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思维的原点与域素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人物应该被铭记。人类脱离原始社会应该归功于大禹,他疏浚洪荒,统一华夏,规划九州,丰富物质,发展生产力,变公有制为奴隶制,变禅让制为家天下,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夏商周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到来则要归功于商鞅变法,其军功、耕战、土地私有、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等改革措施,开启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为中华民族融入时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毛泽东则亲手缔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改变世界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意料之外,每一个转折都是先贤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玉汝于成的。理解文明的进程,要了解动物生存模式向社会生存模式的转折,要理解动物掠夺习性和创造交易生存资料模式的差异,要懂得化解协调、合作共赢优于霸权、暴力的社会形态运行,要认同科学理念和大众意愿相促进以完善情理法度的社会价值。而以上所有的决定因素都是人的力量达成,没有意想不到,也不存在无能为力。
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新的人。鲁迅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敢于拿来,才是不随波逐流,才是敢于作为。
朋友们,勇敢地应对命运的转折,于无力处用力,在无为处有为,你将会做出无愧于世界、时代和生命的不俗成绩。
下水文三
文明的进程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从齐桓公、鲍叔和管仲三个人中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对于考生而言,这个作文的写作难点在于大家对于三人的一些事迹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

那么这道作文题到底应该怎样在有限的素材下写作呢?【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

一是后人、孔子和司马迁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

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思维的落点要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

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

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2020年浙江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1.真实论题情境的限制性。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此句是审题的重点,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导入到具体写作论题的过渡句,隐含了对个人坐标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的价值判断。

聚焦于考生的社会责任,侧重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关注考生的个体定位“坐标”与家庭、社会定位“坐标”的“落差或错位”,致力于引导考生理性审视个人期许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责任。

2.典型任务的限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限定了写作的典型任务,考生不得脱离此要求写作,否则会被视为偏题、离题。

此外,“注意”项还限定了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如明确文体等。

3.价值判断倾向的限制。

从命题者的价值判断倾向来看,文题旨在通过预设的写作论题情境,在考生的个性化思考中,检验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引导考生做一个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深度解析及范文本文是针对202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的解析及范文。

该作文题要求考生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文章分析了该作文题的限制性和开放性,并提出了写作方向和要求。

限制性该作文题采用了材料加话题的命题样式,要求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主题进行写作,并且只能写议论文。

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关注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文章的思维起点是单颗卫星和全部卫星的关系,思维的落点是个体和团体的关系,即每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2.不要牵扯整个论证系统。

文章的论证重点应该是每个个体的价值定位和追求,而不是整个卫星天网。

开放性该作文题的立意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个体的价值定位和追求。

例如:1.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

每个个体可以通过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发挥出价值。

2.团体、系统、社会依赖个体的准确定位和功用发挥。

一个良性运行的团体、系统、社会,又依赖和促进着每个个体的准确定位和功用发挥。

范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庞大的系统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如何理解和分析个体的价值?个体作为团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渺小,但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不断努力,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每颗卫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有的负责定位、有的负责通信、有的负责导航,它们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一张“天网”,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可靠的导航服务。

每个个体的价值都体现在其独特的功能上,而这些功能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顺畅运行。

同时,一个良性运行的团体、系统、社会,又依赖和促进着每个个体的准确定位和功用发挥。

2020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_作文3000字_高考作文指导_

2020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_作文3000字_高考作文指导_

2020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20xx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命题,继续延续20xx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模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作文,欢迎大家参考!【作文题目】(1)作文类型识认。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立意具有多角度,每一个合理角度都切合题意”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只不过是明确考生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习惯评价为“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写作任务,“舞蹈”是指考生的个性作文,高三的师生不要盲目求新,非要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归纳写作的方法,这种做法会舍本逐末,应该更关注写作本身。

(2)比较思维考查。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它的产生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比较思维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

在进行比较思维时,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联系与发展是比较思维方法必须坚持的原则;②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进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③主观性与客观性分离,是比较思维进行的保障;④分析与综合是比较思维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强化国人“理性思维”的大背景下,这种思维的考察是必要的,是符合高考命题导向的。

(3)高考命题导向。

“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之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依法治国”是社会健康运行的保障。

“一点四面”一直是高考的考察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更是如此,20xx年开始,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这些导向,会一直延续,这套语文作文的命制,就是清晰的体现,值得我们领会、深挖、高扬、实践。

总起来说,这则材料,可以比较三者,选出重要的;还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关系,只要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思考,完成写作,就是好作文。

【审题误区】写作,就是对话与交流,要有问题思维,任务是一种问题指向,要审准要求。

作文,最怕没有个性,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从自身感受出发,既注重感性思维又要强化理性思维,不能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掌握一套模式生搬硬套。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主题一、敬畏(一)名人名言1.无知者无畏。

(俗语)2.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3.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有敬畏之心。

(尼采)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5.在我上者,道德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6.杀戮时,对生命保持敬畏。

慈悲时,对邪恶保持清醒。

7.劫后余生,才知生命之卑微;大难不死,方懂生命之敬畏!8.老想出“神童”是病,不敬畏真相是病入膏肓。

(《中国青年报》)9.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

(冯唐)10.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周国平)11.只有造就人的良心、使其敬畏上帝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神学家。

