沉到谷底,暖湿气流被迫抬升也可得2分),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热流环流为逆时针方向。(三个箭头必须全画对方可得2分)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该题平均得分3.5分左右。热流环流示意图大部分同学能画对,只有个别学生出错。存在的问题:(1)表述不准确,个别同学答成林芝位于盆地,或周围多高山,或地势低;

(2)不能准确使用学科语言,如“气流上升”,不少同学答成“水汽被带到高空”;

(3)山谷风的形成原理,部分同学不理解,气温、气流运动与大气降水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

(4)书写不认真,勾画现象严重。

教学建议

(1)强化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规范学生的学科语言,能准确使用关键词;

(3)平日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书写与作图要规范。

28(1)

1.试题分析:

该题设问为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库布齐沙漠初期植树成活率低的原因,属于原因分析类题目,在掌握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逐渐形成。

2.评分细则:

该题的标准答案为:库布齐沙漠深居内陆,水汽输送量小,降水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缺乏;风力大,蒸发强;土壤含水量低,植树成活率低。

具体的评分细则为:

(1)题目明确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答案中必须体现水循环的环节名称(降水、蒸发、径流等)和土壤含水量(水循环影响下的土壤状况)等名词术语。

(2)正确回答出降水少,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少,得2分;蒸发量大,得2分;土壤含水量低,得2分。

3.存在问题

(1)未能准确按照题干要求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仅答出气候干旱等。

(2)未能准确判读区域位置,错误判断为黄土高原地区,分析水土流失现象原因。

(3)学科术语运用不规范,土壤含水量答为“土地含水量”“土地干旱”等。

(4)未能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顺序,致使回答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现象,如风力大,蒸发强,理解为水资源少,蒸发量小;降水少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小,理解为地表径流大,下渗小或下渗量大,地下径流量大等。

(5)书写欠规范,字迹模糊不清,扫描后不易辨认。

4.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逻辑性,强调对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认知和识记上。

(2)逐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高一新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较差,在上课或训练中逐步形成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材料、问题的研读能力,提高审题能力和答题正确率

(4)科学运用学科术语,形成规范的答题语言;规范书写,提高卷面清晰度。

28(2)

28(2)简述该地采用草方格沙障治沙后植被成活率提高的原因。(4分)

题目分析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库布齐沙漠位于西北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风大、沙多、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从文字材料利中可以看出,使用草方格沙障后,能削减风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沙障铺在地上能截留部分降水慢慢下渗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植树成活率显著提高。问题的关键点是土壤中的水分如何增加的,能从水循环的蒸发和下渗两个环节得出结论。

评分细则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分)增加水分下渗(2分)

存在问题

1.因果关系颠倒了。如写成“植被成活率高,蒸腾作用强,增加降水,植被恢复容易”。

2.不理解制作草方格沙障的材料,都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干草类。如写成“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

固沙,有利于植被生长”。

3.概念不清。如蒸腾和蒸发有何区别,有何影响;

4.下渗是如何发生的,是从哪里渗到哪里不知道。如“下渗减少,增加土壤水分”。

教学建议

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概念、意义、影响等知识再深入复习。

28(3)

题目是“指出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答案设置为“蒸腾量增大,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多。题目不难,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能答全答对。

主要问题

(1)表述不规范,如促进了下渗、有利于下渗、增加了下渗环节,地上径流增加,通过蒸腾增加了蒸发,等等;

(2)错别字较多,主要是蒸腾的“腾”字、径流的“径”字

(3)有些学生胡写一气,直接不会,另当别论。

教学建议

加强对学生规范答题的指导。

29(1)

设问分析

本设问先让学生描述“分布特点”再分析特点的“成因”。要求由观察地理表象到思考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设问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体现了递进、究因的学习逻辑。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阅卷标准

