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之一。
适当的分享行为培养策略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下面将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
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其主动分享行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通过鼓励和赞美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和别人分享,并获得肯定和认可。
要提供适当的分享机会和环境。
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分享机会和环境。
在幼儿园中安排合作小组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任务,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可以设置共享区域,让幼儿可以把自己的玩具、书籍等分享给其他同学使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和环境,可以促使幼儿主动与他人分享,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
要进行分享行为的示范和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和引导,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师可以主动与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同时鼓励幼儿与其他同学分享。
在幼儿分享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价值。
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与分享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幼儿才能更好地分享。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并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读绘本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和接受分享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习惯。
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策略。
不同幼儿在分享行为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的幼儿可能天生就具备较强的分享意识和行为,而有的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教师要注重观察和分析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策略。
对于比较内向的幼儿,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小伙伴间的合作来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对于自信心较低的幼儿,可以通过赞美和鼓励来增强他们的分享意愿和行为。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的行为。
而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一、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孩子面前积极分享,让孩子看到自己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与人分享。
这样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积极帮助他人。
我们还可以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教育中,给孩子一些分享的机会和任务,比如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分享玩具,一起合作做家务;在学校里,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自己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会逐渐明白: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二、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树立学会分享的观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培养孩子的共同体意识和爱心。
只有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才会有愿意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和行为。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示例来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
比如在幼儿园里,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家庭中,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小任务,共同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和绘本来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力量。
比如《阿凡提的故事》、《小熊和他的朋友们》,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思维,还可以让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三、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孩子在分享行为上面有所进步时,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因为孩子们在分享行为上的积极性是不断变化的,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孩子保持分享的热情和动力。
教育随笔正确让中班幼儿学会分享

教育随笔正确让中班幼儿学会分享在中班幼儿的教育中,培养他们学会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享,幼儿不仅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能促进他们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下面我将提供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中班幼儿学会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环境。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时刻展示分享的行为。
当我们和别人一起分享东西时,可以告诉幼儿分享的好处,比如能让大家都开心,能增加朋友,能让我们更加快乐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分别在家庭和学校设置共享空间,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与他人分享。
其次,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分享活动。
例如,可以每周选出一位分享主角,让该幼儿带来自己的心爱之物,并向大家分享它的故事和用途。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让幼儿们理解和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游戏,让幼儿分工合作,培养他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第三,在幼儿错过分享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介入并进行引导。
当幼儿不愿意分享或者不懂得分享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让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需要分享的那个人,会怎么样。
同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故事或者绘本来向幼儿展示分享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会分享。
最后,我们要给予幼儿正面的激励和赞扬。
当幼儿在分享方面做得好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可以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表扬语言,比如“你真棒,你今天和小明分享了自己的玩具,你们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这样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其坚持分享行为。
总之,让中班幼儿学会分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正确的示范、开展分享活动、及时的引导和激励,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论文

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论文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论文摘要: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
本文从问题的提出中,让我们知道从小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从幼儿的行为调查中找出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四个因素:家庭因素、幼儿因素、物质因素和方法因素等;并探究了培养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多种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分享行为培养一、问题的提出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他主动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他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其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
而那些只习惯于自己享受,在为自己谋求利益中不顾别人的人,是很难与人相处共事的,他会因此得不到同伴和群体的认可,也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更无法快乐的生活。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心”,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使得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减少,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面对这些现象,家长们往往是为自己的孩子在争夺中获得胜利而洋洋自得,却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纲要明确把“让孩子学习分享”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
而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面纵观全球发展趋势,面对孩子存在的种种行为,使我认识到从小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对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发展、及至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浅谈幼儿的分享行为习惯

浅谈幼儿的分享行为习惯人们常说:“一个快乐,与人分享会成为两个快乐;一个痛苦,与人分享就成为半个痛苦。
”可见分享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与人分享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与人分享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与人分享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美德。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幼儿分享行为也受到家长的重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道路成长的基石。
现在的孩子在家人的精心呵护和百般疼爱下,在生活上他们什么都不缺,可是却越来越孤立、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
好多孩子愿意接受别人给的东西,愿意去抢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独享”、“独霸”已经成为孩子的行为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的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这说明我们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大家玩,好吃的大家一起吃。
这虽然不是大问题,但长此以往,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将变成一个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
因此,教育幼儿学会“分享”,让他们心中有他人,记他人,想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把这种分享行为成为幼儿生活的习惯,行为的自觉意识,就需要广大的幼儿教师运用各种方法措施进行反复教育,时时教育。
3~6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尤其是分享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分享行为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幼儿终生受益的基石。
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及有关书籍的教研,把幼儿分享行为习惯的养成做了一些粗略的调研,并把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一、创设舒适温馨的环境气氛现代家庭由于父母双方都要上班,孩子无人照顾,幼儿一日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努力创设舒适温馨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互相帮助相互关爱相互照顾的大家庭。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1. 引言1.1 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幼儿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分享行为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分享行为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体验到给予和接受的快乐,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形成积极的友好氛围。
最重要的是,分享行为有助于树立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重视并引导幼儿进行分享行为,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2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意义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通过分享行为,幼儿可以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培养出乐于助人的品质。
分享行为也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关系,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分享行为也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更加开朗和快乐。
通过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培养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胸怀。
分享行为还可以激发幼儿的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对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创造共享环境在幼儿教育中,创造共享环境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一环。
共享环境指的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地方,创造一个可以促使幼儿愿意分享的氛围和条件。
教师和家长应该树立积极的榜样,主动分享自己的物品、知识和经验,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的培养,让幼儿意识到分享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注重建立良好的社交互动机制,让幼儿在共享中体会到合作与包容的重要性。
论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论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旨在共同培养小班幼儿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分享行为来促进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庭可以通过分享行为来培养小班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家长可以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经验和知识。
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庭聚会上与亲戚朋友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品等,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
这样一来,孩子在分享中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家庭还可以通过分享行为来培养小班幼儿的关爱意识。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捐衣物、捐书籍等,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能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并且培养出关爱他人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孩子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行为来促进小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故事、游戏和乐器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比如,在故事时间中,教师可以与小班幼儿分享有趣的故事,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游戏时间中,教师可以与孩子一起分享游戏规则和策略,让孩子学会分享游戏资源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音乐时间中,教师可以与孩子分享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知识,让孩子学会分享音乐的欢乐和情感。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分享行为来促进小班幼儿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幼儿园可以组织小班幼儿之间的分享活动,比如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品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互相欣赏和学习,培养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小班幼儿与其他班级之间的分享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与不同班级的孩子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第一篇: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一、问题的提出: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
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
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
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
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
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
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
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
为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
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
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
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
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
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
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
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
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4.小花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后是怎样做的?它高兴吗?
而后,组织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花猫,你有了心爱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最后,组织幼儿表演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进一步体验小花猫学会分享后的愉快心情,强化幼儿对分享行为的体验。
三、组织特殊的分享活动
1.设立“分享日”:幼儿将自己喜爱的图书、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照顾;把爸爸妈妈从外地带回来的特产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品尝;将去外地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和在旅游区拍摄的名胜古迹照片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欣赏;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其他人展示等。
幼儿在展示和讲述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快乐”分享:就是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
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的分享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