(加尔文)12.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史怀泽)13.山永远在那里,它随时欢迎那些爱他、敬畏他,并且有勇气攀登的人。

(尼泊尔谚语)14.生命始终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奥秘所在,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安妮宝贝)15.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迹,它诉说着多少事情,同时又告诉人们,它隐藏着更多的事情。

(英国著名首相格莱斯顿评价巨石阵)16.真正该敬畏的并不是修士的念珠,也不是长者的缠巾,更不是教皇的裤脚,而是书籍中的知识和内心深处的灵魂。

17.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老子,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假如我稍微有点知识,在大路上行走,唯一畏惧害怕的是走上邪路。

)18.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方孝孺)19.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20.古人修行,皆能证道。

今人修行,少见明心。

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思维的原点与域素材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思维的原点与域素材

2012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思维的原点与域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分)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有时作文材料的审读需要运用原点思维。

所谓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材料:材料是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句说的是“运动中的赛跑”,强调“快”,“路程”长短是定了的;后一句说的是“人生中的赛跑”,强调“远”,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

前后两个分句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前一分句是为后一分句作铺垫的,重心在后一分句。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当知道: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

思维的原点要在一定的域中运行,这里的“域”就是两个分句所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可能会有人直接抓第二分句,而忽略第一分句,这样做思维不周全。

若能兼顾前一分句中“跑步”这一对矛盾,我们就可在类比中更深入地讨论,就更细致而有力。

具体来说材料所呈现的域如下:运动中的赛跑:要“快”(路程固定)“人生中的赛跑”:要“远”(时间有限)当然,立意构思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即思维的原点。

这就有必要探究“跑了多少路程”的含义。

对此,冯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做好一点儿。

我们沿着冯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冯先生的后一句话强调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

虽然原点和原域在材料,但“心”在每一位考生身上,所以思维域可以随我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无限延展,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广度与深度思考:先是广度思考1、什么样的赛跑?(1)文化知识的赛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努力多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又要多眼观耳识,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2)道德的赛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作文题【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健康生活: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写作情境的限制。

本题设置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任务情境,信件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作必须紧扣“如何画好”的问题解决展开。

正如题干提示:“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主体内容可以针对以上提示有选择地回答。

针对审视自我时,“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的提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镜子”:要把自我与不同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比较中找到方向,在比较中得到方法;同时,这面“镜子”可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群像,还可以是自然之物等;之后要明确,审视自我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一地,要在成长中点滴修正、逐步完善。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规定了必须要写书信,即写作时一定要符合书信体格式;“毕业前”也提醒考生不能随意选择写信人身份,而只能以高三毕业的学生,并且应该是当下正在参加高考的本校高三学生,即“我”来写。

同时,所写的信要针对“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对象限定性很强,要求以学长身份“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必须使用符合这一情境的富有亲切交流性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真诚亲切地与学弟学妹交流,要学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有现场感和情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思维的原点与域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分)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有时作文材料的审读需要运用原点思维。

所谓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材料:
材料是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句说的是“运动中的赛跑”,强调“快”,“路程”长短是定了的;后一句说的是“人生中的赛跑”,强调“远”,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

前后两个分句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前一分句是为后一分句作铺垫的,重心在后一分句。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当知道: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

思维的原点要在一定的域中运行,这里的“域”就是两个分句所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可能会有人直接抓第二分句,而忽略第一分句,这样做思维不周全。

若能兼顾前一分句中“跑步”这一对矛盾,我们就可在类比中更深入地讨论,就更细致而有力。

具体来说材料所呈现的域如下:
运动中的赛跑:要“快”(路程固定)
“人生中的赛跑”:要“远”(时间有限)
当然,立意构思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即思维的原点。

这就有必要探究“跑了多少路程”的含义。

对此,冯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
的事、做好一点儿。

我们沿着冯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冯先生的后一句话强调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

虽然原点和原域在材料,但“心”在每一位考生身上,所以思维域可以随我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无限延展,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广度与深度思考:
先是广度思考
1、什么样的赛跑?
(1)文化知识的赛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努力多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又要多眼观耳识,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
(2)道德的赛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3)精神的赛跑:指向文化修养和精神领悟,进入高远的境界,精神上过得特别滋润
(4)工作事业的赛跑等
再作深度思考:
2、如何“跑”?
(1)向着高远的目标跑
(2)超越自我的“跑”、超越别人的“跑”,做出更大的成就
(3)跑出个性化的精彩,如电影中的阿甘
(4)跑得实在,一步一个脚印,不虚浮
(5)跑得有意义,有价值
(6)有时“停留”(如观人生风景,消化理解人生内涵)也是“跑”等
(7)不“跑”(如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等到于浪费生命
(8)将有限的生命加厚、加高、掘深
3、“人生中的赛跑”不同于“运动中的赛跑”的根本点是什么?
人生中的赛跑,是固定的时间,要求人尽可能走更远的路程,力争更大的空间去完善和
加强生命。

而运动中的赛跑,是固定的路程,要求人尽可能缩短时间。

人生中的赛跑,强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把生命的内涵丰富,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如何让人生过得充实、圆满和智慧。

比如最近很感人的杭州司机吴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得比普通人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