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余光强迫症案例的分析和调整
强迫症治愈案例

强迫症治愈案例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然而,通过治疗和努力,许多患者成功克服了强迫症,重获健康和自由。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强迫症治愈的真实案例,希望能给正在经历类似困扰的人一些帮助和鼓舞。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出现强迫症症状。
他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洗手次数过多,甚至要求自己按照特定的数字进行行动。
这些强迫行为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他的家人和朋友感到担忧。
最终,小明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小明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治疗。
通过与医生的沟通和训练,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和控制强迫症的症状。
他学会了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接受不完美和不确定性,以及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过分要求。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也逐渐学会了放松自己,学会了一些缓解焦虑的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等。
除了心理治疗,小明还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他开始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绘画等。
他也学会了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了强迫症的困扰。
他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由和快乐。
他开始重返社会,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交,重新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小明的治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症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只要患者能够寻求专业的帮助,接受治疗,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就有可能克服强迫症,重获健康和快乐。
希望每一位正在经历强迫症困扰的人,都能够坚持治疗,相信自己,勇敢面对,最终战胜疾病,重拾自由和幸福。
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

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通过系统治疗和自我努力,许多患者成功康复并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位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这位患者将分享他的治疗经验。
这位患者名叫李明(化名),他在二十岁时被确诊患有强迫症。
他描述说,最初的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和检查炉灶是否关好。
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逐渐占据了他的生活,导致他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参与日常活动。
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才能改善自己的情况。
李明选择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为治疗强迫症有效的方法。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意识到其强迫症行为的无效性和不必要性。
在治疗过程中,李明学会了使用暴露与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他的强迫症症状。
他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但在不进行强迫行为的情况下,坚持不做任何反应。
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内心勇气和毅力,因为在开始时他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新的行为模式。
为了更好地监督自己的进展,李明还使用了日志记录技术。
他定期记录他的强迫症症状和触发因素,并对自己的反应进行评估和反思。
这不仅有助于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症状,还让他能够与治疗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共同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李明也积极尝试了一些其他的自助技巧和方法。
他发现身体活动对于缓解焦虑和强迫症症状非常有效。
他开始每天定期锻炼身体,如跑步、游泳和瑜伽。
这些身体活动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增加对身体的感知和放松。
此外,李明还学会了自我冥想和深呼吸练习。
他每天花一些时间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的宁静,从而降低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他也开始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如阅读、绘画和烹饪,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和保持积极心态。
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治愈的奇迹与希望

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治愈的奇迹与希望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治愈的奇迹与希望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强烈的无法抑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然而,许多强迫症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方法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克服了这一障碍。
本文将介绍几个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治愈强迫症所带来的奇迹和希望。
案例一:小明的胜利小明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他患有强迫症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他的强迫行为表现为反复洗手和检查门窗等,给他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小明开始时对治疗心怀疑虑,但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他逐渐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接受了一系列的暴露与反应预防(Exposure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的训练。
通过反复暴露于他引发强迫行为的刺激,并且不再执行强迫行为,小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并放松行为。
几个月之后,小明的强迫症状明显减轻,他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交和工作环境。
案例二:女神的转变女神是一个40岁的职业女性,她的强迫症主要表现在对家居整洁的强迫追求上。
她会反复清洁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储存和整理物品。
这种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女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女神通过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逐渐改变了她对于完美和整洁的执着追求。
治疗师采用了认知重组和正念禅修等方法,帮助女神接受事物的不完美性,并且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
通过不断练习和努力,女神逐渐改变了她的思维模式,找到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只是两个强迫症治疗成功案例的缩影,但它们展现了治愈强迫症所带来的奇迹和希望。
强迫症患者只需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的治疗和支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症状,便有望走出困境。
强迫症的治疗应该综合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余光强迫症心理治疗