分布特点:北多南少/高纬多低纬少/北多/南少/高纬多/低纬少/,1分。靠近陆地/海岸,1分。封闭海域多/海湾多,1分。

原因:纬度高,淡水(河流)注入,受陆地影响大,气温低,盐度低。答出其中4点即可。

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没有“特点”“原因”等答案提示语或“特点”“原因”答案之间没有明显空格或其他提示,两个问题的答案混杂在一起。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规范答题指导要求不细致、不具体,落实不到位。

2.对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理顺思路、组织语言,反映出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对知识传授抓的紧,但知识背后的“方法、技巧、能力”等隐性高层次思维总结、指导的不够。

3.原因分析重在语言逻辑严密、因果一致,但大部分学生显然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需要加强指导与训练。

29(2)

得分标准

赞同(不得分),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而淡水资源缺乏(2分,需求量大或淡水资源缺乏答出一个即可得分);渤海海冰淡水资源储量大,可缓解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2分)。新增要点:距离陆地近,方便开采(2分)。三点取两点。

不赞同(不得分),开采海冰成本高(2分);受季节条件限制,不能持续满足用水需要(2分,意思出对即可);大规模开采海冰使海水盐度升高,破坏海洋环境(2分)。

存在问题

1.规范性不好,部分学生答题像写作文,地理术语的运用不好,需加强。

2.答题时审题不好,本题问环渤海地区,有些学生答中国,中国西北地区,还有些答世界怎么样,偷换主语。

本题问的是能否开发海冰的原因,有些同学回答意义。

3.答题要点重复导致要点不全,例如不赞同,很多同学回答了三四点,但都是同一个要点破坏海洋环境。教学建议

1.注重地理术语的应用,不要太口语化。

2.加上对答题方法的指导,例如如何审好题。

3.加强平时教学中思维过程的分析。

2018中学考试地理试卷分析报告汇总情况

2018中考分析汇总 2018中考地理卷整体评析 搜狐教育06-28 17:53 一、试卷整体分析 从试卷容来看,考查较为全面,依照中考考试说明,考查了“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知识。 从试卷材料来看,题目结合歌曲、文学作品以及诗词等元素,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价值观的作用。同时结合史料以及当下热点时事,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时政的关注度。 从选择题来看: 1、2题考查聚落类型和聚落特点。 3、4、5题考查地图与交通运输方式。 6题考查天气。 7、8题考查中国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 9、10、11题考查人口增长。 12、13题考查河流和湖泊。 14、15、16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 17、18、19题考查自然灾害。 20、21题考查西北地区以及农业的自然条件。 22、23题考查。 24、25题考查民居。 26、27、28、29题考查北欧瑞典。 30、31、32题考查南海和东南亚。 33、34题考查国家概况和国际经济合作。 35、36、37题考查南极地区。 38、39、40题考查地球运动。 从综合题来看: 41题以为背景,考查的历史文化、地势河流,以及水资源的知识。 42题以青藏地区为背景,考查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河流湖泊等知识。 43题以地中海为背景,考查地中海的位置、气候,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 44题以秘鲁为背景,考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以及国际合作交流。 综上,本次考试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二、考点 分析 三、2019届考生备考建议 1. 夯实基础,回归课本 2. 联系生活,注重生活体验 3. 回顾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熏 4. 扩展知识面,关注时政。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

高一地理 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2题。 1. 图中的M 天体可能是( B ) A.水星或地球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地球 2. 与地球相比,M 天体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C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岩石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太高 ④没有卫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排列正确的是( C ) A.光球、日冕、色球 B.色球、光球、日冕 C .光球、色球、日冕 D.日冕、色球、光球 4.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 读右图,回答第10题。 5.右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B. 目前的黄赤交角度数是23°26′ 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极圈的度数 6.10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C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7.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 .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B .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C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D .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8.岩石圈是指( B ) A .地壳 B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 .地壳和地幔 D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A B D 0W C 0W

