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阅读训练
鲁迅《故乡》阅读练习(附答案)

鲁迅《故乡》阅读练习(附答案)导语:多做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下面是鲁迅《故乡》阅读练习,欢迎大家过来做一做。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阅读题目:1.我对闰土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你能说说此变化的原因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这地步一气的含义指。
3.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B.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C.新的生活即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D.他们指宏儿和水生。
4.文章最后再次描写海边奇异的画面,其作用是。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表达了鲁迅的思想感情。
其含义是。
鲁迅《故乡》阅读答案:1.因为我相信故乡会好,但总觉得美好未来的渺茫,以至于眼前的影像模糊起来。
2.我的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我和闰土竟隔离成两个世界的人感情深厚,没有阶级观念3.A4.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5.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振奋起来,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去努力奋斗,勇敢实践,去开辟崭新的道路。
鲁迅先生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鲁迅先生记阅读训练及答案鲁迅先生记阅读训练及答案鲁迅先生记萧红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
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
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
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
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
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鲁迅文集》阅读测试题(带答案)

《鲁迅文集》阅读测试题(带答案)鲁迅文集阅读测试题(带答案)
阅读材料: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扬,字豫扬,后改名周樟寿,字豫山,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文化评
论家、革命家。
他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被誉为“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包括小说、散文、杂文、戏剧等类型。
其中,鲁迅的《呐喊》、《彷徨》、《狂
人日记》等作品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测试题:
1. 鲁迅的原名是什么?
答案:鲁迅的原名是周扬。
2. 鲁迅的笔名是什么?
答案:鲁迅的笔名是鲁迅。
3. 鲁迅被誉为什么?
答案:鲁迅被誉为“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4. 鲁迅的作品类型包括哪些?
答案:鲁迅的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杂文和戏剧。
5. 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被公认为什么?
答案:这些作品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注意事项:
本测试题旨在考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了解,帮助读者检验自己对鲁迅的认知程度,并加强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答案仅供参考,读者也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确认答案的准确性。
答题时请尽量直接回答问题,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解释或摘要。
鲁迅《伤逝》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鲁迅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
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
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
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
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
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
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
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秘书处十月九号启。
我知道这一定是有人添了些谣言,去报告了局长的。
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
非连续性文本鲁迅《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
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摘编自鲁迅《故乡》)材料二: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
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鲁迅《非攻(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攻(节选)①“先生到楚国去?”“是的。
”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依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钩拒②,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说完,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
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
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
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
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
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
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鲁迅作品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鲁迅作品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鲁迅作品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随着中考的逐渐临近,语文专题复习势在必行。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鲁迅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被视为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
为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考,下面我们来一起进行鲁迅作品的专项练习。
一、《狂人日记》1、文中“我疯了,我疯了,我现在终于知道我是谁了”这句话的含义是(A)。
A. 符号化解脱B. 现实逃避C. 精神错乱D. 心理扭曲2、下列关于“春”在《狂人日记》中象征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B)。
A. 表示自然生长和新生力量B. 代指向外接纳的力量C. 比喻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D. 暗示人世间无常和依次更替的历史规律3、关于文中外在事件与狂人的内心世界。
最准确的表述是(C)。
A.狂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众人的心理B.狂人不再逃避现实,而且积极面对C.狂人的意识另立于现实之外,为一种对现实的反叛和脱离D.狂人是真正疯了,所以不能再认识到周围的人和事答案解析:1、A。
这句话的前文表明,“我”,即主人公疯了,经过一些痛苦的变化和心理的煎熬,才“现在终于知道我是谁了”。
这是一种符号化解脱,主人公由于深厌人世,通过疯狂反叛,开启自我解放的历程。
2、B。
文中“春”与“秋”各具有象征意义,“春”代表自然生长和新生力量,“秋”则象征秋叶黄落、草木凋零。
但并没有“代指向外接纳的力量”的说法。
3、C。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自白,隐喻了中国人民经历资本主义的侵压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个人和集体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是“记叙”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和社会的双重原因。
主人公的意识在经历魔幻的场景,自我解放和反叛的心态下再现了一种与现实疏离的主体性。
二、《阿Q正传》1、下面哪个词语不符合阿Q的形象和性格(A)。
A. 诚实B. 小人得志C. 奉承D. 虚荣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鲁迅小说阅读高中试题

鲁迅小说阅读高中试题一、选择题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小说?- A.《呐喊》- B.《彷徨》- C.《朝花夕拾》- D.《狂人日记》2.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主人公华老栓为了救治儿子的病,最终选择了什么方法?- A. 求医问药- B. 购买人血馒头- C. 拜神求佛- D. 放弃治疗二、填空题3. 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______,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4. 在《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其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常用的心理安慰方式,其核心思想是“______”。
三、简答题5. 请简述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四、论述题6. 鲁迅的《故乡》中,主人公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五、阅读理解阅读以下鲁迅小说《药》的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节选内容)7. 节选中提到了“人血馒头”,请分析这一元素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8. 华老栓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B二、填空题3. 《狂人日记》4. “我胜利了”三、简答题5.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被人嘲笑的酒鬼,他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因为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软弱,最终只能以卖字为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对知识分子的压迫。
四、论述题6.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主人公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怀念,故乡的自然风光和童年记忆让他感到温暖和亲切。
但另一方面,主人公也对故乡的落后和保守感到失望和无奈。
故乡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封建的阴影下,缺乏进步和变革。
主人公的复杂情感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
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
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地学习,()地忘我工作。
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
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
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
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
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
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起:“时间就是生命,()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
好词:疲倦恶劣
佳句: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选项。
阶级( )(A.jiē jí B.jué jí)
疲倦( )(A.pí quàn B.píjuàn)
逝世( )(A.sì shì B.shì shì)
2.选词填空,将选项填入横线内,使文意通顺。
(1)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 )(A.夜以继日 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学习,( )(A.夜以继日 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忘我工作。
(2)时间就是生命,( )(A.夜以继日 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的事,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一点,依次是:( )、( )、( )。
4.理解句子,选出正确答案。
“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这是因为( )。
A.他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成,所以极为珍惜时间。
B.他不需要太多的睡眠时间。
C.他有通宵工作的体力,所以从不知道什么是累。
5.理解句子,选出正确答案。
“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时间就是人的生命。
B.人活的时间越长,表明他的寿命也就越长。
C.人生命的长短虽然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什么。
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了许多事情,那么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6.理解句子,选出正确答案。
“哪里有天才?”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人就是天才。
B.世上没有天才。
C.不知道哪里有天才。
7.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赞扬鲁迅先生一生珍惜时间,并抓紧时间,用笔做武器,同敌人斗争的伟大精神。
B.说明时间对人非常重要的。
C.表现鲁迅先生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的品质。
8.第三自然段中说,他逝世前不久,仍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进行战斗。
请你思考后说一说:笔是书写工具,怎么能是“武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