对于那些患有余光强迫症的患者,自行康复是比较困难的,最好是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治疗,这样才是比较靠谱保险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都有哪些方法吧。
1、宣誓法就是在确定你需要改变的目标后,选择宣誓的句子,每天在你的快乐人生笔记本上书写十遍或二十遍。
其目的就是让这些积极的思想沉入我们的潜意识,并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当然你也可以在步行时默念,在无人区高声朗读。
在宣誓时,你可以用不同的人称进行,如“我,身体越来越健康”,“他,身体越来越健康”,“你,身体越来越健康”。
因为我们的思想信息也是通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人称方式接受的。
这种方法看上去简单,但是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做这种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当旧的思想出现的时候,观察它并把它记录下来,并适时把它纠正过来;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同旧的思想斗,只能消耗精力并可能在心理产生新的创伤。
其实,我们在改变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去消灭所有的旧思想,我们只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我们选择不同的思想;但同时,又一定要坚决,宣誓法的英文是肯定,它的意思是坚定的誓言。
还有一个技术性问题是,刚作这个练习时,最好不要让周围的人知道,因为改变思想是有阻力的;当你发现这个方法已经起作用时,你就可以告诉任何人。
2、冥想法在冥想之前,一定让你完全的放松下来,放松的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种。
让你静静的坐下或躺下,手和脚都不发生交叉,做几口深呼吸;轻轻地对自己说,我让我的脚放松,说的时候,想到自己的脚放松的样子,然后对自己说,我让我的腿放送,说的时候想到我们的腿;然后依此从腹部,胸部,腰部,背部,颈部,头部和面部;继续做深呼吸,并重复地说,我现在完全的放松下来,直到你完全放松下来为止。
做这种练习的时候,可以同宣誓法一块做。
当你看到了一个你完全满意的画面时,你对着画面做宣誓。
我们在进行思想分析的时候,我们知道,画面声音也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练习是非常神奇的,它治愈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余光恐惧症解决三个方法

余光恐惧症解决三个方法
余光恐惧症(nyctophobia)是对于黑暗或夜晚的恐惧症状,下面是三个解决余光恐惧症的方法:
1. 逐渐暴露:以较小的量和程度逐渐暴露自己于黑暗环境,帮助自己适应并渐渐减少对余光的恐惧。
例如,可以先打开一点点的灯光,在黑暗中逗留几分钟,然后再逐渐减少照明,最后尝试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逗留一段时间。
这个方法需要慢慢坚持,并在逐渐暴露的过程中注意放松自己的身体和思维。
2. 深呼吸和放松练习:在面对余光恐惧症时,通过进行深呼吸和放松练习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深呼吸可以缓解身体紧张和恐惧感,放松练习可以帮助冷静和安抚思绪。
这些练习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或其他放松技巧来进行。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上述方法无法有效缓解余光恐惧症,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师或治疗师的帮助。
他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你理解和改变对余光的恐惧感,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重要的是要记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及与专业人士合作,可以显着改善余光恐惧症的症状。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开关灯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开关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犯思考循环症的情况。
他们会对某些事物无休止地反复进行相同的动作,一旦进入这个循环,常常难以自拔。
比如强迫症患者经常会出现无休止的反复开关灯的行为。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强迫症症状以及这种行为的成因。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一些固定、反复的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停止。
而强迫症症状中的一种病例就是反复开关灯。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会一次又一次地开关灯,无法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症状的原因。
首先,反复开关灯可能是由于强迫症患者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造成的。
强迫症患者经常会感到内心不安,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担忧和焦虑。
这种焦虑常常会导致他们采取一些固定的行为来安抚自己,例如反复开关灯就是一种排解焦虑的方式。
当他们固定行为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时,他们就会不断重复这个动作,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安宁感。
其次,反复开关灯也可能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有关。
强迫观念是指强迫症患者在头脑中持续存在的一种思维,他们觉得一旦不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就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
例如,患者可能会认为如果不反复开关灯,家中就会发生火灾或其他灾难。
为了避免心中的担忧,患者只能不断进行这个动作,无法停止。
此外,反复开关灯也可能与强迫症患者的病理性怀疑有关。
这类患者通常对事物产生过度的怀疑,他们会认为只有特定的条件得到满足,才会让他们安心。
因此,他们会反复开关灯,以确保灯关好了,不会出现问题。
这种病理性怀疑使得患者无法放松,只能通过进行这个动作来安抚内心的焦虑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强迫症的治疗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方法来进行。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但并不能彻底根治强迫症。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方式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总之,强迫症症状中的反复开关灯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表现。
什么是“余光恐惧症”