读下图,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40% C. 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强 10.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D )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11.下面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错误的是( D) 1 读图1,完成12~13题。 12.①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 )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13.②风带的盛行风向是( B)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13、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C ) 读表1“某同学记录的北京春季某周天气状况”,完成14~16题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已知甲地位于160°E和40°N的交点上,乙地位于160°W和10°S的交点上,则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2、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请判断坡度最缓的是() 3.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B.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C.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D.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4.下列半岛中,属于亚欧板块的半岛是() A.印度半岛 B.索马里半岛 C.阿拉伯半岛 D.巴尔干半岛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100m),回答5~6题。 5.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是() A.200m B.300m C.400m D.500m 6.河流在图中段的流向是() A.由东北向西南B.由西南向东北、 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南向西北 盐城的王先生登录了总部位于广州的某交通导航设备公司网站,为自己的爱车订购了一套GPS导航设备,两天后在家收到了订货。下图为该公司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生产组织、经营网络与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生产企业属于 ( ) 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B.技术导向型产业 C.原料导向型产业 D.市场导向型产业 8.图中显示该企业产品销售主要是依靠 ( ) A.专卖店 B.大型超市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9、在以下四幅经纬网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回答10题。 10.有关图上数码所在地的正确说法是 A.①地盛产黄麻 B.①地降水量比②③④地都多 C.③地铁、锰资源丰富 D.该地地势北高南低 11、我们长春学生放暑假时,印度() A.盛行西南季风 B.盛行西北季风 C.盛行东南季风 D.是旱季 12.微电子工业在硅谷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能源 B.知识和技术 C.原料 D.廉价劳动力 13.下列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部门的是:()A.水果罐头厂 B.啤酒厂 C.电子装配厂 D.制鞋厂

八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香河六中刘翠玲 考试已经结束,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卷设计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考查内容比例比较恰当,考查有效。试题重视记忆、应用和创新相结合,具有灵活性,突出主干知识、图表和地理思维考查。题型结构比较合理,难度适中。从整体上看,是一套较好的检测考试试卷。 1、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 2、试题适中,无偏题、怪题。 3、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考点都能达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 4、该试卷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题型有选择题、图分析题 1、选择题分析 共有25小题,50分。 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个别学生审题不认真或知识不扎实,导致失分。较突出的有第10,20题,学生记忆不准. 2、读图题分析 整体来看读图填空题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的得分率也较高。较好的有27,28,29,30题。失分较多的为第26题,由于学生对最早学习的知识遗忘的比较多,因而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有限、对课本掌握得还不够全面,特别是气候类型这一难点,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题容易混淆手,答题时抓不住要点。 三、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过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得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但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对学生个体分析不到位,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 3、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生活内容结合到课本中去。 4、强化后进生的识记能力,提高总体成绩。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本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70'),第二部分是综合题(30')。 1.注重基础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试卷中有19道题是直接利用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转换提问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中强调尽量避免机械地记忆知识,这就要求试题应引导学生灵活地理解、领悟和掌握运用知识。这些试题的呈现方式新颖、灵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这些均不能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而需要学生多思考。 二、学生考试失分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 对部分学生(普通班)试卷进行抽样分析,选择题60分以上占15.25%, 40--50分以上占43.7%,30分以下占23.56%,综合题得分较低,反映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都掌握的比较薄弱。总平均分为57.435,高分学生比较少,这也是由于试题主面题考部分是区域地理知识,学生仍未学到。低分学生较多,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 三、学生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学生考试结果分析,与预期值有一定差距,从全年级来看,重点班80分以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50分) 1. (2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 为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国率先利用水中激发的气枪震源作为陆地陆壳结构探测和介质变化检测的人工震源,实施“地下明灯计划”。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可探测深达60千米的地下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最深能探测到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A . 地壳 B . 地幔 C . 外核 D . 内核 (2)“地下明灯计划” 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A . 土地利用规划 B . 地貌状况检测 C . 矿产资源勘探 D . 土壤肥力调查 2. (2分)有关研究报告称,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灰尘落在落基山脉高峰上,可导致峰顶被积雪覆盖的时间减少一个月或更久,由此可能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普遍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很多土地受放牧、农业和矿业开发的影响,土壤沙化程度不断加剧,致使更多灰尘飘至山峰上。据此回答问题。 (1) 材料中未显示的环境问题的是() A . 沙尘暴

