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2022年 教学教材《刘禹锡简介》优秀教案

2022年 教学教材《刘禹锡简介》优秀教案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刘禹锡的诗歌善于吸收民歌的有益成分,改革的新体诗如?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对后来词的形成和诗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他的条理清晰,论证周密,文采斐然。

散文那么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一、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

刘禹锡籍贯洛阳,是中山靖王后裔。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2.贬谪生活。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

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丕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

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陋室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师板书课题、作者)(一)、学习新课之前,我先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职务。

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朝廷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厅的房子。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故意刁难,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子居住。

对此,刘禹锡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文采非凡,他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这次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了些,但是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师结:这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策知县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刘禹锡旷达的胸襟、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个文言文学习方法1.借助注释、工具书、互联网,了解写作背景——年代久远、与作者、与文本碰撞、从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佳境界。

)(三)简介作者、解题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师补充:课外读背八首诗中,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提示学生背诵《秋词》,其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前人悲秋的寂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秋高气爽里、鹤飞冲天的动人景象,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诗人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他作为一个读书人诗情画意的情怀。

《秋词》说课稿(七年级必修)

《秋词》说课稿(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及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一、导入: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

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研习课文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让学生思考: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思考: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思考: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PPT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PPT说课教学课件
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 要写错别字。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乘风 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浪静,如同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环节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 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 。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 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 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 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按“二 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前两句语气应该豪迈, 体现天门山的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 要读得引人遐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按“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语气柔美,感情 饱满,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朗读《望洞 庭湖》时,朗读停顿的划分为: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
写作特点
运用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 采用压韵和韵律感极强的写作方式,读 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问答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 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作者的 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互动
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环节,如 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PART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REPORTING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朗读等环
节,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课堂氛围
留意课堂的气氛,包括学生的情 绪、师生互动情况,以及学生之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哲 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 易合称“三杰”,其诗文俱佳,有很高 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陋室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培养学生 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高洁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
反思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反思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 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提升自我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积 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刘禹锡 乌衣巷ppt课件

刘禹锡 乌衣巷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燕子的栖巢,表
达作者对这一变
化发出的沧海桑
田的无限感慨
9
写作特点: 这首诗主要通过视觉展示形象,作者善于 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事物进行描写。
10
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 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8
抒发了 诗人对 人事变 迁、环 境沧桑 的深沉 感慨。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 如故,但野草丛生, 夕阳已斜。荒凉的景 象,已经暗含了诗人 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 验。
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 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6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 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 田的无限感慨。
7
〈诗意〉
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 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 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
乌衣巷
刘禹锡
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浙江嘉 兴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 世称“刘宾客”。他和李白一同参预那唐 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 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 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 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 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5
乌衣巷口夕阳斜
斜:用作动词,斜挂,读xiá。与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
相对应,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古代诗人名人刘禹锡人物介绍PPT

古代诗人名人刘禹锡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经典作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经典作品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经典作品
《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第三部分
诗词特点
诗词特点
诗歌创作
刘禹锡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非常丰富,或怀古忧今,慨叹世事变 迁、宦途的沉浮;或讽刺时政、发泄积愤、抨击贪官污吏和世俗小 人;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诗风沉着稳练, 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颇具艺术价值。刘禹 锡的诗歌创作与中唐诸大家相较,艺术个性鲜明、自成家数 。 “无体不备,蔚为大家”,其诗语言能合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 熔豪健、含蓄、明快于一炉。既重雕琢之功,豪宕而不俚俗 ;又 不遗斧凿痕迹 ,明快而又含蕴。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 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 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目 录

陋室铭讲课稿

陋室铭讲课稿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主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表达室主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高洁傲岸的节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只劳形。 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 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活动目标: 背景补入:
刘禹锡写作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 衰落下去。朝廷上,牛(牛僧儒、李宗 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排挤,妒贤 害能,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 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 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好独善 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考考你?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 堂 练 习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苔 痕 上 上 阶 绿
清幽宁静
草 色 入 帘 青
谈 笑 有 鸿 儒 , 往 来 无 白 丁
可 以 调 阅素 金琴 经,
交往情趣高雅
无丝竹之乱耳,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高 雅 脱 俗
生活情趣高雅
不 慕 富 贵
第 二 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以景色之雅 见“惟吾德馨” 写 室居环境、 处处紧扣 明“陋室”不陋 什 交往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惟吾德馨” 么 日常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字梦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

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

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五言诗善:喜欢。

B.引禹锡与议禁中引:带着。

C.播极远,猿狖所宅宅:居住。

D.生徒三千余徒:只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新辞以教巫祝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B.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奚以知其然也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3)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9.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

(4分)
6.C(A擅长B延请D门生)
7.B(B两个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连词,来;介词,凭C 连词,那么;连词,却D表示判断;句末感叹词。


8.(1)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

(3分,重点落实“之”“器”,全句通1分)
(2)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

像刘禹锡这样比别人有名望的人,更不能饶恕了。

(3分,重点落实“亲”“若”“望”)
(3)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2分,重点落实“友善”“右”)
9.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解决措施:废止祭祀,增加教育投资,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

(4分,“原因”和“解决措施”各2分)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

(刘禹锡)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

(刘禹锡)精通写文章,擅长作五言诗。

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府做管书记,后又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

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

(王叔文)延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

(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治罪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
人。

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

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

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就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化巫祝。

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

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

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

”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

像刘禹锡这样比别人有名望的人,更不能饶恕了。

”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

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
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

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

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

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

现在夔州四县每年(祭奠)花费十六万钱,全国地方州县每年(祭奠)花费共四千万钱,但对办学却没有补益。

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还不止用万来计算。

(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书的官员各自稍微增加一些俸禄,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

”(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

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

我自不量力,常常和他对诗。

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

(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
相唱和),想要停也停不下来。

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共一百三十八首。

”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

开成初年,(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

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