什么是“余光恐惧症”作者:来源:《新传奇》2022年第05期前不久,一部“全员皆病”设定的新剧《刑侦日记》引来众多网友追剧。
剧中,叶朗晴因为受到心理创伤,最终被确诊患上严重的“余光恐惧症”。
什么是“余光恐惧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吗?如何应对?前不久,一部“全员皆病”设定的新剧《刑侦日记》引来众多网友追剧。
剧中,母亲杨碧芯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儿子叶劲峰则是人格解离者;女儿叶朗晴因为受到心理创伤,最终被确诊患上严重的“余光恐惧症”。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积极社会心态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涛解释:“‘余光恐惧症’是由于在社交中产生恐惧造成的。
剧中叶朗晴的‘余光恐惧症’看似小众,很少被影视作品展现出来,但生活中有许多人都被它困扰着。
”影视剧“全员皆病”?不要轻易对号入座《刑侦日记》剧中,叶朗晴面对外界的恐惧,克制不了用眼睛余光扫视别人,不知如何控制自己失控的惊恐眼神,这就是所谓的“余光恐惧症”。
影视剧中提到的这种病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吗?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宁说,大家不要轻易与电视剧中的情节对号入座。
“很多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会注意自己的余光,但是电视剧看久了,知道了这个病症之后总会不经意或刻意去关注自己的余光。
时间久了,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得了这样的疾病,这完全没有必要”。
“余光恐惧症”听来小众却又噱头十足,韩宁这样解释,“因为有些人追求完美,关注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又不想被对方发现,所以不会去特意地盯着某个人看,往往是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身边人。
一旦发现对方给了自己一个负面评价,就会时刻想着用余光去观察对方。
在观察的同时又害怕对方再给出负面评价,如此循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余光恐惧症’”。
“余光恐惧症”往往由其他病因引发“余光恐惧症”其实不是单独的病症,韩宁说:“我更愿意把‘余光恐惧症’理解为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比如强迫症、社交恐惧症、迫害妄想症等。
”韩宁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些人出门之后觉得家里的灯是不是没关,想尽一切方法回忆,最后没办法只能调头回家看一下灯关没关。
强迫症治疗实录——余光强迫