B . 水土流失 C . 土地荒漠化 D . 全球气候变暖 (2) 材料中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是() A . 差异性 B . 整体性 C .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 . 垂直地域分异 3. (6分)洛阳(35o N,112o 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下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 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是() A . 23o26′ B . 66o34′ C . 55o D . 35o 4. (6分) (2017高二下·福建期末) 下图是2015年某日,北京的李先生从位于央视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一座办公楼中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中间位置的照片,完成下列各题。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新课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注:试卷包含小题30道;大题4道;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涂卡) 下图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情况。读图,回答1~2题: ~ 1.2000~2020年,我国 () A.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提高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少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D.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2.根据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 () 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老龄化严重D.人口大量外迁 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 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 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6.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人口密度和商业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7~8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大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小 C.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小 D.人口密度与商业服务范围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8.图中体现的人口密度与商业中心的关系是 ()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少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C.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商业中心数目无直接关系 D.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某跨国公司的芯片生产厂以往均设在发达国家。但2010年3月,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芯片生产厂。据此回答9~10题。9.通常,计算机芯片生产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高一地理期末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恒星系)——地月系(行星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分层及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黑子②色球层(日全食时可见)——耀斑、日珥③日冕层(日全食时可见)——太阳风(2)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震波传播速度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增大,西经减小 横波:可在固体传播;速度慢 纵波: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快 莫霍面:横波、纵波速度都加快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减速 软流层:①软流层呈熔融状态(类似橡皮泥的物质,但不是液态),横波可以在此传播; ②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板块是对岩石圈的划分);③岩浆的发源地。 (2)判断晨昏线: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为晨线,从白天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3)地方时计算: “晨赤交点”所在经线为6:00“昏赤交点”所在经线为18:00昼弧中点所在经线为12:00夜弧中点所在经线为0:00 极昼切点为0:00,极夜切点为12:00 15°~1小时;1°~4分钟;东加西减

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H =90°-纬度差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三入一出”:岩浆(岩浆只能转化成岩浆岩)“一入三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二入二出”: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麻岩 图1.地球的公转 图3.四至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 图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4.北半球夏至日各纬度昼长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 10 题;共 20 分)
1. (2 分) 若直线 x=1 的倾斜角为 α,则 α( )
A . 等于 0
B . 等于
C . 等于 D . 不存在 2. (2 分) (2017 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抛物线
的焦点坐标是( )
A. B. C. D. 3. (2 分) (2017·铜仁模拟)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 16π﹣
第 1 页 共 20 页

B . 16π﹣
C . 8π﹣
D . 8π﹣
4. (2 分) 已知 m,n 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是三个两两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 m , m , 则 ∥ ; ②若

则∥
③若 m// , n // , m//n 则 // ④若 m ,m// , 则
其中真命题是( )
A . ①和②
B . ①和③
C . ③和④
D . ①和④
5. (2 分) (2019 高一下·海珠期末) 若直线 值范围是( )
与圆
有公共点,则实数 的取
A.
B.
C.
D.
6. (2 分) (2019 高一下·上杭月考) 在正四棱锥
中,
,直线 与平面

成的角为 , 为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与 所成角为( )
A.
B.
C.
第 2 页 共 20 页