强迫症治疗实录——余光强迫(盖德周彪老师)W先生实在受够了。
他已经被这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折磨了7年了。
他的情况是余光强迫。
每当他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总是会注意到自己的余光看到的人,然后就总会认为自己的余光使得被看到的人很不舒服,会让自己的被别人讨厌,被别人厌弃。
这样的感觉使得他非常的难受。
因为他本人是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被别人所误解或讨厌,这让他就不能接受。
这种情况是从一些社会普遍认可的理念中产生的。
我们都有这样被教育的经历——斜眼看人(用余光看人)是不礼貌的,会让人感觉很不好的。
再加上他自己的性格又是非常在意别人,想要做到每个人都对他有好的评价。
这样的两个原因再加上偶然几次从余光中看到人,然后这些人好像还真的表现出对他有意见的情况,最终使得他出现了余光强迫。
当他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受够了这种余光强迫的折磨。
整个人整天都生活在对余光的恐惧中,整天都认为自己余光看到的人都会对自己有不好的印象,对自己有不好的想法。
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的问题所在,真正困扰他绝大部分不是强迫思维,而是他面对自己的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所运用的解决办法——强迫行为——控制自己的余光,检查别人是不是感觉不好。
我们认识到他的强迫思维是“如果我用余光看到了人,他们就会感觉很不好。
”。
在这种思维中,他感受到非常多的负面情绪。
因为这个想法是和他的性格与信念是相冲突的。
然后,很自然的,面对这些负面情绪,他就要用一些行为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他采取的就是控制自己的余光。
可是,只要我们尝试过我们就会知道,控制我们自己的余光其实是徒劳的。
有时候我们筋疲力尽都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一点,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控制,反而使得我们看起来不那么自然,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第二呢,他会去观察,去检查别人是不被自己余光所激怒了。
如果他所观察到的结果是没有的话,他的情绪就会好一点,如果他看到这个人有什么反应的话,会感到巨大的恐惧,然后会更加努力的去控制自己的余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余光强迫症案例的分析和调整
一、咨客基本资料
若水(化名),女,27岁,家庭独女,母亲为一著名学府大学教授,父亲经商,父母很疼爱自己,但同时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因为家庭教育缘故,若水自小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小学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是父母的骄傲。
读中学时,学习压力加大,若水的目标是考取重点高中,学习时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力,但发现越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力,越集中不了注意力。
从初二发现学习效率变得越来越低下。
初三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化,出现余光强迫,在看书学习的时候,余光往往被周围的物体吸引,比如一支笔,另外的一本书,想把目光拉回来,却难以做到,使得学习效率相当的低。
而且自己又无法容忍这种状态,渴望能够战胜余光,渴望学习效率恢复到过去的情形。
但是实现不了,内心很痛苦。
也因为学习受到影响而更加的焦虑,不安,失落。
中考结束后,一下子放松下来,不用再天天学习,余光强迫有所缓解。
读高二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生,无意之间发现他的余光在看我,老紧张的,就怕他看我,从而把自己的视线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
但有时候自己忍不住想去看他是否在看我,不敢直接看他,用余光去看,一次发现他也正在看我,被他发现了,他好像受了惊吓,表情很不自在。
从此每当我用余光去看他,总感觉他很不自在,认为
是被我的余光给伤害了,从此以后特别害怕用余光看着他人,但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鱼贯,特别难过。
旁边只要坐的有人,我就余光强迫,总觉得有人盯着我看,也害怕我的余光会伤害到他人,上课不能集中精神,也不能与人正常的交流,为了不让自己的余光看到别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都低着头,否则内心就会特别恐惧,变得说话没有条理、结结巴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泛化,只要自己关注的都会导致强迫,曾经泛化出的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症状有:
1、呼吸强迫:对自已的呼吸很敏感,时常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已的呼吸,又很担心在不注意的时候呼吸会忽然停止。
2、口水强迫:控制不住的对唾液吞咽过程的进行各种想象,并害怕被别人听到了吞咽唾液的声音,认为在别人面前吞咽唾液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非常害怕因此而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而又开始想象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可能出现的局面,在重要场合或者重要人物面前紧张,害怕自己会不停地吞咽唾液而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意识被动地集中在口腔并促使唾液大量分泌,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开始刻意地逃避某些场合和某些人,害怕影响到自己的社交和发展前途,于是加重病情的发生,由此进入循环。
3、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特别害怕自己的某些不经意的举动会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或者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影响,人际交往中谨小慎微、恐惧不安,害怕人际交往、回避人际交往。
比如坐公交车,虽然我是盯着前方看,但是余光老注意并排坐的人,不敢看陌生人。
虽然余光看到别人也是在盯着前方看,没有看我,但是就是觉得很压抑,把自己束缚在有限的视线范围内,怕别人觉得我在看他们。
让我觉得很拘束,我就知道看前面,像个呆子,我老想放松,随意转头的,但是不敢。
不敢转头余光里就老有人,不能接受余光的持续,我觉得我要是敢转头,我就能做到不理会余光.。
我每次有余光恐惧时,就不敢转头看余光里的人,因为我觉得转头看人很没礼貌
还曾泛化出来过强迫偶数关系,事情必须成双成对的以偶数的形式出现,内心才会踏实等等,只是这些症状存在的时间对自己影响不是很多,被自己给转移了,但偶然想起来的时候还会强迫。
二、原因分析及治疗
若水余光强迫症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诱发因素
初中学习压力大,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苛刻。
双眼看物体时,绝对不是仅仅盯着双眼的正前方,而是有更大的视野,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这有利于物种更好的生存。
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同时看到更多的情况,也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非正前方的情况。
比如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我们不但需要了解正前方的情况,也需要了解左右的情况,甚至后方的情况,余光的存在,能让我们更自如的应对,余光是必然存在的。
但因为中学巨大的学习压力,若水对自己的要求变得苛刻而不合理,认为余光的存在是不合理的,是自己学习没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表现,因此而努力消除余光,而余光又是客观必然存在的,越努力消除越消除不了,因为内心的对抗,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进而更加影响学习效率,反过来认为是余光的存在导致,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2、内心自卑、个性胆小敏感,缺乏安全感,导致不合理的归因。
一个自信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等内在因素,把失败归结为运气、他人干扰等外在因素,因而越来越自信;一个内心自卑敏感的人,会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欠缺等内在因素,把成功归结于运气、他人对自己的照顾等外在因素,导致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认可自己,越来越感觉自己缺乏一种掌控感,内心也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若水内心自卑敏感,出现什么问题,总是先认为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
进入青春期对异性萌出情愫,但又不敢与异性正常的沟通交往,只是偷偷的暗恋。
偶尔的余光接触,看到对方的慌乱,本已慌乱的自己变得更加慌乱,认为是自己的余光伤害到了对方。
更加的余光恐惧。
3、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一方面过分宠爱若水,另一方面父母又对若水严格要求。
这导致若水对自己高要求,追求完美的个性。
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虽然若水在他人眼中已经很优秀,但因为总是达不到自己的内在要求,若水却不断的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生活中对自我缺乏认可,也很少能感受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对自己的认可度远远低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三、心理咨询调整过程
第一次心理咨询后,心理咨询师了解若水的具体情况后,以更快更有效的解决心理困扰为目标,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心理咨询方案——前期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调整,每天心理咨询调整半天,核心问题解决后,若水一边进行正常的工作,一边一周一次进行后续巩固,情况继续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变化,两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继续进行巩固,此时咨询的目的主要是稳定咨询效果,并让若水学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及自我调整。
若水的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共持
续
7个月。
(文章转载: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