八年级地理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符合中考要求,并结合了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1、重基础,题简单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16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链接我国三大直辖市的铁路干线”,“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及位置,行政中心”,“从海口到天津依次经过的海域”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2、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37分,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三级阶梯”到“冬季风路径图”、从“黄河水系图”到“地区划分图”、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3、主观开放,试题综合性强。 读图分析第32(4)题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观点正确,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读图分析33(4)题,将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内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形成一种完整的地理思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4、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 试卷共计图形14幅,素描图、轮廓图、剖面图等形式多样。选择题提供的文字材料,用词严谨,趣味性、文学性、科学性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二、错误典例 1、选择题:错误较多,主要原因:阅读材料不认真。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固。题目的综合性强,涉及知识点多,学生答题较为困难,正确率很低。马虎而没把题看完甚至不看题即作答,也有部分学生因概念不清导致把答案选错。 2、综合题 共4个小题,总分是37分,得分率5%,错题原因知识面窄,图文转换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低,不能灵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态度不端、畏难情绪严重,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2、相关组合题:第2题对我国主要地形区域内的经济作物认识混乱。 3、读图分析题:第三题1(1)题,“渤海”“澳门”错别字很多。第2(2)题,看不到图中的信息“四川盆地”,所以,“巫山”被写成“秦岭”“祁连山”等;季风气候的特征“雨热同期”也表达不清。第3(2)题,学生想不到塔里

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6题;共56分) 1. (2分) (2013高一上·商南月考) 三圈环流中,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在() A . 赤道附近 B . 南北纬30度附近 C . 极地附近 D . 南北纬60度附近 2. (4分) (2013高一上·铁岭月考)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据此,回答下题. (1) 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 . 大气降水 B . 地下水 C . 湖泊水 D . 冰雪融水 (2)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A . 海陆间循环 B . 陆上内循环 C . 海上内循环 D . 三者都不是

3. (4分) (2016高一上·怀柔期末)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 ①——重熔再生 B . ②——外力作用 C . ③——冷却凝固 D . ④——变质作用 (2) 下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②作用形成的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4. (2分) (2016高三上·兴宁期末)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结合其堆积物和图上信息判断() A . ①河自西向东流 B . ②河自东向西流 C . 该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D . 该河流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 5. (6分) (2013高一上·三原期中) 如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读图完成下题. (1) 图中所示,近地面的大气其热量主要来自()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山东省潍坊市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鲁科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一些化学试剂瓶上贴有危险警告标志,下列物质的试剂瓶上所贴化学品标志有错误的是 A B C D 物质NaHCO3黑火药浓H2SO4KMnO4危险警告标识 2 A.碱都含氢元素B.酸都含氧元素 C.盐都含金属元素D.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 3.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下列生产过程中不涉及 ...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氮肥厂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 B.硝酸厂用氨氧化法制硝酸 C.从海水中提溴D.纯碱厂用NaCl、NH3、CO2等制纯碱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消除碘缺乏病,在食用盐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的单质碘 B.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使用有助于减少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C.严重影响我国的霾尘,其颗粒物是种胶体 D.用脱硫处理的煤代替原煤做燃料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CO2气体的含量 5.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合理 ...的是 ①中试剂①中现象解释 A Ba(NO3)2溶液生成白色 沉淀 SO32-与Ba2+生成白色 BaSO3沉淀 B 品红溶液溶液褪色SO2具有漂白性 C 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SO2与水反应生成酸 D 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SO2具有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只能得到一种气体的是A.木炭和浓硫酸共热 B.钠与水反应 C.足量的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D.汽油在汽车发动机燃烧后排出的气体 7.滴加新制氯水后,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A.Fe3+、Cl-、NO3- B.Na+、HCO3-、SO42- C.Ag+、NH4+、NO3- D.Na+、SO32-、SO42- 8.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氧化铜可以发生如下反应:2NH3+3CuO△ 3Cu+N2+3H2O,对此反应的分析合理的是 A.该反应属置换反应B.NH3被氧化为N2 C.反应体现了金属铜的还原性 D.每生成1mol H2O 就伴随着1mol电子转移9.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现象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SO42- B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原溶液中有I- C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无NH4+ D 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 灰水中 溶液变浑浊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A.装置①可用于从Fe(OH)3胶体中过滤出Fe(OH)3胶粒 B.装置②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C.装置③可用于排空气法收集NO2气体 D.装置④可用于证明Cl2易与NaOH溶液反应 11.下列方程式不正确 ...的是 A.用稀H2SO4吸收氨气:NH3+H+===NH4+ B.少量的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2OH-===CO32-+H2O C.铜溶解于氯化铁溶液中:2Fe3++Cu=2Fe2++Cu2+ D.足量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成浅绿色:Fe+4H++NO3-===Fe3++NO↑+2H2O 12.下列物质间的每步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①Fe→Fe2O3→Fe(OH)3 ② Na→Na2O2→Na2CO3 ③ S→SO3→H2SO4→MgSO4④ C→C O→CO2→N a2CO3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 版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量:5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图,回答1~3题。 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新的人口政策实施后,将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图为2015年四地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4~5题。 4.四地中,人口老龄化现象最明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到2035年,此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就学和就业压力减轻 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小 C.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 D.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 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 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 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 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图 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 图。读图完成6~8题。 6.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7.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8. “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 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 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l6.6亿、l5.1亿、l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 B.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l6亿 10.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文化 C.资源状况 D.生活消费水平 读下图,完成11~12题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文科)

高一地理期末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 1-2题。 1.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丙-丁 B .丁-丙-乙-甲 C .丙-丁-乙-甲 D .乙-丙-甲-丁 2.如果该图表示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过程,则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的是 ( ) A .甲 B .乙 C.丙 D .丁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图,表示了我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沿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3-4题。

3.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是( ) A.部分地区下降 B.全国各地升高 C.南北差异扩大 D.东西差异缩小 4.该时期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政策的调整,人口出生率增加 B.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 C.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的人口增加 D.产业结构的升级,外来的人口减少 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5-6题。 5.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市) 6.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城市规模变化显著。1955年只有两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2015年有8个城市人口过2 000万。下表示意1955年和2015年世界前十位最大城市。据此完成7-8题。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潍坊市高一地理期末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 2、请把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请把第Ⅱ卷的答案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 直接写在试卷上。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2.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时间比黑夜长,但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日期是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3.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澳大利亚的季节应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5.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至夏至 B.夏至到秋分 C.秋分至冬至 D.冬至到春分 6.当北京(116°E)太阳高度达一天当中的最大值时,北京时间(120°E)为 A、12时 B、12时16分 C、11时44分 D、11时56分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7~9题。 7.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A.反气旋造成B.气旋造成C.冷锋造成D.暖锋造成8.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气流下沉造成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9.此系统易造成: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下图为沿某岛屿20 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10~11题。 10.该岛甲、乙两地都是: A .1月降水量最大 B .2~6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 .7月气温最低 D .8~12月气温逐月递减 11.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为: A .地处背风地带 B .海拔较高 C .受沿岸寒流影响 D .距海较远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13.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14.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右图表示重庆附近长江某水文站的气温、降水状况及该江段补给类型,读后回答15~16题。 15. 图中①所示的补给类型为: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参考人数:47 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 及格率:%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从考查内容上看,所学课文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为灵活,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视图能力为主。重点关注了地理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了地理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艺术性,让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生的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上册第一章至第三章。试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连线题,第四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以读图填空为主,包括填空题、读图分析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形式比较多样,有所创新。共4小题,共计42分。从卷面知识点分布及能力要求来看,较为全面,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为主。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经纬度、地球公转、五带、等高线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答题分析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40分,20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50%,计20分。其中第7小题、第9小题、第10小题、第19小题得分率较低。第4、10、11题考

察学生对比例尺的灵活应用,答题出现问题,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把握不准。第19、20题这两题考查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判断。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是:(1)对经纬网知识掌握不牢固。(2)教学中,两点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讲解不到位。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特征。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认真思考,白白跑分。第2、6题:本题考察地球上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不少得高分的学生与认真审题并仔细分析是分不开会的。失分的学生原因是:(1)没掌握做题方法;(2)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没掌握。 第二部分填空题共计15分,每空分,学生得分率为70%,计分。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审题不认真或知识不扎实,导致失分。较突出的有24题,学生记忆不准;25题,对比例尺的表达欠准确。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如27题等高线地形的有关知识,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三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9题,考查的是经纬网知识,有些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6题考查的是地球公转示意图,本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该题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1)该知识点难度较大,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欠佳。(2)平时练习不够,没

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 期期末试卷 高一地理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A 卷【必修地理1]满分100分 、选择题(30题,共60 分) 图1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照片。 据此完成1?3题。 1?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 A. 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该照片的拍摄地点在 A. 北京郊区 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 D.极圈附近 3.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 A. 太阳辐射强度 B.耀斑活动周期 C.大气层的厚度 D.八大行星位 置 太阳是对地球最重要的天体。 据此完成第4题。 4. 对上述说法解释正确的有 ①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 ②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均匀, 维持着地表 温度 ③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磁场 ④太阳活动会导致有 线通讯中断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10千米,温度在 150 C 以上。通过 注入凉水, 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 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 236 C 的高温干热岩体。 读图2 “地球内部圈 2018. 1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 图1

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7题。 5. 岩石圈 A. 就是指地壳 B. 全球厚度均一 C. 包括软流层 D. 由岩石组成 6. 干热岩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图2

7. 与太阳能发电相比,禾U 用干热岩发电的优势是 A. 受气候的影响小 B.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C.开发技术要求高 D.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 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 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 种动植物化石。读图3 “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 8、9题。 8?“火山灰”喷发过程中首先经过 A .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9 .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A .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 B .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 .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 .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 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 37千米,很可能有未 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 读图4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 10?13题。 12.第11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A. 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 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C. 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 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13?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A ?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 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 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 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A.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 风能 1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对流层 B. 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 大气层以外 图3 10.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图4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模块检测试题 高一物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Ⅱ卷在答题纸上作答。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9年5月20日是世界计量日,该世界计量日的主题是“国际单位制——根本性的飞跃”。下列选项中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是() A.质量长度时间 B.牛千克秒 C.厘米克秒 D.千克秒米 考向国际制单位 思路分析质量、长度、时间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千克、米、秒是基本单位。 解析A:质量、长度、时间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并不是单位,A错误; B:牛等于千克米每二次秒方,是导出单位,B错误; C:厘米和克不属于国际单位制,它们是基本单位,C错误; D:千克、米、秒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D正确。 答案 D 方法总结(1)要把物理量与物理量的单位严格区分开,不能混淆;(2)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如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的符号表示,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导出单位,如速度单位m/s、加速度单位m/s2、力的单位1N=1kg·m/s2。 2.(★)如图所示,把第一册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课本受到的重力 B.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由于课本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课本保持静止是由于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 考向弹力产生原因、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区别 思路分析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形变对受力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注意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解析A:课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也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重力在数值上等于压力,A正确; B: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产生的,B错误; C: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C错误; D:课本保持静止是由于课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错误。 答案 A 易错提醒(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异体、共线、等大、反向、同性、同存”,而平衡力是“同体、共线、反向、等大”。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最直观的区别是:看作用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一定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3.(★)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试估算一枚鸡蛋从7层楼高处掉落到地面上,撞击地面的速度大小约为(取g=10m/s2) () A.10m/s B.20m/s C.30m/s D.40m/s 考向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思路分析根据自由落体速度与位移关系v2=2gh解题。 解析将鸡蛋的运动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七层楼高大约20m,根据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v2=2gh,解得落地速度v=√2g?=√2×10×20=20m/s,故选B。 答案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